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安利基金会秘书长彭翔:公益要做增量,不要在现有盘子里抢资源
2024-11-10 23:35

  文|马广志

安利基金会秘书长彭翔:公益要做增量,不要在现有盘子里抢资源

  周末,我在家中整理着采访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翔女士的录音。

  窗外正是京畿的初冬天气,阳光打在书桌上还算和煦。几个清洁工人正在打扫小区的卫生,其中一个还越过绿化带捡拾垃圾,卫生纸、塑料袋,甚至是破衣服……我反映过几次,楼上的某些住户还是改不了随手扔垃圾的毛病,让我深感公益难为。

  半个月前,我通过微信联系安利公益基金会,提出采访要求。很快就收到对方的回复,说不久后可以来办公室采访。12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安利公益基金会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业内这位知名的秘书长。彭翔女士一头优雅的短发,满脸真诚的笑容,彬彬有礼。在采访中,她思维活跃,开朗热情,言语真诚,我也感受到了她对中国公益行业发展的独到理解。

  作为公益行业的资深秘书长,彭翔在圈内有一定的影响。业内知名的中华绿色版图工程项目、环保嘉年华、春苗营养计划就是由她推动并执行的。她在企业基金会运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位难得的公益从业者。

  近几年来,公益行业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更多的企业贡献着自己的资金和智慧。安利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从最初的产品倡导环保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到2011年成立安利公益基金会,安利有力支持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从2011到今年,我们在全国22个省区已经建成了3800多所春苗营养厨房,190万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上了香喷喷的营养餐。”采访中,彭翔提到春苗营养计划,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中国公益元年以来,中国慈善事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中国改革中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她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大政府小社会,公益组织还不完全独立,对于社会发展,公益虽然起着温和的改良者的角色,但这个角色承担的还不到位。”

  彭翔也特别提到,由于跨界不足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公益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她表示,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她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和挑战。在她看来,公益机构应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而不能仅靠不断地筹款和募捐来生存。她说,“公益要发展,一定要做增量,而不是只知道在现有的盘子里抢资源。”

  善达网:是什么机缘让你进入了公益行业?是自己主动选择,还是机缘巧合?那时的你对慈善和公益是怎样的一种认识?

  彭 翔:来安利公益基金会之前,我一直在环保机构工作。更早以前,我是在当时的国内贸易部(现在商务部前身),之后又在一些企业的CSR部门做管理。

  说到做公益,有一个特别巧合的机缘。1999年的时候,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沙尘暴特别严重。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张“中华绿色版图”,把沙漠化地区、森林覆盖区等都标注在这张地图上,直观地告诉大家绿化及环保的重要性?但当时,我不太知道公益是什么,只是觉得沙尘暴那么厉害,总要做点什么。

  因为个人做事不太容易,需要与合适的机构或组织进行合作。找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做中华绿色版图工程,这也是首张反映我国生态现状的环保教育地图。这也开启了我投身公益的历程,直到现在。

  善达网: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公益环境是怎样的?

  彭 翔:个人感受比较深的是,从1999年到2005年,公益尤其是环保理念在企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发展特别快。

  1999年,刚启动中华绿色版图工程项目,去找资助企业谈的时候,大家基本上不太明白你想做什么,也就很难支持到你。那段时间项目运作很困难。

  2003年后,不知道是哪个节点“出了问题”,公众的环保意识突然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老百姓开始关注环保,一些企业也开始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情况下,中华绿色版图工程项目就开始得到更多公众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项目很顺利地就做起来了。

  善达网:哪年加入了安利?

  彭 翔:2008年,我加入安利,起初是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方向主要是怎样通过公益活动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包括设计与管理公益项目,以及项目怎样为品牌塑造独特的特色等。

  回想起来,我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6年时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影响至深,包括知道了什么是基金会、如何管理基金会、怎样做一个项目,以及怎样筹资等。2011年,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后,我学到的知识就都有用武之地了。而且,因为我在企业待的时候比较长,明白企业的诉求,很多管理企业的方法也能用到基金会建设上。

  善达网:基金会考虑的是如何花钱,而企业考虑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以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基金会,合适吗?

  彭 翔:企业管理方法的特点,就是目标感特别强,而且也会有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它肯定会看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的发展,然后再看现在这事到底该怎么做。我们成立基金会时,就借鉴了这一点,从每年的KPI、筹款目标、活动参与人数等,都要制定一些指标来考核。这对基金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善达网:您在中华环境基金会和安利公益基金会都是做环保,安利公益基金会的环保嘉年华项目还荣获了“中华慈善奖”“中华环境奖”。为什么会选择环保这个领域?

