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中国儿童中心 中华家教 新媒体时代下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2024-11-10 21:50
ta name="ContentStart">

新媒体时代下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中国儿童中心 中华家教 新媒体时代下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姚鸿昌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 100088)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已经深处“媒介化”生存环境当中,新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媒介素养教育关乎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生幸福成长,是需要社会全方位关注、全成员参与的大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根基在于家庭,良好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对家庭成员美好幸福人生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家庭  媒介  素养

收稿日期:2021-05-19

作者简介:姚鸿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人生科学、家庭教育、家文化建设。

 

媒介素养既是一种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也是一种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当今时代正值新媒体时代,少年儿童是和网络、电脑、手机一起成长的,在这些新媒介中进行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已经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虚拟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虚拟环境,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健康成长和幸福发展带来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1] 新媒体时代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是一种需要社会全方位关注、社会成员全员参与的大教育,尤其需要家庭的参与。家庭教育是通过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唤醒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人的智慧心灵,并实现他们健康成长、幸福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 家长如何正确指导孩子使用网络、引导孩子用好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话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以数字化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使人类逐渐步入信息时代。人类与信息传递媒介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日新月异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让我们处于信息的海洋之中,而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也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进行娱乐、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人们的视野得到不断的扩大,而且新媒介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对人们的学习、娱乐、工作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便利性和极好的分享效果。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媒介也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认知和学习方式。作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也必然受到所拥有和使用的媒介的影响。

立足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程度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形下,如何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发展幸福人生,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一)媒介的概念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左传集解》:“公不由媒介,自与齐侯会而成昏,非礼也”“言己,介达之,介音界,媒介也”。《旧唐书·张行成传》中也有“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的用法。[3] 这说明“媒介”一词在产生之初指的是在人才推荐这种人际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在历史文献中,用“媒介”来指代“媒人”和“引荐者”的用法一直延续到晚清。之后,“媒介”的含义扩展为其他的起联络和介绍作用的人,其指代对象也由“人”的范畴延伸到“物”的范畴。在晚清法律文献一百八十二条中,已有把电报局视为“媒介机关”的表述。[4] 到了民国,“媒介”的用法出现了继承与创新并存的局面。《纸——文化的媒介》一文把纸张视为可以承载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媒介,这已经完全符合传播学中对于“媒介”的认识了。[5] 纸张和电报正是最早出现的大众化媒介,此时的“媒介”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意义,虽然它与现代传播学中的“媒介”不完全相同,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并都有着连接、交流、沟通的含义。

在电影、广播和电视媒介时代,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媒介只是个单向传播工具。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正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其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互联网为例,博客、微信等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播者,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媒介”概念在不断延伸和发展。但无论媒介如何发展,媒介依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延伸,离不开以人自身的“实”生活为基础。在网络中,人们时而虚假,时而真实,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虚拟世界中的安全威胁和“陷阱”更多更复杂。如果缺乏运用媒介的素养,将很难适应这光怪陆离的世界。在新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拒绝网络和手机只能造成落后和愚昧;但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情趣、人文情感而陷入虚拟网络不能自拔,也是一种扭曲人性发展的游戏人生状态。如何在“实”世界与“虚”世界中达到平衡,实现健康发展,成为提升媒介素养、发展幸福人生的重要课题。

(二)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媒介素养”一词由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于1933 年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6]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介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7] 美国新媒体联合会2005 年在《全球性趋势:21 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8][9]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具有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是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发展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虚假新闻以及网络诈骗行为已经让不少人上当受骗。除了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外,公众自身如何提高内在的媒介素养也成为焦点。提升媒介素养不仅要融入时代环境学习信息网络知识,提升应用信息网络的技能,还要学会辨别真伪,防范网络安全陷阱的威胁;不仅要运用网络解决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还要借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整合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等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的家庭生活危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的问题:“亲情”低头族、“屏幕依赖症”、隐私公开化、厌学爱上网、知识碎片化、人格虚拟化等,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与生活。

