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参考:海宁方言特色研究
2024-11-10 21:37

海宁言话地图盐官镇长安西街一、海宁方言词汇特色洛塘河畔苕溪小片范围图杭嘉湖方言分区图海宁乡间海宁汉服同袍海宁方言分区图海宁方言系属图海宁观潮海宁鹃湖二、海宁方言语音特色嘉兴地区方言地图三、海宁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四、结语湖苕方言地图吴语运河区(太湖片)地图

毕业论文参考:海宁方言特色研究

毕业论文参考:

海宁方言特色研究

摘要:自1928年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以来,吴语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其中杭嘉湖方言的调查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在杭嘉湖方言中,海宁方言是重要的一种,之中存在着不少鲜为人知的特殊词汇现象,尤其是同形异义词的存在,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误解。本文主要针对海宁方言的特点进行研究,做小范围内的个别探讨,对吴语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宁方言,普通话,吴语, 同形异义词,特征

本文把浙江省海宁方言的特点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包括语音、词汇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海宁方言包括大众化特点以外的其他独特之处。在语音的基础上,对比普通话,以及周边一些使用吴语的地区,整理出相关的词汇对照表,再以词汇这个角度为依托,进行对比研究。尤其要指出的是海宁话中仍旧保留古入声这一特点。

通过相关有考究价值的古代文献词汇的对比研究,尽可能考证海宁方言口语词本字和语源,提取出海宁方言对比普通话中关于“软语”本色的同形异义词,并对这些特征词语进行充分的描写分析,从而揭示海宁方言在词汇方面的软语特色与个性。

考察海宁方言词汇,在语音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海宁方言,揭示海宁方言的个性及其与普通话的亲疏关系,同时为解决海宁方言与地方文化这一关系问题提供一个有力平台。

1.从地理文化看方言词汇特点

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能产生出好多特殊的物产,同时也就出现了表现这些物产的一大批方言词。某个方言区的人们在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对一些事物、动作、性状的特点和属性的认识发生了不同于其他方言区人们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给事物的动作、性状的命名方面得到充分的反映,对同样的事物、动作、性状做出了与其他方言不同的命名,从而形成了方言词差异的一批词。

比如,“冰”,广州方言说“雪”。只因广州气候炎热,终年无雪,广州人便误认为冰为雪(而且所见之冰也都是些人造冰),并且由此产生出一批带“雪”的方言词,“雪糕”(冰淇淋),“雪条”(冰棍儿)。但是,处在北纬30°15’-30°35’的海宁四季分明,对于冷饮一律说成“棒冰”。广州人将“洗澡”说成“冲凉”,海宁话却是“洗浴”;“投水自尽”,厦门方言说“跳海”,海宁话却是用“跳河”或“跳江”来形容,因为前者四面临海,后者多为纵横交错的河流,因起靠钱塘江,故有“跳江”一说。

海宁东邻海盐,距上海125公里,西接杭州市余杭区,北接桐乡和嘉兴的秀洲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缘,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海宁属嘉兴专区(而当时的湖州也是属于嘉兴地区的),事实上,海宁本隶属于杭州郡。所以,现在的海宁方言除了与嘉兴、湖州地区方言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外,还存在着杭州官话的原味。这就好比数学中用专业术语形容的集,子集与子集碰撞而产生交集的现象,海宁话与杭州话就是这两个子集,他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而这也是吴语的最大特色。

南关厢与中丝三厂

随着时代变迁,普通话普及和吴语现代化,海宁方言也逐渐产生了变化,没以前那样纯粹化,相对取代的是“方言不像方言,普通话不像普通话”的现象,或者两者混淆在一起用。下面用两个例子稍做分析:

