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夏洋 唐召琪 金铭达 || 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知识网络构建方法探索
2024-11-11 02:56

夏洋 唐召琪 金铭达 || 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知识网络构建方法探索

新文推送

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知识

网络构建方法探索

夏洋 唐召琪 金铭达

文献引用格式:

夏洋,唐召琪 & 金铭达. (2023). 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知识网络构建方法探索. 外语与外语教学(06), 28-39.

作者简介:

夏洋,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及应用语言学;

唐召琪(通信作者),硕士生,研究方向:外语教育;

金铭达,硕士生,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辅助翻译。通信作者邮箱:tangzq117@163.com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建构理念与实践路径业已成为近年来外语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目前外语思政相关研究多为思辨性探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呈现多为相对独立的案例分析,因而思政元素的知识体系性欠佳。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应用语料库软件LancsBox,探索汉英双语思政元素挖掘以及思政元素知识网络构建方法,并通过核心思政元素典型案例分析,尝试提出数据驱动的外语思政实践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推进技术赋能外语思政教学实践,为新时代外语思政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1.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教育部2020)。自课程思政理念正式提出以来,外语教育研究者深挖课程思政的内涵、探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课程思政与外语课程及教材的融合路径,但目前相关研究大多为思辨类分析,实证研究偏少,且多为个案分析,可复制性弱,难以保持课程思政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而外语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唐德海等2020: 53),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努力挖掘外语思政元素,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张敬源、王娜2020)。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自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LancsBox,探索汉英双语思政元素挖掘以及思政元素知识网络构建的方法,并通过核心思政元素典型案例分析,尝试提出数据驱动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文献综述

         2.1外语课程思政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为指导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是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教育部2020)。就课程思政的内涵而言,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即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邱伟光2017)、是整体课程观(闵辉2017)、是教育体系(许瑞芳2020),抑或是教学方法(何玉海2019)。例如,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应将思政教育元素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观培养和精神追求等方面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渗透到知识、经验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举动产生影响(王学俭、石岩2020)。就理念而言,课程思政强调“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指导课程”的有机统一,其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而行,实现协同育人。换言之,课程思政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优秀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邱伟光2017)。因此,在本质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课程的内容、定位和特点等方面。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思想政治理论,是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的“思政”侧重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在课程思政理念日渐明晰的基础上,外语学界部分学者尝试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张敬源和王娜(2020)立足外语教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属性,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四个方面出发,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与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与外语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的育人方法、与外语教学能力相融相嵌的育人能力。文秋芳(2021: 48)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外语课程思政是“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杨枫(2022)指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实践中的国家意识应该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中,要坚持“国家意识”的价值导向,培养出真正兼具世界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外语人才。上述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内涵,有助于引导外语教师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政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在进行外语课程思政内涵阐释研究的同时,外语学界也积极开展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融合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教材编写,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再到外语课程思政模式探索,研究者在教学实践的诸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大思政”背景下时代特色鲜明、育人功能突显的外语教材,是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践课程思政的基本保障。外语教育研究者主张在教材建设上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知识,并依据主题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刘正光等(2021)提出通过语言与见识并重、内容并置、主题统领和分享拓展等原则,对教材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入。近年来,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应运而生。刘宏(2023)分析指出,作为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是以国家话语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实践,亦是外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

       其次,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框架和原则方面,文秋芳(2021)从教师视角基于教学经验和政策解读,设计了纵向(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和横向(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和教师言行链)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思政框架,为外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政元素挖掘提供了参考。胡杰辉(2021)聚焦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设计,在实践维度提出系统的教学设计需要突出的四个原则,即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内容组织的体系性、流程设计的渐进性和评价反馈的整合性。

       最后,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方面,苗兴伟(2023)基于价值观的语篇分析框架,通过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设计,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中价值观引领的实践路径,引导教师设计和组织以语篇为依托的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最终实现外语课堂思政育人的效果。王俊菊和卢萍(2023)聚焦CLIL教育理念,对外语课程思政提出了“三元焦点、学科语境、即学即用、高阶思维、评价育人”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实例,从“确定单元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等实践层面展示了在具体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路径。

       综上所述,前人研究大多聚焦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实施路径的原则性建议、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微观教学设计等。从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来看,课程思政元素多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现,代表性思政元素的选取多为主观判断,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和梳理。因而,目前相关研究呈现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碎片化倾向明显,思政元素教学融入的个案解读多、系统性不强、可推广性弱等问题。

       此外,我们发现在外语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明晰的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怎么做”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重心会逐渐向“怎样做”移动和倾斜。作为落实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外语教师需要科学系统地挖掘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何莲珍 2022)。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教学实践转向,启发研究者尝试系统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并构建思政元素知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外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因而,本研究将基于自建语料库,探讨系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构建思政元素知识网络的方法,尝试提出数据驱动的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3. 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3卷)自建汉英双语语料库,尝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如何通过语料库方法挖掘汉英高频思政元素?

