按:这是前些年给一位青年朋友的复信,谈阅读胡适之入门,后收入《岂有文章觉天下》一书。今年此书加印,有所修订,《怎么读胡适?》一节增补近二千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S兄:
……承蒙不弃,命我再谈谈怎么读胡适。胡适一生笔耕不辍,可谓“文名满天下,卷轶对平生”,其作品,中英文加起来,当在两千万字以上;别人写他的文字,更是无以计数。如果你要当“胡学家”,以研究胡适为志业,恐怕要把这些文字通读一过;倘只想了解胡适其人及思想,那么该读哪些书,如何阅读,正可说道一二。
对初学者而言,读胡适,当从传记读起。胡适传记,包括自传和他传,我读过数十种,其中有名家之作,亦有无名者之作,有学者的手笔,亦有文学青年的感怀,有胡适同时代人的见证,亦有仰慕他的后辈追索他的足迹。尽管乔治·奥威尔嘲讽道:“自传只有在其披露了某些丢脸之事时才可信。”然而论可信度,还得先读胡适的自传:一是《四十自述》,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个名目所误导,以为此书写到了四十岁,堪称胡适版《我的前半生》,实则止于胡适参加新文化运动,如其自言,这是一本未完成之作,讥之为烂尾书,并不过分——胡适一生,惯于烂尾,曾有著作监(监者,太监也)之恶名;二是唐德刚记录、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此书体例不同于常见自传,而有些像谈话录,不过的确经典,值得一读再读,读上三五遍,也许你会发现,唐德刚的注释,比胡适的口述还有看头呢。
他人为胡适立传,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如胡兰成批评林语堂名著《苏东坡传》,称“只觉真是人不能写比他自己高的对象”,林语堂虽是当世一流人物,与东坡相比,未免缺了点自然与旷达,难以领会东坡与王安石这一对政敌之间的深挚友情,以至“帮苏东坡本人憎恨王安石,比当事人更甚”,“把王安石写得那样无趣”。胡适这辈子,论精神高度、深度,也许不及鲁迅等人;论宽度,不止民国,放眼百年,谁人能及?对此认知不足,描摹胡适,不免局促,将他的形象脸谱化、狭隘化,丰腴的精神瘦成了一条干枯的河流。
在我看来,写胡适传记,须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自由。这是胡适的精神根基,尽管他这一生常常遭遇“无地自由”(沈卫威语)的困境,然而从未放弃对自由的追寻与捍卫。鉴于此,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不曾真正体验过自由,不曾真正追逐过自由,单凭阅读、观察与想象,能不能写出自由人——有人把胡适誉之为“自由男神”——的风采呢?答案自然不容乐观。大陆出产的胡适传记,常有以不自由之心揣度自由之腹的毛病,正应了胡兰成之讥:人不能写比他自己高的对象。
二是怀疑。胡适主张“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为胡适立传,必须坚守“在不疑处有疑”的原则,而非陷入对传主的迷信,导致胡适说过什么,就是什么,江勇振将此戏称为“胡适说过就算主义”。其实胡适的文章,不乏错谬,如《容忍与自由》记错了布尔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时间;《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为蒋总统祝寿》记错了初见蒋介石的时间;1945年,胡适致信王征,引用一句老话“为政不在多计画,在力行如何耳”,就我所见,吾国无此老话,申公的原话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不知这是胡适记忆失灵呢,还是故意杜撰,以契其说。对此,不为尊者讳,直指其错误,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倘为胡适遮羞,反而玷污了他的光辉,胡适传便名不副实。
