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晋中方言四字俗语的口语性及文化阐释
2024-11-10 22:46
——以平遥、祁县、太谷方言为例【提要】四字格俗语是晋语中很有特色的词汇现象,在晋语的各个方言点中普遍存在,但尤以中区方言最为集中,且有较大的一致性。学者们对其结构已有揭示。本文试对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的口语性及折射出的文化信息予以阐述。【关键词】四字格俗语;口语性;文化信息;阐释0 引言四字格俗语(也有学者成为“俗成语”)是晋语中很有特色的词汇现象,从已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来看,在晋语的各个方言点普遍存在,尤以中区方言最为集中。侯精一先生在论及山西中区方言的词汇特点时说:“中区四字格俗语非常丰富。太原片四字格俗语的构成有较大的一致性。”(侯精一,1999,P343)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数量各地不一而足,各地总数在五千五百条以上①(张光明,2002,P18),最常用的条目约有一千多条(侯精一,1999,P339)。②在汉语词汇中,四字格俗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晋语中的四字格俗语尤其有自己的特色,其结构、表意既与汉语共同语中的雅成语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从文化继承和影响的角度来看,四字格词语与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影响分不开。可以认为汉语成语不论是从语法结构上,还是音韵的结构上绝大多数采用四字格的语言结构形式,正是对这一民族传统的继承,而山西正是《诗经》文化的发祥地,其对晋语四字格俗语形成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四字格俗语的价值还不仅局限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山西的文化、历史、习俗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涵。对于四字格俗语,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大多从描写的角度出发,对其内部结构予以揭示,(侯精一,1999,P339-342;温端政,1986,P52-60)而对于更深层次的语义、语用及文化含义却较少涉及。笔者试对晋中方言(晋语中区方言太原片有十六个县,本文主要以平遥、祁县、太谷三县为主)的四字格俗语的口语性及文化信息予以揭示。1 四字格俗语的口语性考察四字格俗语的语言特点非常多,对其结构,学者们已经有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这里谈谈其口语性特点。四字格俗语的最大特点是口语性和通俗性,这一点与汉语共同语中 “雅成语”的书面性特点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生存的空间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是靠口耳相传的,很少有正规的书籍予以记载,也就较少受到正规的书面语的规范和影响,因此表现出很多独有的特征。口语性的主要特点是通俗、灵活,读起来上口,不须刻意学习就能记忆,自觉地进行规范。这些特性在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中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准词缀成分较多;二是叠音成分较多;三是俚语字词比较多;四是音节与表义的对称性;五是固定结构对口语的影响。1.1 准词缀成分较多准词缀成分也可以称作衬词,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的口语性衬词是十分丰富的,这是其口语性的一个标志特征。我们对晋语中的普通方言词与四字格俗语做过比较,普通词语尽管也有词缀成分,但不如四字格俗语丰富,准词缀成分在四字格俗语中使用频率是很高的,这些成分多是晋中方言中的入声字,急促、上口。笔者对搜集到的一千多条四字格俗语统计之后发现,口语性衬词有十六个,其中入声字眼八个。