  彭 翔:环保是安利公司的基因。安利1959年成立时的第一款产品是多用途清洁剂,有三个特点,生物可降解;浓缩;大包装。可以说,环保贯穿于生产、运营、公益等各环节,这一直延续到现在,50多年都是如此。

  最初,我们做环保嘉年华的设想是做一个环保展览,把一些环保知识,特别是有意思的环保故事呈现给大家。因为安利的环保理念是提升公民环境意识、传播环保知识。而安利是一家直销企业,有很多营销人员,对人的意识教育和提升是一家直销企业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

  但是,后来讨论时,我们觉得展览不够好玩,太静态了,没多大意思。我们改成了互动式的、能体验的寓教于乐的环保乐园。我们希望周末时,城市的父母能带孩子去玩一玩,在体验和游戏中,让孩子有一些环保知识和理念上的提升。

  善达网:听得出来,在您的心里,做公益是快乐的。

  彭 翔:做公益真的是让人很开心的事儿。一些企业家朋友与我聊天,说我比较简单、直接。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公益人的特色,没有商业或职场中的利益纷争,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正能量的充满阳光的人和事,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别人感激和感谢的氛围中,在得到了那么多的感激和感谢时,一个人的心里怎么会阴暗呢?

  善达网:公益是给与,是想着怎样让受助者生活得更好,商业更多是博弈,是想着从对方那里赚多少钱。心态是不一样的。

  彭 翔:我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公益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更深刻。比如去探访“春苗营养计划”建成的厨房时,真的能从那些孩子的眼里看出项目给他们带来的感激和改变。再回到工作中时,就感觉工作特别有意义,心情很快乐。

  做公益的人,都是比较有理想、有情怀,我做企业CSR,接触过很多NGO,听他们介绍项目,我很敬佩他们的热情和理想,但是他们不太能够主动地与他人做沟通和交流,有时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非常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不是说这是错的,但如果接地气一些,会更好。做公益不能仅靠情怀,重要的是要告诉捐款人你有什么资源,以及对于企业塑造形象的价值所在。

  善达网:从事公益对你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是否也支持孩子以后也从事公益事业?

  彭 翔:我女儿今年17岁了,特别喜欢做公益,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吧,她不是特别追求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希望多一点人生体验。她经常跟我说:“妈妈,你的工作太有意思了!每天都是在接触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很有趣”。

  相对于传统中国意义上的母亲,我对待孩子属于“放养式”,我对她的教育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可以尝试,我都会支持。但一定要告诉我尝试后的感想,是适合还是不适合,我需要知道理由。小学时,她报了有二十多个班,跆拳道、打击乐、绘画、舞蹈、英语……有的她一直坚持上,有的去一次则就不去了。就是这种多样的尝试中找自己的兴趣点。而我,也没有刻意地一定要让她成为什么。她的成绩也确实让我放心。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那你自己就成为什么。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也不如“言传身教”。

  善达网:我看到你经常读书,并不断参与公益圈里的各种论坛和活动,所以,有人称你是一个“学习型秘书长”。

  彭 翔:我是比较有危机感的,一直奉行的准则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像下象棋一样,当你看不到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时候,第一步一定做不好。做眼前的事情,真的不是考验功力,考验功力的是能否看到第二步,甚至是第三步。看不清的时候,就会很迷茫。

  善达网:从1999年至今,你做公益有16年了,肯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你最深的一次公益体验是什么?

  彭 翔: 2011年3月,我去广西进行春苗营养计划的前期考察,看到学生们在吃黄豆蒸饭,整个学校都飘着猪油的酸败的味道,闻着就让人难以忍受,而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他们做饭,就是抓一把米,一把黄豆,一勺猪油,连洗都不洗就放在饭盒里,用绳子打个结,绳结都是不同的,方便同学们认得出哪个是自己的,然后盖上盖子放里蒸茏。

  那种情景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你不到现场是体会不出来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该是多么的无助和难过!

  善达网:是不是就是这次体验,让你下决心一定要搞好春苗营养计划?

  彭 翔:是的,当时就觉得做春苗营养厨房项目特别地重要。我们第一个春苗厨房就是在广西这个学校。

  善达网:厨房建好后,去过吗?感觉怎样?