胡适谈禅学的方法,归纳为四种,第二点即疑,并举禅宗故事为证。洞山和尚是云崖和尚的高足,曾有人问他:“你肯先师也无?”意思是你赞成云崖的话吗?他答:“半肯半不肯。”又问:“为何不全肯?”他答:“若全肯,即孤(辜)负先师也。”大意是,如果对老师惟命是从,不知怀疑,反而是一种辜负与背叛。尼采也说:“一个始终听话的学生是最对不起老师的。”后人写胡适传,当作如是观。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基于这两点因素,来说说我读过的胡适传。窃以为最不坏——不说最好——的一本,应是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罗志田是余英时的学生,余英时固然不是出自胡适门下(他是钱穆的弟子),却是现时代最接近胡适的人,有一说法叫“在没有胡适之的时代读余英时”,可见二人之间薪火相传。有此思想谱系,罗志田写胡适,正深得其人三昧,加之他的学识、视野、文笔等,俱是一流,足以保障此书品质。可惜这本胡适传只写到1929年,胡适的生命,随时代激荡,到了后半生,尤其晚年,愈发波澜壮阔,光华夺目,单写他的前半生,无论如何都是一大遗憾。
说到遗憾,我想起了两种胡适传。1964年2月24日,胡适去世两周年之际,李敖有感于胡不归、毛子水等人撰写的胡适传过于简陋,决定亲自操刀上阵,“于是,我又捡起七八年前的心愿,想给胡适写部传。不过这回不再是一本了,我决定给他写一部十本的大传记,我要用这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记,让‘死掉的人’重新‘活起来’,让他重新“说些什么”,也让我们‘说些什么’。”然而这段话乃是典型的李敖式大话,他的《胡适评传》只写到1910年胡适赴美留学便戛然而止,论时长,还不如胡适《四十自述》呢。当然,这个残本相当可读,注释尤其精彩,如此,他的挖坑之举,格外使人惋惜。
说罢李敖,再说江勇振。他所构想的《舍我其谁:胡适》共计五部,每部五十万字,倘能写成,必成巨著,不仅是胡适研究的巨著,而且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巨著。其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开笔极大,有傲视群雄、睥睨天下之势,我读得如痴如醉,热血沸腾,不由对后续满怀期待。不料其人虎头蛇尾(李敖则是有头无尾),承诺五部,只写了四部,第四部更是潦草不堪:按其计划,第一部从1891到1917年,第二部从1917到1927年,第三部从1927到1937年,第四部从1937到1942年,第五部从1942到1962年,结果第三部开始缩水,从1927年写到1932年,第四部则大跃进,从1932年写到1962年,把胡适最后三十年生命一网打尽,其粗疏可知,至于将这一部书名定为“国师策士”,更令人不敢苟同。不过即便如此,这依然是当下最有看头的胡适传之一。
还得提及一本书,严格来讲,不是传记,却可纳入传记之列,此即唐德刚《胡适杂忆》。唐德刚虽是胡适的弟子辈,写起胡适,却不屈身,那一口一个“胡老师”,更像调侃。这是立传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平等。平视胡适,才能体味胡适生命深处的种种矛盾与苦衷,如其“懦弱的本性”、对雷震的内疚等;平视胡适,才能发出这样的持平之论:“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而且,不像其他传记作者的一本正经,唐德刚的口语化写作,使胡适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简直把胡适写活了”。这正是胡适最喜欢的写法,如其所云:“用力写出的文章,要使别人觉得‘就站在我身旁在亲口慢慢地跟我讲一样’,这样的清楚明白就行。”胡适桃李满天下,论文风,大抵只有唐德刚继承了他的衣钵。
传记之后是年谱。年谱可谓编年体的传记,相比传记,更直观,更朴实。不过今人对这一体例似乎有些隔膜。有一回我在微博推荐胡适年谱,竟有人问:年谱是什么,年画吗?
