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tis82

http://sjzytwl.xhstdz.com/comtis82/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智 “绘” 矿山这一年
发布时间:2025-01-26        浏览次数:6        返回列表

从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到系统化的智慧矿山建设,煤炭企业在各个领域播种下“智慧种子”。2024年,智·团队取得新突破,智·岗位书写新故事,智·搭档带来新体验,智·生活发生新变化。智能场景频频“上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煤”好生活触手可及。



兖矿能源东滩煤矿大学生采煤班

“我们喊着号子前进”

王建 邱长鹏

9名成员拥有本科学历、16名成员为大专学历,专科以上学历成员占比高达83%;高级工以上成员占比达80%;2024年完成17项技术革新,获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山东能源兖矿能源东滩煤矿综采二区,有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学生采煤班。

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巡视

“这一年,我们喊着号子前进,记忆截割、设备检修、远程遥控、标准化建设,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但因为现场条件所限,单班日产、月产受影响,2024年班组预计产量不超过一百万吨。”2024年12月18日,刚结束休班的大学生采煤班班长孙伟伟一回到工作面便忙碌起来。他带领班组成员穿梭在设备之间,认真查看每一处细节。

在四采区南部进风行人巷集控中心,随着班组电工孙广柱按下一键启动按钮,工作面上的皮带、转载机、运输机接连启动。采煤机司机赵磊在端头通过遥控器指挥采煤机进入截割模式,采煤机便按照记忆截割模式开始自动割煤。滚滚乌金随着运输机奔涌向前,整个工作面中部区域人机分离、安全高效。

“我们工作面已经做到中部区域‘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巡视’。”孙伟伟自豪地说。

“工作面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考验着采煤班的创新攻关能力。”孙伟伟说,“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设备再智能也白搭。因为一般的工人根本操作不了。遇到问题更是难以解决。”

大学生采煤班的职工不断向身边和兄弟矿井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学习,根据现场生产实际,调整摄像仪旋转角度,实现了采煤机截割过程中的精准监控。

同时,他们还通过推行支架跟机仿人工推溜工艺,避免了以往跟机推溜出现急弯的情况;依托支架控制器联控技术,及时应对无人化生产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细致规划三角煤截割过程,将三角煤工艺段缩减至12个,采煤机记忆截割缩减至22个工序,提高了采煤效率。

“从最初的50组支架试割,不断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实现记忆截割、远程监控及远程操作,到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最终达到中部区域无人截割目标。”分管该班组的综采二区副区长白冰峰介绍。

“个脑”联接成“群脑”

2019年底,东滩煤矿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启动设备安装工作,综采二区选拔30名优秀职工,组成大学生采煤班。

为了做到有备而战,大学生采煤班成员提前将工作面所使用的电液控操作系统搬到会议室进行模拟操作;每天利用升井后的时间学习交流,将主机、电源、人机界面、传感器等各个环节都摸清吃透。之后,他们又主动参与设备组装、调试工作,在井下现场和厂家人员一起工作,全面掌握了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运行原理。

随着井下现场的日益变化和采煤设备、工艺的不断更新,大学生采煤班成员面临巨大压力,有人出现焦虑情绪。该班组设立了微信群,各有所长的技术骨干及时分享“独门绝活”,“个脑”联接成创造力强大的“群脑”,班组成员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3岁的商兴文是最早进入大学生采煤班的成员之一。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系统有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下井处理,直至系统正常运转。陈文斌熟悉采煤机电控系统和变频器,李宁专注研究采煤机机械及液压系统,李加矿对液压支架和电液自动控制系统很在行……”班长孙伟伟对成员的技术特长了如指掌。

2024年,综采二区积极探索中厚煤层工作面智能常态化无人生产模式。目前,该班组所在的工作面自动跟机率和记忆截割率均在95%左右,实现了工作面5人的常态化运行。

该工区区长李健说:“随着开采强度和深度增加,井下采面接续面临更多困难,但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矿井数智化发展的青年人才,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大学生采煤班组,创新培养使用模式,助力更多职工实现梦想。”