这十六个衬词是(加*号为入声字):哩:胡哩打突冒哩失抗碎哩圪倒趿哩趿拉着哩没急叽:半叽刻晌卜叽卜赖卜叽卜遢打叽闹翻登叽喽擞圪*:圪叽打摇圪缩麻劣圪撩卜斥圪溜歪腿圪叽圪咕碎里圪捣忽*:忽沓擞擞忽里倒腾忽叽忽霎忽哩打涂猛打忽突忽諞溜戏打:猛打忽突拨赖打胡赤拍打脚滴溜打淋疯打溜□[mei13]不*:光不牙叉直不棱棍黑不溜球红不尔尔倒:麻里倒烦日里倒脏(往往与“里”连用)日*:日里海怪日鼻怪眼马爬:神经马爬噎人马爬卜*斥*:凉五卜斥凉哇卜斥小羊卜斥百*带:出水百带赌气百带楞腾:肥不楞腾免不楞腾僵不楞腾俩[liA]式*:婆婆俩式女人俩式溜蛋:别不溜蛋楞兴:二不楞兴溜球:黑不溜球酸不溜球从这些准词缀成分的性质来看,前缀、中缀、后缀都有,以中缀为主。这些口语性衬词更多地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并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个别的词还残留着一点的附加意义,如“不”有时表示否定义。词缀的加入,更多地是为了凑足音节,把一音节或两音节变成四音节,使之增加了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别”是平遥方言中常用的一个单音词,意思是“小气不大方”,(口外 人别咧,自家平碴流水吃苹果,也不举给孩儿一颗)加入中缀“不”和后缀“溜蛋”后变成四音节,意义不变,但程度加深,增加了节奏感;“日脏”是晋中方言普遍使用的一个双音词,加入中缀之后变成“日哩倒脏”,由两音节变为双音节、节奏感明显加强,意义程度有所加深。同样的例子还很多;噎人——噎人马爬 出水——出水百带 黑——黑不溜球凉五——凉五卜斥 着急——着哩没急 直——直不棱棍冒失——冒哩失抗 胡涂——胡哩打突 别——别不溜蛋(别:不听批评,我行我素)1.2 叠音成分较多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中的叠音成分比较多,这也是其口语性的一个具体表现。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叠音成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节奏感,使语音有波澜。其叠音方式有以下几种:前叠式XXAA、后叠式AAXX、前后叠式XXYY、间隔叠式XAXB,主要集中在后叠式,如:前叠式多多待少 直直拔腰 红得朗朗 丁丁而确 后叠式红不尔尔 薄人哇哇 白圪洞洞 灰不绍绍 肉圪囊囊 娇曲淋淋 袭人丹丹皮哭奈奈 平不塌塌 麻卜条条 生圪嚓嚓 直不矗矗 紧圪绷绷 可恶匝匝 前后叠式溜溜怯怯 利利道道 丢稀稀 水水汗淋 整整茬茬 囔囔嚅嚅 骨骨利利 间隔叠式圪挤圪歪 海里海散 邋里邋遢 死可死卯 没心没肺 瓮声瓮气 捏手捏脚 叠音词的格式在语音上给人的感觉是节省语音信息,只要将一个音节重复,即可使用,听觉上也给人以舒畅委婉的感觉,这固然是所有语音信息的特点,但放在晋中方言中自有它的特定的作用。因为在晋中方言中,这种现象比较多,很能说明晋中方言口语口语性的特点。1.3 俚俗词语较多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的俚俗词语较多,这是其口语性的又一个特点。前面说过,因为它是靠人民大众口耳相传的,没有受到正规的书面语的规范和影响,因此也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词语。这部分词在外地官话中很少见到,可以把它作为提取晋语特征词的重要参考。试举几个俗成语中用到的古字或俗字的例子(以平遥方言为例):玍:音ɡǎ,性格怪癖。平遥音kA53,如~里~杂(爱沾小便宜)。:《广韵》丁木切,尾下窍也。平遥音duÃ/23,屁股义:欢马~跳。谝:《集韵》蒲眠切,音蹁。《说文》便巧言也。平遥音pÁ iÃ/23,义与《说文》同:胡~乱打。目冒:《集韵》武道切,音帽。俯目细视谓之目冒 。平遥音m?13,义与《集韵》同:三目冒 二眼。 目夹 :《汉语大字典》音shǎnɡ,眼睛眨动的样子。平遥音ƧAN53,很快地眨眼:目夹 眼不见。另外还有一些词不好确定其字眼,举几个例子:□:t«N53,傻。如:~二不兴(义同“半精不明”)。□:mei13,疯癫。如:~三咬四□:ts«N23,眼大无神。如:□眉□眼(长相呆笨)。□:nzuÃ/53,头向下跌落,与普通话中的“栽”同义。如:□深吆浅□:kei13,装神。如:神~六五。1.2 四字格俗语的音节和表意的对称性晋中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以四音节居多,在音节上求“偶”,呈现出明显的对称特征。其节奏与古典诗文的节奏一样,一般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即以两个字为基础,四个字就是匀称的两个节奏点。如“半叽刻晌”,在“半叽”之后是一个节奏点,在“刻晌”之后是一个节奏点。即使音节上不够,也要以衬字补足。如“没意思”本是一个三音节词,在晋中方言中往往嵌入“倒”变成“没意倒思”,变成典型的四音节对称节奏。