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首届晋剧艺术节·晋剧艺术概要手机网易网「首届晋剧艺术节·晋剧艺术概要」
2025-01-13 23:52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发源于山西省中部,也叫中路戏,中路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代表人物有丁果仙、 程玉英、 冀美莲、 芦变嫦等,代表曲目有《打金枝》《金水桥》等。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8。

一、起源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剧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晋剧,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

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成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 "等戏谚流传。

二、辉煌

光绪十年,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

民国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此时的中路梆子,班社林立,流派扩大。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

名伶荟萃,竞争激烈。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剧目繁多,文武齐备。

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

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

从20年代起,山西梆子的部分老艺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维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山西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三、低潮

阎锡山、冯玉祥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人改行种地。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有许多文艺团体演唱中路梆子。晋绥根据地先后组建的七月剧社、人民剧社、吕梁剧社、二中剧社,太岳根据地的新华农村实验剧团、沁源绿茵剧团、太岳中学业余剧社等,演出了《打金枝》《反徐州》《陆文龙》《红娘子》《千古恨》和现代戏《新屯堡》《血泪仇》《王德锁减租》等,移植上演了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等。音乐家常苏民等专门对晋剧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团体随着解放大军挺进西北,直下西南,有的晋剧工作者在其他省区扎根落户,使中路梆子的活动区域和影响进一步扩展。

新中国的成立,给山西梆子开创了第三个辉煌时期。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区县市以上剧团,相继建立健全起来。最优秀演员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各地县所属剧团名称,也统一改为某某晋剧团。

文革的发生,使晋剧成为被冲击的目标之一,使晋剧再次走向低谷。1967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又统一改唱样板戏,上场艺人还要通过政审后方能登台。晋剧元气大伤,造成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时期。

四、发展

晋剧经典剧目进入八十年代,政府号召振兴晋剧,各级剧团相继调整了班子,充实了演员,添置了行头,整理了旧戏,赶排了新戏,晋剧表演与当前流行的轻音乐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增强了晋剧的演出效果。同时也涌现出宋转转、史佳花、崔建华、李天喜、王晓萍、王二庆、栗桂莲、孙红丽等艺术新秀。恢复和新编了《下河东》《十五贯》《玉蝉泪》《卧虎令》《伐子都》《吴王剑》《三下桃园》等剧目,并多次汇集省城调演评比,甚至有的还到北京献艺。另外有少数人获得了晋剧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有的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有的晋升为一、二级演员。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经典唱段:

广为熟知的剧目有《打金枝》《辕门斩子》《卖画劈门》《游西湖》《风雨行宫》《算粮》《见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芦花》《程婴救孤》(又名《赵氏孤儿》)等。

传统剧目:

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每一部戏无不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流派

一、三大门

晋剧的行当有"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与"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各行均有专工戏,其中须生的唱功戏《渭水河》《大报仇》《困铜台》《斩子》《芦花》;功架戏《出棠邑》《临潼山》《三劈关》;正旦唱功戏《白蛇传》《假金牌》《乾坤带》《骂殿》《教子》;大花脸唱功戏《明公断》《九江口》《沙陀国》;功架戏《海神庙》《打渔杀家》《玉虎坠》《取洛阳》;武功戏《战宛城》《白水滩》;小生唱功戏《告御状》《双罗衫》《火焰驹》《忠义侠》;功架戏《长坂坡》《伐子都》;小旦做功戏《梵王宫》《百花亭》;功架戏《凤台关》《游西湖》《破洪州》《双锁山》等等都是久负盛名的经典。

(一)须生

1.丁派:创派人丁果仙。代表艺术家有武忠、阎慧贞、刘宝俊、张鸣琴、刘汉银、白桂英、马玉娄、孙红丽、降经元等人。

2.盖派:创派人王步云(盖天红)。代表艺术家有乔玉仙、王仙兰等。

3.马派:创派人马兆麟。代表艺术家有马秋仙、李月仙、谢涛、王红鹃、王和爱。

4.张派:创派人张美琴。已经基本失传,但武忠虽然拜的是丁果仙,更多的象张派唱腔。

5.杂派:多以男须生为主,如李玉成、杜录等。

6.改革派:主要是结合嗓音条件改革自创的流派,主要代表人:孙昌。李明星也在积极探索。

(二)青衣

1.程派:创派人程玉英。代表艺术家有要换桑、王万梅、王爱爱、乔玉鹃、崔晓红、乔月香。

2.牛派:创派人牛桂英。代表艺术家有卢变嫦、梁美平。

3.梁派:创派人梁小云。现已经基本失传。

4.花派:创派人花艳君。代表艺术家有胡嫦娥。

5.爱爱腔:创派人王爱爱。代表艺术家有史佳花、陈转英、刘建平、杨志爱等。

6.栗派:创派人栗桂莲。代表人物有郭梅云。

(三)花脸

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大花脸有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净脸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行为所定。

