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 源丨睡前学管理(ID:ixueguanli)
- 作 者丨目目
目目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智能手机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智能手机无处不在。
身处这个时代,你在办公室电脑、手机、家里的电脑三者之间来回切换。
有人统计过,中国用户每天玩手机花费三小时,排名世界第二。 这种全民入坑的状况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注意,并将手机上瘾定性为一种精神障碍。
纽约大学教授及心理学家Adam·Alter也指出,当你不断暴露在荧幕前时,不仅会对眼睛造成压力,还会让你变得不开心,尤其是那些花最多时间使用的App。
为什么说你的不开心是手机给的呢?以下,Enjoy:
近日,一条关于“下班后微信群禁工作消息”的建议被顶上热搜。
这条建议来自珠海市香洲区出台的基层减负工作措施28条:要根据实际需要建微信工作群,原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工作群,原则上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因专项工作组建微信群在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等。
对此,央视新闻在微博上发起了投票,投票结果显示57%的人支持这条建议在全国推广。
有网友表示,若真的全国推广实施,消息倒是不发了,夺命连环call来了。
还有网友说完全可以实施起来,因为首富王健林一直告诉大家万达不加班,而且法定节假日前一天下午就开始了。
目目认为,微信群包括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工作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在无形中将劳动者放在了24小时工作的状态里。
下班后的微信工作群就像“紧箍咒”般,只要提示音一响,便会“心头一紧”。
目目有个朋友,她所在的公司领导规定,所有工作群的信息,被艾特的人员,上班时间在1小时内回复,下班时间必须2小时内回复。这导致她终日手机不离手,一度还被医生诊断出了颈椎病。
设立工作群不是不可以,但一旦泛滥就形同骚扰,大群串小群,群群相望,声声相催,让人不胜其烦,也苦不堪言。
值得一说的是,即便你下班后真的不再受工作群消息的远程控制,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但你依旧摆脱不了手机的“控制”。
比如,你认为手机是自己和朋友保持联络的最佳途径,而且还能拓展人脉,所以总是摆拍各种照片上传到朋友圈,用社交软件各种“嗨聊”。
然而,有研究人员做过相关调查,沉迷于手机的人因为内心迫切需要手机而遭遇个人、社交和工作问题,且都有抑郁、社交孤立、社交焦虑、冲动和自卑等症状。
1
被手机绑架的人生
你为何焦虑?
· 能力不足,梦想又多,无非是贪心;
· 愿意付出,又不肯拼,无非是妄念;
· 反复纠结,过于矫情,无非是软弱。
于是,你便找到了手机这个舒适区,贪恋着这个“虚拟”世界,从此,你的人生仿佛像被它绑架了一般。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在24小时工作日中,大约睡7.5到8小时,工作8.5到9小时,从事维生活动(比如,吃饭、洗澡、照顾孩子等),大约3小时。剩下的是自己的个人时间,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用这段时间做一些使我们独特的事,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亲密关系,产生创意,反省自己的人生是否过得有意义,等等。
然而,智能手机普及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不断被手机填满。
也许你自己也意识到,不能如此沉迷于手机,但就是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不能让我们快乐的App上,这看起来不是很明智。
为什么不快乐?因为这些App夺走了停止提示。
什么是“停止提示”?比如:
· 看报纸时,当你看到最后,会把报纸折起来,放到一旁;
· 杂志、书籍也一样,当你看完一个章节后,它会提示性地问你是否继续;
· 看完某个电视节目,你要再等一天或者一周才会有下一集;
但这些手机App,就像是完全没有停止信息一样:
· 抖音等短视频,你永远都下滑不到底部;
· 即使刚把朋友圈刷完,也要再看看是否有人发了新的状态;
· 微博也有看不完的关注和热搜......
只要你愿意,可以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就拿这两天的热点事件来说,当你看完了何猷君求婚成功奚梦瑶后,关于赌王的很多消息就出来了:赌王的原配、赌王的四个太太、赌王的17个孩子、赌王的财产之争......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件,某女士开车去火车站接一位朋友,原本只需要30分钟的路程,但她却“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48小时过去了,她的家人报警了,警察通过银行对账单发现她在1450公里之外的城市。
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人干扰她,也没有人绑架她,她只是从出发开始跟着导航的指示路线走。
火车站在她家以北145公里的地方,但是,导航出发时却带着她往南走,她很自然地跟着导航走,完全没有察觉走错了方向,甚至穿越了四国的边境。
相似事件还有49岁的凯西·马雷罗将美国某购物中心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她在购物时太专注于发短信,以至于掉入了前面的喷泉里。
虽然她身体上并没有受伤,但是YouTube上200万的点击量还是让她内心受挫。
如果你还是觉得难以置信,那么想想自己或者身边人是否出现这些情况:
· 开车时,看了下手机,闯了红灯或者撞了;
· 走路时玩手机,撞上了路人或者树或者电线杆,当然,还有可能是掉坑里了;
· 明明很困了,但是和朋友的聊天还没有结束,视频还没有刷完,游戏还在继续,你只能死撑着,结果第二天变成“起床困难户”,不仅影响了睡眠质量,还影响了一整天的工作状态......
