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观察
2024-11-11 02:16

【本文提要】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对201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展开观察:其一是从获奖作品中借鉴先进的报道经验,其二是从评选过程与结果中把握美国新闻业的发展趋向。本文发现:普利策新闻奖评奖规则的变化和融合新闻作品作为参评报道的表现,都反映了美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有复兴趋势。对于数据的挖掘、分析、呈现在新闻报道中变得更加普遍也更加重要,媒体正积极运用法律推动更进一步的数据公开。

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观察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 媒介融合 数据新闻 美国新闻业 融合新闻

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第99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1917年,依据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嘱,普利策奖正式设立。此后每年颁发一次,主要用来奖励新闻佳作,也兼及对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优秀作品的表彰。目前,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早已不仅仅是美国新闻界的年度盛事,也备受世界各国的瞩目,具有国际性的影响。

一方面,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①经常被各国媒体视为学习的范例。另一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情况,也是观测美国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年又一年,是迈向进步,还是陷入顿挫?坚持不变的是什么,有所改变的又是什么?

一、规则变化:适应媒介融合大势

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规则又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更好理解新规意义何在,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历史上其评奖规则的重大变化。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普利策新闻奖主要面向的都是报纸。除此之外,只有和报纸有着深厚渊源的通讯社,拥有参评资格。即便《时代》周刊这样的新闻杂志,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样的广播电视机构,在新闻报道中表现优异,也只能被阻隔在普利策新闻奖的大门之外。

然而,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它自然无法自外于媒体发展的滚滚洪流,需要对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做出回应。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媒介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边界日益模糊,普利策新闻奖越来越不可能维持在传统意义上“纯粹的”报纸范围之内了,其评奖规则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1999年开始,“公众利益服务奖”向报纸所属网站开放。

2006年开始,普利策新闻奖的14个奖项,全部向报纸所属网站开放。

2007年开始,“突发新闻报道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可以接受只在报纸网站上刊登(并不一定需要在报纸印刷版上发表)的报道。

2009年开始,所有的14个奖项向“非报纸隶属的新闻网站”全面放开。

学者展江将这样的变化概括为: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②其中,“内”指的是报纸所属网站。1999年和2006年的变化,都是奖励报纸对重要新闻题材的多媒体报道的尝试。除了传统的文字与图片,它们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综合运用视频、互动图表、数据库等更加丰富多彩的报道方式。而2007年的变化,虽然限定在突发新闻领域,但亦是对报纸网站(相对于其母体报纸)在内容原创性、发布优先性等方面的重要认可。

在这一连串对“内”搞活,实际上也是对于网络新闻报道形式逐步接纳的基础上,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发生了一次规则突变。只要是致力于原创性新闻报道及对当下事件进行报道、评论的网站,哪怕并非由报纸创办,也能参与所有奖项的评选(由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创办的新闻网站不在此列)。这是一次巨大的对“外”开放,背后的主要理据是:新闻网站在互联网平台上继承了报纸的衣钵,能够在各大报道领域发挥与报纸相媲美的功能。

2015年开始施行的评奖新规,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其一,“调查性报道奖”和“特稿写作奖”两个奖项,开始向杂志及其所属网站开放。其二,来自不具备评奖资格机构的记者(如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工作的记者),如果他们是与报纸或新闻网站的人员合作完成了报道,也能接受提名。③

这是2010年以来,普利策新闻奖评奖规则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又一次跨越媒介类型的对“外”开放。杂志,尽管与报纸同属平面媒体,然而在普利策奖设立99年之后,才终于获得了参评资格。主要理由是:近年来杂志及其所属网站对于新闻时事正不断做出快速反应,积极予以报道、评论,这原本只是报纸长久以来的领地。④

2015年试点性地先开放两个奖项,已经吸引了不少杂志前来参与。由此,“调查性报道奖”的参评作品,由2014年的75件增长至112件,增幅接近50%。“特稿写作奖”的参评作品,也由2014年的127件增长至154件,增幅为21%。尽管2015年只有《纽约客》杂志入围“特稿写作奖”候选名单,并最终惜败于《洛杉矶时报》,然而假以时日,杂志非常有希望斩获大奖,普利策新闻奖的更多奖项也很可能继续向杂志及其网站开放。