(一)亲情遇上“低头族”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年轻父母化身“低头族”,点微信、看抖音、查短文快速浏览,而自己的孩子被忽略在一边由“电子保姆”陪伴,孩子也低着头用手指点击平板电脑上的一个个视频画面。然而当孩子玩累了想找父母时,父母依然不为所动继续低头点手机,孩子的需求受到冷落,只能在被冷漠中渐渐睡着。年轻人为老人庆祝生日时,老人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回到家,还带来许多礼物,高兴得喜出望外。可不一会儿个个都拿出了手机成了“低头族”,即使到了餐桌上,互相之间还不忘分享链接、扫二维码。老人的呼唤无人应答,只能无奈摇头不再说话。

人是有亲情、懂得爱的高级生命,家庭是维系亲情的和谐环境。从对婴幼儿温暖的拥抱、温柔的话语、微笑的脸庞、轻轻的抚触,到与孩子一起玩耍、探索;从鼓励孩子对爱心、爱好的培养,到全家人一起学习进步;从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到与父母亲情沟通,感悟父母的生命智慧。这些既是家庭中获得幸福人生的陪伴过程,也是家庭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亲情遇到“低头族”的原因,就在于家庭中缺乏“情”和“爱”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如果得不到家长陪伴孩子“玩”和“做”的实“情”、 实“爱”,就很难实现健康成长和幸福发展,孩子长大后出现厌学、网瘾、逆反等行为就在所难免;老人们如果得不到儿孙们的实“情”、 实“爱”和良好沟通,再多的物质享受,也难有幸福可言。

(二)“屏幕依赖症”

随着手机渐渐成为人们依恋的“器官”,“屏幕依赖症”越来越严重。对于不少人来说,无论是走路还是乘车,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时不时拿出手机刷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只要一会儿不看,心里就感到不安。在微信朋友圈里,手机与“粉丝”黏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广而告知,并期待他人的围观、点赞和评论。“屏幕依赖症”使人从现实生活中被吸引到虚拟社区,而虚拟社区中大家的关系又变得越来越简单。人人都不在乎别人怎么样,却乐于分享自己的状态,并等待别人点赞、评论和转载。“屏幕依赖症”拓展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却弱化了人文关怀和自然情趣。“屏幕依赖症”还将人们从安静的传统深阅读中拉出来,去迎合碎片化的浅知识浏览。“试错”和“顿悟”少了,武断的结论和自我的张扬多了。

“屏幕依赖症”严重影响自身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在淡化现实亲情关系的同时,“屏幕依赖症”者却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起虚拟“亲情”。那些被隐含了真实的虚拟形象,人们往往难辨真假。因“网恋”而引发的“爱情”见面让不少年轻人尴尬;因“网游”而引发的“充值”陷阱让不少孩子难堪。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虚拟或虚幻的状态中,不仅会和现实中的家人渐渐远离,也非常容易对现实世界产生不满,在迷失自我和逃避现实中,渐渐失去人生竞争力。而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的缺失,往往是造成“家人”避“实”入“虚”,成为“屏幕依赖族”的重要原因。

(三)隐私公开化

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手机新媒体的应运而生更加快了媒介传播与发展的速度。一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模式出现了。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信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根据用户签到信息分析用户生活习惯并主动推送用户所需信息也是目前这种模式探索的主要思路之一。大数据时代最有价值的就是用户的信息。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获取用户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分析用户的习惯,根据分析得出的用户习惯向用户推送定制内容。这就意味着,个人的隐私实现了公众领域的坦白。

如今,网络上的“视觉轰炸”已达到极致,各种信息、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不管人们是否情愿都不得不接收到大量信息。一旦浏览了某项信息,就在网络上留下了“脚印”,随后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定位信息推送就会接踵而来。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似乎“无处遁逃”。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 客户端上网的方式。App 客户端的商业使用,给企业带来了商机,也给客户带来了风险。对于使用者来说,根本没有时间详细阅读一个个授权协议,如果不点击“同意”,就不可能安装使用。在一个个索取用户名、昵称、相机、通讯录的授权提示下,每一个用户不得不以交出一个个隐私为代价来换取应用方便。对于恶意索取个人隐私的软件提供方来说,获取的是商业利益,但也给用户带来隐私被暴露、言行被监控的巨大风险。