(2)如何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构建思政元素知识网络?

       3.2研究语料

       我们首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3 卷)中文版与英文版进行扫描和文字识别,并通过人工校对确保语料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LancsBox对语料进行自动词性赋码处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3 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批示、贺信、答问等270篇,涉及政治安全和理念、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大国外交等54 个专题,语料库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3.3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应用可视化语料库软件LancsBox (v.6.0)进行高频核心思政元素挖掘和搭配网络分析。LancsBox是一款多功能语料分析工具,支持多语种语料库词性自动标注和智能检索以及多层次拓展的搭配网络构建。该工具的六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关键词索引(KWIC)、检索词分布(Whelk)、搭配网络构建(GraphColl)、N-元单位生成(N-grams)、词汇分析(Words)和文本内容显示(Text)。

       就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而言,本研究首先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语料子库分别导入语料库分析软件LancxBox中,利用N-元单位生成功能(N-grams)提取高频N-元单位,然后,通过采用设置频率阈值的自动抽取与人工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语料库中蕴含的高频核心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利用LancsBox的搭配网络构建功能(Graph-Coll)生成核心思政元素的可视化搭配图谱,展现核心思政元素与搭配词的共现规律,达到挖掘核心思政元素内涵的目的。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意义并不是由某个孤立的词语产生的,而是依赖于词汇前后的共选词汇(Baker 2016; Dong & Buckingham 2018; Germond & Ha 2019)。这种共选模式包括两大部分,即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LancsBox突破以往传统语料库软件只能进行横向组合关系和单一节点搭配强度分析的不足,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和便捷的途径。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最能凸显其优势的GraphColl功能,利用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进行搭配网络构建,并对节点词、搭配词和二级搭配词进行进一步的多维多级拓展,以此揭示思政元素的深层含义。 

        4. 核心思政元素的挖掘

       N-元单位是指语料库中重复出现、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词语构成的词语组合。该类词语组合在保持语言意义准确和顺畅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词语组合的语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该语料库集中体现的主题和重点强调的表达倾向。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提取自建语料库中高频N-元单位的方法进行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本研究采用了先提取汉语思政元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取英文相应表达方式的研究路径。我们首先采用LancsBox中的N-元单位生成功能,分别提取所建汉语语料自库中的二词组合、三词组合、四词组合及其频率信息。然后,我们通过对不同长度词语组合设置不同频率阈值的方法,提取汉语子库中高频词语组合,即高频N-元单位,最后,采用人工分析的方法从高频词语组合中筛选出思政元素表达方式。

       筛选标准主要包括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列举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六个教育方面内容,即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2020)。采用此方法,我们从汉语子库中提取到二词组合54个,三词组合18个和四词组合9个。这81个词语组合构成课程思政元素的核心要素,也成为课程思政元素英文表达方式抽取的基础。

       鉴于目前汉英双语术语/对译单位自动抽取的效率较低,本研究采用了汉英平行语料库辅助的人工分析方法,获取课程思政元素的英文表达方式。具体来说,我们采用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工具ParaConc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汉英平行语料库中依次检索已确认的81条课程思政元素,分别提取这81个词语组合的汉英语料索引行,然后,对每个词语的索引行进行人工分析,提取每个课程思政元素的英文表达方式。表2显示的是本研究提取的部分核心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英文表达方式。 

           5. 核心思政元素搭配图谱构建

          为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加深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本研究采用LancsBox 的搭配图谱构建功能(GraphColl)生成核心思政元素的可视化搭配图谱,通过分析核心思政元素节点词与其搭配词的共现规律,探索核心思政元素的深层次含义。搭配图谱通过搭配词的颜色深浅、距离远近、所处位置等信息,呈现节点词与搭配词的共现频次、搭配强度和搭配词的位置(Brezina et al. 2015)。具体而言,搭配词与节点词的距离越近,说明两者之间的搭配关系就越强,统计显著性也便越高;搭配词的颜色越深表明搭配词与节点词的共现频次越高(Brezina et al. 2021)。另外,LancsBox还提供搭配图谱拓展功能,即以搭配图谱中的搭配词为节点词,进一步构建该搭配词的搭配图谱,以此构建搭配网络。我们以core socialist value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详述如何通过语料库方法在分析思政元素搭配图谱的基础上构建搭配网络,实现构建特定话题的知识体系。

