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写作这件事,算是被这套书彻底玩明白了!
2025-02-25 11:14

一、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 

 1.读几本经典作为写作的“本钱”,翻来覆去地读。所谓经典,不是放在书架上“我准备读”的书,而是“我准备重读”的书。熟读、精读、深读,吃透几本书,写作就有了知识的根系。 

2.不断保持对话的碰撞式读书。所谓“读死书”,就是将书的内容当成“死的教条”去死记硬背,再去生吞活剥。只有经过对话的碰撞,“死知识”才能变成自由调用的“活思想”。读书是在对话中训练自己的心智,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3.读书,是离不开触觉的。当下电子媒介主导的读书方式,认为光靠眼睛就可以完成读书,视觉成为知识输入的唯一“感官”入口,将对读书至关重要的“触觉”驱逐出阅读场景,使阅读方式越来越浅。捧书、翻书、找书、查书、抄书、啃书,具身化的身体接触,让知识“可触摸”,才能在身体参与的“紧紧咬合”中让知识进入不会流失的深层记忆。

4.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需要读到复杂性。深刻的读书过程,读者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两句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又来了!

5.用多写长文字去固化深阅读。长文字是一个筛选机制,将自己“胡思乱想”“灵机一动”中经不起推敲的地方筛选掉,萃取留下真正的思想,并用长文字将其固化下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筛选。

6.防止思维习惯性地冻结在表层,日常“增加认知难度”,写作才能洞见深度。千万人同题写作,面对同样的材料,你的认知到什么样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得分等次。同质化的观点中,“深度”自然能脱颖而出。 

7.读书中学会分类,知识就是关于“分类”的学问。读书和知识是如何内化到一个人的思想中的?很多人觉得是靠“储存记忆”,像硬盘储存信息一样,使用时再去“调用”。实际上,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知识的内化已经不是死记硬背、硬盘式的“储存记忆”,而是靠有机的“网格化检索”,就是读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处理,通过分类、重组、对话、标签、批判式思考,使其进入你的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是互相联系、彼此嵌合、触类旁通的知识形成的网,书越读越多,这张网会越来越大,形成井然有序的“分类框架”。当你读一本新书时,这张网会将新知“网”入其中。

8.读书要善于读到不同。看见不同,意识到有某种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可能,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推动力。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这句话也深刻地指出了“不同参照”之重要,只知道某个标准答案,而对其他可能缺乏想象力和思考。这个标准答案如果不是在与其他不同答案的对比、对勘、反思中得出来的,那么,这个答案就不是你的答案,而是别人灌输给你的答案。

9.在深度文本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丰富的文学阅读,不是普通的阅读,而是进入文字细节的、深度的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就是超越对情节内容的关注,在文本层次上进行深度的阅读,不是浮光掠影地翻一翻,不是像看小说那样看人物纠葛,而是进入整本书的文本,在语词(词、句、段、篇、章)、细节、修辞、艺术、思想等层面进行阅读。

10.勤奋写作,训练灵活的表意。经常写作的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停了几天没写,重新拿起笔,得花费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流畅状态。一个人的表意空间,越经常写作,表意能力就越灵活。


二、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

1.借助修辞意象的互文延伸拓展思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 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思维开放与修辞想象力能够进入修辞情境,修辞性人格,看山能见水见桃花,而思维固化的人只能看山见山。比如,“坐冷板凳”本身是一个比喻,那么,围绕着这个比喻有一个家族,你能想到他周围的这个家族,就叫意象的延伸,你能想到这些吗?不仅是冷、坐,你首先得给别人一个板凳,能不能让板凳温暖一点,对待人才,能不能给把舒适点的椅子?

2.寻找有代表性的观点,把它当成靶子。《亮剑》里有句台词,“每一个将军都有一个假想敌”。我想说,“每一个将军都有个假想敌,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个真靶子”。你的“真靶子”到底是谁,到底是社会上的哪一个现象,或者哪一种人、哪一种事。

3.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应该从“但是”写起。培养一种“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跳出惯性框架去质疑”的能力。怎么把思维往前推进?怎么打破惯性?需要“转折词”帮忙。“但是”这个思维转折词,包含一种打破常规、看见不同、推进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力量。

4.通过身份的切换来释放角度的想象力。观点,就是观看之点,角度,多数时候就是观看的身份。切换一下观看的身份,就换了一种角度。是女权,还是人权?是女性,还是女生、女王、女神?只要你站得足够高,就会发现大地是星空的一部分。说理,本身就是超出特定经验和利益的一种努力,能不能跳出当下固化的身份,看到自己作为人的普遍身份。

