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
2024-11-10 18:20

只要剂量足,万物都有毒

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

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天龙八部》,四大恶人之一的岳老三选徒弟的方式很特别。

有一天,他偶遇段誉和受伤的木婉清,误把被木婉清一拳打倒在地的段誉肿起来的后脑勺认为后脑骨突出,坚决要收段誉为徒。

“其他人的就算突出也没有你这么突出啊!”南海鳄神也可以算是段子手的鼻祖之一了。

你肯定想问,这和我们今天讲的影响因子和科研圈有啥关系。

最近网上流传的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的《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扼杀了科技创造力》在网络广泛流传,而影响因子则是目前全世界用来判定论文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之一(百度百科: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其实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科学家都也很喜欢影响因子,有的也已经意识到了有影响因子的弊端,每个国家的科学评价基本都或多或少被影响因子带的有点跑偏。就像高考一样,只是大家目前还找不到另外一个简单又相对公平的指标。即使诸多诟病,影响因子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评价学者论文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借用南海鳄神的话,“全世界都爱影响因子,但只有我们是真爱;大家都被带跑偏,没想到我们跑的这么偏。”

今天老王带你看一下,我们如何被影响因子带的跑的这么偏。

为了防止键盘侠占领讨论场,老王需要提前说明的一点是我们今天希望尽量客观的来分析“痴迷影响因子”对中国科学的影响,并不是“影响因子”本身,“影响因子”本身是无辜的。他是一个科学的指标,只是被不科学的使用了。就像我们在临床上讨论“吗啡滥用”和“吗啡”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今天重在讨论对影响因子的“滥用”和“痴迷”。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能够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我们到底有多痴迷,第二,我们为什么痴迷,第三为什么不能痴迷影响因子。

1. 我们到底有多痴迷-中国自然科学科研圈标尺般的存在

1.1万众瞩目的影响因子

老王是医疗及科研圈人士,所以微信好友里科研圈同行占了一定的比例。

2018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中兴芯片事件”爆发、中美贸易战开打、滴滴顺风车空姐遇害、世界杯卫冕冠军德国队小组赛出局、《我不是药神》引发全社会讨论、蛙儿子风靡朋友圈、华为首席财务官加拿大被捕......

这些大事都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传播,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刷屏在老王的朋友圈里只出现了三次,一是贺建奎编辑婴儿基因事件,大家一致谴责;二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医学奖,肿瘤免疫疗法获奖,日本人再下一城,大家为华人科学家陈列平感到惋惜;再者就是今年6月下旬影响因子公布,大家几家欢乐几家愁。

考虑到基因编辑婴儿在国内及国际引起的强烈反响,中国科学工作者和普通大众对诺贝尔奖近乎病态的崇拜,可以想象影响因子在中国科技工作者心中的地位如何。

恕我直言,我们对影响因子的爱深入血液、直达心灵、爱的狂热,近乎病态

爱影响因子有没有错,当然没有错。举几个没那么恰当的例子,就像父母爱孩子,女友爱男友,重度疼痛用吗啡。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是溺爱,反而适得其反害了孩子;女友如果不能把握爱的尺度,反而会变成恐怖情人;头痛脑热、跌打损伤等轻度疼痛等就要上吗啡,疼痛虽然消除但是却形成了药物成瘾。

我们对影响因子的爱基本可以上升到溺爱和滥用的程度了,硕士博士毕业用一下,评奖评优用一下,晋升职称用一下,申请基金用一下,感觉现在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研究生和大学老师都在围着影响因子转。瞬间感觉影响因子就像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渴了饿了困了都能一罐见效。那么这么广泛应用的影响因子真的就那么神奇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这世间没有一种药能包治百病,科学界当然也没有一个评价指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这并不妨碍影响因子在中国科研圈变成一个被很多人甚至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心中衡量科研水平标尺。

这是一个SCI论文挂帅的时代。除了一些应用性很强的研究行业,而很多基础研究的职称评定、学历获得、奖项确定、帽子归属都和论文息息相关,而影响因子又是大家对论文等级认定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子捋下来,影响因子才是终极大boss啊!