隐私是人类心理安全的有效屏障,失去了隐私的生活就如同“裸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十分难堪和可怕的事。对于涉世不深的孩子们来说,往往会因为缺乏安全防范经验,公开自己的隐私,甚至上当受骗。即使是饱经风霜的老人,也难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诱惑而上当受骗。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在家庭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现实中加强亲情沟通,提升家庭成员的媒介素养,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四)厌学爱上网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少年儿童时常面临着“科技的诱惑”:他们一边做作业,一边时不时地瞄一下手机上的信息;他们一边从网上搜索着作文素材,一边通过社交软件和同学好友聊上几句;他们刚合上作业本,就飞快地打起手机游戏;他们玩累了,把耳机塞进耳朵,又听起了劲歌……孩子的父母渐渐发现,他们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但对于游戏却又难以自拔。一旦限制他们玩游戏,他们就不高兴,变得越来越逆反。一些孩子因为过度依赖电脑变得不爱动脑筋,所掌握知识的含金量变得越来越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最让家长担心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孩子们似乎更喜欢网络上的多媒体生活,对于关乎他们前途命运的学业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业成绩,在家长们过高的期望和焦虑中,孩子们也很难得到快乐和幸福感受。一些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孩子似乎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网络。那些在游戏世界中终于找到了虚拟“自信”的孩子如同受到“心”灌“病毒”袭击,一旦染上“网瘾”就很难自拔。厌学、网瘾、逆反、自残等行为让已经充满焦虑的家长更加手足无措。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孩子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思路和方法不无关系。不少家长误以为“赢在起跑线上”就是早期的知识学习和特长班训练。而缺乏丰富生活场景,缺乏自然情趣和爱好的枯燥知识灌输,不仅让孩子掌握知识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一旦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容易丧失自信和自尊,厌学就在所难免。这样的孩子一旦“触网”,就很难躲过丰富的多媒体场景诱惑,一旦网络成瘾,就很难自拔。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找到上学与上网的平衡点,如何引导孩子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如何帮助孩子从“玩游戏”走向“玩学习”“玩工作”,成为家长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选择。

(五)知识碎片化

一项来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达79.3%。[10] 在线阅读等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首选。可怕的不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而是由此造成的思想层面的惰性和思维能力的弱化,是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远离了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把握,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家长往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仅仅是配合学校搞好知识学习。孩子分数考得高,就误以为是家长配合老师抓得好;孩子分数考得低,家长就以为是自己督促不够。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你什么都别管,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正是这种脱离丰富生活实践的知识苦学,使孩子掌握知识的含金量不高,而且错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智”学“慧”思的系统整合过程,知识碎片化就在所难免。一个缺乏生活体验,又不爱动手实践的孩子,很容易在虚拟世界找到感觉,接受大量碎片化知识。

(六)人格虚拟化

媒介化时代的发展,使现实中的人在虚拟网络中也有了自己的“身份”,并渐渐树立起自身的虚拟人格形象。与实体世界不同的是,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拥有不同ID 号,拥有众多的形象和“包装”。随着网上活动的开展,树立起虚拟化的人格形象成了必然要求,这种形象可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格一致,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伪装”,双重人格构成了人的全人格形象。

青少年的思维比较活跃,容易追求反叛,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分辨价值体系的内在客观标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网络是多元价值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因而他们选择在网络中寻找“另类”的快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虚拟人格。另外,社会竞争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竞争的压力在青少年身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升学、竞赛、职业等都令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紧迫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而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这些要求极大地束缚了孩子天性的发展。在这些压力面前,他们也需要缓解和释放,于是借助网络释放心理压力。

但是,不少青少年在虚拟化中用“虚”代替着“实”,沉浸在虚拟的人格中,无法建立起现实中的健康人格,甚至还会出现拒绝现实、逃避现实的情况。这种虚拟化反映到家庭的亲子关系当中,一旦亲子冲突加剧,逆反的孩子就会把宣泄的“窗口”在网上打开,屏蔽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渠道,无法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

 