(1) 你这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真叫人火冒。

(2) 你这小孩太调皮,真让人生气。

这两个句子,表达是同样一个意思,一个调皮的孩子,让他人感到气恼。光从外观上看,好象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用语感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前者将方言词汇当作普通话并且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将这样的句子放在普通话等级测试当中,那么肯定是要扣分的。当大家都懂吴语的前提下,这样说话,倒也无可厚非,反正不影响大家的理解;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不懂吴语,甚至在语感上还是个马大哈,那么就真的会闹笑话了。

比如第一个句子当中的“听话”一词,或许他会认为你在问他有没有听你说话,所以会冒出这样的回答,“我不是正在听你说话啊?”他实在是不理解那个“不听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其实你只是在说他“调皮”而已。对于另外那句“真叫人火冒”那是真正只存在方言当中的句子,如果你硬是要把它强加在普通话当中,那么十个人当中会有九个会认为“火正在冒出来”,而不会是“生气”的意思。更有甚者,听到这样的话,还可能会大喊,“火,哪里在冒火,在哪里?快去叫人救火!”,对于这样的反应,你只会觉得很遗憾,怎么会有这种大惊小怪之人。遇到这样的人,你也只能是笑笑算过,虽然这还称不上是什么冷笑话。

海宁西山公园鲤鱼池

同时,语音与词汇在同形异义词研究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再谈“吴侬”和人称代词》一文中就指出吴方言中“侬”从北方的苏州一直到南面的温州逐渐发生的转变,包括声韵上的转变,从侧面推断出不同区域各自的特征,当然,同形异义的研究就更有必要了。当然,用“侬”仅仅只是打一个比方。

很多词其实表达的时候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一旦脱离句子,单个存在那么可供遐想的语境就比较多了,也就容易混淆。就拿“薄相”来说吧,就看单个词,用普通话来分析,最多就是一个,单个词分开来解释,可以说是“命相比较薄,所谓的薄命,应该不是一个好的兆头。”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去解释。惟独没有人会认为那是意思会是“玩”。在海宁话当中,“薄相”就是“玩”。如果细推,那么这样的词有很多。

2.方言语气助词的软语魅力

在众多研究吴语的论文著作中,对于苏州话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而太湖片吴语中对海宁方言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词汇方面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苏向红的《海宁方言声韵调之研究》是唯一一篇对海宁方言的研究,而且是把语音作为切入点。她特别指出海宁方言中保留古入声这一特征。对此,我认为海宁方言本身在声韵调上的特殊性,致使发音相对于杭嘉湖地区方言的发音还是比较软的,听去的感觉也比较舒服。有朋友这样做过调查,说有人憋了一肚子的气,会因为听海宁人说话而内心的怒火在突然之间烟消云散。所以,与其用严肃的普通话与人交流倒不如用看似蹩脚的夹杂方言的“海宁普通话”与他人沟通。通常情况下,这样是比较有亲和力的,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友好发展。

“啊,这芒果好吃得来!”

“呀,我头晕得来!”

“哈,你这人搞笑得来!”

“得来”一词在海宁话中高频率出现,以末尾语气助词的形式存在,但是本身无意义。可以跟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不与名词相搭配,然而,这种在语言中拖长口气的应用远远比单说一句“芒果好吃”有味道得多。又比如“你这个人,坏”与“你这个人,坏得来”相比,仅仅两字之差。前者让人觉得对方说话语气一点都不客气,让人尴尬;而后者却给人戏谑的感觉,不像是责怪,倒像是开玩笑。

普通话中的虚词在方言中就存在着真正的意义,海宁软语的特色在语气助词上表现异常突出,这样的助词有很多。比如,“动词+头”结尾的,来表示动词价值的有“吃头,看头,做头,夜头,笑头”等等……看这个“得来”,如果硬从普通话方向考虑,那么也就有个“得到,从……中得到”的意思,根本不可能联想到这是一组语气词。

助词存在的方言词汇,是不能以同等作用出现在普通话当中的,除非一些类似于“咪咪细”、“交交关”、“木栳栳”表程度的叠词。

在相对寥寥无几的海宁方言特色词汇中,我只能结合其自身的发音特征,从周边方言的词汇特征并通过实地考察,找出两者间存在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以归纳海宁方言的特征,尽最大可能减少偏差。