另一条新规,为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工作的记者“迂回”打开了普利策奖的大门。其直接起因是2014年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作品所引发的争议。该奖项当时颁给了美国一家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网站“公共正义中心”(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CPI)。与其联合完成报道的美国广播公司(ABC)要求将旗下两名记者也加入获奖名单,遭到CPI的拒绝。⑤双方为此一度吵得不可开交。类似问题今后如何处理,普利策奖委员会通过这条新规表明了态度,对于不同类型新闻机构间的合作表达了支持。

二、获奖情况:体现报纸的坚守

从2010年至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中每年都会出现报纸之外的网络新闻机构,如ProPublica、赫芬顿邮报、InsideClimate News、公共正义中心等等。然而2015年它们不仅没有获奖,甚至很少入围最终的评选。14个新闻奖项的42件入围作品中,只有一件来自网络新闻机构——政治博客网站“每日科斯”(Daily Kos)入围社论漫画奖。

我们当然不能由这样的评选结果就加以推论,2014年,美国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表现胜过了该国的网络新闻机构。但过去一年,尽管生存环境依旧不容乐观,不少美国报纸却努力回归揭露丑恶腐败、维护公平正义的传统。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在新闻竞争不断加快的节奏中,在新闻娱乐化更能带来收益的诱惑面前,它们依旧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坚持生产严肃的新闻报道。这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2015年4月29日,美国民意调查和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了最新一期的 “美国新闻媒体状况”(State of the News Media)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报纸在工作日和星期日的发行量,相比2013年都下降了约3%。尽管报纸网络广告的收入有所增长,但依旧不足以抵消报纸印刷版广告收入的减少。报纸广告的总收入相比上一年,又下降了4%。⑥

在这样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普利策奖获奖报纸的努力显得颇为难能可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获奖名单中除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屡次折桂的报业巨擘外,还有一些是第一次迎来殊荣的小型地方报纸。

比如普利策新闻奖分量最重的奖项——“公共服务奖”,就颁给了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信使邮报》(The Post and Courier),它每日发行量不过八九万份。获得“地方报道奖”的加利福尼亚州托伦斯的《每日微风报》(The Daily Breeze)规模更小,日发行量约为6.3万份。该报一共只有7名本地新闻记者,就是其中的两人连同一位编辑采制完成了获奖报道。他们针对当地一个学区的负责人享受的高额收入与福利展开调查,发现了在这一学区广泛蔓延的腐败问题。新闻线索是记者自己发现的,而非知情人爆料。他们一开始也没有想到会发展为如此惊人的重磅报道,只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地一步步追查下去,最后竟撰写了50多篇相关报道。现在学区负责人已因此被免职,他们还在继续关注事态的发展。

这两家地方报纸,都是从当地寻找到重要的新闻题材,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充分深入的调查报道。它们的“励志”故事,再次突显了中小型报纸扎根所在社区、做好本地报道的重要性。⑦小媒体也可以出大报道!因为对这里的新闻,往往是大型报纸很难覆盖到的,正需要当地报纸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坚持推进。

三、调查性报道的“复兴”

谈到对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评选的总体印象时,普利策奖管理人麦克·普莱德(Mike Pride)先生欣慰地宣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是,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调查性报道。” ⑧

“调查性报道奖”组别的一位评委甚至认为,从参评作品中他看到了“美国调查性报道的复兴”。⑨因为评委们实在难以取舍,《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共同获得了这一奖项。实际上,除了该组别之外,“公共服务奖”“地方报道奖”“国内报道奖”等组别中,也都有不少调查性报道佳作参评。

近年来,美国报业持续衰落,在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的调查性报道上也表现下滑。虽有一些网络新闻机构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制作、加以弥补,但人们对于调查性报道整体前途命运的担忧,一直挥之不去。而2015年的普利策奖上,美国报纸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颇能提振业界士气,也增强了人们对其的信心。

查尔斯顿《信使邮报》获得本次“公共服务奖”的作品:《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Till Death Do Us Part),就是一个很见功力,也产生了相当社会影响的调查性报道。

报道的标题,是一句西方常用的婚礼誓词,在这里却另具含义,指的是妇女深陷家庭暴力难以脱身的悲惨境地。报道最初源自一项官方统计数据的发布,2013年,《信使邮报》所在的南卡罗来纳州,妇女因家庭暴力致死的人数,是全美各州中最多的。对这一消息,大部分当地媒体都是以简单的消息形式来处理。

《信使邮报》记者道格(Doug)却没有这么做。⑩此前他就写过一篇报道:《被遗忘的南卡罗来纳》,因为他注意到该州在一些越前越好的全国排行(如教育、医疗水平)中垫底,而在另一些越后越好的全国排行中又居于前列。这次数据的发布,再次触发了他的思考。调阅历史数据后,问题更显严重。十多年来,该州在这项指标上一直高企,从来都在前十位之内。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人们没有更多地谈论这一话题?