四、家庭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动。而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媒介素养的着陆点。家庭通过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唤醒孩子的智慧心灵,引导孩子成为有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灵情操的人,而不是仅仅成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工具”。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延伸媒介素养,才能成为融入新时代环境的“全人”。而要实现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家长的媒介素养提升成为重要一环。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向孩子学习、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的幸福人生过程。

(一)以人为本,陪伴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媒介即人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11] 其实,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2] 也就是说,人是“本”,媒介是“延伸”。媒介素养是融入新时代环境中需要培养和具备的一种时代素养,而具备这种素养的基础是“人”,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使儿童实现健康成长,才是提升媒介素养之根本。

麦克卢汉比喻道:“媒介是窃贼,我们是看门狗,媒介的内容则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13] 破门而入的窃贼用鲜美的肉分散了看门狗的注意力。只留意“肉”的人,却被窃贼偷走了心。他用这个比喻提醒我们,不要仅仅关注媒介里的内容,也要注意媒介本身。一个孩子如果仅仅因为游戏内容有吸引力而沉迷其中,就如同叼住了鲜美的肉,而心却被窃贼偷走了,成了媒介的工具和附庸。一个被媒介主导的媒介附庸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生健康成长,这种素养就会缺乏人性和生活根基,容易迷失方向。应当明确,媒介素养绝不仅仅是一种使用媒体工具的能力,而是在和谐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之人的一种能力延伸。

媒介技术的进步延伸了人的感觉和能力,但随着人内在世界的延伸,自身也弱化了相应器官的能力。技术含量高的机器在代替人的劳动、减轻人的辛苦的同时也在弱化人的四肢和大脑的能力;迅速点击屏幕在获取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弱化了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使用几项媒介工具方便生活,而是守住人性的底线,让思维超前于变化的媒介环境,领先于即将到来的变化。因此,提升媒介素养离不开做“人”教育,离不开生存生活体验,离不开人性中的情和爱。这就要求我们守住底线,面向未来需要陪伴孩子玩出“情”、唤醒“爱”、懂得“合”。

有“情”智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虚实平衡中融入媒体环境,实现健康成长和幸福发展。玩出“情”即是家长在参与式文化环境中,注重陪伴孩子一起“玩”和“做”。在“玩”和“做”中提升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灵情操。自然情趣是生命之真,从小陪伴孩子“玩泥沙、观星空、探秘密……”就可以激活自然情趣;人文情感是生存之善,从小陪伴孩子“玩工作、学分享、做家务……”就可以激活人文情感;心灵情操是生活之美,从小陪伴孩子“玩阅读、做手工、提问题……”就可以激活心灵情操。

有“爱”智慧的孩子具有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的人格基础。面对网格世界更能把握好人生,在延伸媒体运用能力中实现创新发展。唤醒“爱”即是唤醒孩子的爱心、爱好、爱学。爱心是成人者之慧,鼓励孩子“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就可以唤醒爱心智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可以唤醒爱好智慧;爱学是成就者之师,鼓励孩子“不会的事情做中学”就可以唤醒爱学智慧。

每个孩子的心灵其实都是长满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沃土,家庭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其实就是激活“情”来唤醒“爱”,实现“情”与“爱”的“融合”,让孩子的心灵幼苗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成为真正的人。

以人为本,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就是引领孩子走上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之路的过程。这是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基础。只有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孩子才能在融入时代环境中成长为媒介素养高的全人。

(二)家庭和谐,引领孩子共享网络生活

新媒体时代的孩子接收信息更快,知识覆盖面更广,学习效率更高,但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容易被光怪陆离的世界左右,误把虚拟当现实。作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既不能再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为由单向教育孩子,也不能因为媒介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负面作用而拒绝“触网”。只要融入时代环境提升媒介素养,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就能和孩子一起活出精彩人生。

