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调查| 医疗科普短视频走红,主播到底是医生还是演员?
2024-11-10 18:08

  “只要几块钱,补肾又健脾”“抽烟的朋友怎么备孕”“三甲医生教你正确洗脸”……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医疗科普成了不少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短视频良莠不齐,点赞上万的很可能出自于不懂医的“专职写手”;而一些穿白大褂、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却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

调查| 医疗科普短视频走红,主播到底是医生还是演员?

  现象

  视频内容被流量主导

  “脱发人的钱是最好骗的!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脱发是个皮肤病,换再多的洗发水都没用,每天要口服1毫克药物。”短视频平台上,来自广州、长沙、珠海三座城市不同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异口同声地对着镜头说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

  “我在同一天之内刷到了这三条视频。”家住东城区、有轻微脱发症状的杜先生说,“平时刷视频的时候,我会留意脱发相关的医疗科普。即使医生对脱发的科普建议有相似之处,也不应该雷同到这个地步吧?”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脱发”,发现不仅有皮肤科医生在做脱发科普,还有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全国各地认证为不同科室的医生发布过内容相似的短视频,“跨科室科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位有30万粉丝、显示为就职于江苏省某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账号内,超半数视频都在科普“防脱发必看”“祛痘秘籍”“变美小细节”等皮肤科、医疗美容科相关内容。“为什么心内科的医生不讲冠心病,却要专门讲脱发、讲医美?”杜先生想不明白。

  在这些“跨科室科普”医生发布的视频中,与脱发、医美相关的短视频点赞量能轻松过万,这类话题也成了短视频账号的快速涨粉“法宝”。

  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医生个人品牌打造”视频课里,“培训师”直接总结出了一句“多讲医美皮肤科,或讲妇科和男科,什么流量大就做什么,千万别自己想选题。”

  实际上,妇科、男科的科普短视频不仅是“跨科室科普”重灾区,还存在内容庸俗化、打“色情擦边球”的倾向。在这类视频里,医生仪表不整地进行健康科普,策划“与医生谈恋爱”的系列剧情,评论区的讨论也都围绕着医生的外貌、身材,大多与医疗健康无关。

  记者调查发现,产出这些同质化、庸俗化科普短视频的并不是假医生。他们都通过了各平台的资质认证,也在国家卫健委网站上有执业登记,因此公信力强,有一批忠实粉丝。“但他们全是‘演员’,背后都是MCN公司(网络红人运营公司)在操纵。”在短视频平台有近150万粉丝、就职于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王医生透露。

  幕后

  “演员医生”被公司操控

  “运营公司联系过我很多次,希望我跟他们合作。”王医生2017年开始在网络上发布科普内容,现在已成为医疗科普头部博主之一。“公司提出的合作模式就是直接接管我的账号,由他们来替我想选题、写脚本、剪视频、回复评论区,我只需要在镜头前说话就行。”

  王医生拒绝了这样的邀请。他每天下班后坚持自己更新一条科普视频,时长十几秒至几十秒。视频内容由他自己构思,构思好后直接对着镜头录制,再用电脑上字幕、做简单的装饰。“整个过程也就半个小时,根本不需要运营公司帮忙。”王医生说,“以普通医生的工作量而言,日更一条视频基本是极限。只有跟公司合作的医生,才能高频更新。”

  根据王医生的介绍,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曾有意接管王医生账号的运营公司。已从这家运营公司离职的田女士告诉记者,公司原本主营业务是代妇科与男科医生运营账号,现在开始涉猎皮肤科与医疗美容科。“代运营账号的选题和视频脚本都由我独立完成,我本人不是学医的,是学金融的。”田女士说,“跟我们合作的医生几乎不输出任何内容,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信任的不少医生账号背后都是专业的视频编导。”

  根据田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到与这家运营公司签约的多位医生,发现不少医生的个人账号IP属地(网络设备使用地址)与执业医院不在一个城市。“这是因为运营公司和医院分属两地,同一家公司会签全国各地的医生。”王医生解释。

  “我了解的医生与运营公司合作的现象很普遍。”王医生说,“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选题库,里面是高流量的视频脚本。公司直接把现成的稿子交到医生手上,医生照着念就行了,所以说他们是‘演员’。”为了攒出“高流量”选题库,运营公司或批量抄袭洗稿,或走“擦边”路线,或危言耸听贩卖焦虑。杜先生在同一天刷到三位医生说一样的“台词”,说明“脱发人的钱是最好骗的”这条视频脚本就是从选题库里来的。

  “即使签了运营公司又如何?说的又不是伤天害理的内容,我偏爱看。”在王医生发布的质疑“演员医生”视频的评论区里,也有人支持这种运营模式。“科普的目的是公益,但公司的目的是赚钱,这两者是有矛盾的。”王医生回应道,“即使有明令禁止医生直播带货,公司还是会钻空子盈利。”

  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曾印发通知,要求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就职于某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在新规出台后,医生合作运营公司的“流量变现”方式变得更加隐蔽。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发现,一些医生的账号主页链接着有在售商品的“店铺”,部分店内商品与医疗健康完全无关。“这属于硬广告。还有很多软广告,公司虽然不会让医生在视频里直接说出品牌名称,但会有意将品牌的经营理念、商品的有效成分和一些洗脑话术植入视频中。”李先生说,“这类软广大量集中在医美领域”。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将流量引入私域变现。记者发现,一些医生在个人账号主页置顶了“如何通过正规渠道找到我”“114挂号流程快速找到我”等视频。记者按视频指示联系了一位被平台认证为“北京某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的医生,其所谓的“正规渠道”就是加“医生小助手”微信私聊沟通。“小助手”让记者拍一张舌苔照片、填写病历表与主诉症状,来回几句后就要求记者扫码交100元挂号费与医生预约“视频问诊”。在收款二维码上,赫然写着“北京三甲专家会诊中心收费处”,并备注“如缴费时被提示交易风险、谨防受骗,属于微信平台正常善意提醒,不用担心”。

  “这样引流问诊显然是不合理的。”王医生说。中医问诊必须要看脉象,隔着视频无法搭脉。国家卫健委也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然而,在短视频平台上仍有患者在视频问诊后转账买药。

  “只有公司帮他把短视频账号做大做强,才能引导更多看科普视频的人找他微信交钱看病。”王医生说,“但短视频平台不会管,因为问诊过程发生在平台之外。”

  建议

  不能让市场主导医疗科普

  面对短视频科普乱象,医院、短视频平台是否能起到监管作用?

  “目前业内还没有比较权威、详细的指导规范。”王医生说。北京市东城区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向记者透露,医院一般会要求有自媒体账号的医生备案登记,并向医生告知发布短视频的科学严谨原则,“但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审核、管理每一条视频内容。”记者发现,许多医生都在账号主页简介里着重强调“言论代表本人,与所在医院无关”。

  针对这种现象,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学者苏婧认为,医院对执业医生与运营公司的合作情况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医生的本职工作是在医院开展诊疗,因此有其他副业或劳动关系时应当让医院充分知情。”苏婧说,“要重申医疗的公益属性,不能让市场主导医疗科普。”

  但在短视频平台的不作为下,了解医生与运营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并非易事。以某短视频平台今年发布的声明为例,平台宣称“不支持、不鼓励医疗健康认证账号交由MCN代运营、绑定MCN等行为”,但却默许很多医生在账号主页隐藏自己与运营公司的合作关系。“充分告知用户哪些医生账号在与公司合作,这是最基本的。”苏婧说。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调查| 医疗科普短视频走红,主播到底是医生还是演员?】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3750.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