他和《信使邮报》的其他3名记者一起,就此成立了一个报道小组。在8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采访了100多位相关人士,包括家庭暴力受害人、受害人权益维护者、家庭问题顾问、当地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政治家、神职人员等等;查阅的各种文献资料更是难以胜数,还考察了在其他各州有哪些降低家庭暴力危害性的有效做法。

最后形成的报道,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成因。其中既包括立法机构的漠视、执法机构的疏失、能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帮助的各方缺乏交流联动,还有深层文化因素的作用。在南卡罗来纳州,婚姻神圣、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拆散,男性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控制权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男性主导的州立法机构并不愿意支持遭受虐待的妇女,难以出台法律对于施暴者严加惩处,以及没收他们持有的枪支。在详尽的原因探讨之后,报道总结了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其中大部分建议,都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资源,只需对现有法律进行一些修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整组报道中,既有娓娓道来的故事,也有言之凿凿的数据;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温情的关怀。报道在该报网站上的版本,[11]相比报纸上的印刷版本,增添了视频、互动图表等更为丰富的多媒体内容,还有一个专门的更新(Updates)链接。笔者5月15日点开后,能看到99篇后续报道。

这个报道的网络版还有一大特色,即通过超链接形式大量提供了报道立足的原始材料出处。有的是转向来源网页,有的是提供Word、Excel等文档下载。在其参评普利策奖的自荐材料中说,此举是因为“我们知道一些人也许会质疑我们的发现或想挑战我们的结论,所以我们选择了完全透明的姿态”。报道最终没有收到任何对其准确性、公正性的投诉。这种言必有“据”的呈现方式,是对网络平台的有效运用,让报道显得特别严谨,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数据的力量:《华尔街日报》的不懈努力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玩转数据的能力,能大大增强新闻报道准确深入的内容实力和直观生动的形式魅力。尽管普利策新闻奖并非一个专门的数据新闻奖项,但报道在数据挖掘、分析、呈现等各环节的表现,已日益成为评选考察的重要方面。

在上一节着重分析的报道《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中,就包括大量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比如他们从州检察官、警察局、法院等各处汇集报告、记录,专门编辑了一个过去10年该州家庭暴力杀人案件的数据库,从中总结案件在一天中多发的时间、常用的凶器等主要特征。又如他们对该州家庭暴力案件定罪比例的测算,填补了当地司法工作中的空白。

而2015年共同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两组作品,在数据运用的表现上更为亮眼。特别是它们都通过大力推动政府的数据公开,取得了前所未知的材料,开辟出新的报道领域。这种开创性的数据挖掘工作,更多依靠的是法律程序与报道呼吁的配合,而非计算机抓取技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华尔街日报》获奖作品:《医疗保险黑幕曝光》(Medicare Unmasked)极为艰难的诞生过程。

早在2009年,《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记者就请求政府提供“国家医疗保险”(主要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医疗补助,以下简称“医疗保险”)的偿付数据,希望借此引发关于医疗改革的讨论。掌管该项事务的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医疗保险中心”)拒绝了这一请求,声称这些数据超出了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的管辖范围。

2010年,《华尔街日报》记者又撰写了一系列报道来彰显这些数据的重要意义,指出它们能如何用于暴露医疗保险系统中存在的滥用与缺陷。然而,这一努力还是没能奏效。医疗保险中心援引了美国医师游说团体在1979年获得的一项联邦禁令,该禁令阻止公开任何一位医师开出的医保账单记录。

2011年之初,《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公司正式介入此事,提出起诉。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联邦法官裁定禁令失效,其保护医师隐私的初衷,现在需要让位于公众的知情权利,道琼斯公司胜诉。这时已是2013年5月。

又等待了10个多月,2014年,医疗保险中心才终于公布了88万医务工作者开出的医保账单数据。尽管这些数据仍有不少局限,如只是2012年一年的数据也不包括任何病人的信息等等,但这仍然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公开,在增加美国政府的透明度上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在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写给《华尔街日报》的颁奖词中,主要称道的即为他们坚持不懈挖掘数据的努力,“这个先驱性的报道项目令美国人民第一次能够获取此前被严格列为机密的数据”。