所以影响因子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马上科研圈满城风雨!

说了这么多,您肯定觉得有点枯燥吧,举个例子活跃一下气氛吧!

1.2 息息相关的奖励规定

在开始下面的讨论之前,想问您几个问题:

您觉得2.5-2.99分的杂志和3分多一点的杂志文章质量有区别大吗?会影响您的投稿选择和毕业、评价评优和奖金发放吗?

您觉得4.5-4.99分的杂志和5分多一点的杂志文章质量有区别大吗?会影响您的投稿选择、评价评优和奖金发放吗?

您觉得9点几分和10分多一点的杂志文章质量有区别大吗?会影响您的投稿选择、评价评优和奖金发放吗?

对于第一个质量差别的问题,我觉得答案应该基本都是否定的啦!但是对于每个问题的后半部分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看看下图中的几个论文奖励规定您就明白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个大水刊比如ScientificReports、Oncotarget和Medicine上灌了太多水,后来学校和医院都扛不住了,你们是组团来骗科研奖励的吧?

1.3 以“影响因子”为中心的选刊标准

同时中国人对数字的天然敏感被不科学的应用到了科学界。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是一个对数字非常敏感的族群。在科研圈里,不知为何SCI影响因子也被我们的数字文化硬生生分成了几个档次,三、五、十、二十及以上。我想很多读者不止一次听到过或者向别人说过“这个杂志3分以上,可以毕业了”“不错,五分以上的杂志”“好厉害,发了个十分以上的杂志”等等。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数字三有特别的感情,《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三被认为是万物之源,自带吉祥贵兆。皇帝有“三宫六院”、“三朝元老”、新官上任会烧“三把火”、为了孩子孟母“三迁”;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也不可以轻信别人“三言两语”,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我们的汉语里含有三的成语至少有500个。那么“三”这个数字为什么和很多博士研究生和青椒息息相关呢?据老王的了解,国内有些高校对于博士毕业的要求是发一篇SCI影响因子>3分的论文,很多单位的科研奖励标准是以3为坎,大于等于三分和小于三分的科研奖励完全不同, 很多单位会统计三分以上SCI的发文情况。中国人对与影响因子为3喜爱的典型案例就是Plos One.

纵轴代表中国作者本年在该杂志的发文比例,可以看到中国在这在Plos One发文比例骤降是在2014-2015年左右,因为之前一直维持4分左右的Plos One那年影响因子跌到三分出头,下一年更是掉入两点几分,所以Plos One瞬间被中国作者抛弃。即使在中国作者SCI发文量每年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我们在Plos One的发文比例掉到了2011年的水平。

相比于三,我们应用影响因子的时候对“五”似乎有着更加非常强烈的情感。我们期待“五福临门”、我们的祖先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解释阴阳演变的基本动态,形容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形容地位尊贵“九五之尊”。当应用到影响因子领域,“五”这个数字被我们大部门科研工作者看成了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分界点。

关于5分,我想讲的两个例子就是ScientificReports、Oncotarget和Medicine.

和Plos One一样,2016年Scientific Reports跌至五分出头,中国作者果断清仓离场。下一年跌到4分多,这一分直接决定了中国作者的去和留。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也因为中国作者的离场近年来总发文量锐减,看样子学术出版界捞钱也是得中国者得天下啊!

很多人会说这些杂志是被中国人灌水灌垮的,其实也是也不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别人要赚钱,我们要文章,一拍即合,对方为了钱又贪婪了点,不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质量,所以到今天这样也不能怪别人!咋没见咱们把CNS灌垮呢!

关于10分这个坎,不多说了,直接上图吧!

