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毒”共舞35载 警界“验毒师”吴玉红的研学人生
央广网重庆6月7日消息(记者陈鹏)吴玉红,女,汉族,56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重庆警察学院教授、一级调研员,专业技术二级警监,获评公安部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人才、全国首届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首届十佳女警、全国巾帼文明岗岗长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近日还荣获2021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全国警界知名的毒物检测大师,今年56岁的重庆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教授吴玉红和“毒物”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她说,从警35年,她专心做好两件事:一是毒物检测,二是传道授业。前者是科研使命,攸关正义;后者是教学天职,道指传承。数十年间,吴玉红在实验室和教室之间切换转场,深耕厚植,成果无数、获奖无数、育才无数。她将自己的一切成绩,归结为是三个关键词:热爱、努力、传承。她说:“热爱是根,努力是树干、传承则枝繁叶茂。”
历时十年,攻克世界性提取难题
被问到什么是毒物检测,吴玉红喜欢举例说明:“比如,发现一具死尸,全身无外伤痕迹,那么对于办案民警来说首先需要排查是不是死于中毒,而我的工作就是对死者的生物样本进行提取和毒物检测”。每当有这样的案件发生时,就是吴玉红这样的“验毒师”发挥作用的时刻。
“我们生活的世界毒物不计其数,甚至每一种药物过量服用都能认定为毒物,若不知道毒物的种类,提取则无从下手。”吴玉红说,普通人以为,毒物检测不就是抽血化验的事吗?而事实上,它是一个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在世界范围存在的难题。特别是在提取环节,人体中毒后,毒物存在于肌肉、肝脏甚至毛发当中,血液中的含量极其细微,加之血液中还含有其它物质,想要在其中提出高纯度的毒物,好比大海捞针。
1996年,吴玉红在工作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处理基层民警交办的中毒案件中,使用传统方法“验毒”后她发现提取率太低,其检验结果准确率根本无法满足警方办案要求。一次次失败和碰壁,让她憋了一肚子气。“就像你明明知道道路就在前面,但你睁大眼睛,却始终无法看清!”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的她犯了执拗。随后的一段时间,她把自己的主战场移到资料室和实验室,废寝忘食,查阅了海量资料,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在使用一种“亲水性固相材料”进行提取时,其结果让她格外惊喜,最终对该药物的提取率竟然达到90%以上。
随后,吴玉红开始一个毒物、一个毒物的研究,研究血、尿、肝不同的检材,做了毒物分析书上几乎所有的毒物,历时10年,她用该方法对11大类几百种常见毒物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尝试应用。“有一段时间,人都魔怔了,满脑子都是案例,随时随地准备回到实验室去加班”。
2016年,吴玉红成功研制出了“毒物毒品快速筛查提取柱”,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该提取柱能将血液和尿液中的杂质牢固地吸附在柱中,使得毒物毒品随溶剂流出,快速地达到分离提取毒物毒品的目的,将提取操作的时间由传统的60分钟以上缩短到5分钟,提升了12倍。并且,它能将提取率由70%左右提到到90%。目前,该技术现已在重庆等全国20个省市公安基层推广使用,成为警用列装装备。
与“毒”共舞,“拼命三娘”以身试毒
祖籍沈阳,来山城工作多年,说话细声细气中,依然带着明显的东北味儿,东北姑娘的那种干练和硬气,更是未曾稍改。吴玉红说,大学时期自己心中就一直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个福尔摩斯式的侦探。所以当大学毕业面对职业选择时,她义无反顾的地选择了公安院校,两个梦想同时都实现了。而真正从事这个职业,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和艰辛。

而在重庆警院,至今流传着吴玉红以身试毒的传奇故事,尽管如今她提起来轻描淡写,但她的同事却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况有多紧张:当时,吴玉红受命检测一类麻醉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情况和中毒时人体含量的准确数据。按照惯例,这类实验原本可以做动物实验,但她认为动物与人体始终存在区别,可能会导致毒物检测结果的谬误,于是,想到一个方法:把自己当“小白鼠”,口服药物后,再进行抽血、取尿样本、处理分析检验。
尽管在实验前反复测算,但最终还是出了点“惊险”状况:由于吴玉红服用的麻醉药物超过剂量,导致她在实验室昏睡过去,一天一夜后才醒来。最终,她硬是靠着“以身试毒”的土法子,找出麻醉药物的成分,给一线民警破案提供了极大帮助。
“当时一方面是没想太多,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研究人员,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存在牺牲和付出。但只要辛苦付出后,曙光乍现的那一瞬间,再多的付出也都值了,那种幸福感无法描述,这也许就是热爱吧!”吴玉红说道。
对于吴玉红,同事和学生都说,工作这么多年,普通人可能会懈怠和麻木,但吴玉红却硬生生把 “与毒共舞”当成了打怪升级的主战场,始终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王婆如何毒死武大郎?推理教学吸粉无数
“王婆毒死武大郎所用的砒霜,多大剂量可以致死?”“在对这种金属类毒物的检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武大尸体的毒物提取,应该如何着手?”……对吴玉红来说,科研和教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在她的心里有着同样的分量。而在学生眼中,吴教授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她推行的案例推理式互动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让大家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深入其中,甚至下课后还要讨论“案情”……

如今,吴玉红的讲台生涯已经第35个年头。她说,老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所以,即使是上了几十年的“老课”,她也要在每一次上课前认真备课,查阅文献,根据相关技术的发展,用国际前沿的最新数据,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永远保持新鲜有趣。
2012年,吴玉红带领团队首次创立了《毒品化学》课程及教学体系,课程获公安部精品课,该课程教学改革还获得获公安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她还采用案例式教学,构建教学流程,并首次以案例讨论形式主编《毒品化学》教材,进而主编了公安部规划教材《禁毒化学技术》,她所主持的3门课程均成为省部级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