胡适曾为章学诚与齐白石修年谱(《章实斋先生年谱》、《齐白石年谱》)。他本人的年谱,恕我孤陋,只见过三种。最著名的那部,自然是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此书费时十余年,共计十卷(2015年增补一卷),三百万言,巨细无遗,“是中国年谱史上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既曰工程,注定难以普及,而适用专业研究,或者将十卷本捆起来,作为凶器,当头一棒,轻者脑震荡,重者一命呜呼。
(顺道说一点,《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出版之际,曾请余英时作序,余英时擅作长序,下笔四万言,即《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后来他为《胡适日记全集》作序,长达八万言,即《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这些序言,汇成一书,即《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由于这封信主要谈入门读物,研究胡适的书,暂且搁置,否则余先生此书,必当至于榜首。
说起长序,遂想起唐德刚《胡适杂忆》。这原本也是一篇序言,为《胡适口述自传》而作。“在动手翻译这本小书之前,我曾遵刘绍唐先生之嘱,先写一篇《导言》或《序文》。谁知一写就阴差阳错,糊里糊涂地写了十余万言;结果,自成一部小书,取名《胡适杂忆》,反要请周策纵、夏志清两先生来为我作序了。”)
大陆出过两本胡适年谱,一是曹伯言、季维龙版,二是耿云志版,皆出版于1980年代后期,早已湮没成尘,几乎无迹可寻。2012年,耿云志修订的《胡适年谱》重出江湖,我们终于不必再依赖电子书。不过,耿版虽经修订,还是不如曹、季版详实。好在年谱的要义在于线,而非面,详实与否,不是考量的第一标尺。况且市面之上,你只能买到耿云志《胡适年谱(修订本)》,别无选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胡颂平编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发现最后四年篇幅过重,几占全谱三分之一,遂抽出部分内容,编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说起来,没有哪个人比他更适合编著此书。从1937年起,胡颂平一直追随其同乡朱家骅,达二十年之久。1957年秋,朱家骅辞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职,翌年胡适接任,作为胡适担任中国公学校长时期的学生,胡颂平义不容辞,留守中研院,成为了胡适的秘书和助手,再续师生缘。胡适生命最后四载,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助理,是学生,还是保姆,是儿子(他少胡适13岁,隔了半代人)。他对胡适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在学术,更在生活。在我看来,《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最有意思的细节,恰恰在于生活点滴。论胡适的学术与政治思想,可参其文集、书信、日记;追寻他晚年的生活史,这本谈话录是最可信赖的文本,也许没有之一。
譬如这样的细节。1960年12月30日早晨,胡适喉部有些发炎,胡颂平怀疑,昨晚喝的酒有问题,胡适说:“不要怪人,连医生也不敢随便说的话,怎么好怪人家的酒不好。”胡适的风度,有口皆碑,什么叫风度,这是一例。
1961年12月2日,胡适与胡颂平谈起蒜的气味:“李石曾,他是北方人,爱吃大蒜,身旁还带有大蒜。那天他来看我,我和我的太太都在家里。我和他在谈天,一会儿,我的太太来说:‘适之,你不是有约会吗?’我们仍旧谈下去。一会儿,我的太太又来说:‘你的约会时间快到了。’这分明是送客,我们谈了一点多钟,李石曾才走。我的太太说:‘他的大蒜气味这么重,你怎么忍得住?’我一点也不觉得。客人走后,太太赶快把门窗打开,烧起香来。”由此可见胡适与江冬秀的性情差异。这么好玩的轶事,要是胡颂平不记,谁人知道?
从1958年12月起,胡颂平开始秘密记录胡适的日常言行:“每晚从南港下班回家,想想白天适之先生的言谈,最感兴趣,若不设法保存,将会随同时光流失,岂不可惜。”大约一年过后(1959年12月30日),胡适方才知情,不过他并未阻扰胡颂平为他所做的“起居注”。基于此,这本谈话录愈发可信。毛子水为此书作序,将其与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歌德谈话录》并论,我以为并不过誉。不妨断言,读胡适,你可以不读《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却一定要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读罢谈话录,倘不过瘾,还想听胡适谈笑风生,享受胡颂平所言的“江海之浸,膏泽之润”的欢愉,则可读(听)他的演讲。胡适口才极佳,在同代学者当中,简直无可匹敌。后人赞誉钱穆的口才,有“北胡南钱”之说,称1930年代的北京大学,胡适与钱穆讲课最为叫座,门庭若市,盛况空前。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借胡适抬举钱穆。单说一点,钱穆便不及胡适:他的乡音太重了(一口无锡官话)。我听过胡适的原声演讲,略微有些口音,并不妨碍聆听。
胡适的演讲集,我见过两种,一是广西师大版《胡适的声音》,系胡适平生演讲精选,配有原音演讲CD;二是北大版胡适演讲集四卷本。就入门而言,读前者即可。
读罢这些,如果依然意犹未尽,那么只能去搜罗胡适的日记与书信。说搜罗,因胡适日记,大陆最好的版本,当是曹伯言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八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如今虽不说湮灭无闻,却也极难寻见(2005年,以《胡适日记全编》为底本,台湾联经出版了《胡适日记全编》,更加完备)。《胡适留学日记》单行本倒是常见,不过我觉得意思不是太大,可读可不读。
胡适那代人,书信是最通用的媒介。以“我的朋友胡适之”交游之广,待人之诚,几乎每信必复,其书信集自当蔚为大观。他的一丝不苟的风格,落于信笺之上,使书信与文章一样工整、真诚、分量十足,甚至他的一些思想表达,书信竟先于文章;他论学问的书信,尝单独辑录成册(如杜春和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上下两册),可知轻重。
后人整理出版的胡适书信,版本芜杂。1980年前后,中华书局出版《胡适来往书信选》三册,忽忽三十载,俨然文物。我使用的版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胡适书信集》,也是三册,编者系耿云志、欧阳哲生两位“胡学家”,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购得。201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制作了一本《胡适书信选》,我翻过目录,似无出奇之处,不过此书封面令人过目难忘,出版方选载了一张青年胡适的玉照,风流蕴藉,帅气逼人。胡适是民国著名的美男子,倘若生在今世,单是这张脸,足以叱咤风云,笑傲江湖。只是后人如此“与时俱进”,未免有些唐突先贤,胡适泉下有灵,不知该哭耶,笑耶?