重点来了,影响因子是个客观的科学评价指标,但是却被科学或者不科学的运用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对于一些新推出的将来可能很有竞争力的杂志,我们国内作者一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比如BMC 算是国内很多同行很喜欢的出版集团,我们灌BMC旗下杂志简直就跟在自己家里玩耍一样,今年BMC旗下的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JITC) 有了它的第一个影响因子8.374,然而在出影响因子之前的三年里342篇文章,我们在上面只发了2篇,在有了影响因子之后的半年内我们发了5篇。相信我,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将成指数级增长。

2.我们为什么这么痴迷影响因子

2.1 操作简单而又服众的指挥棒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Nature杂志上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影响因子的评论文章

里面有一句话我现在记忆尤新。

翻译过来就是:影响因子在很多方面错了,但是它如此简单。

其实这也真正的道出了影响因子风靡全世界的原因,影响因子把那么复杂的科学研究内容用一个简单的数字量化了!随便一个人一看影响因子可以大概给你的论文分个三六九等,虽然会有一些误差但是不会差太多!当科学发展到现代阶段,学科划分如此精细研究内容如此深奥的情况下,即使再厉害的科学家除了对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有较精准的判断力之外,对于非自己学科的研究基本也只能依赖影响因子了!最主要的是这种简单评价又大差不差的东西最受学院、学校、教育评估等相关管理人员的喜欢,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国家对于指标性的东西有时太过执念,就像地方政府追求GDP一样,高校则追求影响因子。GDP关乎政绩,影响因子则关乎帽子、基金、拨款,而这些都关乎高校管理者的政绩,更重要的是它还不受我们认为因素的操纵,显得非常公平。

大家也很喜欢影响因子,就是他不受评价科学家的相关部门及个人的操纵(但是会被其他因素操纵,第三部分我们会详细讨论),就像高考让莘莘学子看到了指挥棒一样,影响因子给了年轻科学家一个明确的提示性指标,想成功,发高影响因子论文,所以拥护者甚众。

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篇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的以为年轻科学家写的“如果没有影响因子,你们怎么评价我”。

于是乎很多和影响因子相关的政策在高校层面开始自上而下的执行。

但是这个世界永远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影响因子本身背后的热闹在我们国家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全世界都是如此,我们的问题就是赋予这些影响因子的数字太多的生命力,当然最主要的是利益相关的东西。

2.1 科研圈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普适金标准

影响因子在中国的发迹之路和科学工作者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们国家,科学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含义,似乎科学事业就注定着奉献、注定着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业余爱好,不能拿着太高的薪水、不能开豪车、不能戴名表,一辈子行事低调,这种认知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我们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收入并不是很体面,但是却投入了比其他职业长的异乎寻常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很多科学工作者拥有着高学历却拿着并不优厚的薪水,面对房价、家庭日常开支和医疗支出时他们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维持家庭收入稳定和追求事业发展之间艰难平衡的科研工作者忽然发现,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两者兼顾,那就是影响因子,发高分论文!

2017年8月10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了一篇题为“Cash bonuses forpeer-reviewed papers go global”(同行评议文章的现金奖励正在全球化)的文章,系统分析了全球对于科研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我们当仁不让拿下全球第一,领先第二名接近10倍,进入榜单的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是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30倍左右。第二名可是土豪到世界上唯一的下飞机都要用镀金电梯的沙特阿拉伯啊!

据文中分析,很多发达国家因科研人员收入已经不错,对于论文基本没有现金奖励。而我国的现金奖励大多是以影响因子、JCR分区或者中科院分区来计算,而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又大部分是依据影响因子制定,尤其是自己本身有营业收入的医院系统按影响因子的奖励更是达到了一分一万人民币甚至更高的额度。

既能促进职业发展又能贴补家用,实打实的利益摆在面前,一不偷二不抢,合法合规,光荣体面,这种激励机制确实很有用处!

