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2hbfv

http://sjzytwl.xhstdz.com/com2hbfv/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中医科普 | 什么是中医养生康复?手机搜狐网「中医科普 | 什么是中医养生康复?」
发布时间:2025-01-08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中医养生康复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较为完整的康复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方法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养生康复学也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康复体系和方法。它将中医预防和康复医学结合在一起,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康复学主要包括养生学和康复学两大部分: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实用科学[1]。“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中,又称为摄生、道生。“养”为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人体生命,养生则指人通过各种方法对身体进行调养的行为活动,随着中医养生学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不仅仅是预防疾病,还包含心理调适、增强智力、美容养颜、促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故其适用范围不仅仅是亚健康人群,同样适用于所有健康人群。

中医康复学,同样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综合手段和方法,针对伤病、残疾、术后、老年或慢性病症等进行康复治疗,促进人体功能缺陷改善或恢复的一门学科。简而言之,康复即恢复健康之意,中医康复治疗中常采用的方法有饮食调养、精神调摄、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药物等。中医康复学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在注重辨证康复和整体康复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简便有效的康复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提高传统康复理论和方法,逐渐在康复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中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主要模式,其理念与中医“治未病”较为契合,中医“治未病”的观念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与现代预防医学相似,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是分别独立的学科,但中医学中养生与康复密不可分。两者具有同源的理论基础和论治原则,因此在中医学中养生和康复同属一个范畴,这也体现了防治结合的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康复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康复学提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护正避邪”,“综合调养”等基本原则。常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极为丰富,同时具有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等特点,将健康的指导渗入生活的点滴,更好的为人们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起居调摄、精神调摄、运动锻炼调摄、针灸按摩调摄、药物调摄等,现将常用中医养生康复方法介绍如下:

精神调摄法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故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调畅情志也被认为是养生之首要内容。

调摄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守“神”,养神贵在清静,《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的是一种清心寡欲、恬淡虚无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心唯静,方能抵御外界的干扰,做到宠辱不惊,心神内守。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有所主,则气机调畅,精气充盛。其次,是要保持心情愉悦,积极地去调整负面情绪,加强休养、锻炼意志、学会排解、学会肯定自我,这样有利于避免极端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影响,保证身心健康。调摄精神应顺应四时变化,自然阴阳消长有一定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分别描述了春、夏、秋、冬各三月的特点,也指出了四时不同的调神之道:春三月发陈,应调畅情志,此时可户外缓步,着衣宽松;夏三月蕃秀,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切勿发怒;秋三月容平,应减少活动,切勿忧郁;冬三月闭藏,宜早卧晚起,深藏情志。总之,调摄精神重在“调神”,掌握阴阳消长变化规律,顺应自然,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形神合一,以使身心健康。

饮食起居调摄方法

有句古话说的好“名以食为天”,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不单是补充营养的途径,还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如何通过合理饮食调整机体状态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增益寿命也成了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饮食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酸苦甘辛咸味各不相同,在调配时根据自身机体情况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均衡、调偏纠弊。我们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是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蔬菜用来充实,水果为辅助,不同种类所主含营养物质不同,搭配食用才能保证营养需求。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五味所入脏腑不同,所谓“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故五味调和,方能五脏和谐。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过食寒凉则易伐伤脾胃,过食温燥则易积热于胃肠,寒热偏嗜均能危害人体健康,所以注重寒热调适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季节、气候、生活环境灵活调节,因人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环境而改变饮食,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有“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概括了四时饮食总则。饮食还需要注意有节度,一日三餐进食的时间、食量也是重要环节,饮食规律则能顺应人体气血阴阳的随时变化而更好的保证代谢,切莫过饥过饱。另外,还需要注意饮食的禁忌,如体胖之人少食肥甘厚腻,体瘦之人不宜辛辣燥烈,老人及幼儿饮食应易于消化为主等。女性在特殊时期也用注意饮食禁忌,经期切勿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妊娠期应以甘凉平补之品为佳,避免辛辣、腥膻食物。病人的饮食调摄更为细致,根据不同疾病、所服药物,饮食的调理原则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对待。

