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里?!孩子爱说网络语,家长该怎么办?
2024-11-11 00:10

近日,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令他哭笑不得,随后将之发到朋友圈。相关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有人觉得这很可爱,与时俱进。有人觉得应该严肃对待,会影响到孩子的写作表达能力。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里?!孩子爱说网络语,家长该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emo、芭比Q了、yyds这些网络热词,深受学生喜欢。其中,也不乏一些带脏话性质的网络用语。当网络流行词盛行,甚至已经走进学生的写作之中,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对汉字博大精深文化的理解?如何引导和规范学生使用网络用语,提升他们的语言审美?

网络热词具有时代特色

特邀观察员:廖冉

(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网络生活在今天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的补充或调剂,而是和现实生活一样成为当代人的日常和刚需。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网络热词往往伴随社会热点话题诞生,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和使用,比如今年的“摆烂”。这个词最先出现在NBA联盟里,在联赛中球员为了获得更好的选秀权而故意输球,于是就用摆烂形容这种行为,之后这个梗流行于网络,表达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和“躺平”一起成为年轻人自嘲的常用语。

年轻人热衷使用网络热词的心理动机包括:第一,寻找与同辈群体认同,比如“摆烂”“emo”;第二,使用比较简洁便利,比如“3Q”替代“Thank you”;第三,用来表达一些微妙的感受和情绪,比如“小镇做题家”。

网络热词的使用当然有利有弊。其实网络热词的诞生和存在靠的都是人民大众的使用和认可,不受所谓“专家”的意见左右。从语言的发展来看,符合大众需求的新词汇就会留下来,成为日常用语。比如,十年前的网络热词“逆袭”现在仍在广泛使用。有些词汇在热过一阵之后就消失了,比如“翠花,上酸菜”。

对于网络热词,不必担心它们会“扰乱朝纲”,那些符合人民表达意愿和使用习惯的自然会留下来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而哗众取宠、趣味低下的词汇也只配拥有短暂的热度。语言词汇的创造和使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有新词汇的诞生,也有陈旧词的废弃,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普通大众的小智慧。

有生命力的热词带着思想的光芒

特邀观察员:王向红

(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进入中小学生的作文的“栓Q之歌”等热词,实质是社会审美能力、文化价值取向的量尺。中小学在作文中要甄别对待网络热词。

一是自觉远离一些不规范的热词。粗俗不堪的热词,凡有修养者当然不会去用它作自己人格的名片。而迷惑性强的一类词如“xswl”“yyds”“emo”“芭比Q了”,或适用面窄,或含义难懂,或写法不“合法”,恐难长命。汉字是意美、形美、音美“三美”兼具的文字,包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精神。对于汉字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拼音字母、英文缩写、中英交叉的词,连规范都谈不上,文化和美更是寥寥无存,甚至如外来物种般形成文化入侵,因此在作文中不用为好。

二是富有时代感的热词积极使用。优秀的网络热词及时总结前沿新生事物,记录时代的发展,精准表达心理感受,朗朗上口有活力,如官媒大报上的“给力”“神马”、时尚网站中的“后浪”“内卷”、各种自媒体中的“破防”“躺平”,大型活动中的“觉醒年代”“强国有我”……直至最近政府通告“要维护群众深夜撸串的安全感”,这些说者亲切,听者神会的热词,产生得很及时,使用得很得体。《现代汉语词典》每次修订都会增收新词语几百或几千条,其中不乏对网络热词的支持,如“躺枪”“给力”“共享经济”“弯道超车”“碳中和”等。好的热词就要大大方方用起来!

流行热词可能成为我们身心所处的文化空间。懂取舍,是对文化的尊重;能建设,才是对文化的负责。借学生时代阅读经典的大好机会,年轻人多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听,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看,探春邀贾宝玉“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他们把今天的热词“约吗”问得多么典雅浪漫,真挚动人,读过唇齿留香!如果能让这样的作文或热词再流行起来,“真香”。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带着热心和冷眼,创造了多少流行热词啊,他告诉我们:热词热的其实不是词,而是思想。有生命力的热词要带着思想的光芒,情感的温度。

正视网络热词传播 巧妙做好引导

特邀观察员:安海霞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在使用这样的热词时,实际有如下需要:首先,特有语境的表达。网络传播是以秒计数的,速度决定了网络热词必须是快节奏的。其次,价值取向的表现。在网络读图时代,有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统计,发现青少年的读图取向呈现两个特点:“使用为本”与“快乐至上”。借鉴到网络用语的传播,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最后,情感宣泄的需要。网络词汇用轻松的方式表达沮丧,不失为一种网络幽默。

这些网络热词在当下是应运而生的,我们当以平常心态予以接纳。针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我个人采取不支持态度,但是也不可简单粗暴反对,而是需要有策略地引导。

一是与孩子交流共情,引发观点认同。家长可以请孩子讲讲“栓Q之歌”的意思,然后再相机引导:本是网络世界里的用语,表达上快捷、有趣,但是完全照搬到生活中,在口头表达时还好,放到书面语里,也许失去了特定交际语境中情绪的互通,交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此引发孩子的认同感,认识到网络热词在作文中就有可能“热”不起来了。

二是善于用典,引导文化认同。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对语言审美的提升十分有必要。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规避了网络用语在作文中出现就可实现的。因此,要善于用相关典故予以疏解。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写过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一则笑谈。苏问为什么“鸠”是由“九”“鸟”二字合成,王安石语塞。苏说:“《诗经》所写‘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是九个吗?”这样的典故,既可见苏的幽默,又彰显其文化底蕴。我们不妨运用这样中华文化史上的“顶流”人物的才情,与孩共同提升文化品味。

三是对比中提升语言审美意识。对我们最具冲击力的就是武汉疫情时,大家鼓劲支持的“加油、挺住”,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文雅之词的对照,也掀起了网络上热议高潮,后来有人专门对古今意蕴表达进行了文辞对比。这些都可以用作素材,来引导孩子语言审美的提升,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词需整合多学科专家力量

特邀观察员:刘宏森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词,必须正视几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第一,要准确把握青少年对网络流行词的认知和态度。网络流行词大都是青少年主动创造的产物。在很多青少年心目中,网络流行词不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也是他们的一种文化时尚形态、一种群体身份认同的标志,体现了他们特殊的情感追求和趣味。

充分正视这一现实,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词才能搭准青少年文化和心理的脉。

第二,要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词。语言和文字是有严谨规范的。语言和文字又绝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吸纳人们创造的成果发展的。汉语言就是在数千年中不断整合与吸纳人们创造的新词汇才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的。

要说清楚汉语言文化如何博大精深、语言的使用与发展必须遵从哪些规范、网络流行词何以不够规范等等,需要教育者既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化根基,也对当下青少年中使用网络流行词的现状十分熟悉,还善于运用青少年听得懂的话语进行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把优秀语言学研究者、文化学研究者、青少年研究者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词。这不仅将使老师们拥有强大的后援力量,不再势单力薄,也有助于促进语言学、文化学、青年研究等多学科专家学者更多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更多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其意义显然远远溢出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范畴。

策划:王小艾

编辑:张秋颖

编审:郝彬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里?!孩子爱说网络语,家长该怎么办?】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4562.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