3.海宁话中古方言与作品的渊源

自扬雄《方言》问世以来,汉语方言研究者一直没有出现断层,尤以对吴语的突出研究站在所有语言研究的前列。可以说,中国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论著数以成千上万来计算。对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在推动汉语构词学发展的基础上,对汉语词义演变发展以及人类的文明进化有着密切推动作用。

(1)利用方言以训诂

汉代“蚍蜉”,又称“促织”, 南楚谓之“王孙,即趣织也。”现在“蚍蜉”成了方言词,而“蚂蚁”却成了普通用词。“蜻蛚,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蟋蟀”在当时的楚方言词变成现代普通用词,这说明历史上普通的词,随着历史发展很可能在通语中消失,但却在方言中保留下来,这就帷幄们利用方言资料解决训诂上的疑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追究历史,海宁本处在吴、楚、越三国之地,这些古方言依旧在现代海宁话中有残留的影子。现在海宁最东面靠近海盐的袁花,他们“喝开水”不像海宁大部分地方说“喝茶”那样,而习惯说“喝汤”,这很容易让不懂方言的人认为他是真的想喝汤(一般大家都把汤理解为菜中的汤汁),事实上,古方言的人,他们也是这样说的。

利用方言进行训诂,一直是训诂学的重要方法。许多靠文献资料无法解决的训诂学上的难题,靠方言资料得到圆满解决。所以,学好方言,正确了解汉语方言词的特征,将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2)学透方言益推普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不光在语言上,也表现在词汇上,所以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在词汇方面也特别繁重。词汇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变化与前进的最敏感成分,任何原有事物的变化或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词汇中反映出来,所以,词汇时刻处在变动之中。普通话在自己的发展中不断吸取有价值的方言词来充实自己,而要做到对方言词的正确吸收,必须首先对方言词汇进行调查,看哪些词有着特殊意义,而这种意义普通话又内相应词来表达,符合进入普通话条件,才能吸取。

“闲话”在海宁话中是指“任何可以从嘴里说出来的话”,而它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则是指“与正事无关或者令人不满意的话”。一般来说,人只有空闲的时候,才有那么多时间去聊天,去谈天说地,这样的闲聊或许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意义,不是真的有什么要事商量。于是现代汉语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其收录到普通话课本中,用来指代那些“无关紧要的语言”。同样,有一种词的收录并不是因为意思相近或相同,它们所要表达的则是同形异义,并非所说的一词多义。换句话说,一个词在方言中指代的意思,未必就是普通话里的意思。反之,亦然。比如,“小把戏”。在海宁话中,“小把戏”是对小孩子的一种代称;在普通话中,它则用来指代“耍小手段、动手脚”。

方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多的是看能否在日常生活当中便于交流。

词汇是否可以融会贯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个人对语音的深入了解。一个语音基础扎实的人,在字词的发音上就能做到标准,否则,就会面临口齿不清楚,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海宁人学普通话最头疼的莫过于后鼻韵,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大都是因为无法把握好舌尖后音的发音,对于只有舌尖前音的海宁人来说,这将是学习中必须矫正的一大难点。

方言词汇差异研究对推广普通话的价值,很多学者都有研究。我国吕叔湘先生也有过做过说明,他认为“章太他们组织了近百位研究方言的专家学者,协同工作,历时六年才完成调查整理任务,初步摸清了北方话内部以及北方话同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在基本词汇方面的一些有意义的异同现象。这对我们制定和推广普通话的的有关规范以及其他有关工作必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

方言词汇差异研究得越深透、越彻底,对推普工作就越有好处。然而,我们语言学的工作者在词汇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加把努力。通过本文在词汇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有利于对吴方言太湖小片的词汇研究。

