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深度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研究
2024-11-10 16:53

引用:杨瑜,姚欣.深度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1,27(6):223-226.

深度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研究

《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家张机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之珍贵。该书的英译为中医药对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典籍是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恰当翻译中医典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需要译者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并以读者可接受的译入语表达出来,其中就涉及了深度翻译的策略。《金匮要略》辞义深邃,读时“若理解仅拘于一字一词,随文敷衍,则大乖本旨。”[1]因此笔者试图从深度翻译视角探讨《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尝试对魏迺杰英译本的文外深度翻译和文内深度翻译进行分析总结。

1 深度翻译基本理论

“深度翻译”由阐释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兹[2](Clifford Geertz)在《深度描写: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ation Theory of Culture)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翻译和人类学研究在阐释层面的相通性,美国翻译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3](Kwame Anthony Appiah)在1993年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在译文内添加前言、注解、评论等诠释性内容的翻译策略。

深度翻译主要通过具体化的封面、封底、前言、后记、注释、索引、附录、术语表和插图等来表现,与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4](Gerard Genette)所提出的“副文本”(paratext)概念相一致。热奈特将副文本分为两大类:内副文本(peritext)和外副文本(epitext)。基于此,本文将“深度翻译”分为“文外深度翻译”和“文内深度翻译”,“文外深度翻译”体现在译本非正文中所添加的前言、介绍、总结、索引、图表等,“文内深度翻译”体现在译本正文中的各种注释、拼音、使用括号、使用破折号、增加省略成分及衔接词等。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分类研究,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基础。研究涉及角度包括用例证解释并深化理论,反思人类学研究数据获取方式的不足,探索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应用理论解释文学、哲学、科技类译本中具体的翻译现象,对理论渊源的钩沉、性质的判定与适用性的思辨,以及深度翻译对翻译策略的启示等方面[5]。中医典籍与深度翻译天然契合,可以阐明中医医学理论、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但将该理论引进中医典籍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且集中在《黄帝内经》,如刘毅等[6]对罗希文《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了深度分析,蒋辰雪[7]对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了研究,目前尚未有研究用该理论对《金匮要略》英译本进行分析。

2 《金匮要略》及其英译现状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章,所述病证七十余种,方剂262首,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杂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科杂病专著。由于强调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并遵循“以病为纲、按病论述、据病立法、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8]。

《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但纵观中医典籍英译史,国内外翻译家所从事的中医典籍翻译都集中在《黄帝内经》,其次是《伤寒论》,而《金匮要略》的英译研究不及前两者。目前《金匮要略》有7个英译本在国内外出版,译者背景各不相同,译本亦各有其精妙之处[9]。在几个经典译本中,笔者发现《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非常接近深度翻译,其译文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张仲景文意及中医医理,同时又不影响文章布局结构,对深度翻译的运用十分恰当合理。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名称为“Jin Gui Yao Lue: Essential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abinet”,在2013年由Paradigm Publications出版。魏迺杰出生于英国,在台湾省生活二十余年,任教于长庚大学,在语言学、翻译学、中医学都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其致力于中医翻译事业,编译和出版了大量英文中医教科书、词汇书和翻译专著,同时关注中医翻译的理论问题,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制定了一套方案[10]。魏迺杰的中医英译主导思想有以下3个方面:(1)保留中医概念的完整性;(2)提出系统化翻译原则;(3)独创的源语导向翻译法[11]。魏迺杰在翻译中也秉承着其英译核心思想,源语导向翻译法和保留中医概念的完整性深刻体现在其深度翻译策略的使用上。

3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文内深度翻译分析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的文内深度翻译体现在正文中的各种拼音、注脚、解释性评注及括号中。每一条文都包括简体中文文本、汉语拼音和英文翻译。附加中文及汉语拼音有助于有汉语基础的读者进行阅读和深度研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起外国读者对汉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注脚内容丰富,主要是对文本内重难点名词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相关信息,主要形式有译者评注、文内互文、文外引用。括号可以补充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和衔接词,使得句子语法完整。

