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秦暮的书友会,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在做事时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而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进行训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本书的第五章内容: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在前一讲中,我们提到了深度沉浸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训练,但作者认为这仍然不是核心。刻意练习真正的核心是制定难度匹配自己能力的目标,并进行强化训练。
有个读者向作者分享了一件小事:这位读者之前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花一个小时跑步。可没几天,他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他修改了目标,每次只跑步半个小时,每周不少于四次,这样调整后,他每周都能完成目标。改变后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制定了自己能够承受的锻炼强度。
我们结合第一讲中舒适边缘区的内容,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内,我们既有挑战又有成就,成长才是最快的。这种难易匹配的原则适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读书,不要轻易尝试完全陌生的题材,匹配自己的喜好才最重要。笔者此前曾阅读哲学类书籍,可是看了几页后觉得实在晦涩难懂,便放弃了。后来,转向了易于理解的心理学,读完后才能写出一些东西来。
在面对我们要努力的事情上,需要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但对于从天而降的巨大好处,作者建议我们一定要谨慎。因为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赵作海沉冤得雪,获得了一笔国家赔偿,可不久他就赔光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财富,很容易让一个人迷失,因为那一刻的人还没有做好享受变富的准备。
所以,成长应当一步一步来,有了目标后,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可实行的小目标,并制定切实的计划,在拉伸区不断实践,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挑战,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便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成长就会变成必然。
那么,如何才能深度学习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比如,你从我这里听到的内容或者阅读的原著就是获取高质量知识;写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就是深度缝接新知识;而将最后学习到的内容应用的生活中,则达成了阅读的终极目的。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深度学习可以带给我们的三个好处:(1)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也能磨练理智;(2)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3)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因此,将更多的时间分配于深度思考中,仅用较少的时间去浅层学习中获得信息,才能使你的时间利用更有效。
说完了深度学习,我们再来看看成为高手的另一秘密武器——关联。作者说,关联是种底层能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回顾我们上面提到的读书的例子,再结合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听书或者读书要找到触动自己的知识点,画思维导图或复述书本内容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将学习到的知识关联到生活中的其他知识,转化为行动,才算是掌握了关联的秘诀。
当我们掌握了深度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也能将它们进行关联,可是如何才能利用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呢?
首先明确一点,这里的知识并不是书本上的概念、公式等。万维钢老师曾说,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知识不一定能带给我们认知能力,但认知能力中一定包含了有效的知识。作者说,这些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前文我们提到了读完书要画思维导图或写读书笔记,但这并不是作者推荐的做法。作者认为,读书应该寻找触动点。那么,结合作者的思想,我们对之前的做法进行优化:在画思维导图或写读书笔记时,不要照搬书中所有的知识点,应当找到最触动你的知识,就这些知识进行总结深化,联想思考,而其它的知识可以暂时不予关注。作者之所以让我们寻找触动点,是认为在读书时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当下,成长的焦虑充满每个人的内心,大家都希望能学习更多知识,获得更大成长。于是各种健身打卡、学习打卡等蔚然成风。但这种打卡的形式作用是微乎其微。笔者想到自己以前上学时,为了通过六级考试,每天制定了背单词的打卡计划。刚开始还认真学习,到后来只是为了不断签,便草草完成任务,这也导致了我快毕业才通过六级考试。
可见这种方式对于目标的达成不但没有提供帮助,反而使效能降低。作者解释了背后的机制: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此外,在设置学习任务时,只设下限,不设上限。下限也要低于自己的一般承受能力。每次,当你完成了下限任务时,可以适时决定是否继续下去。如此一来,心态会完全不同,身心也更易沉浸,也会有更明显的学习进步。
有了这种认知,人们会拥有强烈的作品意识,更加注重作品的输出,主动获取反馈。就比如,学习英语不要只顾背单词,尝试翻译一段文章。翻译过程会遇到生词,这时再去查生词,记生词,便是持续有效的反馈。而翻译出来的文章就是你的作品,通过完成作品,也创造了新的学习动机,持续激励接下来的行动。
但实际上,产出作品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痛苦,甚至会因为作品不优秀,受到嘲讽和打击。作者给了三点建议,帮助我们度过这一难关: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自我能力范围内最优秀的。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获得信心。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就像学霸们总会格外关注自己的错题本,从那里获得反馈,不断强化错题。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改变。也愿你从此变得优秀,此生不再平庸!
你是否还有印象,上学时的学霸,每天学习娱乐两不误,每次考试依然第一。而个别同学学习很刻苦,几乎不怎么娱乐,考试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作者以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长时间的努力学习,让此类人的精神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降低了学习效率。
因此,作者认为,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极度专注,而不是靠刻苦苦苦支撑。正如李大钊所说: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那么,极度专注 主动休息,如此反复就是最为科学的学习模式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一放松意志力就会崩溃,很难进入极度专注中呢?作者认为还是由于精力不足。你是不是在晚上回家后,想着学习一些东西提升自己。可实际上,你会在一直休息到睡觉时,才心生悔恨:为什么没有控制住一下娱乐这么长时间呢?因为你白天工作太累了,下班后你的潜意识已经无法进入专注模式。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比如30分钟,时间一到,立马停下手中的事,休息片刻,然后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如此下来,你的每一个30分钟都是极具效率的一段时间。相信自己,深刻理解并应用上述方法,你也会拥有强大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