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八个关键词看深圳“核心引擎”激荡大湾区
2024-11-10 15:11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

八个关键词看深圳“核心引擎”激荡大湾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被置于更宏大的叙事中, 发展从此迈入新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深圳,则是这一战略棋局上的重要落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深圳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引擎”动能澎湃: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万亿新台阶,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大部分落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超过2万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685项制度创新成果已经推出,《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深圳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不断加快硬、软联通,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不断丰富“一国两制”事业新实践。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首阶段目标验收之年。规划描绘的湾区样貌已近在眼前: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今天,我们通过8个关键词看深圳推进大湾区建设成效;展望可期待的未来,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矗立在南海之畔。

大美深圳湾 深圳特区报 周红声 摄

关键词1

扩大开放:以前海“扩区”为支点

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公开发布,为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赋予更大的机遇和使命。

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前海方案》扩展的不仅是前海的面积,更是前海的发展空间。空间扩大后,前海合作区海陆空铁齐备,具备了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装上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引擎,释放出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前海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一系列支持措施随后接踵而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为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司法服务与保障。“积极推动深圳前海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支持前海优化市场准入规则”“支持前海合作区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在广东省多个“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前海元素不断出现。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在这样的机遇和使命中前海乘势而上,切实发挥好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平台作用。

深港合作方面,税务师、建筑师、导游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前海港澳e站通”首批网点在港澳落地,提供223项服务事项,实现港澳投资者“足不出港澳”“一站式”办理前海政务服务;

改革创新方面,前海合作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685项,其中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建设,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对外开放方面,前海启动“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枢纽港,并启动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签约入驻金融机构1/3为港资、外资机构。

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前海正在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乘风破浪。

关键词2

创新机制:设立“深港合作专班”

2021年9月6日,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在深圳举行。建立于2004年的深港合作会议机制,首次以深圳市委书记和特区行政长官参与的高层会晤暨合作会议形式进行。

这次活动,双方围绕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国际仲裁等领域签署4份合作协议,还举行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联合办公室、前海港澳e站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香港机构进驻4个合作项目启动仪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双引擎”,深港正在创造新的“双城故事”。

深港愈发紧密的合作离不开深圳联动香港设立的“深港合作专班”。截至2021年底,已推进深港合作19个工作专班、35项具体任务,深方26个部门、港方13个政策局全程参与,全力推动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其中28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深澳两地也在合作专班运行机制下不断深化合作。“深澳合作专班”已部署推进7个工作专班。

关键词3

科创高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圳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期限定在2025年。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这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组建的3万余平米国际量子研究院实现建设运营,国内自主研发的加速电压为30kV专业级场发射电子束刻蚀机样机第一代实验室样机攻克了国内量子科技领域的一道“卡脖子”难题;

在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土建部分已全面封顶;

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工程已正式全面进场施工……

目前,深圳已有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46个。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条推广至全国的“深圳经验”也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实践。

科技创新依赖于一整套生态系统,而非单打独斗,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恰好具备着创新生态链相互补充的优势。山水相接、各领风骚的深圳和香港不仅互补互促,更是强强联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是两地强强联手的“缩影”。2021年河套的科技创新合作按下“快进键”,《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正式签署,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已推出,首个深港双方联合办公场所正式启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落户。近三年,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增加约7.2倍。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深圳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全市600余万人才中科技人才超200万人。

人才聚集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深圳设立港大校园。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设立科研机构82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40家。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港大、港科大等合作,已累计设立500多家科技企业。

关键词4

软联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去年6月,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和香港贸发局大湾区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深港两地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同时举行。GoGBA这一涵盖大湾区市场及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及培训,以及企业推广、拓展和对接服务的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希望,它可以成为香港企业开拓大湾区商机的“百宝袋”。

越来越多国内外人才和企业希望搭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趟“高速列车”。然而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这种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

今年1月,《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重磅发布,提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牵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

如今,接轨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营商环境正在加速形成。借鉴港澳知识产权制度经验出台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强了深港澳三地知识产权执法协作;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印发实施,明确11个领域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具体举措;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互认机制。

去年,《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出全面规范。深圳还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提出了222项改革任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深圳加快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出台了五年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改革、引领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窗口”和“名片”。

人民币国际化也在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中不断探索向前。在2021年3月正式启动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中,深圳传音控股成为全国首家试点企业;深圳在全国率先面向香港居民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测试;在香港发行全国首个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亿元。

体制机制的“软联通”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高效流通,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5