3.1 评注性补充说明 中医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天干地支等时间概念,白虎青龙等动物意向,酒家喘家等语言现象,以及斤两匕钱等计量单位。这些国外读者陌生的概念,译者都以评注的形式进行了说明。

例1 原文:“冬至之后,甲子半夜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暖”。(《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译文:“At midnight of the Jia-zi day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lesser yang rises. At the time of lesser yang, yang begins to be engendered and the weather becomes warm and congenial.”[12]

译者评注:“In ancient times,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12 earthly branch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ime in 60-day cycles. The jiazi referred to here is the first day of jiazi occuring at midnight 60 days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the 12th solar term in the lunar calendar.”

该条文文后,作者以“甲子”一次延伸介绍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内涵。天干地支共有60个组合,起于甲子终于癸亥,此处指的是冬至后六十日的午夜。这些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补充与中医专有名词术语一样重要,使得国外读者借助译者评注深刻领会语境中医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对于懂英语的中国读者来说,也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新旅程。

此外,英译后都会有对应的条文大纲和解释性评注,有助于梳理条文重难点。这些大纲和解释性评注极大加深了读者对《金匮要略》的理论理解和临床应用体会。

例2 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 (《疟病脉证》)

译文:“Malaria that erupts on the first of each month should subside by the fifteenth day. If not, it should resolve by the end of the month.”[12]

译者评注:“In the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five days formed a hou, and three hou formed a solar term.”“Concretion and conglomeration is an expression used to denote abdominal masses. the abdominal mass that forms in malaria, which is equivalent to splenomegaly in Western medicine, is given the specific name ‘mother of malaria’. It forms when the disease persists or when it is inappropriately treated, and right qi weakens gradually, allowing phlegm and static blood to form under the rib-side.”[12]

文后的评论补充了节气相关内容,指出在中国日历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因为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体健康状况与外界气候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补充节气信息。进一步介绍“癥瘕”的内涵,指出其相当于西医中的脾肿大,借用西医概念来帮助读者建立认知连接通路,并解释了其形成机理。

3.2 文内互文 张仲景写书详于前而略于后,前后互参互引,以减少重复同时引导读者建立前后联系。而译者也遵循原书作者的编排原则,前后照应,互为指引,也为其他更重要的内容节省笔墨空间。

例3 原文:“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痉湿暍病脉证》)

译文:“Take wet spreading sores as an example, if they begin at the mouth and spread to the four limbs, they can be treated.”[12]

译者评注:“Wet spreading sores is a type of sore that begins locally and spreads to other parts of the body. See Chapter 18,‘Sores, Welling-Abscesses, Intestinal Welling-Abscesses and Wet Spreading Sores’”[12]。

作者在解释“浸淫疮”是一种起病局部随后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的疮时,其后附上了更多详情参考第十八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同样的后文“Line 17.12‘小半夏汤’”已在前文“Line 12.28”出现过,故译者不再详细介绍。

3.3 文外引用 译者深厚的医学背景与其熟读了大量中医典籍密切相关,因此译者借鉴参考了其他中医典籍解释相关概念。由于中医学代代相传,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普遍崇尚先贤医圣留下的著作,如《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中医经典,为相关概念做了充分补充以助理解。引用经典体现了译者对中医学传承理念的尊重和对生命保有的敬畏之心,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在时空流变中保持经久不息绵延不绝[13]。

例4 原文:“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黄疸病脉证》)

译文:“Tension in the bladder, lesser abdominal fullness, thorough yellowing of the body, blackness on the forehead, and heat under the feet. This condition turns into black jaundice.”[12]

译者评注:“In the Qian Jin Fang and Wai Tai Mi Yao, this is written as smaller abdominal fullness. The smaller abdomen corresponds to the lower abdomen of modern medicine. The lesser abdomen refers to the lateral region of this area.”[12]

其中“少腹满”的含义,译者引用了《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小腹满”同义替换来解释,反映了该疾病症状的普遍性,为收集相同症状在不同典籍中的治则治法提供了指引,有助于后来学者进行深入的纵向研究。