除了挖掘数据,这组报道在数据的分析、解读以及结果呈现上,也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华尔街日报》在取得数据之后,立刻展开行动,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记者和数据专家组成的报道团队。接下来的工作极为复杂,除了数据本身体量巨大(有上千万条记录)、存在不足(需要额外确认以免报道失实)外,还包括与其他相关数据(同样体量巨大)的结合考察。报道团队创建了大量程序用于数据处理。除了撰写文字报道,他们也制作了许多互动图表(interactive graphic)、图表(chart)及其他可视化形式来清晰呈现数据。整组报道详细揭露了医疗保险项目中存在的种种滥用和欺诈行为,据估算它们每年造成的虚假医保赔付总额达到了约6000亿美元。

此外,这组报道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华尔街日报》成功推动的这次数据公开,让很多其他媒体也跟进报道,普通公众亦能参与其间,继续从数据中深挖存在的问题。在其参评自荐材料中引述了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一位官员的评论,“(《华尔街日报》的努力)改变了整个规则,政府已经公开了部分数据,而且它意识到还将需要公开更多”。

五、融合新闻:探索多媒体叙事形式

自1999年普利策新闻奖开始接受网络新闻作品以来,参评及获奖作品中,综合运用文字、照片、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等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常见。相比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它们的叙事更为丰富生动,还能与受众积极互动。如今,这种多媒体报道形式,几乎成为普利策新闻奖参评作品的标配。

在“国际报道奖”组别担任评委的卡丽塔(S. Mitra Kalita)就表示,评委们如今已不可能只考察文章而不考虑报道的其他组成元素。在她那一组,视频和数据可视化形式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提供了讲述故事的更好方式。[12] “调查性报道奖”组别的评委拉姆肖(Emily Ramshaw)认为,该组的获奖作品拥有特别强大的数字呈现形式,并为受众提供了在不同平台上参与到报道中的机会。[13]来自Twitter的拉奇(Mark Luckie)是“突发新闻报道奖”组别的评委,他注意到在该组的大部分参评作品中都包括媒体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内容。Twitter已基本上成为突发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多媒体都开始使用Twitter发出它们对事件的第一反应。[14]“突发新闻报道奖”的获得者——《西雅图时报》的全体员工,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分秒必争的节奏中善用各种报道方式,快速准确又富有感染力地讲述故事。

2014年3月22日10点37分,《西雅图时报》所在的华盛顿州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山体滑坡,毗邻的社区在60秒内被泥石流吞没,后经确认,有43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

11点15分,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高速公路的一段被泥石流阻塞。《西雅图时报》立即转发了这一消息,并于45分钟内,在该报网站上贴出了第一篇报道。

因为当天是星期六,大部分报社员工本来都在休假。得到消息后,记者们纷纷行动起来。截至16点35分,报纸网站上的原始报道已经更新了12次,篇幅被大大扩充,包括第一份来自目击者的详细描述、第一份来自幸存者的情况介绍等独家内容。此时,报社的一位摄影记者也登上直升飞机,从空中俯拍到了灾难现场的全景照片。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生还可能的微小概率,从中都可一览无余。

当晚,从各路前线发回的消息被汇编成了一篇综合性的报道,并配上照片与地图,计划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刊出。21点35分,这篇报道在报纸网站上率先推出,同时发表的还有其他三篇相关报道和视频、照片。

此后,《西雅图时报》一直以类似方式保持对事态报道的滚动更新,交替推出社交媒体发布、网站速报、多媒体展现、报纸印刷版报道等内容。并在跟进事件的同时,快速启动了对这次灾害的问责报道,深入探讨其是否能够被避免。

整组报道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媒体呈现内容。[15]比如一个纪念遇难者的专题网页,里面汇集了43位遇难者每一个人的照片与简要的生平资料。在《西雅图时报》制作这个网页之前,官方并未公布遇难者的具体姓名,估算的遇难者人数也一度变化很大。记者们花费了不少时间,向近亲属及可靠来源确认遇难者的姓名,统计出了准确的遇难者人数。

