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从 iPhone X 开始,每年我都会为新的 iPhone 写一篇操作指南,一晃已经到了 iPhone 14 系列。在过去的几年里,智能机的影像理念无论是大方向还是品牌的个性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iPhone 自然也是如此。不过 iPhone 更为难得的是一种在变化和不变中的把控。
是的,不变。
(注:受平台上传图片大小限制,文章照片均经过压缩。)
本质上任何的相机都是由机身和镜头两部分组成,其中镜头直接影响着你的取景范围。而取景范围意味着「拍摄题材的选择」。从 iPhone 11 Pro 系列升级为三颗镜头,之后 iPhone 的整个影像理念开始强调「系统性」。整个相机的理念重点是三颗镜头之间的协作。
很多人购买相机定焦镜头时,第一颗镜头都会选择 50mm,我们看过的太多经典照片都是出自 50mm 镜头。而 50mm 焦距的缺失,会给我们的拍摄带来诸多不便。
在以下场景中,我建议使用 2× 镜头拍摄:
人像
对于标准人像,没有比 50mm 焦距区间更好的选择。尤其是今年的 iPhone 14 系列的 1× 从等效 26mm 变为现在的 24mm,不要小看 2mm 的差别,画面因此变「广」许多。这也让拍摄人物肖像有了更高的难度,所以当你想要明确的拍摄一张人像时,使用 2× 镜头拍摄无论是拍摄体验还是结果都会相对惬意。
静物
我偶然看到一篇易梦玲自己对于氛围感影像的拍摄技巧的分享,她非常直接地提出她更喜欢使用 1.4× 或者 3.5× 这样的非整数倍数。原因也非常直接,数字裁切带来的模糊画质有一种独特的「胶片颗粒氛围」。
这也促使我思考自己长时间以来的摄影理念或者是摄影经验的分享。我意识到,影像技巧是建立在影像诉求的基础上。所以你会发现在这篇文章里,我不再强调「你一定要这样做」,而是展现一种操作逻辑,你可以从自己的诉求出发使用「逻辑」。
需要在此说明的是,人像虚化的抠图并不是在平面上进行,iPhone 判断是的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正确的虚化是指距离 iPhone 焦点同距离的平面是清晰的,如果物体并不是在一个焦平面,那么就应该是虚化。
在开始 4800 万像素之前,我认为你更先需要了解 RAW 格式以及苹果带来的延伸 ProRAW。其实 RAW 格式的概念今天对于任何一个摄影师,哪怕是刚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都不陌生,它是今天数字摄影的重要基石,它甚至有一个中文名字就是「数字底片」。
你都可以总结为:镜头、不透光的暗箱以及记录光线的载体。
记录光线的载体一直在发生着不同程度上的演化,而近代从胶片变为光学传感器可以说是整个摄影发明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光学传感器的本质逻辑是,把直接的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再把这些数字信号翻译成图像。
这也解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场景,不同手机不同相机拍摄的照片结果略有不同。因为把数字底片翻译为照片的这个过程中,有着「翻译风格」,同样的一个红色,可能会被翻译为亮红色也可以翻译为橙红色。
既然 RAW 格式有如此大的优势,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使用 RAW 格式,还要使用 JPG 格式。因为 RAW 格式有两个注定无法普及的「缺点」。
占据空间大
占存储是小事,但是 RAW 格式的使用门槛就是实打实的。正如前面所说,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数字底片」,而「底片」就意味着你必须后期调整并输出其它格式比如 JPG、PNG 等常见格式才能使用。
所以,我总结了目前一些不同梯队的可以调整和输出 RAW 格式的软件。
免费
苹果自带的相册。苹果自带的相册是可以直接编辑 ProRAW 格式,任意调整以后,在任意分享平台分享,甚至是隔空投送都可以直接分享 JPG 的图片。但是从我的使用经验来看,自带的编辑器无法完全释放出 ProRAW 的实力,导致很多人觉得 ProRAW 不好用。不过至少是一个可以快速分享的方式。
泼辣修图是我认为最具性价比的 ProRAW 调整和输出的软件。目前软件订阅制,无论是从价格还是从工具的丰富程度上都非常好用。考虑到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全平台特性,无论是 iPhone、iPad 还是 Mac 都可以使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门槛最低的专业修图软件。
而且在完成调整后的输出时,泼辣修图允许你针对不同用途自定义输出分辨率。