1. 亲子陪伴:媒介时代共成长

如何在新媒介发展的数字时代当好榜样父母?这是每一位家长需要思考和选择的问题。面对无处不在的新媒介,传统“堵”的办法已经失灵,2—8 岁的孩子相对比较听话,是家长容易把握住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应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健康使用新媒介的习惯和规矩。如从小与孩子进行亲子约定,在使用媒介、玩游戏等方面约定时间和内容,让孩子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时间、自我管控媒介行为的好习惯,这也是预防网瘾发生的好办法。9 岁以后,孩子在学校开了信息课,网络交友更加广泛,容易出现叛逆、沉迷网络等问题,家长则要用沟通来取代权威,掌握有效的沟通和处理技巧。正如青少年媒介素养专家张海波所述:“如果我们的父母没有和孩子更早、更好地建立起健康亲密的关系,没有让亲子关系大于媒介关系,那么孩子就会跟着媒介走,不跟你走,我们的教育主导权就失去了,更谈不上教育了。”[14] 蔡映朵同样指出:“最重要的是,数字时代,家长不应该将电子产品扔给孩子作为替代陪伴和安抚工具,而应用‘心’多陪伴孩子,让亲子关系大于媒介关系,才不至于让孩子以网络和媒介为最好的朋友。”[15]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易迷失在媒介构造的娱乐世界中,把媒介的娱乐性当作媒介的唯一特性,对媒介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娱乐消费上。因此,家长要在陪伴中引导、鼓励青少年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媒介的信息沟通和教育功能中去。更重要的是,在陪伴中引导孩子融入大自然中激活孩子的自然情趣,陪伴孩子融入社会中激活孩子的人文情感,让孩子发现除了媒介世界之外的真实世界的快乐美好。

2. 提高警惕:网络生活守法规、防受骗

家长和孩子在现实世界要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在网络世界更应如此,因为现实世界的犯罪容易识别,虚拟世界的犯罪不易被人识别。面对网络,家长一方面应当帮助孩子学会识别网络犯罪的手法 ;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敬畏法律,不要以身试法。

面对一些网络骗子设置的网络“陷阱”,有的孩子自以为水平高,是“网络高手”,扮演“黑客”攻击网站,其实这都是触犯法律的。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要在平等沟通中引导孩子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同时要教育孩子敬畏法律,在法律底线之上行事,而不要以身试法。另外,也要提醒孩子不要随便转发虚假信息和谣言,否则转发达到一定数量也会构成犯罪。

在媒介时代,孩子上网,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娱乐的需要,我们不可能拒绝孩子接触网络。这就需要家长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共同约定上网规则,加强行为自律。这是一个家长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平等相处中提升媒介素养的过程。

3. 创新发展:网络时代机会多

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对人的限制大大减少,信息传递速度极快,人的创意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获取资料快捷丰富,让所有触网者的思维可以无限延伸,实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孩子们正是在网络思维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引出创新实践。互联网上的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整合思维、免费思维、大数据思维等给所有在线人带来创新发展的机会。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为孩子走向杰出发展道路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创业有“家”,创新有“路”,互联网思维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从“家”出发,走向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幸福人生之路。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融入新时代环境实现创新发展?家庭建设是基础,媒介素养是延伸。我们需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因为好家庭是所好学校,好家教传承好家风,好家风创造好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网,2021年3月13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92782

[2]《习近平: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5年2月17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5/0217/c64094-26580837.html

[3][5] 梁之磊 孟庆春:《“媒介”概念的演变》,载《中国科技术语》,2013年第3期。

[4] 张振宇 张西子:《自“名”而“动”由“人”及“物”:中国古代“媒介”概念的意义变迁》,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5期。

[6] 谢银迪:《英国:教育赋能媒介素养》,载《中国教师报》,2019 年1月9日第03 版。

[7] 何芝莹:《浅谈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载《现代交际》,2012年第2期。

[8] 曹 洵:《西方新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趋势》,载《青年探索》,2013 年第5期。

[9] New Media Consortium. A Global Imperative: The Report of the 21st Centary Literacy Summit, 2005.

[10]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载《中国全民阅读网》,2021年4月20日,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14891.shtml

[11][13] 马歇尔·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25、12 页。

[12] 姜 鑫:《〈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研究》,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14]《张海波:做数字时代的榜样父母》,腾讯教育,2015 年1 月19 日,https://edu.qq.com/a/20150119/052552.htm

[15] 蔡映朵:《让亲子关系大于媒介关系  暑假莫让电子产品成为贴身玩具》,载《消费电子》,2013年第15期。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儿童中心 中华家教 新媒体时代下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7478.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