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时间管理的10个误区
2024-11-10 21:46

作者 | 曹将

时间管理的10个误区

来源 | 曹将

分享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思考,同时给出建议,拿来即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我刚转岗人力的时候,因为要策划人才发展项目,所以有机会跟一些资深顾问交流。

一个问题是:怎么评价准备度?也就是怎么评价一个人是否可以往上一个层次发展?

在我过往粗浅的理解里,一定是他已经在能力、经历等层面,已经 100% 匹配,走马上任后马上就能做出成绩。

顾问说,这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你永远无法找到最合适的人。一方面,环境会变,挑战会变,对能力的要求也肯定会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会完美地为某个岗位而存在。——所以,只能根据岗位画像,找到大致合适的人。

「大致合适,就已经很好了。」

这是选人的逻辑,其实也是做事的逻辑。

比如要做一个设计,有的人想的是先学习设计的基础理论,然后再掌握软件操作,胸有成竹时再行动。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可能学到一半的时候,你已经有点不耐烦,甚至因为对某个概念不理解而半途而废。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先在抖音或小红书上了解用什么软件,如何快速操作,然后马上就开干。可能觉得不好,再去找好的案例参考;可能觉得软件某个功能不会,再去找技巧。最后,也学会了,也做到了。

「大致可以启动了,就可以开始了。」

多说一句,如果你总想着什么都准备好再行动,很多机会会与你失之交臂。

大一时候,学校校报记者团招新。因为里面有很多厉害的学长学姐,所以大家都很想加入。一位文字能力很强的同学本想报名,但是他犹豫了,最后选择了放弃。我问为什么,他说,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想用大一一年的时间进行个人储备。后来,他确实是储备了。但是等到大二,他落选了。因为这个组织更偏好招募大一的新生。

机会来的时候,你总以为它还会再来。可是,很多时候它只有一次机会。

一个相关的小建议:

日常提前积累一些工作的素材,等到工作来了就马上用上。比如年初预计年中要做一场大型活动,那么就可以提前找找其他公司的活动方案,制作一份「大型活动锦囊」。

读书时候的寒暑假,总会背很多书回家,甚至还会去新华书店买一些练习册,准备趁假期奋发图强。

结果呢?这些书在桌上待了几十天,有些甚至都没拆封,表面都积灰了。

刚工作的时候也类似,年初在工作表里写十多个目标,每周也会列各种计划,总想贪多,结果没有重点,一团乱麻。

一个前辈说得特别好:想想写简历,能写好三四个重点项目就好了。

在个人能力中,有一个叫做「确定轻重缓急」:把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迅速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件关键事情上,很快判断出哪些是实现目标的助力或阻力,清除障碍,确定重点。

你的精力有限,所以要聚焦好那几件事。

那基础工作就不做了吗?不是。基础工作是你所在岗位存在的底线,或者说是基本盘。就比如说运营公众号,如果不坚持定期更新,那大家后续就会忘了它的存在。但我也要思考每年要出几篇「大稿」,或者带来更大的流量,或者让自己觉得我还不错。

两个相关小建议:

1.微信收到消息,如果不是特别紧急,设置一个提醒,晚点再回复。

2.拒绝双线程工作,特别是两个不相关的工作。因为大脑在切换工作时,会有注意力的损耗。

误区 3 :我要填满所有的时间。

我以前有个误区,就是觉得要做好时间管理,就必须填满所有的时间。

走路的时候要听书,上厕所的时候要看新闻,在家休闲的时候也要找点事情做。似乎只有让自己忙起来,才算是过好了每一天。

后来我发现这有个巨大的问题:神经一直是紧绷状态。

时间久了,反而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报复情绪,比如刻意地去玩游戏,刻意地去喝酒,刻意地煲剧。更可怕的是,情绪也变得很悲观。

如果你有关注我去年上半年的文章,底色都是一种莫名的绝望。我会放大外部环境,放大每一次受挫,然后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受害者。

今年春节,我看了一本书《慢一点也没关系》,里面提到:

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慢性压力可能会导致突触功能的丧失。

突触功能的丧失还会损害大脑中的灰质,尤其会影响负责重要认知和情感任务的网络,做决策、做计划、调节社会行为和控制冲动的区域都会受到影响。

在慢性压力下,你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无法管控好自己激动的情绪。

后来,我开始让自己没那么「忙」,去接触很多新东西,比如去参加电影的提前看片会,去折腾家里装修的事,去跟保洁阿姨聊、跟蔚来的道服专员聊、去跟某旅游公司的创始人聊,去看一些展览。当自己慢下来后,我发现工作其实并没有耽误,而自己的状态也回归正常。

所以,在 2024 年的每日模板里,我专门加了一个栏目,叫做:大脑放松。

一个相关的小建议:

每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休息的空间。

误区 4 :在哪里工作效率都一样。

去年做培训策划时,我们做了一个尝试,在学员研讨时,把桌子撤掉,只留下椅子。

就这一个转变,化学作用就出现了:更少的学员玩手机。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拿出手机,就会特别明显;此时其他人在讨论,自己不参与也会更有压力。

↑ 撤掉桌子

在今年做培训时,我们又做了一个转变,以前研讨一个小组一个房间,今年则是多个小组一个房间。

讨论的氛围竟然变得更好了。

不会互相影响吗?会有一点。但更多的是,我的小组可能想懈怠了,但听到其他小组还在激烈的讨论,我们也不能放松!

有个词叫同辈压力( peer pressure ),指的是同辈人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同辈人对个人施加影响,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使其遵守团体准则。在特定的场合里,我们会因为他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对个人来说,环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效率。

比如准备考研的时候,在专门的考研自习室里,你就是会更有动力,因为空气中都有一股狠劲的味道;比如你在卧室里看书,看着看着就容易倒下睡着。

所以,重塑环境,可以释放更大的生产力。

三个相关的小建议:

1.在家工作和学习,最好有个独立的空间。

2.保持工位的整洁,让你每天一坐下就可以马上开工。

3.保持电脑桌面的整洁,否则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件夹,人就会烦乱。

误区 5 :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没必要做计划了。

有一段时间我放弃了写计划,因为懒。

结果呢,我特别混乱。这个人找我,我做他的事;那个人找我,我又换一件事。忙了一天,最后发现好像自己的事还没开始,只能加班。

懒的结果是更累。

即使是他人找我的事,我也因为没有安排,导致顾此失彼:到了某个截止日期,突然发现忘了做某个人的事,最后慌张完成,也不尽如人意。

后来,我又回归做计划,每天晚上写下明天要做的事;遇到临时的事,就补充进日程表,加入「其他事务」里,一切又回归井然有序。

人如果失去掌控感,会变得非常焦虑。很多管理者焦虑,就是因为感觉到失控,好像下属不听自己的话,好像业务没有朝正轨发展。所以,他们会开周会,对齐进度;会跟下属做绩效反馈,谈心谈话,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三个相关的小建议:

1.计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一定要计划。一旦写下当日要做的事后,人的精神状态就会被调动起来。

2.如果一件事很重要,那就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工位上看得见的地方。它会督促你去完成,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3.可以试着提前完成工作,比如五天后要提交的材料,计划就写在三天内完成。给自己一点紧迫感,效率反而更高。

误区 6 :工作做完了就完了。

有些人是做了十年的工作,有些人是一件工作重复十年。

分享一篇《九段秘书工作法》,看看自己属于哪一段:

假设你是总经理的秘书,当你要准备一场会议时,你会怎么做?

  • 一段秘书:发通知。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发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 二段秘书:做跟进。发通知之后,再打电话确认参会,保证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

  • 三段秘书:重检查。通知到人后,第二天在会提前 30 分钟再次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若有人临时有事,立即汇报给总经理。

  • 四段秘书:勤准备。做完以上几步后,测试投影、电脑等工具有无问题。

  • 五段秘书:细准备。完成以上几步后,还会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经理的议题是什么?然后在征得同意后,给与会者发过去相关资料,供他们参考。

  • 六段秘书:做记录。在五段秘书基础上,还会在会议过程中做好会议记录。

  • 七段秘书: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与会人员,或者其他同事。

  • 八段秘书: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总经理。

  • 九段秘书: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模式。

一个相关的小建议:

将每天要做的工作梳理成标准流程,之后的操作就不用再思考,省出时间给有挑战性的任务。⠀

误区 7 :时间管理就是管理时间。

我有个习惯,只接半瓶水。

当我喝完的时候,就会去接个水,顺便修整一下,比如伸个懒腰。

在其他人看来,我看起来工作很不饱和,经常走来走去。但是,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非常有必要,因为一方面可以调整节奏,这是工作内容层面;另一方面在接水时偶尔可以碰到同事,聊两句心情会更好,这是情绪价值层面。

时间管理不是说要填满每一分钟,而是有节奏地工作。

读书时候的教学设计其实非常科学,学习 45 分钟,休息 10 分钟;中途还有课间操、眼保健操,让我们有更多的调整时间。

六个相关的小建议:

1.如果一天工作内容特别多,那遇到难的就先跳过,保证先完成大部分内容。这类似于考试,先做简单的,把基础分拿到手,再来挑战高分。

2.找到自己的高效时间段,并在这个时间段集中做最重要的事。以我为例,比较高峰的时间段一般是上午 10 点半到 12 点,下午 4 点到 6 点,晚上 10 点到 12 点。

3.不要把时间排得太满,留一点空隙。比如工作间隙利用接水的机会,休息一下,之后反而效率更高。

4.给自己一点纯粹休息的时间。比如我会选择每天晚上冥想 15 分钟,使用的 App 是「潮汐」。在教练的引导下,关注自己的状态,在呼吸之中找回平静。

5.周末在家可以打开「 B 站」,搜索「自习室」,然后跟着直播一起学习。他们一般是按照学校课表铺排学习节奏,你就跟着学,该休息时会有铃声。

6.如果一段时间没有那么忙,也不要停下来。可以学点东西,做一下未来工作的计划和准备。让自己处于适当忙碌的状态,可以更快速地应对新的挑战。

对于舒适区,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把舒适区变成统治区,也就是让自己成为公司里这个领域的专家。比如一位在某公司做信息化的同事说,只要有新的办公软件出现,他就第一时间体验和分析;AI 来了,自己就去学习和掌握操作方法。保证在这家公司里,自己就是最懂信息化的那个人。

一个相关的小建议:

列一个碎片事务清单,比如听一节「得到」的课程、看两页书、写一则日记,然后在碎片时间完成。

如果你确实忙,应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拆解一下:

  • 今天下午 5 点

  • 做一份 PPT

我们可以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突破:

  • 你:是不是可以找另一个人帮忙?

  • 今天下午 5 点:是不是可以改成明早?

  • 做一份 PPT :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份模板,然后他来制作?或者只做核心页面,其他他来做?

时间管理也是管理他人的时间,以及管理他人的预期。

这看起来是管理他人,但其实也是管理自己的时间。

一个相关的小建议:

根据他人的期待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比如领导交代一份工作,如果需要当天完成,那么这份材料可以粗糙些,但保证完整;如果时间期限是一周,那么材料就必须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甚至排版也要精致。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误区 1 :总想着准备好再行动。→大致可以启动了,就可以开始了。

误区 2 :总想做好 100 件事,→一年做好三件事就不错了。

误区 3 :我要填满所有的时间。→每天预留一些时间让大脑放松。

误区 4 :在哪里工作效率都一样。→在家里给自己预留一个办公空间。

误区 5 :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没必要做计划了。→每天早上(或前一天晚上)写好当天的计划安排。

误区 6 :工作做完了就完了。→将工作梳理成流程。

误区 7 :时间管理就是管理时间。→时间管理也是精力(情绪)管理。

误区 8 :完成领导交代的事就好了。→每天预留一些时间投资自己。

误区 9 :我只要有意志力,就能避免拖延症。→拖延症的解法是堵(短期快乐,如短视频)和疏(长线工作拆解为小任务)。

误区 10 :时间管理只是管好我自己的时间。→管理好他人时间也很重要。

最后送上我喜欢的一句话:岁月本长,忙者自促。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时间管理的10个误区】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7333.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