       第一步,我们首先启用LancsBox的GraphColl模块,并设定以下参数:跨距(span)选择左5 至右5,统计方法选择MI,即选择互信息值作为搭配强度测量方法,其阈值设为等于或大于4,搭配频次阈值设为5次以上,分析单位(unit)选择词目(lemma),即以词目为单位构建搭配网络。然后,我们在检索框中输入core socialist values,点击回车键即得到图1所示该核心思政元素的一级搭配网络图。由图1可知,在该语料库中,与core socialist value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搭配的词语可以根据搭配强度和节点词与搭配词的共现频数分为不同等级。 

      图1 显示,搭配词practice、disseminate、foster、cultivate、represent、traditional、encourage 等与节点词的距离较短,说明这些搭配词与节点词的配强度较高,关系较为密切。此外,就搭配词的颜色而言,practice、foster、cultivate、promote等词的颜色明显较深,说明这些词与节点词的共现频率较高。鉴于本研究中cultivate的搭配强度和共现频率均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将其作为新的节点词进行二级搭配分析。

       第二步,我们双击图1 中搭配词cultivate,LancsBox自动生成二级搭配网络,如图2所示。该图同时显示了两个节点词(core socialist values 和cultivate)以及各自的搭配图谱,构成一个搭配网络,其中socialist、should、value 为两个节点词的共享搭配词。通过二级搭配网络图谱,LancsBox将核心思政元素core socialist values和cultivate呈现在同一个搭配网络中,并通过这些共享的搭配词语建立起某种关联。如果我们需进一步观察某一搭配词在原文本中的意义和上下文语境,则右击该搭配词,LancsBox将自动显示该搭配词与节点词共现的索引行。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点击cultivate搭配图谱中的搭配词,如virtue进一步拓展搭配网络,具体做法如第三步所示。 

       第三步,如果我们双击图2中的搭配词virtue,则LancsBox自动生成新的搭配图谱。至此,通过以上操作,我们构建了以core socialist value、cultivate、virtue为节点词的三级搭配网络,如图3所示。图2中的core socialist values和virtue并不能直接建立搭配关系,但是观察图3我们可看出,二者可通过动词promote以及形容词Chinese、traditional等搭配词产生关联。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德”都属于中华传统观念和品质,因而应当大力提倡(promote)。基于所构建的搭配网络,我们还可以看出,就关键词的语义关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德”息息相关。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搭配网络还能够为语言技能层面的教学指导(如语法、词汇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上述搭配网络不仅揭示了各个节点词之间语法层面的搭配关系,更在文本层面揭示出在同一网络中共现的词语之间的交叉关联。处在庞大知识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词和搭配词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紧密依存于系统网络中并成为系统的构成要素。这种搭配网络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列表式的搭配词呈现方式和单一横向的搭配考察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同时降低了人工操作和分析造成的误差。更为重要的是,该种方法还将各个词之间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复杂系统的交叉关联网络,使研究者能够更加迅速、清晰和直观地从知识网络结构中发现词语之间的隐性关系。也有学者指出,基于LancsBox的搭配关系网络可以从文本层面或者语篇层面挖掘出隐形搭配和特征及其背后的丰富语义和社会心理内涵(王靓婧、潘璠 2020)。 
       6. 核心思政元素知识网络构建与应用分析
       本文接下来分别以核心思政元素“共同体”和“中国梦”所构建的搭配网络为例,进一步说明基于LancsBox软件实现核心思政元素的知识网络构建与具体教学应用的方法。
       6.1“共同体”知识网络构建的案例分析
       我们首先选择“共同体”为关键词,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高频词丛,另一方面该关键词是价值引领环节中极为重要的思政元素之一。但由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中对“共同体”的翻译因语境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其具体语义取决于与之搭配的词语。故本文选取community这个中心词作为检索节点词进行知识网络构建,并基于知识搭配网络说明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我们按照前文所述步骤生成community的搭配词表和一级搭配图,其中符合条件的搭配词有35个,按MI值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shared、mankind、future、destiny、international、China-Africa、build等。综合搭配强度和搭配频次,我们选取shared进行二级知识网络构建。二级知识网络显示两者共现的搭配词较多,联系紧密,说明shared和community在一定参数设置情况下极有可能属于同一系列搭配组。为进一步检验猜想,我们通过右键单击搭配词,得到原文中的索引行。索引行相关信息显示,其主要搭配形式为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和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共同体”相关搭配型式大致相同,但搭配词比较多样,灵活多变,“共同体”一词大多数情况下均有修饰限定成分,比如“利益共同体”,其完整语义需要通过与之搭配的限定词得以体现。
       在此基础上,外语教师可以以语言技能教学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价值引领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相关英汉对应主题词表,梳理归纳“共同体”意识相关术语的系列表达,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通过知识网络,进一步探索发现community所传递的“共同体”意识在不同语境下的多样性表达。通过上述方式,学习者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目标文本中的语法和语义搭配方式,还可以了解其对应语篇含义。最后,通过分析共享的搭配词,我们在知识网络中还发现了具体话题关键词(如China-Africa)。因此外语教师可以在上述关键词搭配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话题拓展延伸。
        6.2“中国梦”知识网络构建的案例分析
       本研究还选取高频思政元素“中国梦”(Chinese Dream)作为检索词,以期发现其搭配词的分布和搭配词之间的共现知识网络。采用同样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对Chinese Dream进行关键词检索,形成搭配词表和一级搭配图。我们发现,在MI 值搭配强度层面,词搭配居多,分别为:goals、rejuvenation、centenary、renewal等。值得注意的是,动词搭配强度较高的搭配词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realize。虽然strive和come也有涉及,但他们的搭配强度和搭配频率均较低。鉴于realize 和Chinese Dream无论是搭配强度还是共现频率皆占有绝对优势,我们将realize作为新的节点关键词,进一步拓展知识网络,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在该语料库中(政治文本) realize表达的含义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意识到、了解”而是更倾向于表示“实现”这一意义(to achieve something important that people hope for or desire),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e must take our own path.”)。教师可以此为抓手,在了解搭配的过程中明确单词在语篇中的含义,进行词汇语义的辨析,为词汇教学提供鲜活的实例。 