花脸流派不好划分,只提一下有影响的人物:王正魁、金世耀、郝付、张嘉盛、冯继忠、李争光、王春海等。

二、三小门

(一)小生

1.郭派:创派人郭凤英。代表艺术家有郭彩萍、张智、李和平、裴静卫、王波等。

2.宋派:创派人宋云仙。代表艺术家有赵文丽、付翠平、荣娟等。(另外大家很关心的李建国也可以归入宋派,因为他是宋云仙师姐王玉林的徒弟。也可以另立一派。)

3.王派:创派人王宝钗。代表艺术家有张志平、郑强等。

4.李派:创派人李爱梅。代表艺术家有杨小瑞等。

(二)小旦:

1.冀派:创派人冀美莲。代表艺术家有冀萍、王晓萍等。

2.程派:创派人程伶仙。代表艺术家有董美珍、王素平、桑桂香等。

3.田派:创派人田桂兰。代表艺术家有崔建华、陈红等。

4.刘派:创派人刘元芝。(由于刘老师在和顺晋剧团,人们知道可能不多,但他的唱腔甜美、圆润、嘹亮、别具特色,其实王晓萍是她的徒弟,后改拜冀萍老师)

5.杜派:创派人杜玉梅。

6.转转腔:创派人宋转转。代表艺术家有白卫卫等。

(三)小花脸

晋剧丑行,俗称小花脸,是一门魅力独特、美学品位极高的表演艺术,讲究的是丑中见美、俗不伤雅、亦庄亦谐。

它历史悠久,早于晋剧的生、旦、净诸行当,在戏里插科打诨、调节气氛,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还未形成成熟流派。

代表人物


丁果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丁果仙(1909年-1972年),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 。她的唱腔圆润豪放,却不带女腔女调,表演洒脱逼真,却不带女态女相,20年代中期,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唱片,因此获得"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誉而名驰海内。丁果仙在她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吸收前辈艺人不同风格的唱腔,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她还注意学习其名剧种中典雅俊逸的精华,剔除晋剧中粗俗纷杂的缺点。在道白上,她一改土音而吸收了京韵,对晋剧是一大改革。经过艺术的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她那嗓音高昂宏亮,刚柔相济,朴实深沉,气息运用自如,咬字清晰纯正的演唱风格,达到了刚劲典雅、朴实华美的艺术境地,创造了她独具一格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艺术。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故有"山西梆子大王"的称誉。她在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以她那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创造了珍贵的艺术财富,把晋剧须生的表演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虽然她在十年动乱中过早地凋落了,但她创造的晋剧丁派艺术以及她的艺术功绩,都将永载史册。

牛桂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牛桂英,1925年6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区,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山西分会副主席,太原市新新晋剧团副团长,省晋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等。

9岁时,牛桂英投身梨园。1944年,与丁果仙首次合演《清风亭》《八件农》等戏; 1952年,牛桂英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二等奖; 1984年,牛桂英回剧院聘任为名誉院长; 1989年,牛桂英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演出,并获得表演荣誉奖; 2013年6月18日,牛桂英去世,享年89岁。

牛桂英的代表剧目为《算粮》《断桥》《教子》《祭江》《狐狸缘》《赠剑》等。

郭凤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郭凤英(1921年-2005年5月1日),女,艺名十一生,山西榆次市人。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郭派小生创始人(晋剧五大流派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二、三、四届理事;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四届委员。现任山西省戏曲学校名誉校长。1932年从艺,学晋剧小生。