4.“名人效应”下的方言应用

海宁话作为吴方言的一员,其体系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

海宁优越的地理人文条件所带来的“名人效应”,直接使直接使各种关于“潮文化”“灯文化”或者其他著作渗入方言词汇。举一个很有意思的小例,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在描写自己母亲时写下唯一一首方言诗——《一条金色的光痕》,均用土白写的:

“得罪那,问声点看,我要来求见徐家格位太太,有点事体……认真则,格位就是太太,真是老太婆哩,眼睛赤花,连太太都勿认得哩!是欧,太太,今朝特为打乡下来欧,乌青青就出门;天里西北风度来野欧,是欧,太太,为点事体要来求求太太呀!太太,我拉埭上,东横头,有个老阿太,姓李,亲丁末……老早死完哩,伊拉格大官官,——李三官,起先到街上来做长年欧,——早几年成了弱病,田末卖掉,病末始终勿曾好;格位李家阿太老年格运气真勿好,全靠场头上东帮帮,西讨讨,吃一口白饭,每年只有一件绝薄欧棉袄靠过冬欧,上个月听得话李家阿太流火病发,前夜子西北风起,我野冻得瑟瑟叫抖,我心理想李家阿太勿晓得哪介哩。”

对于这样的方言独白,现在有很多词都在普通话中有收录,但像“事体”、“乌青青”这样的词所表达的意思绝对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

还有一个事实需要指出,那就是方言不但引入文学诗歌创作,而且也成了明间艺术“皮影戏”唱词的创作手法。海宁“皮影戏”在老艺人的指导下,通过方言唱词有利于明间文化的传播吸收,毕竟在海宁,地区方言占有主导性,比起普通话来说,这样的主宾关系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但是如果说,这些明间艺术得以顺利传承,方言所起的作用也不容估量。

通过以上陈述,全面解析海宁话与普通话之间同形异义这一现象的意义。从理论上讲,该研究可以深入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教学上讲,它需要我们解决如何在使用上避免误导和误解,在语言应用中,既有助于讲吴语的人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有助于讲普通话的人学吴语,裨益是双向的。同时,对于海宁地方文化的传承吸收也起到积极作用。

1.海宁方言语音系统

海宁话有27个声母、36个韵母、7个声调、426个基本音节,而普通话有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9个韵母、4个声调、400多个基本音节。相对普通话而言,海宁话因其清化的鼻音和边音较少,所以一律归并为浊音。一般来说海宁方言没有撮口呼,但受普通话影响,年轻人中出现的介音〔y〕,仍处在过渡阶段,比如“欲”可读[io/][yo/]。在声母上的差别表现在普通话声母在前,海宁话在后,而且海宁话中的古微母的文白异读现象较突出,如“微”,文读[vi],白读为[mi]。

2.海宁话与普通话声调比较表

通过列表的形式比较清晰的记录两者的异同,并得出一个结论,在地区方言的使用上,必然有着独特的发音体系。以上比较,很清楚的看到在海宁地区方言的使用上,有着独特的发音体系,而单这一点独特,必然导致在词汇上的差异。

海宁话属于吴方言区语言,与普通话有着很大差异,尤其表现为海宁人在普通话后鼻韵发音上存在着很大缺陷。相对其他小片的吴方言,海宁话不单单在语音上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软语”特色,更多地也不能忽略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如“爹爹”这一类表亲属关系上的称呼,每一地区都有各自的发音习惯。“爹爹”在海宁话中是“祖父,爷爷”的意思,但在普通话中却是“父亲”的意思。相关词汇的研究,在这里不作一一列举,下文会提到的。