    在与realize 构成搭配的词语中,reunification的搭配强度和频率均较高,故我们将其作为新节点词进行三级知识网络拓展建构,结果如图5 所示。由图5可见,虽然reunification 和Chinese Dream互不搭配,但是却能够通过动词搭配词realize、achieve、strive、work,形容词搭配词national、Chinese、great和名词搭配词goals、centenary、rejuvenation、nation、era 建立关联。通过关键词索引分析可知,名词搭配主要涉及一些专有名词,例如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Dream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Two Centenary Goals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通常是和Chinese Dream (中国梦)同步出现。这些搭配词显示,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而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词构成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体系化呈现相关思政元素的关系和概念。 

        7. 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研究认为,与传统的思政课中对价值引领的显性教育不同,结合具体学科内容专业的课程思政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基于前文核心思政元素搭配图谱的构建与应用案例分析,本研究提出数据驱动的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模式。该模式可大致分为主题选择、技术应用、语言融入和价值引领四个步骤(详见图6)。主题选择环节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生情等因素,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思政主题;在技术应用环节,教师示范并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语料库自主进行核心思政元素知识网络图谱构建;在语言融入过程中,教师辅助学生对挖掘的核心思政元素与构建的知识网络图谱等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融入语言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在价值引领环节,师生基于知识网络图谱共同进行话题拓展与延伸,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外语课堂从内容、形式和功能等多方面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呈现了基于语料库的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元素知识网络构建的方法,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此外,研究者尝试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外语课程思政概念模型,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以技术赋能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落实落细。本研究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外语专业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期刊.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学报,南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根据期刊定位,常设栏目有:“专题”“语言研究”“外语教学研究”“二语习得及应用”“翻译研究”。其中“专题”栏目是编辑部组织并策划的具有学术前瞻性、引领性、突出中国本土问题研究的主题栏目。
   《外语与外语教学》坚持内容质量为唯一标准,秉承科学、准确、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从不以作者单位、职称、地位、是否有高级别资助项目作为录用稿件的标准,刊发有学术水准、从国际前沿研究和本土需要和问题出发的有思想、有情怀、有品质的学术精品。
   投稿网址:
https://wywj.cbpt.cnki.net/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夏洋 唐召琪 金铭达 || 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知识网络构建方法探索】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9945.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