  彭 翔:去过3次。现在那个学校好得一塌糊涂。这个项目实施后,引来社会的关注,县里也配合我们的行动,全面升级了学校的设施。原来的厨房是旧教室改建的,现在是新建的,教学楼也重建了,还有新的宿舍楼。

  尤其是,孩子们很喜欢现在的厨房,饭不但有营养,而且吃饭成了一个享受的过程,很快乐。

  善达网:现在这个厨房已经四年多了,有没有一些评估,来说明孩子的改变?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彭 翔:这个估计要慢慢地才能呈现出来,目前我们主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指标的改善,在连续做了3年跟踪评估后,孩子们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患病率、消瘦率及智商优良比率等6个纬度,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善。这个学校原来招生200多人,现在有400多人了,周围其他学校的孩子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这边来。

  善达网:公益的本质在于改变人,这种改变不应单是表面上的变化,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上、行为上的变化。如果孩子们能够从小在生活习惯及态度上发生变化,那就再好不过了。

  彭 翔:现在我们也在做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卫生习惯,这对营养不良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我们会做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二是食育,包括教给孩子们认识营养素,哪些食物含有这些营养素等基本常识,也会告诉他们食物跟土地的系、食物来之不易等。当然,起初,我们会把食育教育的目标放到老师身上,只有老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会在授课过程中把相关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孩子。这是我们项目未来的两个方向。

  善达网:春苗营养计划已经成为业内的标杆性项目,今后还会再继续下去吗?

  彭 翔:今后这个项目要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升级。春苗营养计划现在已经覆盖22个省区、3800多所学校,整个管理标准和监督体系已相对齐全,这就好比是建好了高速公路,下一步就是要“招商引资”了,寻找一些愿意在中国贫困地区做公益的机构和企业,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合作,3800多所学校全覆盖也可以,挑几个省、几个学校也可以,只要引进你的项目就可以。

  现在我们的目光主要在国外NGO上,他们想在中国做事,但找不到门路,而我们有现成的资源和平台,这是我们的优势。

  另外,就是要在食育、卫生习惯养成上做些投入,硬件上政府投入已经拨了很多钱。公益机构不需要锦上添花,而是要雪中送炭。

  善达网:安利公益基金会有没有可能往资助型基金会的方向发展?

  彭 翔:基金会分为资助型和操作型是一个学术问题,作学术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做项目实操的人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

  安利公益基金会是一种混合型基金会,既有实操又有资助。无论做什么都要看自身条件,比如安利现在有几十万的营销人员,他们要参与公益项目,我们就不可能只做资助型项目。

  另一方面,我们全部自己运作也不太可能,毕竟人力是有限。所以会做一些资助型的尝试,比如,我们已经开展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三年来培养了150位行业人才,并为其中30位公益领袖提供了总共300万元的机构发展资金。我们还成立了纽崔莱儿童营养公益研究院,今后将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和项目资助,鼓励更多的公益组织在这个领域做点事。我们不排斥好的项目,这是未来安利公益基金会五到十年的目标吧。

  善达网:一个企业基金会,如何能够更好的明确使命、发挥优势、建立特色?

  彭 翔:最重要的一条,是先要找到最想做的事,即使命和目标要明确。不能说市场上谁给我钱,我就做什么。

  第二,要找到区别于他人的特色。大家只有记得住你,你才会有第二次跟别人合作的机会。比如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儿童营养公益领域,当有人想去做儿童健康教育或儿童营养知识项目的时候,就可能会想到与安利公益基金会合作。

  第三,是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钱从哪儿来,这些钱又怎么能帮助项目更好地可持续性的发展。

  第四,项目管理要有效,管理和监督好资金。当然,还包括信息公开、品牌建设、公信力建设等。

  善达网:作为企业基金会,大家可能会把你当成企业的公益部门,而非一个独立的NGO。会这样吗?

  彭 翔:这正是让我很难过的一件事。我们做的一些活动,每次在电视台或报纸报道的时候,有时会改成“某基金会”。而且,我们做事的时候,大家首先关心的问题是:你们花这笔钱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与企业的品牌价值区别开来?……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不难,但我总觉得大家为什么会这样看问题,为什么不能开放一点?企业和社会难道就不能双赢吗?

  我们做公益,出发点是帮助别人,并非是为企业服务,但是当我们公益项目做得非常好,当别人知道这是安利公益基金会在做时,也一定会觉得安利这家企业也不错,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

  善达网:当前,国内对公益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有,就是国内动机论盛行,就你所说,一些人不看受助人是否得到改变,反而把目光盯在做公益的目的上。

  彭 翔:我们基金会在做发展规划时,也会分析公益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我的结论是,一是公益行业里没有竞争,看起来公益项目都在比谁筹款更多,谁能脱颖而出,但没有被人记住就谈不上竞争,或者说很多公益组织还没有占领普通公众的心智资源;二是公益市场足够大,不像商业里卖一个产品,是有市场规模的,对公益机构来讲,这个空间特别大,远未达到饱和的状态,这个领域不需要零和思维,双赢的思维更重要。

  善达网:是这样的,连自己都做不太好,怎么去竞争,去赢得公众的支持。

  彭 翔:因为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现在中国一年的捐赠量有几千亿,很多公益组织都在想,我要怎样怎样,才能获取更多的慈善资源。其实,换一种想法,这几千亿真不代表中国公益市场的规模。应该做增量,而不是在现有的盘子里去抢。而且我觉得公益机构是有这样的机会去做增量的。