起居调摄主要是指睡眠、着衣和二便的合理安排。睡眠是每个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人体气血循环的重要时间段,所以高质量的睡眠是人体健康的基础。睡眠的环境尽量安静,以安定“心神”,卧具适宜人体生理结构,以保障良好睡眠状态。睡姿也是睡眠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宜的睡姿是右侧屈膝而卧,利于心脾舒展、肌肉放松、呼吸顺畅。睡眠时间方面,不同年龄段所需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婴幼儿为18-20小时,学龄儿9-10小时,青年8小时,老年9-10小时,通常认为晚10点卧床,早5-6点起床较为合适。同时午觉也是较为重要的,因为子午之时乃阴阳交接之际,人需静卧以平和阴阳,午睡时长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此外,睡前准备也是良好睡眠的催化剂,如温水泡脚、按摩脚心、轻柔音乐等。

衣着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年老和体弱之人寒热耐受较差,应谨慎穿脱衣物,避免给外邪可乘之机,另外人出汗后衣物浸湿勿当风脱衣,但也勿久着湿衣。人食五谷,二便有之,二便通常也是人体机能正常的体现之一。大便不调时应注意饮食多样、粗细结合,心情舒畅,同时可以增加运动锻炼,辅助以穴位按摩等。小便不调则可进行导引按摩,如端坐摩腰、仰卧摩腹等,同样注意调节心情、适当运动、节制房事也有利于小便清利。

导引调摄法

中医养生康复学认为人们通过形体的运动可达到导引气机、调节经络和脏腑的作用,这种养生方法叫做“导引”。导引一般以肢体运动为主,同时配合呼吸吐纳,重在调形、调气、调神。我们传统的导引调摄功法比较多,而且其作用各不相同,现今为大众所熟知、效果较好的功法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站庄等。在功法锻炼时最关键的是意识的运用,只有精神集中才能宁神静息,促进气血运行。此外,导引功法讲究动静结合,动于外而静于内,锻炼强度适宜,一般成年人的运动量以心率达140次/分钟为宜,老年人则在120次/分钟为宜。功法的锻炼同样遵循三因原则,根据自身情况、季节气候、环境来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

针灸调摄法

针灸调摄法是中医养生康复中极具特色的方法,针灸不仅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科各种疾病的治疗,而且在康复治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所致的肢体活动不利的康复。针灸,分为针刺和艾灸,针刺是以毫针等针具刺激人体经络穴位的方法,艾灸则是通过烧灼艾叶制品温熏某些特定部位的方法,两者常相兼使用。针刺调摄旨在激发经气,使脏腑气血充实,或用于纠正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艾灸调摄主要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脾肾、调和阴阳,对于寒性、虚性病症或体质的人群较为适用,因其简单适用、行之有效,艾灸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养生方法之一。此外还有拔罐、刮痧调摄法,这些养生康复方法也是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的功能。

推拿调摄法

推拿调摄法亦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通过手法进行疾病防治的一种方法。推拿调摄的主要作用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滑利关节,理筋整复。常用的推拿手法有㨰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搓法、点法、拿法等。这些手法操作简单,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通过学习后自我保健,常多种手法组合使用。

药物调摄法

药物调摄法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针对患者体质和证候特征,通过中药内服或外用,以增进健康的一种方法。在不同阶段,药物调摄均能作为养生康复的方法之一,疾病预防阶段能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在疾病发展阶段,可缩短病程、改善转归;在疾病后期,则具有促进正气恢复的作用。中药能改善人体健康的主要基础是性味、归经,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起到扶正固本、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作用。药物调摄要注意固护脾胃,脾胃功能正常,药物才能正常输布进而发挥作用。此外,不能一味强调进补,补宜适度,需根据个人情况、地域环境、气候等因素辨证调理,还要有耐心,采用适合自身的药物坚持调理,方能延年益寿。

我们传统中药品种繁多,可用于养生康复的重要也不在少数,大多以补益类为主,根据其补益作用可分为补气养血和滋阴助阳两大类。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药有:人参、白术、黄芪、灵芝、山药、当归、枸杞子等;常见的滋阴助阳中药有:鹿茸、菟丝子、山茱萸、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玉竹、鳖甲、龟板等。中医药古籍所载的养生方剂众多,如温阳补气类的十精丸、万氏延寿丹、青娥丸、容颜不老丹等,具有滋阴养血功效的二灵丹、女贞子膏、首乌延寿膏等。中药调摄的途径一般为内服和外用,内服以汤、丸、散、膏、丹剂型为主,外用则可熏洗、浸浴、熨敷、贴敷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中药外治的方法愈加丰富,如离子导入等疗法也广泛用于临床。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撰稿:祁烁

主审:李雪 李靖

编辑: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