3.4 括号以补充省略成分和衔接词 小括号主要用于补充中药方剂名称的拼音。如“大柴胡汤”的译文“Major Bupleurum Decoction(大柴胡汤da chai hu tang)”,方剂名称采用直译+音译的方式是较为合适的深度翻译策略。

中括号用于补充句子成分及原文隐含意思。古代纸张成本较高且古文有大量省略现象,故大多数中医典籍翻译成英语时需要按照语法规则补全句子成分。

例5 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容人骨弱肌肤盛。” (《血痹虚劳病脉证》)

译文:The master says:“[This disease affects] respected and honored people with weak bones and exuberant flesh.”[12]

译者就补全了血痹病易发生在尊容人身上,尊容人由于养尊处优缺乏运动,普遍身体特点是骨弱肌肤盛。

例6 原文:“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 (《妇人杂病脉证》)

译文:“This disease is ascribed to [disorder] below the gridle. How is it caused? [The woman must have] previously experienced a miscarriage.”

根据上下文“带下”指带下病,“曾经半产”缺乏主语,译者补充了主语。

4 《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文外深度翻译分析

“文外深度翻译”体现在译本中所添加的前言、导言、章节纵览、图表、附录等。

4.1 前言(preface) 魏迺杰介绍了《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信息和医学价值,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后世使用的药方中多达20%源自该书。魏迺杰还介绍了该书英译本的编排结构,每一章都包括对文章内容的介绍,然后是原文本,包括简体中文、拼音和英文翻译,还有难点注释、条文内容的概要和详细的解释性评注。最后译者强调了自己的翻译策略:英语中为确保语法意义所需的大量附加内容放在括号内;以源语为中心,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概念。如把“狐惑”直译为“fox creeper”并在文末解释说明,而不是直接借用西医病位描述“喉肛门生殖器疾病”,把“消渴”直译为“dispersion-thirst”而不是借用西医“糖尿病”的概念。前言是译者与读者沟通的第一个窗口,也是译者引导读者正确、深入地理解译文的主要渠道。

4.2 导言(introduction) 该部分详细介绍了《金匮要略》成书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张仲景的基本信息、文本每个章节的概述和大纲、古今药物计量单位换算等。译者指出了该书以宋版《金匮要略》为蓝本,第一章主要展现了张仲景的整体诊断、治疗、预防思路,随后的章节中每章讨论一个或一类疾病,包括起因、主要症状脉象、证型、治疗、预后及禁忌证等。译者以表格形式展现了药物计量单位的古今换算,并详细解释了“两”“钱匕”“方寸匕”等概念。结论部分赞誉此书药方“效果若神,可以活人”[12]。

4.3 章节纵览(overview) 该部分对本章标题命名做出解释,对章节疾病进行了整理。比如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治”的纵览中,先解释标题中的名词“痉”“湿”“暍”,随后从病因(外因、内因)、主要症状、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治疗禁忌证各方面把本章节的所有病症系统整理出来。此外,该部分将症状相同或相似的易混淆疾病的诊断辨证采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直观明了,有利于对海外中医学者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魏迺杰还把较难理解的脉象与病因直接对应起来,如“floating=wind”“rapid=heat”等,以数学符号的形式直观表达难理解的中医内涵,促进读者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吸收。对于容易混淆的疾病,魏迺杰在章节纵览进行了辨析。如第八章主要疾病“奔豚气”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不同于《素问》中出现的“冲疝”,也不同于《难经》中出现的“肾积贲豚”。三者虽都有气上攻冲的感觉,若兼见疼痛、往来寒热则为奔豚气;若上冲心腹疼痛为主则为冲疝;若气还痛止而积仍在则为肾积贲豚。

4.4 附录(index) 该部分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把中医术语进行汇总,包括方剂名称、中药名称、病证名称等,共29页。同一名词多次出现的,译者把它们的页码一一罗列出来,方便读者索引性关键词查找,如要查找“小青龙加石膏汤”的适用症状,可以轻松找到它对应条文所在页码是154、172、173,便于读者归纳性学习。