这种现象几乎遍布所有格式的四字格俗语,如:并列结构:没油淡水 流天灌地 龙眉凤眼 烂衣破裳主谓结构:老眼昏花 狗咬败家 虎胸趿拉 后山雪厚偏正结构:红尘世务 描金粪桶动宾结构:实塌咽喉 说断钢水动补结构:黑得摸揣 难过扑劳叠音结构:丁丁而确 可恶匝匝 溜溜怯怯 圪挤圪歪嵌缀结构:二不愣兴 神经马爬 卜叽卜遢 碎里圪倒语音上的这个特点使四字格俗语中音节之间非常和谐与平衡,使之口语性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其对称性还表现在词义上,词义构成往往有同义(如:丢人败兴、多嘴偏舌、翻箱倒柜、干模实样、猾眉溜眼等)、反义(如:爬天扑地、狠死延活、家长里短、简进截出、紧跑慢撵等)、相类(如:砍砖曳瓦、拉瓜扯蔓、烂衣破裳、愣头兴脑、眉数相数等)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其对称性还表现在偏义复词的运用上,如“紧跑慢撵”中“慢撵”不表意,只有“紧跑”在表意,其中的两个词并无实际意义,而是从形式上起衬托作用,从而加强了其对称、均衡之美。这种对称性的现象既是汉语共同语的特点,也是四字格俗语的特点,但在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数量占到四字格俗语对称结构的3/5强。从语用的角度分析,音节和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显然比非对称的成语易于认知,便于记忆,很适合口语中使用。有人曾就这个问题做过两个实验(刘振前 邢梅萍,2000,P77-81),一是快速呈现条件下的短时获得和短时保持实验,一是利用Shannon的方法进行的汉字猜测实验,以初步估计汉语成语的信息量,得出的结论是:对称的成语易于记忆,具有一定的认知优势。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同样具备这种特点。1.3 四字格俗语的固定结构在晋语的四字格俗语中,有一些固定格式,这些格式具有很强的能产性,这一点,学者们已经多有著述,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固定框架,使人容易记忆,便于拆卸和组合,既经济,又实用,很适合口语,并能随时形成新的临时四字俗语。比如“不×不×”结构,可以将任意一个并列式结构嵌入进去,形成如“不人不鬼”、“不你不我”、“不五不六”、“不亲不仇”、“不管不问”、“不蹲不躺”等新的临时性四字俗语。能随时拆卸组合这种特性正是口语词灵活能动的表现,固定结构的这个特点使晋语的四字格俗语数量很多。二、四字格俗语的民俗文化考察2.1 四字格俗语反映了晋中民俗文化风情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各种习惯。这些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已经成为陈迹,有些仍流行于现在。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民俗,它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词汇积淀下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俗成语负载着比一般的词语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折射着生动的人文世界,表达了深刻的处世哲理并直接地反映了世态人心。在晋中方言中,四字格俗语几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游艺社火等习俗,笔者对收集到的俗语作了一个粗略的计算,得出了下表中的数据,由此可以看出方言俗成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风俗画,显示着本地区独有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
说明:本表以1000条常用四字格俗语计算。晋中地处山西中部的上党盆地,东靠太行,西傍汾河。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多雨。农业占主导地位,以精耕细作为生产方式。这里民风纯朴,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晋中是晋语最典型的区域,四字格俗语主要集中在这里,其中折射出的文化特征林林总总,这里择其要者叙述如下。2.1.1 面食文化信息在四字格俗语中的释放衣食住行,食为先。晋中是面食的故乡,其品种之多、技巧之多,在全国都是不常见的,而真正面食的发明创造者,往往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制造面食的同时在语言中也释放出对面食的文化认知。