淮河能源顾桥矿综采一队

敢挑大梁 能担重任

车平萍 刘喜

2024年8月1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首个5G+2.0版智能化综采工作面1126(3)工作面正式回采,该工作面长253米。由于5G+2.0版智能化综采属于新技术,给安全生产带来挑战。负责该工作面回采的顾桥矿综采一队挑大梁、担重任,接下了这块“硬骨头”。

面对新技术,兴奋又紧张

该工作面开采初期,煤层采高大,复合顶板岩性破碎,煤壁和顶板容易片漏,液压支架架型难以控制。面对这一难题,该队没有退缩,而是组织技术骨干跟班到现场,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他们通过拉移支架前活用支架侧护板,配合支架防倒装置,确保困难条件下支架拉移安全高效。“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综采一队队长马怀锁坚定地说。

在综采一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有初出茅庐的新职工,职工平均年龄45岁,面对智能化综采设备,他们既兴奋又紧张。为了尽快熟悉这些新设备、新技术,该队邀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对一、手把手教新职工。同时,该队还设立了专门的设备操作指导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随时为职工提供现场指导和帮助。

很快,全队职工基本掌握了智能化设备操作和维护技能。“这个小小的操作间就是我们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大脑’,所有设备的启停都在这里完成。”该队技术助理丁峻光兴奋地说。

抓安全不能心慈手软

对队长马怀锁来说,接下5G+2.0版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回采任务,是挑战也是考验。在综采工作面有限的空间内,需要进行记忆割煤、自动移架等复杂程序,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轻则造成设备损坏,重则发生安全事故,必须要做到超前预防。在安全生产管理上,马怀锁一直秉持着“严是爱、松是害”的理念。“抓安全心慈手软就是对职工不负责。很多人说我的心比石头还要硬,但是在煤矿工作,必须要硬起来、严起来。”马怀锁坚定地说。

为了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综采一队严格执行标准化岗位操作流程,定期对规程措施进行审查和完善,以确保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特别是针对交接班期间安全管理薄弱问题,该队严格执行现场交接班制度,要求交班人对接班人交代清楚当前设备运行情况、作业环境安全注意事项及有无遗留问题;要求跟带班人员在现场多跑、多看,强化动态巡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闯过技术升级难关

随着回采的不断推进,1126(3)工作面的产量逐渐攀升,占全矿总产量的55%。与普通综采工作面不同,该工作面在实现采煤机操作地面远程控制,“三角煤”记忆截割及自动截割,地面远程控制液压支架的降、移、升等功能的同时,又要兼顾矿井的产量效益,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克服这一困难,该队细致剖析,主动与厂家技术人员交流,针对在顶底板条件发生变化时,采煤机和液压支架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人工干预,进行深入研究,使智能化系统更加贴合实际生产需求,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依托5G技术及分流设备,该工作面运输大巷、车场、机电检修硐室等均实现WiFi信号全覆盖,为语音通话、视频通话、数据传输,以及单轨吊、电机车、巡检机器人等提供了网络支持。目前,该队平均日产量为1.6万吨,月产量达50万吨,截至11月底,共计安全回采煤炭210万吨。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筑牢安全根基,确保智能化工作面高效回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马怀锁表示。



华阳集团二矿生产一班

学会用“绣花功夫”采煤

任志青 刘涛 李海龙

“黑领”变“白领”,颜色转变的背后是华阳集团二矿智能化建设质的跨越。走进华阳集团二矿的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井下采煤现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状态一览无余。

在华阳集团二矿调度指挥中心的地面远程控制中心(太空舱),采煤一队生产一班班长张军正在通过语音系统与井下工作面进行远程开机安全确认。随着一声“具备”从语音系统传出,张军熟练地按下一键启动按钮,电脑屏幕上的模拟数据开始跳动。千米井下的采煤机“轰”的一声开始转动,滚滚乌金倾泻而下,乘坐长距离输送皮带前往地面。

“一键启动”背后的故事

通过总调视频监控,看到井下设备正常运转,张军脸上洋溢着自信和自豪。看似简单的“一键启动”背后,是整个班组无数次的培训和实践。

张军所在的生产一班共有29人,平均年龄38岁。对于这帮原来被人叫做“煤黑子”的矿工,要想跟上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步伐,每个人心中都知道,必须经历一场思想和技术的双重革新。