又如一个展现滑坡对毗邻社区影响程度的互动图表。记者们找到社区内每一户人家的具体资料,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出来。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看到社区在灾难前后截然不同的俯拍对比图,还可以通过点选任意一个家庭,了解其成员在灾难中的命运,是受伤、离世还是幸存。《西雅图时报》的自荐材料中,引述了一位读者对这个图表的高度评价:“我从未在任何一个新闻网站上看到过类似的东西……完全立足于事实,在讲述故事时拥有惊人的准确性与视觉冲击力。它为解释(这一事件)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西雅图时报》是华盛顿州最大的日报,包括2015年在内已获得过10次普利策新闻奖。2010年,它就获得过一次“突发新闻报道奖”,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丰富报道经验。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是举全社之力投入报道。此次获奖的就是全体员工,而非某几位记者。他们通过传统的实地采访的苦功拼劲,辅以对各种传播方式的娴熟运用,成就了这组速度更快、水准更高、效果更强的融合新闻报道。

六、结语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在历史上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曾以“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而著称。在今天这个媒介融合时代,这一提法必须做出一番修正了。如今,获奖作品代表的是“美国最负责任的(报道)制作和最丰富优美的传播方式(集合)”。仅靠生花妙笔还远远不够,卓越的报道是对文字、照片、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等各种传播方式,以及报纸印刷版、网络版、社交媒体等各种传播平台,相得益彰、富有想象力的综合运用。同时,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原材料;挖掘、处理、呈现数据的能力,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娴熟运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过,尽管“写作”变成了“制作”,“最负责任”的情怀是一直不变、需要永远保持的。这种“负责任”既表现为怀抱揭露丑恶腐败、维护公平正义的新闻理想,也体现为实际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踏破铁鞋、遍阅资料、反复查证,对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每一个细节准确性的格外负责。

从201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看当前的美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表现得特别明显。携带各种不同原始基因的媒体,如今都通过各种传播平台,进入了报纸的传统领地,发挥着报道、评论时事的功能。普利策新闻奖也随之向更多的媒介类型或直接、或间接地打开了大门。

数据新闻在美国正快速崛起,除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全球数据新闻先锋媒体,中小型地方报纸如《信使邮报》等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积累。除了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可视化呈现方式的进一步开发,媒体也特别注重依据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大力推动原始数据的公开,探照灯般照入曾经不为人知、暗藏腐败的领域。

尽管美国报业发展仍面临很大的经济困扰,然而报纸并未放弃需要花费较大资源的调查性报道。它们的努力和其它媒体机构相互呼应,艰苦卓绝但又能产生巨大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有复兴趋势。普利策新闻奖守望社会、监督权力、维护公平与正义的优秀精神传统,因之得以继续传承发扬。也让我们由衷地期待,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迎来百岁生日之际,为着光荣与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媒体,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周婷婷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黄煜、徐来:《追求卓越新闻——普利策新闻奖之魅》,《新闻战线》2013年第11期

②展江:《普利策新闻奖及其媒体融合时代之变》,《新闻记者》2012年第8期

③④Chris Ip: The new Pulitzer Prize rules explainedhttp://www.cjr.org/behind_the_news/the_new_pulitzer_prize_rules_e.php, 2014-12-10.

⑤Bill Buzenberg: 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s response to ABC News, http://www.publicintegrity.org/2014/04/16/14596/center-public-integritys-response-abc-news2014-04-16.

⑥Michael Barthel: Newspapers: Fact Sheet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4/29/newspapers-fact-sheet, 2015-04-29

⑦Benjamin Mullin: Daily Breeze managing editor: ‘We are stunned’http://www.poynter.org/news/mediawire/337437/daily-breeze-managing-editor-we-are-stunned, 2015-04-20.

⑧⑨Roy J. Harris Jr.: Looking at the Pulitzers…with Pridehttp://www.poynter.org/news/mediawire/337885/looking-at-the-pulitzerswith-pride, 2015-04-21.

⑩Lindsay Beyerstein: Post and Courier Wins September Sidney for Investigation of South Carolina’s Domestic Homicide Crisis, http://www.hillmanfoundation.org/thesidney/post-and-courier-wins-september-sidney-investigation-south-carolina%E2%80%99s-domestic-homicide-cr/backstory, 2014-09.

[11]http://www.postandcourier.com/tilldeath/title.html.

[12][13][14] Kristen Hare: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s obviously alive and well’ and other observations from first-time Pulitzer jurors, http://www.poynter.org/news/mediawire/338641/investigative-reporting-is-obviously-alive-and-well-and-other-observations-from-first-time-pulitzer-jurors2015-04-24.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观察】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7673.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