据中国学者发表在康奈尔大学网络预印本杂志arXiv杂志上题为“Publish orimpoveris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etary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 in China(1999-2016)”(出版或者贫穷:中国科学界1990-2016论文奖励机制汇总)https://arxiv.org/abs/1707.01162的文章指出,论文现金奖励始于1990年的南京大学物理系。最开始只有南京大学有这种奖励政策,最初每篇论文大概会有200元人民币的奖励,90年代中期升至1000人民币。效果很快显现,南京大学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七年甩掉清华北大,跃居全国第一。很多学校发现了南京大学的诀窍之后竞相模仿,所以南京大学第一的宝座也很快被抢走。

除了补贴家用,我们来看一下职业发展,现在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副教授、教授的评定对论文的倚重成分都很大,而各种基金、帽子、奖项的评定对于论文成分的倚重也非常高,而评价论文国内很多人又是主要看影响因子!高校依靠这些帽子、奖项来拿更多的基金、获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捐款,获批更多的重点实验室!这样子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五部门喊出了要清理“四唯”,怎么清?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清!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只有真正形成“内行评价内行”,学术圈良性自我管理,同时切实提高科研人员收入,这一切才会真正改善!就像我们上文提到在我国影响因子风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影响因子相对公平。之前有院士对于清理“四唯”也提出了一定的担忧

搞不好就怕变成了唯拍脑瓜子,所以也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另外科研论文的奖励如果不能切实提高科研人员收入,贸然取消或者降级也会重创中国科研,所以也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3. 我们太爱影响因子的结果(为什么不能太痴迷)

这里,我用了结果,没有用后果。也就是说,有好有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有商鞅立木赏金,今有我们重奖科研才进。

SCI论文是一个国际指标,我国近年来SCI收录论文数量直线上升,当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促进了我国科学的发展,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很多突破,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同时SCI这个指标因为其相对公平公正,所以也全是一个非常服众的指标!

成绩很多,一篇文章都讲不完,近日暂且不详述,我们谈一下问题!

我们依赖高考,因为它显得相对公平,但也不是绝对公平。地域差异、高考移民、徇私舞弊等等,尤其是地区差异,这些都很难改变,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

影响因子也一样。

3.1 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的影响因子

首先要认清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因子这个科学指标背后已经有很多商业利益捆绑。

我们来看一个图

图中的Springer两大出版集团的净利润率远远超过BMW、苹果和谷歌,达到了惊人的35%以上。2017年Elsevier收入24.78亿英镑,净利润9.13亿英镑。

全球的学术出版市场每年高达250亿美金的蛋糕可以瓜分!

学术出版和其他领域不同的是科学家和出版商、审稿人三方完成了作品,只有出版商捞了钱,而这个产品主要是科学家在审稿人的建议下修改的,而出版商主要是中间的接头人。

所以只做个接头人就可以赚这么多钱,学术出版业这块肥肉,瞅着的人多着呢!只要有利益,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恶性竞争!而全世界科学家注重的影响因子则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明枪暗箭,学术界操作影响因子的例子多了去了。

合理合规的就是多发综述、往热门领域上靠、针对热门话题做邀请大牛专题、提前让文章online较长时间但是不纳入具体卷目等等。

违规的就更多了,杂志社找其他杂质引用自己文章、修回时要求作者引用本杂志文章等。

这种恶性竞争让选择认真做学术的学会类杂志日渐式微,比如经典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Journal of Virology的东家美国微生物学会气的直接宣布不再在网站上公布其旗下杂志的影响因子了。

前两年很多人宁愿把文章投给当时近6分的Oncotarget也不愿投给4点多分的JBC,宁愿把文章投给当时5分多的Medicine也不愿意投给其他3分左右经典医学杂志,后来Oncotarget因为大量自引被踢出SCI、Medicine因大规模扩张影响因子从5到1,繁华落尽、一地鸡毛,留下那些靠发了这些文章毕业的学生风中凌乱。

3.2 影响因子≠影响力

通篇讲下来,如果您能有耐心读到这里,我想您大概是认同下面这个概念的。

影响因子≠影响力

老王说说服力不大,我想她说,您可能更信服一些。

您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中的女士是非营利组织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of Science,PLoS,PLoS One、Plos Genetics、Plos Medicine等杂志的出版方)前CEO Elizabeth Marincola。这是她在非洲博茨瓦纳举办的2018年国际数据周(InternationalData Week)上做主题演讲的照片,空白的ppt上仅有的这个不等式在现场引起了阵阵掌声。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很多人甚至科研工作者把影响因子认同等于影响力。