5.普通人屁股决定脑袋,你要学会用脑袋质疑屁股。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会升维,人们常说降维打击,高一个层次的去打击低层次的,当然会起到碾压效果。田忌赛马,就是通过降维打击取胜。评论可以尝试类似方法,升一个维度看问题。有人曾经问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是一流的学生,为什么最后常常产生不出一流的人才?”这位教育家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只是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

6.学会在假设中“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被装进一个笼子,走进一个思想的死胡同,越想越窄,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时候,如果你善于假设,就从那个死胡同里跳出来了,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假设,就是摆脱一种思路而“换一种思路”,想到“另一种可能”,往往能够脑洞大开。假设,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一根拐杖、跳出惯性思维的一个跳板、不走寻常路的一个导航。

7.通过思考相反情况和颠倒比例去释放想象力。比如,都说富裕是好东西,人们都想富起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可不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个人有没有穷的权利?仔细想想,是可以的,比如政府觉得种花生可以致富,就让农民都种花生,这就不对,农民有选择种什么的自由,即使穷,也有穷的权利。再比如说,人们都觉得记忆是个好东西,但反过来想想,一个人有没有“被遗忘权”呢?当年做过一件不好的事,过了很多年,他有没有权利让别人遗忘这件事?

8.换一个参照系,比较半径不一样,角度就不一样。跟什么比较,也会照见不同的角度,比较参照系不一样,角度就不一样。在历史学研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疑问,为什么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既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为什么要不断地重写?历史学家希尔的回答是,每一代人之所以都要重写历史,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身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改变了,每一代人都会提出关于过去的新的问题。这就是参照点的变化,历史不是以过去为参照,而是以今天为参照,现在变了,看历史的角度就变了。 

9.对简单概念的怀疑,很多时候问题就隐藏在简单中。批判性思考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对熟悉概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分析,比如说“读书无用”这句话,只有四个字,却可以琢磨出很多味道。谁在读书,省略的主语是谁?读什么样的书?无用,你眼中的有用的标准是什么?这么一想,思路就打开了。一切真正的理解,都在于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

10.关注细节和对概念进行重新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是不同的角度。你可以从不同的专业层面来看,法律角度、经济角度、心理学角度,把握一个深刻的片面。你还可以通过寻找“中间项”的方式找到新思路,一般的思路都是二元对立的框架,黑白、善恶、主观客观、前浪后浪、否定肯定,你可以去寻找中间项,黑白中间有灰色地带,前浪后浪之间还有中浪,很多事情的关系不是“有无”的两极关系,而是“多少”的关系,不是全有或全无,而是或多或少。


三、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

1.语言服务于说理,是说理的工具,要有效率地把道理讲清楚。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的存在感,突出道理的存在感。避免语言成为理解道理的障碍。排序:清楚、简单、精彩,重点是表意的清晰。

2.少用过于抽象的语言,应该着力于具体。避免纠缠于语言,否则会让文章停留于低层次的讨论,没完没了地在低层次争论。对于多数人都知道的概念,便不需要再进行解释。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概念,那就不用这个概念。基于表达效率的要求,不要把笔墨花在抽象概念的解释上,不要太多纠缠于抽象层面的语义阐释。

3.在语言上给自己减负,不要粉饰词汇。斯蒂芬·金说,写作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饰词汇,也许因为你对自己用的小短词感到有些羞愧,所以找些大词来代替。“用词”的第一条规则是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丘吉尔则说,短词是最好的,如果又短又上了年头,那就是最好中的最好。

4.戒除文艺腔,少用文青语言,朴素地表意,深刻地思想。一个作家的反思是,堆砌辞藻并不等同于文笔华丽。我也有过堆砌辞藻的阶段,但我很庆幸已经跳出了那一阶段。过于繁复华丽却枯燥无力的辞藻堆砌,如同一堆没有生命力的塑料花挡在眼前,反而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希望我能以最少的字句来表达最深切的情感。

5.文章选择典故的原则是遵循家喻户晓、普遍共通的原型,可通约性,公共性。不要刻意引用那些偏僻小众角落的典故来突显自己的“学问”:最好是典故中包含了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心与忧虑的原型,比如生命、爱情、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因为它们才具有“震撼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使古人的故事与我们的故事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

6.评论中的引用应不仅能说明一个道理,还能提升一个道理。遵循适度引用原则,不要刻意引用,不要掉书袋。能用自己的话表达的,就用自己的话。不要大段整段引用,要提炼性引用。某个名人某句话讲得特别深刻和精彩,引用能为文章增彩。