反映在四字格俗语中“吃”的信息也是相当丰富的。在笔者搜集到的一千多条四字格俗语中,与“吃”有关的四十多条。比如,“香汤辣水”表示饭菜特别香,其中特别提到“汤”和“水”;“活泼鱼日”比喻面食品像鱼一样滑爽可口;“甜牙卜斥、少调没和、少盐没醋”表示饭食缺少盐醋而没有味道;“寡流侧水、寡滋油水”统统表示饭菜不香,全部与面食有关。表示反映出的“吃”的语用心理是,在晋中的眼里,面食讲究“熟、香、油、盐、醋、饱”,涉及到的四字格俗语有“香汤辣水、饱茶饱饭、活泼鱼日、七碟八碗”等七八条,而在语言中释放出的更多的是与此相反的语用信息,“生、寡、甜(缺少盐醋)、饥”,涉及到的成语有“半生撩熟、寡流测水、甜牙卜斥、悬饥吊渴”等三十二条,造成语言上的不对等关系,我们把这种语用心理称为反逆语用心理。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是,晋中尽管处于富庶之地,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还处于商业的顶峰时期,面食文化已经相当丰富,但作为普通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饥饱仍成问题,以粗茶淡饭作为主要的食品,面食中所提供的是充饥的必须品,而难以顾及质量。由于以面食为主要食品,在面食中离不了盐醋、浇头等调味品,否则就没有味道,因此在观念中形成了“香饭”与“赖饭”概念的对立。现实的情况在语言中充分释放,而理想中的饭食由于缺少感性认识只能作为一种调剂,在语言中以点缀的面貌出现。在四字格俗语中涉及到的面食词语有:表示工序的:火监 油炒爆、爬锅爬腰表示好饭概念的:饱茶饱饭、活泼鱼日、香汤辣水、七碟八碗表示现实面食概念的:半生撩熟、寡流测水、悬饥吊渴、寡滋油水、凉哇卜斥、偶焦物烂干牙渴燥、甜牙卜斥、少调没和、粗茶淡饭、少盐没醋、汤里害水如果从语用心理的渊源上寻找其蛛丝马迹,可以说明这么几点:一是可以充分说明其俗成语“俗”的一面。以口语材料为基础,而绝少书面语的加工和修饰,大众的语言本来就常以庸俗的概念入词,造成词汇上的恶俗现象,袭用长久,造成语用心理上的偏“俗”现象。二从反逆语用心理上分析,现实对其生活的压力造成了一种负面心理,在语言中释放出的正是这种负面心理,因而造成词汇聚合的不对称性,。2.1.2 携带动物词的四字格俗语的语用分析申小龙说:“中国古代哲学讲求‘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概念是一种思维的抽象,而在用汉语语词固定概念的形成时,中国人习惯于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而有所依托。”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汉语造词语用心理,往往使用形象譬喻,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来表述自己的语言意向,而不是诉诸本质特征。这样一来,语词不仅积淀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且往往折射出特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信息,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感情,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涵义。一个地域的语用心理往往在含动物具象的表达语词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在汉语共同语中,龙、凤、牛、马、兔等往往代表人们的赞同心理,而猪、狗、猴等往往表现了人们的排斥蔑视心理。而这些语用心理与动物的实际作用常常是大相径庭的。在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所涉及的动物词中也能透露出其地区性的文化积淀和民众的爱憎心理。笔者对一千多四字格俗语梳理之后发现,涉及的动物和昆虫共22种:龙、凤、虎、豹、麻狐(狼)、马、牛、羊、驴、狗、猴、猪、蛇、鼠、狮、蜂、鸡、鸭、猫、蝎、蛤蟆、蝌蚪。在这22种动物和昆虫中只有龙、凤、虎、马、牛具有褒义色彩,占23%,其余的全部是贬义的,占77%。这22种动物中,除去龙、凤、虎、狼是承袭了汉民族文化的传统认知心理,其它18种在当地最常见,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动物一进入语汇中就只留其贬义的意象,绝少褒义的意象,这种造词心理非常特殊。