3.海宁方言与普通话声韵配合比较表

通过表二的比较,分析海宁话与普通话之间声韵配合关系的特点,大体上有四点:第一,海宁话有fi音节,没有fo音节,而普通话中有fo音节却没有fi音节。第二,海宁话中的唇音p'、b、m、f等能和uN韵母相拼,普通话唇音不能与uN相拼。第三,海宁话中的舌尖中音t、t'、n、l以及舌尖前音ts、ts'、s与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只限于u,普通话则无此限制。第四,海宁话中tin、tÁin、t«n、tÁ«n音节的字较多,普通话中没有tin、tÁin、tÁ«n音节的字。

在某个地区小单位的范围内,会因为这个地区所受的习惯和历史上部落迁移带来的影响,导致在词汇发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嘉兴地区六个县市,虽然大体上是相似的,但仍然能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且看下表:

3.嘉兴地区方言词汇的差异比较表

同属于嘉兴地区范围内的六个县市,他们的方言发音体系在相同的基础上,还存在各自发音的不同点,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海宁方言的特色与个性,也清晰地展示了海宁方言与吴方言中同形异义的独特性,也为海宁的地区文化繁荣开辟了有利条件。

再看吴语部分地区与普通话在发音上的差异,这里尤其要把海宁方言拿出来作比较,根据发音上的不同,看词汇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下表:

4.部分地区吴语与普通话词汇音系比较表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看出,海宁话与其他吴语以及普通话发音间的特点,以及独特之处,比如,把鸟比做“雕”,有点保留原始文字,这就表现出海宁方言中古入声的应用。基本上没有变化,而普通话中很多现代词并没有改变它先前用法,海宁人对于旧有的文化一直沿袭,并没有全部改变。比如这个“不要”,用海宁方言说就没有普通话听上去那么僵硬,相反还有点婉转,即使是拒绝,也温柔的像唱歌一般,让人在瞬间也要想想自己,即使有反对意见,是不是也要将不满说出来。当然,这软语的特色就是能融化每个人,给人舒服的感觉,就算是聊天也不会那样有压力。

1.同形异义词

据《绍兴市志》记载,绍兴府在南宋迁都杭州后,因地近行在,又是南宋皇陵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迁入了不少北方宗室、官僚和士大夫。所以至现代的北方话中或多或少吴语的影子,再加上现代语言文字编辑工作者吸录了吴语中有代表性且北方话中没有相对意思的一些词。我们可以认为,普通话通过文学作品和交际往来吸收了一部分吴方言词,从而造成吴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之处。海宁与杭州比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海宁方言又类似于杭州官话。

第一,含义上的异同。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两者表现的意思却有所不同,或在方言中的义项多于普通话,又或者要少。“自家”,在普通话里是指“自己家里”,而在海宁话中却是指“自己”。“长”在普通话中指距离的长短,但海宁话中却还用作个子的高矮。例如,“小李家的三个儿子除老三是矮子外,其余两个都是长子。”

第二,褒贬色彩上的差异。“家生”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家伙”,但不能指人,仅指动物或其他物什;然在海宁话中却可以用来形容人,只不过多含贬义色彩。“仔细”在普通话中多指一个人工作认真,心思缜密,纯属褒义;海宁话中却含有贬义色彩,如“这个人要算是仔细了,一分钱还看那么准”。这里的“认真”就是“小气”的意思。“壮”在普通话里单指身体结实,带有褒义色彩,而在海宁话中则用作贬义,即“肥,过分肥胖”。例“啊,这女人真壮啊,跟我家那头母猪有得一拼”。

第三,用法上不同。在普通话里,“制服”既可以作名词,指特定样式的服装,又可以是动词,指使用强力压制使之驯服;但在海宁话中,则比较简单,它仅指工作服。还有一些词,在保持普通话本义的同时,又以比喻的方式构成特殊意义的方言词。由于语素义相通,构成的比喻义又比较形象,所以其词义也比较容易理解,但若不知道这种情况,就会出差错。如:“笔头”除跟普通话同样含有“笔的顶端”外,另有比喻义“文笔好”。

