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思维的第四步,整,即整理。在前面,我们不是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了吗,不是也删减了一些矛盾的、多余的、重复的东西,同时又插入了其他事物、名家观点以及自己思想了吗?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安排好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和先后次序,以便撰写出一个逻辑性强、符合听众心理期待的演讲稿。当然,在思维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求撰写全稿的,只要拟定一个详细的演讲写作提纲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应该怎么整理呢?
第一步,比较,确定其先后顺序。
如果事物是有形的,那就好办多了。可以采用体积、面积、长度等量度对它们进行测量。之后, 根据测量结果的数据大小,确定它们的排先后顺序。
如果事物时无形的,可能有点麻烦。我们需要先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概括,把不能量化的事物概括为有等级性的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比较。
第二步,归类,确定其类属关系和上下级关系。
怎样归类呢?我们必须要先设定一个标准,才能够给已经排好先后顺序的事物进行归类。比如,我们测量了一所企业大学的所有教室,测量数据从大到小依次为:2000㎡、1500㎡、1200㎡、700㎡、600㎡、500㎡、180㎡、160㎡、150㎡、90㎡、80㎡、70㎡。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定归类标准:1000㎡以上的,为特殊教室;1000㎡以下的,为普通教室。
怎样分级呢?还是拿上面企业大学的教室为例吧!当我们给企业大学的所有教室分类之后,会突然发现:这样的分类太粗犷了,还需要再继续细分。于是,我们就将特殊教室命名为报告厅,而其中,2000㎡以上的,为大报告厅;1500㎡到2000㎡之间的,为中报告厅;1500㎡以下的,为小报告厅。同时,将普通教室命名为培训室,而其中,500㎡到700㎡之间的,为大培训室;150㎡到180㎡之间的,为中培训室,90㎡以下的,为小培训室。这样一来,这些教室的数据之间,既存在着类属关系,又存在着上下级关系了。比如,160㎡的教室归类于中培训室,而中培训室的上一层概念为普通教室。
第三步,溯因,确定其因果关系。
很多时候,演讲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播个人思想、宣扬个人观点、打造个人影响力。所以,演讲中的所有内容必须为演讲主题服务。换一句话说,就是在演讲稿中,所有的分论点跟最后的总结,必须构成因果关系。也只有这样,我们所撰写出来的演讲稿才具有说服力。
因此,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因果关系。如果这个论证关系不是很严密,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修改,甚至还需要重新收集材料并重写。
综上所述,在整理实物的过程当中,我们的重点工作是要把握好事物之间的四种关系(见图1-5):
1 次序关系
也就是某某排在某某的前面的意思。比如,甲乙丙丁,甲排在前面;冠军、亚军、季军,冠军在第一位。在演讲稿中,当遇到分论点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这样处理,因为这样,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2 类别关系
也就是某某属于某类的意思。比如,男孩、男人、帅哥,都属于男性;女孩、靓女、女人,都属于女性等。在演讲稿中,我们必须给材料分门别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一听就明白、一看就领会。
3 层级关系
也就是某某是某某的上级、某某归某某管理的意思。比如,母亲管理孩子、领导管理员工等。在演讲稿中,一般是论点统帅论据,结论统帅理由、全局统帅细节等。
4 因果关系
也就是因为某某和某某的出现而造成了某种结果,或者因为某某困境而必须采用怎样的主张和措施,等等意思。
在演讲稿中,这种方式一般应用于观点的确立。例如,有一个SPQV模型(见图1-6),它就是由因果关系组成的,具体内容为:
情境(situation),即现在我们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困惑(puzzled),即由于这种情境导致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困惑?
问题(question),即目前的困境让我们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