2013年7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胡适来往书信选》,依然三册。“本书信选包括胡适1949年飞离北京时保存在北京寓所内的1915-1948年的部分电报和信稿、电稿及其所保存的其他书信、一部分手稿和一些与书信内容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手稿等。”此书与北大版《胡适书信集》恰好互补:后者只收胡适本人书信,起于1907年,终于1962年;前者则以他人致胡适的信为主,兼收胡适书信底稿,可惜止于1948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最后来说胡适的文集。请记住,对胡适这等一度被举国批判、冷藏、封杀,至今尚未完全解冻的人物,大陆出版的“全集”,往往徒具虚名,从来不全,只是选集。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倾力打造《胡适全集》,囊括专著、时论、书信、日记、英文著述等,共44册。面世之后,饱受争议,一是不乏手民之误;二来定价过高,总价2860元,平均65元一本,哪怕置于今日,都不便宜,何况十年之前;三,朱正先生曾专门撰文谈此版本的阙失,“有遗漏所致,也有删节所致”,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全集不全,徒具虚名,实在一点,不如读文集或选集。我常推荐两种,一是北大版《胡适文集》(欧阳哲生编,十二册),二是花城版《胡适文集》(朱正编,四册),各有短长,可选其一,堆在案头。平日读选本,需要引注,则参文集。我读梁启超,亦用此法。
作为参考书的《饮冰室合集》十二册,系中华书局影印版。老实说,阅读影印本,相当损耗视力,不过有一好处:原版照录,毫无删改。2013年,外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胡适文存》,善莫大焉。其内容包括《胡适文存》(即市面常见的四卷本,近世中国声名远播,据说影响了好几代人,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因我读此书,感觉平平,这只是未成熟的胡适,大致相当于写作《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时期的鲁迅)、《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等。要说遗憾,即依据原版,文存所录的胡适文章,止于1930年春。
说罢文集,再说选本。相信大多数人,初读胡适之书,都是选本。以全集、文集、文存入门,不仅需要眼力,更需要家底(我手上的《胡适文存》四卷本,黄山书社1996年出版,定价128元,可以想见,那年头,128元是什么概念)。这一比,愈发可见一个优秀的选本何其重要。
我最早读到的胡适选本,也许不配称之为选本,而是一本硝烟弥漫的论战集。此即欧阳哲生编选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与他的论敌》(上下两册)。书中胡适与论敌的文章,大约各占一半,不过,胡适的名作,大都入选了;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胡适思想的精要用作书名,更见良苦用心;序言《孤寂的狮子》,描摹胡适风神,妙喻取譬,欧阳哲生不愧胡学名家。那年我二十岁,阅读此书,不是景仰胡适,而是怀揣一种看热闹的心理,看看民国人物如何争锋。读毕,相比胡适的思想(彼时觉得胡适见识浅显,卑之无甚高论),更为他与人辩论的风度所折服。
此后,单是名曰《容忍与自由》《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胡适选本,我就见过十来种,印象最深的一是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二是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潘光哲编),三是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最后一种有一副题曰“胡适开给当今社会的最好解药”,固然媚俗,却也一语中的。这其中值得推荐的是潘光哲选本,不仅因为潘光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主任,更因他选文精当,而且有解题,有延伸阅读,十分适合入门。
然而,哪怕是潘光哲选本,亦有疏漏。胡适提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并非始自晚年写作《容忍与自由》一文,而是纵贯一生的主张,自其青年时代便开始谆谆宣讲。1925年12月,胡适致信陈独秀,1926年5月,胡适致信鲁迅、周作人与陈源,都谈到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提出容忍异己乃是自由的前提;在其晚年,致信陈之藩、苏雪林等,谈及“正义的火气”,主旨还是容忍与自由。可惜这些书信,鲜见于各大选本(潘光哲选本只录了一封胡适致陈独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胡适生前,曾留意选本问题。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1年10月12日,胡适看到香港现代书店盗版的《胡适文选》,说:“此本倒有可取的地方。如《国际形势与中国前途》、《东亚的命运》、《三百年来世界文化的趋势与中国应取的方向》三篇,都是共产党最反对的文章。至于《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赠与今年的大学生》、《信心与反省》等等,居然他都大胆地选去了。而别的偷版的《胡适文选》,就不如现代书店选得好了。”
推荐胡适的选本,实在是一大难题。没有完美的选本,纵由胡适亲手编选,恐怕都难调众口:1930年,胡适从《胡适文存》三集当中挑选了二十二篇文章,印作一册,“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如有学校教师愿意选我的文字作课本的,我也希望他们用这个选本”,此即《胡适文选》,可惜这一选本侧重于文化与人生,而遗漏了政治,终究不够完善。