硬联通: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深圳作为枢纽型城市的功能不断强化,“海陆空铁”多维联通,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关于加快深圳市航空货运发展的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推动加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已开通香港、澳门跨境直升机服务;

深圳获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蛇口游轮母港已设置跨境直升机停机坪,深港引航互认加快推进,符合港方要求的20名深方引航员已向香港海事处申请香港一级领航员资质证书;

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施工,临时旅检场地已具备全面开通条件,罗湖口岸、沙头角口岸改造升级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莲塘口岸初步建成全天候、连续的船舶动态监测监控以及巡逻艇现场监管的立体监管系统,完成边检“快速通”升级改造;

赣深高铁建成通车,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工程、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深大城际、深莞增城际持续推进,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已完成东人工岛筑岛和西人工岛主线隧道主体结构,伶仃洋大桥先导索日前顺利过江,大桥东西主塔成功“牵手”。截至2021年底,高快速路里程突破600公里。

2021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复函中要求深圳推动跨界引领发展、跨区域一体发展、跨领域协调发展、跨前沿技术融合发展。深圳将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高质量服务,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从而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深港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硬联通”的提速,成为助推深圳振翅高飞的羽翼。深圳外贸潜力不断释放,2021年深圳货物贸易进出口3.54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规模连续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关键词6

创新创业:便利港澳居民来深发展

“我的想法很简单,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这是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加入腾讯的香港青年王肇聪选择深圳的理由。

机会、机遇、发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无限潜力,北上逐梦。

而深圳总有满满诚意支撑这些前来追梦的青年。

渴望来深寻求工作机会。深圳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共有超410家企业提供3500个岗位,530名香港大学生入职深圳的用人单位。自2020年底起,深圳定向招录的港澳籍公务员已有10人陆续入职,在2022年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中,深圳再次设置了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

希望来深创新创业。自2013年6月第1个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以来,深圳已建设15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其中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182个,其中港澳项目54个。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2021年已累计孵化团队555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314家,2021年新引进的87家团队中超八成是港澳台及国际创业团队。

就业创业外,深港澳在教育、医疗、文体等各方面的合作都在跑出“融合加速度”。

公共服务享受“市民待遇”。深圳公安民生警务平台可实现来往内地通行证业务换补发等29项业务“一站式办理”,深港跨境社保服务通将社保办理线下服务渠道跨境延伸至香港地区,人才园行政服务大厅及各社保服务大厅均开设“湾区服务专窗”。

教育选择更加多元。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正式开学,2021年新缔结35对深港澳姊妹学校,总数增至346对,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粤港澳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国际化。“港澳药械通”政策在深圳正式落地,13款急需进口药品和3款急需进口医疗器械在港大深圳医院投入临床使用,共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1家香港名医诊疗中心,348名港澳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

加速融入内地发展,港澳居民在深的体会不仅限于“来了就是深圳人”,更是“大家都是湾区人”;是“参与者”,更是“责任者”。

关键词7

规划衔接:对接香港新发展策略

2021年10月,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时透露,香港特区政府将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林郑月娥此后在多个场合积极宣传推介这一策略。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香港“北部都会区”给出了“深圳任务”: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2021年底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已对此作出部署: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发展策略,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努力打造国家级深港合作新平台。推动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等规划建设,加快皇岗口岸重建。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认为,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将使“深港口岸经济带”成为发展的新风口。

事实上,作为深港合作的重大平台,深港口岸经济带已经纳入了国家和广东的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以及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形成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口岸经济发展格局”。

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也写在了深圳多个区2022年发展计划中。南山区提出,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加强与香港洪水桥新发展区交流合作。罗湖区提出,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推动港东铁北延、港车北上。福田区、盐田区也提到了与其密切相关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

关键词8

辐射带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

去年2月,广州官方确认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深圳,12月,广深实现了地铁乘车码互联互通。仅从地铁这一个侧面便不难看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双核心城市的广州和深圳联系愈发紧密。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空间布局。深圳不仅需要联手香港讲好“双城故事”,更要与广东省的另外8座湾区内地城市一道,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持续推进,双方共同参与共建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和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与此同时,深圳向西将西协战略与珠江西岸城市发展战略对接,向东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向北强化与韶关、梅州等城市生态型产业合作……

深圳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也是“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的主引擎。火力全开,只为携手湾区各城劈波斩浪,继续扬帆起航。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宁若鸿

原标题:《八个关键词看深圳“核心引擎”激荡大湾区》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八个关键词看深圳“核心引擎”激荡大湾区】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936.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