  “公益组织不能只做二传手,而是要实现价值倍增”

  善达网:公益圈有一种现象,就是各种论坛、沙龙举办的不少,但老是那几张熟面孔。所以好多人在抱怨,说公益圈把自己“圈”住了。

  彭 翔:像王振耀院长,在公益圈里称得上是泰山北斗,但老百姓认识的不是太多。我个人一直觉得,公益行业急需跨界,向外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公益是怎么回事。这方面腾讯做得就比较好,能够让众多网友参与进来。另外,公益行业也需要外部的一些优秀人才,其实,在公益行业做得好的,在任何行业都不会差。公益行业真的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做好的,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做支撑。

  善达网:除了专业知识,一个公益组织应该怎样去调动社会资源?你觉得现在的公益生态,距离你想要的那种状态还有多远?

  彭 翔: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我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和挑战。我理想中,公益机构应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而不能仅靠不断地筹款和募捐来生存。现在都在提公益信托,但这不是一般基金会能玩得起的。社会企业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公益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让这些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才是最根本的。公益组织如果仅是个“二传手”的话,其价值做不到最大化。我认为,钱筹集来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倍增,从而持续地产出,尽可能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一个公益组织最大价值的体现,也是未来需要发展和尝试的方向。

  善达网:去年以来,“公益市场化”成为大家持续争论的一个话题。以市场的方式来做慈善可能会达到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彭 翔:基金会虽然名曰“基金”,但却没有任何基金的职能,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基金会还没有承担起“基金会”的角色来。在将来,我希望能有一部分专业机构吸取社会闲散资源,不断造血,输出到一部分机构,持续地开展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应该才是一种比较良性的生态体系。

  善达网:这需要很多有情怀的商业精英进来。

  彭 翔:对。但对商业精英有很大的挑战,公益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都会很快达到“天花板”。更重要的是,公益行业不像在商业企业那样,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复制。而要公益行业要想走得快一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突破圈子,让大家能够沟通、流动起来,应该是一个能够努力的方向。

  善达网:现在很多公益项目存在同质化,缺乏创意。你认为公益机构和项目如何创新?

  彭 翔:就像前面所说,创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现在大家都在跟风谈“互联网+”,公益圈也不例外,这方面腾讯做得比较好,它建立起了公益机构、公益项目和普通公众之间的桥梁,让大家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并参与到项目中来。

  安利公益基金会其实早就在“互联网+”上走到了前边,我们做了微信公众服务号,通过动态、查询、分享等功能,让捐款人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项目运营情况,而且会自动生成捐赠证书,凡是他参与的公益活动的照片,都可以在他个人的页面上看到。对捐赠人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他也会主动地分享到朋友圈,成为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我们基金会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我们正在做升级,可以把所有的小额捐赠,自动分配到某个项目上,比如说春苗营养厨房,6万元可建成一个。一旦这个捐赠额达到6万,就会到分配到某个项目学校。项目的建设情况,督查报告,捐赠人都可以看到。这都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带来的创新。

  善达网:2008年公益元年至今,七年的公益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件就是郭美美事件,您如何看待这件事件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影响?

  彭 翔:郭美美事件的发生,是利大于弊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然唤醒了国人的公益热情,在那种天灾面前,个人要是不做点什么,都觉得对不起自己。郭美美事件的确有负面影响,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大家才开始深度理解公益,开始关注公益是什么,慈善是什么,公益原来还要讲透明度和公信力。各种透明度排行榜出炉,公信力建设指标体系也都引进,整个行业的建设开始进步。

  善达网: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说过:公益对渐进改良有积极作用。您如何看待和评价公益对于中国改革乃至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彭 翔:目前来看,公益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还不是太大。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矛盾会比较多,我与很多人聊天,发现很多人心里都有一种怨气,对生活的满意度很低。尤其是社会阶层的固化,普通人缺少上升通道,好像精英永远是精英,屌丝永远是屌丝。没有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人们会觉得生活没有希望。

  而这时候,公益机构的介入,就能够化解一些不公平,或者至少给大家一种温暖和希望。

  现在中国还是大政府小社会,公益组织还不完全独立,有时候慈善资源的流动性效率不高,也不能流动到社会底层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身是,公益应该发挥出温和改良者的角色,但这个作用现在还发挥得不是很大。

  善达网:公益行业除了跨界不足外,不专业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专业又需要人才的进入。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公益圈需要职业经理人。你觉得自己是公益圈的职业经理人吗?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安利基金会秘书长彭翔:公益要做增量,不要在现有盘子里抢资源】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2563.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