代表剧目有《小宴》《黄鹤楼》《小别母》《土祖庙》《双罗衫》《蝴蝶杯》《智激张仪》《射戟》《打金枝》《打周仁》《翠屏山》《双锁山》等数十出戏。

冀美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冀美莲(1921年-1979年),晋剧女演员。山西文水县下曲镇人,后迁居文水城内西街定居。幼年家境贫寒,13岁拜王有福(艺名"一点红")为师,攻学晋剧花旦,兼演刀马旦。冀美莲长相俊秀,扮相妩媚动人,虽嗓音不很宏亮,但很会用嗓。唱时委婉缠绵,俏丽脆气;做戏舒展大方,惟妙惟肖;台步、身段、眼神、手势,一招一式都充满艺术魅力。她功底扎实,戏路广,文武戏都有较深的造诣。她演妙龄少女,含情脉脉,神色温柔,不露不过,曲尽其妙;演巾帼英雄,做打利落,英姿飒爽,功中有情,情中有戏,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代表戏有《梵王宫》《百花亭》《戏叔》《双锁山》《七星庙》《拾玉镯》《打金枝》等。新中国建立后,她与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晋剧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被誉为"晋剧四大名角"之一。

程玉英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程玉英(1920年-2015年),女,晋剧青衣,10岁时拜晋剧艺人高文翰为师,工须生。13岁时,随师进京演出,为应急救场,在《忠报国》中饰李艳妃,一炮打响,遂改攻青衣。16岁时,在师傅的帮助下,对晋剧老艺人中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单用一个"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20世纪30年代初,随师在太谷锦梨园与盖天红、三儿生、毛毛旦、秋富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戏,以《蝴蝶杯》《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陈三两爬堂》《秦香莲》《走山》《情探》等风靡剧坛。20世纪30年代末,又与丁果仙等人进京联衔演出,受到马连良大师的指点,演艺大进。著名戏评家翁偶虹曾称:“程玉英的程腔,大可与程砚秋的程腔并列媲美”。

晋剧"丁、牛、郭、冀、程"五大流派,程玉英是最后一位谢世的代表人物,她的离去,标志着晋剧一个黄金时期的结束。

山西省晋剧院简介

山西省晋剧院成立于1959年2月,是全省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由原山西人民晋剧团第一、二分团和太原市晋剧一分团合并组成。2020年3月,将原山西省晋剧院、原山西省京剧院、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和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剧院不仅实力雄厚,名家荟萃,而且好戏纷呈,人才辈出。拥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梁小云等一代宗师,有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等老艺术家,还拥有栗桂莲、宋转转、崔建华、张智、张瑞杰、孙昌、王二庆、苗洁、陈转英、李建清、孙红丽、刘建萍、师学丽等一批青年新秀,成为当今舞台上的艺术骨干。晋剧表演艺术,不仅以唱工取胜,以大段唱腔抒发感情、塑造人物,而且运用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椅子功、耍帽子、耍手绢、耍牙、喷火、担担子等特技绝活,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和外在表露,演来多姿多彩,情趣盎然,颇具观赏性。这些晋剧特有的传统技艺,不但得到保留和继承,而且在运用上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成为晋剧表演艺术的精华。四十年来,从大庆油田至云南前线,从天津“海河之秋”到香港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无不留下辉煌的艺术形象;在多次晋京演出中,创下“九进中南海”的纪录,赢得首都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为山西省争得了殊荣。全院已有四个剧目分别荣获一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项文化部“文华剧目奖”;并有十三人分别荣获二项全国“金唱片奖”,四项“梅 花 奖”和六项“文华奖”。

山西省晋剧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晋剧”的保护单位。

剧院下设演出团、青年团、青年一团三个演出机构。主要演出剧目《屠夫状元》、《龙凤呈祥》、《嘉靖宫变》、《打金枝 》、《富贵图》、《八义图》、《御碑记》、《卧虎令》、《生死牌》、《空城计》、《碧波仙子》、《 小宴 》、《汴梁图》、《 算粮 》、《八珍汤》、《 杀惜 》、《杀狗》、《白绫怨》、《崔秀英》、《义仆忠魂》、《芦花》、《见皇姑》、《凤台关》、《扈家庄》、《金水桥》、《 梨花情 》、《 放裴 》、《明公断》、《活捉三郎》、《 三岔口 》、《盘肠战》、《杀四门》等几十个剧目。

2007年6月8日,山西省晋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来源:首届晋剧艺术节官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首届晋剧艺术节·晋剧艺术概要手机网易网「首届晋剧艺术节·晋剧艺术概要」】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87739.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