还有,类似于“哈巴狗”这样的借描写动物喻指人,在海宁话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哈巴狗”是其他方言共同使用的词,常用来形容人的字写得差,普通话都是用来形容狗的,应该算狗的名称吧。但也有例外的,“矮脚狗”与“草狗”词义在海宁方言中具有特殊含义。比如矮脚狗是指腿比较短小的一种狗,但是在说话时常用来讽刺腿比较短的人。“草狗”倒算个中性词,指本地土生土长的狗,不是引进的良种。

这里的同形异义词之间的比较,还是有许多可以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类似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多作解释。可见下表。

海宁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比较表

该表只是大致记载海宁话中比较常见的词汇,一般情况下,它会与普通话的意思产生混淆,所以在外来人员面前,一些听不懂海宁方言而误把方言当成普通话来听的人,自然就会产生分歧。所以,我认为,对海宁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忌讳词

在各地方言中都有一批忌讳词,特别是旧时使用得更普遍。

北方旧时语,忌用“蛋”字,因为蛋作贬义:浑蛋、坏蛋、捣蛋、狗蛋、王八蛋;上海话中不忌用“蛋”,而忌用“卵”,因为它专用于指人的私处,所以“卵”字只能用于詈语:老卵、阿胡卵等等。但是在海宁话中,更多的是忌用“鸟”字,它也指私处,不过专指男人的私处,一般发音为“diao”的上声。比如“鸟人”,喻指“浑球”,而“八雕”,表示“一件事情失败了,完了,很遗憾”。

海宁人不喜欢讲“细”,若是想形容小巧,一般都会用“小”字代替。因为在海宁话中“细”与“死”的发音相同,很多人不喜欢听“细”,认为那不吉利,尤其是在老人当中。若听到子女这样跟自己说话,不管说什么性质的内容,只要是听到有“细”,就觉得是在咒骂自己,心里不免出现疙瘩。

可以说,不同方言中存在各自不同的忌讳词,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同地区的忌讳词也因各地地理、文化差异影响人们的心理。这种现象自古就有,过去的忌讳词在地方志中有记载。

对忌讳词的理解,本人不予多讲,一笔带过。总之,方言词汇中忌讳词的出现与当地语音发音体系有着很大的因果联系,而这种词汇语音于一体的方言特色是不容忽略的。

综上所述,从海宁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形异义词对比研究出发,把海宁的软语特色搞清楚,不仅有利于方言研究和普通话的推广,更有利于探究海宁地方文化,推动区域文化的研究。但是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研究必然存在不足,有待更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⑴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⑵ 傅国通的《海宁县志·方言》 海宁县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⑶《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

⑷ 姚鑫隆、秦著红的《普通话和吴方言同形异义词语和异形同义词语之比较》

南昌高专学报 2002年第2期

⑸ 徐越的《吴语语音研究综述》 杭州师范学院报 编号:1293/Z(2003)06-0060-05

⑹俞允海、苏向红《浙北吴语声韵调研究》,黄山书社 2001年

⑺ 钱乃荣的《上海语言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⑻ 袁家骅的《汉语方言概要》 广州文学改革出版社 1989年

《湖苕方言地图》

苕溪小片顾名思义,主要分布于苕溪流域,具体分布在太湖——钱塘江的广泛地区,包括湖州市本级、吴江西部、长兴、太湖西山、德清(含武康)、安吉(含孝丰)、余杭(含临平)大部分区域、海宁的部分、桐乡(除濮院)。

苕溪小片吴语的多见特色有(为通俗易懂仅用同音字表示):①“撞”等澄母字读dz-;②农脓糯嫩能瓤6字读l-;③“镯”读“局”;④上声与去声走势相反;⑤仄声走势在阴、阳2调中相同;⑥“旅”读“里”;⑦无普通话“于”的韵母;⑧“收”读“休”或“修”,而不读如“腮”。

/吴语新媒体

/乡愁

/趣味科普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毕业论文参考:海宁方言特色研究】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6928.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