就我所读,不妨以潘光哲编《容忍与自由》为首选,止庵编《胡适论社会》为辅助(前一本清晰,后一本详尽,二书重叠之处,便是胡适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当然,这是论政治与社会的胡适,如果你想听胡适谈文化、谈人生、谈教育、谈宗教、谈红楼梦——胡适博学,几乎无所不谈——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经典论丛”是我见过的最可取的选本(止庵《胡适论社会》即属此列)。
好选本难觅,坏选本易见。若命我提名,哪个选本不必读,我则乐意效劳。这里且举一例。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制作了“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其中有胡适一本《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单看书名,谁能想到这是胡适的选本呢,而会误以为方文山的歌词或哪个网络作家的文集。再看目录,形同大杂烩,怀人、论政、游记、诗歌,一应俱全,这不是繁华,而是纷乱。
顺便一说,这一书系,书名都十分神奇,值得胪列:《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鲁迅),《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周作人),《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张恨水),《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郁达夫),《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爱情》(徐志摩),《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朱自清),《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梁实秋),《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沈从文)……这帮民国大师,大概只有徐志摩,当得起这样的书名。
最后要强调一点:胡适的文字,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遗产;然而文字之外,还有一个更伟大的胡适。胡适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还在于行;不仅在于思想,还在于对思想的践履和守护。所以我们读胡适,更需要注意文本之外的胡适,在“立言”的胡适之外,还有一个“立德”的胡适:胡适之德,即公民之德。胡颂平在胡适身边工作一年多后,与胡适谈起《论语》,说:“我读《论语》,我在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证。”胡适愕然,然后缓缓答:“这大概是我多读《论语》的影响。”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正是胡适一生恪守的原则。记得我和你说过:读胡适,做公民。公民的美德,同样可以在胡适身上得到印证。
2013年12月30日初稿
2019年7月22日修订
推荐书目:
《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胡适文集》,花城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胡适文存》,外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
《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胡适书信集》,欧阳哲生、耿云志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杜春和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胡适演讲集》,北京大学出版社3013年8月第一版
《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潘光哲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胡适论社会》,止庵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与他的论敌》,欧阳哲生编,时事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5月第一版
《胡适年谱》,曹伯言、季惟龙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胡适年谱(修订本)》,耿云志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罗志田著,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一版
《胡适评传》,李敖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4月第一版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江勇振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江勇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舍我其谁:胡适(第三部)》,江勇振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8年1月第一版
《舍我其谁:胡适(第四部)》,江勇振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8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