有研究证实(如下图所示),很多高分杂志的影响因子主要来自于上面发表文章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不一定分低一点的杂志上的文章就一定比分高一点的杂志上面的文章质量差。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文章还发表在了一分多的SCI上

而号称科研江湖审稿最快只有两分多的的BBRC也曾将贡献了2004诺贝尔化学奖。

3.3 中国学术圈国际信任危机

这种认知和其捆绑的利益关系导致了和很多问答题的发生。

比如:只关注影响因子本身而非研究内容,在人才招聘、经费分配和人才队伍选拔建设上都被影响因子牵着鼻子走,同时还助长了学术不良风气。

我们的同行评议造假世界第一

再比如论文黑市,国内论文买卖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科研工作者隐私保护不好的情况下论文买卖骚扰的邮件、电话可以说数不胜数,我想很多读者都深受其害。

3.4 被扭曲的博士培养

还有博士培养,其实博士培养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博士培养变成了一个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过程。很多高校对于学生发表什么级别的论文是有明确规定的,这样将直接提升学校的政绩指标!很多单位还在酝酿提高标准!

这显然有违博士培养的逻辑与初衷。这种只准成功不准失败论文毕业标准一刀切的情况,完全没有考虑到国内存在很多博士生导师指导水平有限、科研平台有限的情况下依然高标准要求的后果。首先,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有些平台有限、导师放羊、经费不足的博士长时间延期,实在扛不住的铤而走险造假、买卖SCI论文以求毕业,再者造就了一小批自己水平不咋地靠使劲剥削学生赚的盆盈钵满的不良导师群体,反正你要毕业,我就这么点经费还这么多学生,僧多粥少;最后,当然也造就了一批中国特色高产量的博士,动不动就5篇、10篇的SCI,而我们国家缺的并不是数量是质量。这5篇、10篇的SCI拿奖拿到手软,数钱数到抽筋。这是在网上看到的某校的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奖励标准。

大部分人博士毕业后是告别科研行业的,但是每个博士一两篇大于多少分的SCI对于学校指标和导师来说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很多世界著名高校对于博士毕业发论文都没有太明确的要求。

3.4 被冲击的学科体系冷门太冷 热门太热

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则聊天记录

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影响因子评价系统冲乱学科体系,大家都冲着热门去,冷门没人管!

有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本身就会比其他领域低,比如病毒学经典杂志Journal ofVirology影响因子只有4.368分,在病毒学领域排名第8,放在肿瘤学领域要排在第67位!而肿瘤学排名第八位的SCI影响因子20.871分!如果只比较影响因子,做肿瘤的同志肯定瞧不上Journal of Virology,但如果你跟做肿瘤的同行说你瞧不上Journal ofVirology,你很有可能会被喷!

比病毒学更惨的是号称男医生最喜欢去的医院科室的骨科,SCI杂志影响因子那也是整体平均更低,当然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麻醉,3-4分都已经是顶级期刊了。我想3分的影响因子对于很多化学学科的人来说根本不看在眼里吧!

在医学领域我知道医院里很多学科都往肿瘤上靠,肿瘤学SCI影响因子高,但是即使在我们都往肿瘤上靠,结果是什么呢?

我国肿瘤学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这个看着不错,对吧!但是当我分析了所有肿瘤学杂志中国发文数量后发现,222种杂志我们只有39种超越了别人,那么我们的肿瘤学论文数量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呢?

然而肿瘤学前十名的期刊排名确是如此

所以这种被影响因子痴迷导致的往热门学科热门方向使劲靠的方式因为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往往最终结果没有太好!