7.评论语言须有强概括力和高能见度。如李金铨先生所言,用具有概括能力的语言,总结那些复杂而具体的事实,用精准的概念抽丝剥茧,甚至画龙点睛。材料也许初看散漫不经,仿佛毫无头绪的线团,但如果找到了涵盖力强的概念,不啻牵出一个线头,理顺并理活了整个材料。说理词须具备紧缩性、概括性、蕴理性等特征,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位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8.避免染上套话腔,避免使用失去生命力和个性的语言。语言要有人的痕迹,带着人的关怀、人的温度、人的思想痕迹、人的个性、人的思想转折性、人的感性。特别是感性,是一种机器无法模仿的情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字中有人的温情,文字那一端的人才能感受到,并在阅读时感受到温情。

9.尽可能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动词是给评论语言减负,给作者减负,给读者减负。忌用副词,因为通往烂文的路是副词铺就的。英国作家威尔斯说,我尽可能写得直接,就像我尽可能地走直线,因为这是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如果你想用文字展现你的博学,则请你在行文时保持克制。在文章最后一句结尾处添加一个感叹号,并不会使文章变得有趣,仅表示水平业余而已。

10.忌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犹如小男孩嘴巴上用鞋油抹了两撇小胡子,或是小姑娘踩着妈妈的高跟鞋踉跄踱步。例如,尸体被从厨房搬走,放到了客厅沙发上。死的东西,才习惯于“被”。主动语态,是最日常最顺口的习惯表达。


四、提升媒介素养和判断力的10个习惯

1.在任何情况中,10%的事件引起了90%的事件,我们忽视了那个10%,却被那90%震惊。如何才能让自己看到那关键性的10%?在媒介化社会中,没有什么“事物”“事件”是赤裸裸地、透明地呈现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自身明见,它必然掺杂着框架、角度、前见。媒介素养,是一种穿透媒介现象之“障”洞见本质的能力。

2.另一种隐藏知识的方式是散播虚假消息,叫“反消息”。苏联时期,部分地图故意标错城市,来误导外国间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成立“二十委员会”,专门为德国人提供“不准确的信息”。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反消息”?如何识破信息烟雾?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论利害,把握好这个判断的价值次序。

3.为什么阴谋论如此盛行,是因为阴谋论可以让头脑简单的人觉得自己头脑不再简单。生活中常见的谬误是,人们总认为,两个对立的观点,肯定有一个是对的。信息铺天盖地的社交媒体空间,要跳出这些认知谬误,摆脱信息喂养而去分析信息,需要对事实和逻辑的尊重。

4.为什么“浙江宣传”那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能一文爆火?关键是,说人话,说人们最想说的话,说人们想说却无法精准表达的话,直抵人心。只有真正沉浸在网络中,知人间冷暖,知舆论水温,精准洞察人性人心,才能从指尖流出这样的标题。

5.跳出舒适区看见舆情盲区。很多官员日常面对最多的并不是“七嘴八舌的舆论场”、接受不同声音反驳的评论区舆论场,而是争相点赞、鼓掌、叫好的内部马屁场,没有反驳,只有“您说得都对”的热烈掌声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言之有情,情感是最底层的交流逻辑。特别是在新媒体舆论场上,情感是最能形成认同的底层逻辑。比如对于官方的舆论引导,传统的引导模式排序是这样的:法、理、情。“法律”是第一位的,法治社会,首先要讲法。然后是“道理”,摆事实讲道理,去论证分析。再就是“情”,晓之以情。而在新媒体舆论中,这个金字塔是倒过来的,情、理、法,公众最看重的是情,一事当前,公众首要的判断标准是“合不合人情”。

7.真新闻,得有新闻要素,判断真假主要看新闻要素。所谓“要素”,不只是那些人名地名“看起来像真的”,更重要的是,可核实。如果我不信,可以根据新闻中提供的信息去核实,这叫“新闻要素”。像“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所谓的巴黎机场、秦朗、故事情节等,只是一种无法查证、虚幻不定的“新闻元素”。

8.判断的深度性,是由信源的多元性决定的,而反思的深刻性,是由“新闻物种”的多样性决定的。如果一件事件发生后,评论没有调查、特稿的支撑,评论是空洞的。调查和特稿没有评论的“爆破”,无法形成一锤定音的冲击力。通报和新闻没有调查报道的跟进,超越时效的厚重反思就根本没有可能。

9.在获取信息中筛选信息,剔除增加内耗和焦虑的营销性信息。学者刘擎说:“年轻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衷于获取信息,担心自己out了,这是存在性焦虑的一个征兆。”被“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这类话题所卷、所哄抬,正是这种“存在性焦虑”的体现。热衷于获取信息,却没有被信息所滋养,反被其所消耗和吞噬,被各种营销号制造的焦虑所席卷。