比如“龙眉凤眼”形容人有官相,“虎胸遢邋”形容人健壮魁梧,是褒义;而“虚龙诈虎”却比喻人做表面文章,“龙□[tþy«13]兀急”比喻动作粗野,是贬义。其他带动物词的四字格俗语却都是贬义的,如以狗入词的,“狗囔碎经”比喻爱唠叨;“狗咬败家”比喻墙倒众人推。其余的或形容人的相貌丑陋(猪眉畜眼猪眉狮眼尖嘴猴腮猫眉蛇眼),或比喻心胸狭窄(小鸡肚肠),或比喻人心歹毒(蛇蝎心肠),或比喻不正经的勾当(劁猪拨狗),没有一个是褒义的,这种现象是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中的特殊现象。其他的如:花马调嘴:形容油腔滑调。 鸭子跩蛋:走路慢腾腾。死牛疙瘩: 脾气倔,不通情理。 蛇蝎心肠:心地歹毒。跟鬼龙盘:装神弄鬼。 瘦马鬼掐:很瘦的样子。 驴马骨头:遇事不低头,含贬义。 穷松猴儿:因寒冷而发抖蜷缩的样子。具体考察其他类别的俗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即贬义色彩的俗成语居多,所使用的词语绝大多数是□(t«N53傻)、酡、恶、凶、贼、鼠、鬼、眍、倔、霸等,这确是“俗成语”与“雅成语”有所区别的一个特点。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的这种语用心理反映了本地区人的认知心理:⑴ 以动物词作为语用具象构成四字俗语,说明方言词语浅近通俗的特点,因为这些动物大众非常熟悉,可以随手拈来,用不着刻意去学习和记忆。⑵ 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重性,在晋中方言中体现出的这种以动物的贬义入词的情况,反映了人类对动物品行原始的根深蒂固的陈见,因为在人类看来,动物肮脏、乱伦、粗野、蛮横、愚蠢,是不能与人同日而语的。在语用心理中,动物是下贱、卑俗、愚蠢的,当动物词转用于人的时候,一般会引起降格,会释放出贬义,大多表示对人的侮辱、蔑视或者幽默、挖苦、讽刺。就本地区的人们的认知心理来看,折射出的是晋中人崇尚聪明排斥憨愚,喜欢调侃善于嘲讽的性格特征。这与晋中人善于商业买卖不无关系,商业买卖客观上要求人精明能干,长期以往,便在语言中渗入这种观念。⑶ 由此带来的情况是,一些固定格式由于长期使用,形成了固定的贬义框架。如“×眉×眼”格式有86%是贬义的,使这种格式本身就带上了贬义色彩。2.1.3 “A眉B眼”式容貌类四字格俗语的语用分析由于价值观念、文明程度、认知方式的不同,各语言区域对事物的关注焦点往往是不同的。对本地区越是重要的东西,该区域对它的“语言”分割越是细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晋中人对容貌的关注程度要远远大于现代汉语共同语或其他方言区域。在我们收集到的一千多条四字格俗语中,涉及容貌、体貌及化妆的有62条,充分反映了晋中人对人的容貌的细腻感知。“A眉B眼”式是晋中方言中(也是晋语中)最有特色的四字格俗语固定结构,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其中A、B或者同义,或者反义,或者意义相关。组成的四字格俗语将人的容貌、外表、表情乃至性格区分得十分细腻。对这种格式的语义表达和修辞作用,温端政先生已有精辟的论述(温端政,1986,P52-60),对此,本文不再涉及。我们收集到的62条俗语中,“A眉B眼”式有45条,占容貌类俗成语的72%强。远远超过普通话中的相应结构③。笔者经过仔细梳理后发现,贬义类“A眉B眼”式竟有40条之多,其中使用的字眼多数是“动物、神鬼、丑陋、奸猾、土气”义的,这些字眼有“猪、狮、羊、狼、猫、蛇、鼠、畜、鬼、怪、眍、洼凹、傻、酡、恶、恼、土、猾、哭、脱、少、贼、丑、肿、瞪、灰、倔、霸、憨、愣、黑、瘮、眥、疤、觑”等,而褒义类的“A眉B眼”式很少,只有5条。褒贬义形成明显的不对等关系,这种语用现象与普通话中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造词理据和语用心理值得关注和探讨。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透漏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成为人们关注一个人最重要的焦点。这种语用心理折射出了使用汉语的群体共同的心理,更反映了晋中地区人民特殊的语用心理。举一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在晋中平遥一带,普通百姓有一种潜意识,即人的长相甚至比人的内心还要重要。这在婚姻关系上看的很清楚,比如娶媳妇,人们常问的一句话是:媳妇的眉眼咋样,好看不好看?(至于内心怎么样,那时以后的事)娶媳妇是为了传宗接代,媳妇的相貌会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相貌漂亮、眉眼周正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称赞,而被称赞的人也有一种优越感。