5 中医典籍深度翻译探讨

世界上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达到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翻译的本质就是在进行阐释,这也是克里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在文化人类学中所强调的深度描写,在翻译中表现为深度阐释。翻译时,译者可通过各种注释和评注(annotations and glosses)将文本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通过增加原文中意达而词未至的内容,减少目标读者认知障碍,在读者可接受、能读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文特色,传播中国文化[14]。中医典籍蕴含大量中医独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其进行翻译时,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目标语中完全对应的词语,只有弄清目标读者,恰当使用深度翻译的策略,才能揭示独特的中医文化内涵,更好传播中医文化[15]。《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译本从文外和文内两方面体现了明显的深度翻译。序言、引言、索引等文外深度翻译,不仅能够显示译者的主观性,而且还为读者阅读文本做好准备,使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对原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文本的谋篇布局和译者的翻译目的有了一定认识。表格对比、括号补充、文后加注、条文总结等文内深度翻译,能使读者在理解翻译时有很好的参考,加深对中医医理的掌握和应用。深度翻译能够很好地补偿文化空缺,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和冷漠。当然,深度翻译也应有度,不应过度挖掘,影响读者阅读流畅性和思路连贯性。一个文化能够令人感到既古老,又年轻;既遥远,又近便;值得欣赏,值得研究,该文化便是在散发着亲和力[16]。

6 结   语

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能够在保留原文语句格式前提下有效减少中西方文化代沟,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及医学内涵[17]。《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中包含大量有关《金匮要略》成书背景、作者信息、中国文化考辨、历代专家观点引用。魏迺杰将《金匮要略》的英译建立在中医研究的基础上,不仅是专业素养深厚的体现,更是译文质量的保障。译者通过表格、图示、数学符号等清晰明了的方法深度阐释中医医理,让英语读者深入掌握中医临床辨病辨证关键,其求真务实可见一斑。《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丰富了中医典籍英译的发展,其使用的深度翻译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了借鉴方法,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尚未进行实证研究。为验证本文结论,笔者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如进行问卷调查、对比研究、专家论证等。

参考文献

[1]刘霭韵.金匮要略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7.

[2] APPLEBY J,COVINGTON E,HOYT D,et al. Clifford geertz (1973):Thick description: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M]//Knowledge and Postmodernis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Routledge,2020:310-323.

[3] APPIAH K A. Thick translation[M]//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y Reader,New York:Routledge,2000:427.

[4] GENETTE G,MACKSEY R,LEWIN J E. Gérard genette paratex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刘晓云.《黄帝内经》医哲文化的深度翻译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107-112.

[6]刘毅,魏俊彦,张春凤.中医典籍深度翻译的方法、类型与文化功能:以罗希文英译《黄帝内经》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5):1179-1181.

[7]蒋辰雪.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深度翻译”探究[J].中国翻译,2019,40(5):112-120,190. .

[8]蒋明.论以辨病为前提之《金匮要略》病证结合模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2):65-68.

[9]郭添枫.《金匮要略》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10]胡丽萍,赵霞.《金匮要略》英译现状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30-33.

[11]周义斌.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翻译研究:以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8):5-7.

[12] NIGEL WISEMAN,SABINE WILMS. Jin Gui Yao Lue:Essential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abinet[M].New Mexico USA:Paradigm Publications,2013.

[13]郑文,张明霞.中医人文思维及其当代启示[J].中医药导报,2020,26(9):155-157,172.

[14]张婷,姚靖.霍译《楚辞》之“深度翻译”描述研究[J].中国外语,2020,17(2):90-96.

[15]高芸.倪毛信《黄帝内经》译本叙事建构策略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9):214-217.

[16]张佩瑶.从“软实力”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的选、译、评、注[J].中国翻译,2007,28(6):36-41.

[17]马凯,赵润生,师旭亮.“厚译法”在文树德《内经》译本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9):211-213.

(收稿日期:2020-12-08 编辑:蒋凯彪)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深度翻译视角下《金匮要略》魏迺杰英译本研究】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0144.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