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获悉,《2025年青岛市就业人才服务工作要点》于日前印发。今年,青岛市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抓手,全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引进集聚首次来青就业青年人才15万人以上。
要点可归纳为“一二三六”等几个部分:
——以落实“一揽子”就业优先政策为主线,夯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体系基础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省政府《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青岛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及人社部《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确保“一揽子”就业优先政策快速落地见效。
——以“两大赋能中心”为牵引,创新构建更高效率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打造青岛市就业赋能中心。以“一体两驱八维赋能”为主线,高标准建成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结合、就业培训一体的“人工智能+就业”综合服务体。升级青岛市创业赋能中心。强化青岛市创业赋能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一个平台、一部热线、一支队伍”全流程、多层次、全方位创业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区、市依托现有资源,打造区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
——以“三项扩容行动”为抓手,加速构建更加便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开展“就享家”乐业服务站扩容行动。继续实施“社区微业”行动,设立200个左右“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试点。开展“零工之家”升级扩容行动。出台青岛市“零工之家”补助政策,在全市布局建设50家“零工之家”。开展劳务品牌升级扩容行动。持续赴劳动力密集城市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对接活动,推动建立“政-校-企”就业合作工作站,全年建成20个地域鲜明、技能突出、知名度高的市级以上劳务品牌。
——以“六大工程”为统领,全面构建更高质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将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开发见习岗位不少于1万个。开展好“1131”服务(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和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等。将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健全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等一体化服务机制,重点关注大龄农民工关爱帮扶。将支持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底线任务。完善长期失业青年“一人一档”清单化帮扶机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稳妥做好公益性岗位期满退出衔接帮扶服务。
实施创业服务提档工程。开展创业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行动,创建“理论教学+虚拟实训+见习实训”创业培训课程。择优选聘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导师资源库。举办好创业训练营和创业能力提升营。完善“以赛促创”机制,常态化举办“创·在青岛”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大学生创业护航行动;开展“创业陪跑”行动,全面助力创业者茁壮成长。深入实施高能级创业孵化园区创新发展行动,积极开展创业型街区建设,争创更多省级创业街区。以创业“鲁滇模式”为样本,积极打造创业资源融合互通的“鲁+X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创业协同经验。
实施人才引进服务提标工程。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持续强化“青聚英才”人才招引服务品牌,高质量举办“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等品牌活动,市区联合举办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70场。邀请更多在校生参加“高校学子看家乡”“青雁归巢”等活动,全市新增“校园青年引才大使”100人,推动青年引才前置化。出台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聘任新一批海外引才特派员,鼓励留学人才来青就业创业。举办第二十五届“蓝洽会”和“2025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助力海外优质人才项目落地。提升青年人才政策兑现质效,全面铺开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和一次性安家费“即申即享”。启用青岛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中心,着力构建档案管理服务新场景。
实施人力资源配置提能工程。优化打造覆盖市、区、街、社区四级用工服务专员队伍,提供“一对一”用工保障服务。突破传统招聘会模式,持续打造舒心“夜”市品牌,举办“家政服务大集”,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1000场以上。建强职业指导队伍,创新开展“职业指导沙龙”“我和大咖面对面”等特色活动。举办第二届职业指导师职业技能竞赛、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大赛,组织开展第三届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赛—青岛选拔赛,办好第三届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赛和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国际贸易交流合作大会。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效工程。摸排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培训需求,精准匹配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信息。全面摸排规上企业需求,引导开展企业岗前技能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和“金蓝领”培训。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5万人次。就地就近开设技能夜校、公益第一课、社区课堂等各类职业培训。持续推进“一区(市)一特色”建设,开发、培育具有区市特色的培训职业(工种)。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联盟(联合体),提高培训要素利用效率。培育评选市级家政劳务品牌、职业培训基地和服务明星,鼓励协会、企业机构等举办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加强对签约备案培训机构和参加政府补贴性培训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筑牢职业技能培训安全防控网。
实施就业人才服务“数智就享”提速工程。打造多种“人工智能+就业”场景,试点建设“数智就业”服务区。打造全市就业失业服务推进调度枢纽,构建就业景气指数看板和人力资源市场数据分析平台,加大公益性岗位等政策补贴过程监管力度,动态掌握全市就业情况。建设就业帮扶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重点人群就业能力提升和帮扶精细化管理。开展“筑中台建立交”行动,畅通企业、人力资源机构、高校和政府的数据交互通道,推进数据与业务高度融合。
以“党建赋能”为引领,全力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做强“红擎惠业 青悦丰才”优秀党建品牌,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以高质量党建服务保障全市就业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上持续用力,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加强预警研判,建立风险台账,高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