这样一种审美心理自然排斥相貌丑陋或有缺陷的人,对其挖苦、嘲弄、讽刺,作为口头笑料,对丑陋之人不同的丑相予以精细关注,并释放在语言中,使得“眉眼”类词语的状物的数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审美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卑俗的审美心理。汉语普通话中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对残疾人有系统全面的鄙称,如:“瞎子、聋子、瘸子、拐子、哑子、驼子、矮子、呆子、疯子”等带词缀“子”的名词都是贬称。除“瞎子”有婉称“盲人”外,其他都没有相应婉称。马清华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多采用抑制、掩饰、回避(即制造‘语意空白’)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这种语言现象有人归结为禁忌(taboo)。禁忌的心理动机是为减轻恐惧、掩盖不洁和分清伦常。禁忌对象的主要是涉及性关系、死亡、排泄机能、辱骂、姓名等方面的词语。禁忌有它永远的附带产品——詈骂。越是禁忌的对象,越是人家不愿意听到或想到的事,越是要揭其伤疤,不但直言之,而且惟恐人家想得不仔细,要描绘其细节特征,才能达到刺伤别人心灵的目的。释放在语言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褒贬义不对称的现象,而且总是贬义居多。这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现象。三、结语从上面对晋中方言四字格俗语的讨论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社会成员的长期习用,俗成语语言形式的准词缀成分、叠音成分、俚语字词及表义的对称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它的口语性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俗成语负载了晋中地区人们深刻的处世哲理并直接地反映了世态人心,同时也传递出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中对于褒贬义分割的不对称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俗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对丰富多彩的方言俗成语的研究入手去发掘中华文化也许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语料来源有,笔者搜集到的平遥方言四字格俗语625条,侯精一先生搜集的平遥方言四字格俗语385条(侯精一,1999,P343),笔者搜集的祁县方言四字格俗语65条,太谷方言四字格俗语40条。《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中零散的四字格俗语。附注:① 张光明在《〈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编后》中总结大词典中的俗成语时说:“俗成语中四字格成语5146 条,如果加上根据意义散归到其他类别中的四字格成语,那么四字格成语的数量在5500条以上。”② 李如龙先生在《晋语读书札记》一文中谈到:“穷尽地就晋语一个点搜集的四字格俗语中应有万条以上”。从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说,晋语中还没有一个方言点达到这个数量,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断,实际上较难达到。③ 温端正先生在《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的构成方式和修辞特色》一文中说到忻州方言的“A眉B眼”式四字格俗语约有200多条,普通话中只有“贼眉鼠眼、眉开眼笑、眉来眼去”等几条。 

晋中方言四字俗语的口语性及文化阐释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晋中方言四字俗语的口语性及文化阐释】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9995.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