VSCO 也是支持 ProRAW 格式。但是 VSCO 本质上还是胶片模拟软件,它本身对于 ProRAW 的调整能力并不高,缺乏优秀的局部调整能力。不过它可以让你快速的获取不同胶片风格的高分辨率照片。
专业进阶
Capture One 也是有移动端的,但是只有在 iPad 上有,而且费用也高达 33 元每个月,不过功能也有阉割,所以除非是 Capture One 核心用户,否则不建议。
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像素越高画质就越好,而苹果用了将近 7 年的 1200 万像素在整个手机摄影领域里独领风骚之后,人们知道了像素和画质并不划等号。
所以我在这里给出一些建议的使用场景,以供参考:
风光和细节密度高的选题
如果你的这张图,被自己视为「作品」来看待,尤其是对于后期十分看重,那么 4800 万像素的 ProRAW 将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后期空间。而从我有限的手机摄影经验来看,这是你在智能机领域获得的最大的后期空间。你可以利用局部工具,重新调整光影层次,也可以使用色彩工具,彻底改造某种色彩风格。
只要你热衷于后期「魔法」,这是最好的选择。
不建议使用高像素——
记录信息为主的拍摄
如果你是随手拍,建议完全关掉 ProRAW,因为一张照片 70M 左右的空间,1T 的 iPhone 都打怵。
动态连拍主题
决定性瞬间一直都是摄影的理论基石,这一前提是建立在每一次按下快门我们的取景都已经固定。但是高像素意味着我们在拍摄一个画面以后,再一次任意切割画面,同时保持着画面有着足够的分辨率保持视觉上的清晰。
但我真的建议把照片打印出来。
想要获得高品质的输出,肯定还需要高品质的画质。其实高像素在拍摄时也有着一定的需求。比如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保持足够的进光量」。
高像素非常「吃光」,只要保证一定的进光量,高像素才能够发挥出高解析力。这不是 iPhone 的问题,任何主打高像素的机型都有着类似的需求。
如果你对 iPhone 的过度锐化感到反感,那么 ProRAW 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解决方式。考虑到你希望通过 ProRAW 来解决锐化问题,可以将 ProRAW 的分辨率设置为 1200 万像素,这样就能极大的节省你的空间。
虽然之前的 iPhone 已经推出 ProRAW,但是 1200 万的像素的确捉襟见肘,但 4800 万的量变足够引起质变,去试试 4800 万像素的 ProRAW,绝对刷新你对于手机画质的新认知。
谈到 iPhone 14 Pro 系列,基本上都是在谈论 4800 万像素,但是除此之外有着诸多的升级小细节,我认为甚至是比 4800 万对真实的拍摄帮助更大。
电影效果模式现在已经可以使用 4K 30FPS 模式,当然也包含 4K 24FPS。在经过一年的检验以后,电影效果模式已经完全达到可用的状态。这一次升级更高分辨率也在意料之中。
终于有人来管一管手机闪光灯,不过这事的确一直也只有 iPhone 在管。我强烈建议你可以试一试 iPhone 14 Pro 系列的闪光灯。它现在甚至是有一些卡片机上的机顶闪的味道。
运动模式并不是新鲜的功能,早在几年前许多智能机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超级防抖」功能。从测试效果来看,iPhone 14 系列的运动模式效果极好,画面整体更加顺滑,而且视频的状态稳定,很少出现掉帧的情况。
在使用时,建议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
总的来说,我认为 iPhone 在非运动模式下的防抖已经足够好,如果不是极限的颠簸,比如都是沙石或者是真的狂奔,我认为都不需要打开。
现在你可以在 iOS 相册中编辑之后选择「拷贝编辑点」,然后可以批量选择照片之后「粘贴编辑点」,这样就可以让 9 张照片全部保持统一的调整风格。当然,因为每一张照片的曝光情况略有不同,调整以后还可以快速微调单张照片。
现在 iOS 相册的管理功能也加强了,在相册中有一个「重复项目」,可以帮你精简相册中多余的照片,很好用。
手机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相机,这是无需辩驳的事实。所以许多人用手机拍照时,已然是抱着使用相机的方式在使用。而经过智能机行业的激烈竞争,今天的手机早已经在满足日常画质的基础上,朝着非常强烈个性化的方向演变。
我家里有很多我小时候和家人合照,遗憾的是受限于当时的拍摄和冲印技术,照片中很多人物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图像。
其实我们永远不知道一张照片随着时间变化会有怎样的价值变化,而如果恰巧它真的会成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那么它的像素再怎么高都不过分。
以上就是我对于 iPhone 14 系列影像系统的理解,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