张军、王波等5名平日在班组里技术和能力比较突出的职工坐在一起商量:“既然矿上要把我们班组打造成‘智能化班组’,那我们就不能拖后腿。”最终,由他们5人成立了一个攻坚小组,专门负责解决智能化设备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论井上井下,总能看到5人讨论研究、攻克难关的场景。

“我们5个人就像部队的‘尖刀兵’。”李吉祥说。他们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矿井智能化技术,确保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然后,他们5人再对其他工友实行“包保”培训,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现在,该班组每个人都能熟练操作智能化设备,而且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整个班组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多次荣获华阳集团“年度优秀班组”荣誉。

智能化带来的那些变化

“现在我们的班组成员虽然减少了,但是工作效率提升了,安全更有保障了。上井后,大家再也不是满脸煤灰,谁也不认识谁了。”张军幽默的言语中满是自豪。

智能化建设不仅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环境,保障了安全生产。生产一班如今已经成为华阳集团二矿的标杆班组,智能化为班组注入了新动能。技术变革同时也带来了管理提升,他们摒弃以前粗放的管理方式,向“精细、精准、精确、精美、精益”的“五精管理”模式转变。

“装备技术的提升也对我们的工作标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我们得学会用‘绣花功夫’采煤了。”王波笑着说。

在生产一班,职工学习氛围浓厚,工作热情高涨,取得技能等级的职工达24人,大专以上学历占51.7%,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也显著增强。2024年7月,王波被评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

该班组还鼓励职工积极开展“小改小革”,过去一年,他们对采煤机的智能切割路径进行优化,提高了煤炭开采率;建立更加高效的设备协同控制策略,优化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实现了设备间的无缝对接和协同运行。



陕煤集团韩城矿业桑树坪二号井信息化运维队

网络所及运维有我

焦娟娟

2024年3月的一天,陕煤集团韩城矿业桑树坪二号井通风区监测监控班班长魏鑫接到矿上的通知:由他来担任新成立的信息化运维队队长。

智能园区、工业环网、无人机巡航、千眼系统、人员定位、监测监控,以及搬家倒面信息化系统的拆除与安装等,网络所及之处,就是这支队伍的职责所在之地。这对魏鑫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

令矿上没有想到的是,魏鑫答应得十分爽快:“运维队有我!请领导放心!”魏鑫觉得,挑战自我能推动成长、激发创新。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魏鑫一班人积极“走出去”,通过拜访专家,学习线上视频资料,借鉴陕北、彬长、黄陵等矿区,以及陕煤集团以外的煤矿的信息化运维管理经验。4月队伍正式成立后,魏鑫第一时间拿出了人员、安全、生产、设备等管理细则。

人员定位设备、监控摄像头……由网络连接起来的各类系统设施,关系着“采、掘、机、运、通”,任何一个小故障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大隐患。按照公司管理规定,系统出现问题,必须在1个小时内处理好。面对这个“硬指标”,技术员张朝在队干会议上分析:“故障若在井下,咱们换工装、坐猴车至少得半个小时,还要排查、处理故障,干脆我们在井下设值班室,安排人24小时扎在下面。”他的建议得到了队领导的赞同。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张朝就带着他的工器具来到了临时搭建的值班室。

万事开头难。同魏鑫一样,队上其他26名队员虽说都是各岗位的“精兵强将”,但面对新领域,大都成了“丈二和尚”,要么技能单一,要么完全空白。对此,老师傅吴伟峰和青年技术骨干潘王杰主动请缨,义务担任培训师。

他们每天利用2小时业余时间,在维修室为职工提供理论与实操培训。熔光纤、接水晶头、接网线,他们手把手地教,职工们一遍一遍地学。“查隐患的眼光准一些,干活的手速快一些,我们煤矿生产就离隐患远一些。”这是吴伟峰经常叮嘱学员们的话。此外,该队还积极为职工发展建机制、搭平台,开展“导师带徒”“技能加油站”“技术比武”等活动,提升职工实操技能。

“00后”职工刘伟琪是一名安全仪器监测工,主要负责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监测等工作。他笃学不倦、精益求精,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成长为队上的“多面手”。“小伟琪怕出错,每进行一项工作之前,都要将技术要求熟练背诵一遍。”魏鑫介绍。

如今,曾经的新领域、新系统、精密设施已然变成了职工们熟悉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