2
关机一天,你的手机会“爆”吗
蒂芙妮·什拉因是旧金山湾区的一名电影工作者,她发现智能手机正在逐渐疏远她与家人的距离。
于是,她和家人约定每到周五晚上,将所有的通讯设备都关闭24小时。
也许,你会认为这一天很难熬,但什拉因却说自己与家人每周都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平时,来自手机的消息提示声一刻都没有消停过,自己仿佛变成了情绪的弹子球机,不停地对外界信息进行响应。
关掉手机后,这些信息统统关在了外面,这样,属于自己的时间就重新变得神圣起来。
什拉因的丈夫说:我们感觉日子比以前满了很多,身心较之前也轻松不少。
什拉因正在上初三的女儿说:关掉电子设备后,压力减少了一些。我不用再老是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了,也不用随时关注朋友们的活动了。这一天的心思全在家人身上。
更有趣的是史蒂夫·贾斯伯在2010年发表iPad后,接受了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们在电话上谈了很久。在通话结束前,那位记者问了一个问题:你的孩子肯定非常喜欢iPad。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但贾斯伯的回答却是:他们没用过iPad,我们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
在科技世界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硅谷附近有一所叫半岛华德福的学校,他们不会让学生在八年级以前接触到电子产品。
而且这间学校真正有趣的一点是,75%学生的家长是硅谷的高阶技术主管。
3
脱手机依赖症
对于手机重度依赖症患者而言,该如何自救呢?这里有3点建议:
· 把手机从卧室拿出去
很多人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玩手机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睡觉前请把你的手机放远一点,至少不能在枕头下面或者伸手可以够到的地方。
没有了手机,我们睡觉之前可以做什么呢?
放首轻音乐,让自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尝试读本书,这也是最好的助眠方式。
科学证明,睡觉之前阅读的内容更容易被大脑吸收与记忆。所以,睡前读本好书,不仅能让你睡得更好,还能有效提升你的知识水平。
央视主持人董卿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睡前阅读一小时书的良好习惯。即便是在互联网电子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像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她从来不会拿进卧室。
正因为如此,她才能从晚会主持人走向《中国诗词大会》再到自制《朗读者》,对一些诗词名句能信手拈来,话到细微处,还能和场上的评委与各行各业的嘉宾“闲话”几句。
· 每天集中一个时间段处理手机信息
你应该每天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一个时间段只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这样就不会再想睡懒觉,不再想刷手机,也不用刻意去想怎样好好生活,删掉那些原以为离不开的东西,然后觉得,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
你不妨每天集中一个时间段处理手机信息,对你的工作进行同类项合并,如合并接收邮件的时间、合并相关的事物,等等,关键是你要去做。
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说,她在自己的名片上会标明开机时间。
这个举动令很多接过她名片的人惊讶,却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因为她不仅可以专心地在规定的时间里面教学和研究,还可以集中处理电话中的问题,不会时时被打断。
· 学会写日记或做手帐
很多人通过手机,将照片或短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以此记录自己美好的一天生活。即便是生气、受委屈时,也要写一段话,有的闪烁其辞,有的指桑骂槐,纯当负面情绪的发泄。
与其说你在用手机记录生活,不如说你把社交软件当作了表达自己的舞台。
好好过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老是忙着告诉别人你在干嘛。没有人有这个义务费很多时间通过你随意的“外表”观察到你的内在。
看看多少明星,原本在网络中营造了很好地人设,却又瞬间在网络中人设崩塌。
通过手写日记或者做手帐的形式,你才能真正的面对自己。因为这个是只给你一个人看的,你可以最大程度地敞开自己,在心灵的最深处和自己展开最真诚的对话。
4
小结
你总说自己忙,没有时间,但看看自己手机屏幕的使用时间,就会明白人生的速率其实可以更快一点。
把你低着的头抬起来,把被手机夺走的注意力找回来,你才能看到生活真正的色彩。
其实,手机没绑架任何人,毁掉你生活的不是手机,而是你从来没有真想要过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