10.所谓媒介素养,就是选择与好媒体、好平台为伴。你看着信息,信息也“看”着你,你日常所选择的智能平台帮你建立的信息通道,在涓滴中累积着你的信息资本,那些你拓展的多种可能性,总会在某个关键节点给你带来帮助。信息的边界,就是我们的眼界;信息的质量,就是我们的知识重量;信息的通道,就是我们上升的渠道。


五、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

1.找到文章的“干细胞”:结构灵魂字。这个结构灵魂字,很像生物有机体中的干细胞。人体形成于胚胎干细胞,一个细胞不断地分裂,它具有分裂出所有器官细胞的潜质,会分裂成肠、肝、脑……“结构灵魂字”就是这样一个干细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能够“分裂”出一篇评论所需要的全部器官。

2.用“思维转折字”打破思维冻结。然而,然后呢,等等,我得想一下,问题没那么简单,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思考不是找到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正确答案”对评论这种思想性文体来说,只是“死水”。你说得很对,但全是废话。你说得很对,然后呢?你说得都对,对得没有任何思想营养!好评论需要摆脱“死水”,溅起思考和思想的“水花”,在人心中泛起涟漪,增进人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深度。而“但是”就是扔一个石子、泛起水花的思维标志。

3.用“逻辑纵深字”驱动表达深度。宁要片面的深刻,不要肤浅的全面,深度好文,要避免全面铺开,要向纵深去挖掘,锚住一个点,层层推进,形成观点的景深。“景深结构”的对立面是“平面结构”,也就是“肤浅的全面”,诸如既要、又要、也要、还要、都要。“片面的深刻”是这样的语态结构:必要、更要、只要、而要、才是、更是、而是、并非。可以注意到,更要、才要、而要,这些表达里包括一种向前推进的“逻辑纵深”力量。

4.一篇深度的评论分析,需要完成这“三重飞跃”:其一,从“这一个”到“这一类”的飞跃,证明这不是个案,而是某个普遍问题,让人看到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以此证成这个命题的评论价值。其二,从“这个事”到“这个理”的飞跃,基于这个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事实,分析出由这件事折射出的道理,须“就事论事”,不能信口开河过度阐释,论点不要超过论据所允许的限度。其三,从“这个理”到“这类理”的飞跃,这是一个对道理进行抽象的过程,推而广之,这一类现象都适配这个道理。

5.作文不是“论述题”,要有问题在胸中奔涌。我们很多学生普遍存在“三无现象”:无问题、无想法、无论证——三个“无”,触及的其实都是能否撑起一篇好评论的关键问题,没有问题和想法,跟着别人预设的立场走,没有论证,直奔结论,批判性思维根本没有启动,怎么指望能文思泉涌呢?实际上,评论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问题、想法、论证高度活跃自然迸发的产物。

6.文章要善于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把自己作为方法与人交流。讲我的生活,我的生命世界,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经历和经验,这是最直观的“人的痕迹”。我最喜欢的评论,就是用自己的经历去阐述一个道理,娓娓道来,那个经历不只是“个人的”,而带有某种普遍性。由人的生活生发出来的道理,才是有机的道理,让道理跟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关联,这样的道理才会摆脱“大道理”的生硬说教与强迫灌输。

7.在丰富的阅读中扩展表意空间,提升写作的自信与流畅。写作者常有一种“语言自卑”“文采自卑”,这种自卑遏制了他们的表达冲动,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过于贫乏和平庸,难出文采。同样一件事,别人能够写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而自己只能干巴巴地描述,找不出词儿,拿不出手,干脆就保持沉默。问题出在哪里?这种语言干瘪和单调,说明一个人写作的表意空间过于狭窄。

8.上价值之前先用具体的案例去下沉。你看云时热切,你看我时眼盲。议论文或作文写作,很多学生特别热衷于讲大道理,上价值,喊口号,空洞地拔高,却举不出一个具体的案例。关于灾难,我很欣赏一句话:灾难不是死一万人这样的事,而是,死一个人这样的事,发生了一万次。——一万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只有描述和记录具体的死亡,具体的牺牲,才能真正触动人心。如果没有充分的案例下沉、故事下沉、感性下沉,没有几个可以眼观、耳听、鼻嗅、手触、身感的典型细节作为铺垫,那么,“上价值”是无效的,必然充满让人排斥的爹味和说教味。

9.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观点立意,好的角度,还需要一个能最好地体现这个立意的案例,这叫作“代表性的明证”。所谓“明证”,就是无须多言、自身明了的例证,案例本身有一种不用概念推理、“以自身被洞见”的通透力量,道理蕴含在例证之中,读者读到这个例证,其中的道理也就“完形”了。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写作这件事,算是被这套书彻底玩明白了!】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89116.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