发文量的区别、影响因子的高低当然就导致了部分经费的流向,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本来一些就不厉害的所谓冷门或者小众学科和别人差距越来越大,然而木桶理论您一定懂得,即使在学科内,往热门方向、容易发高分论文方向靠,也会导致自己没有自己真正的方向和擅长!

冷门没人做,等别人把冷门做热吃的肥头大耳,我们连碗汤都喝不上!肿瘤免疫现在火的发紫,以前没多少人做,大家觉得是冷门,当然也有一些硬件条件限制,现在别人诺贝尔奖、临床用药搞得如火如荼,我们比别人至少晚了5年,各方面就特别被动!关于今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著名华人肿瘤免疫学家陈列平,坊间传闻2008年,见到PD-1/PD-L1的I 期临床结果喜人,陈列平想把研究成果带回国分享,但当时很多学者并没有听过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这项研究样本数量太少,纵然实验结果不错,但是范围太小”。国内学术界的冷淡,让中国失去了一次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赶超世界水平的机会。同样的场景在2012年再次上演。陈列平本想借广东省召集国内外学者回国进行大型科学项目转化研究的时机,组团回国,但经费却被评委会削减了90%,回国之路再次受挫。

3.5 被扭曲的科研价值观

更恐怖的是,现在社会高校媒体和自媒体的大部分科研领域相关进展介绍、新闻都是高分杂志和影响因子分值直接进入标题醒目位置,而更多的忽略了对于研究内容的重视。都说媒体工作者最懂读者心里在想什么,怎么去抓住读者的心,可如此看来情况可能比我想象的更加糟糕。

或许等哪天我们的媒体不再动不动就把期刊名字、影响因子放到新闻标题,哪天不再吹捧哪个博士一作发5篇、10篇SCI、总影响因子多少,哪天那些分析哪些杂志如何如何好投、容易灌水等等的文章销声匿迹之时,我们的科学才会真正客观起来吧!

相信很多人在朋友圈也经常看到很多题为“这个3分杂志文章套路轻松get”、“如何轻松松中这个5分杂志”、“meta分析or某热门xxx领域高影响因子论文速成班”,这样的文章题目和广告,感觉很多时候我们的科研变成了削足适履,为了把自己的研究打扮成某些杂志的样子,而且还不认真打扮,还着急!

我甚至在医学领域专业人士聚集的丁香园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

写的这么煽情、表现的这么大义凛然,要不是我搞科研的,说不定我都被感动了!我只想对他说,too young too simple,你的义务真的不是拯救这种骗你钱的掠夺性期刊。或许这就是科研版的“被人骗人还要帮人数钱”吧!

结语

我想很多人不喜欢读到这样的文章,我们近年来确实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很骄傲,作为一个在这个领域待了九年的人,我一步步见证了我国在这些年的飞速发展!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就像我们当年的经济发展,我们有过追求“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的经历,我们也承受了一定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经济发展可以很快赶上,但是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一步慢步步慢,而这些慢的代价使我们承受不起的!

从年初的“中兴芯片事件”让我们认识到自主研发和基础科研的重要性,到年底的华为“晚舟”事件让我们看到华为5G独步全球靠的是不懈的研发投入,世界发展之快以至于我们不能再走弯路!只有真正的认识到影响因子不代表影响力,并且着力改善当今科研评价环境,尽快实现“学术圈自我评价”的内行评价内行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我们只能像现在年轻人一样,一边说着不求输赢全都随缘;一边对一些事孜孜不倦;像现在的很多家长一边说着快乐教育,一边逼孩子上辅导班;我们也只能一边吐槽着中国科研评价体制不好,一边去尽量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用来申请基金、拿项目、评职称。

科研强则中国未来强,如此,中华有为可期!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肿瘤学博士后,致力于科普及真相的传播,梦想创办一个中国冷泉港,暂名月牙山,Moonlight Mountain Institute,不知今生能否如愿,只愿我的文章能够让无力者有力、让悲痛者前行、科学中国、医人医心

来源:月牙山研究所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被“痴迷影响因子”带跑偏的中国科研圈】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4333.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