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414篇原创文章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2019年5月,我因为一文而入选《价值投资实战手册》读后感。当时是我第一次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那天凌晨,我正冒着凛冽的寒风在会场门口排队,突然就加到了唐朝老师的微信,实在是喜从天降,big surprise!
当时的我,大概并不会想到今天的样子;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美好际遇的开篇。
2019年刚从奥马哈回来,出版社编辑老师就联系上我,问我是否愿意翻译一本跟巴菲特股东大会有关的书。因为天南老师珠玉在前,编辑老师也希望我能试一试,于是就有了《巴菲特的嘉年华》。
第一本译著出来之后,反响还不错,于是又有了后来的《比尔·米勒投资之道》《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在此期间,唐朝老师在后院发起了“摸你贴”系列,让我受益良多。在阅读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学习心得,于是就有了《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迄今为止,我出了有四本书:三本译著+一本著作。这一点小小的成绩,也许“不足为外人道也”;真正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明年、后年乃至以后,我都还有源源不断的作品会出来。
出书本身来说,并不会给我带来多大的经济回报,但有两点却对我很重要:
第一,它是我成长的一份记录。蓦然回首,因为留下来了一堆作品,我觉得自己的光阴没有虚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的状态真的太美好啦!
第二,它是我社交的一张名片。我不会在名片上印着公司、职位、名字、地址、电话然后四处散发,我只会给新认识的朋友发一个“作者简介”,这样反而是最有效率的。
现在的我,跟一群喜欢的人,做着喜欢的事,每天都很开心。这一切的发生,其实都没有任何刻意的安排和规划,但美好还是接踵而至。也许是应了《巴芒演义》卷首引用莱布尼茨的那句话:
自然从不飞跃。
1
股票投资
巴菲特身上有诸多标签,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股神”之美誉,所以咱们还是从股票投资聊起吧!
最初接触股票,应该是在大学的《证券投资》课堂上。当时老师照着教材上的讲义,既讲基本面分析,又讲技术分析,丝毫不带任何感情倾向。我以为,这大概就类似于婉约派和豪放派吧,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风格之别吧!现在想来,如果当时老师明确告诉我们,基本面分析才是正道,那真的能让我少走好多弯路。后来读了巴菲特才明白,投资只要学好两门课就够了:一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二是如何评估企业价值。
后来参加工作不久,我在2012年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当时有两个小区可供选择,复地·东湖国际大约12500元/㎡,福星惠誉·水岸国际大约10000元/㎡,我图便宜,毫不犹豫地选了后者。结果,在2018年房价最高点时,东湖国际大约涨到50000元/㎡,而水岸国际顶峰时也没有超过30000元/㎡。后来读了巴菲特才明白,投资房产和投资股票是一样的道理,股票要买好公司,房产要买好地段。
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期间,有一段时间,黄金价格飙涨,身边的同事纷纷说,赶紧去买金条和金饰。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茅台的股价才150元。虽然我没有买金条,但也没有买茅台,完美地错过了一只“十年十倍”的大牛股。后来读了巴菲特才明白,黄金属于没有产出、无法孳息的资产,不值得购买,更不值得收藏;而茅台简直是投资世界为数不多可以“躺赚”的bug,是价值投资者初学和入门的理想之选。
大约是在2015年,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邀请了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为大家讲解经济形势,分享投资逻辑。专家口若悬河地在台上讲了2个小时,轮到观众提问时,一位中年男士站起来说:“你别讲那么多理论了,你就告诉我们,下周一股市是涨还是跌?”还有一位青年女士,弱弱地问:“我买的一只股票亏了50%,我是该继续持有还是抛掉?”后来读了巴菲特才明白,上述两个问题都是纯小白的问法,属于无知无畏的“开口错”。
辞职下海以后,我逐渐走进投资圈,身边难免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股市“神话”。绝大多数故事其实都遵循着同样的叙事逻辑:某人投资某股,三个月/半年/一年赚了三倍/五倍/十倍……半信半疑之间,当时也不太确定,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金手指”,究竟有没有什么投资“秘笈”。后来读了巴菲特才明白,投资发挥复利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本金,也不是收益率,而是投资年限。对于成功的投资人而言,现在一天赚的钱超过以前十年总和,是一种常态。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极浅显的常识,属于投资的入门级认知。然而,在我们学习巴菲特之前,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些逻辑呢?
也许投资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在没捅破这层窗户纸之前,咱们不也是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么?时至今日,虽然在我们的小圈子,这些常识早已入耳入心,但从全社会来讲,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投资的认知仍然是模糊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很庆幸,我在不算太晚的年纪读到了巴菲特,也大致读懂了巴菲特。
2
企业管理
我的上一本译著《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着重讲述了巴菲特在投资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企业家。巴菲特不是基金经理,也不是财务顾问,更不是投教专家,他的title是世界500强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巴菲特不仅仅是卓越的投资大师,也是一流的管理大师。
巴菲特不是富二代,他的金融帝国,并不是继承而来的,而是他依靠早年经营合伙基金的积累收购下来的。巴菲特把伯克希尔收购过来,至今也没有给公司改过名,可见他真的是不在乎一些形式上的表象,他关注的只有企业的经济实质和内在价值。
早年的伯克希尔,也不似今日这般辉煌,它只是一间濒临破败的小纺织厂而已。巴菲特通过不断地腾挪,不停地把劣质资产置换成优质资产,终于摆脱了对纺织的依赖,逐渐建立起包括金融、传媒、消费、能源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不难发现,早年时纺织业务表现不好,巴菲特会很难受,后来就越来越淡然了。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当生活有了新的盼头以后,升不升职、加不加薪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通常而言,企业的内生性增长,优于外延式并购。然而,伯克希尔是个例外。伯克希尔的大多数业务,都不是巴菲特创建的,而是他收购过来的。甚至连伯克希尔本身,都是巴菲特收购过来的。不过,巴菲特的收购,又跟大多数企业家或管理者的理念不同,他看重的是经济利益的增长,而不是管理版图的扩大。一家好公司去收购一家烂公司,看似在开疆拓土,实则是降低了自己的身段。
巴菲特说,甲公司收购乙公司,其实是甲公司出卖了自己的股权去换取乙公司的股权。是啊,这么一说的话,还有什么好得意的呢?巴菲特不愧是一针见血,不愧是人间清醒。
作为万亿美元市值公司的董事长,按说巴菲特每天的生活应该是忙得不可开交,日程表上应该是排得满满当当,然而巴菲特的待办事项空空如也,偶尔只有两个字:理发。巴菲特是如何做到“举重若轻”的呢?其实就是两个字:放权。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自行发挥,赚回来的钱拿给总部,由擅长资本配置的巴菲特统一调度使用。抓住了“管人”和“管钱”的“牛鼻子”,就可以极大限度地将自己解脱出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权的前提是充分信任,是相互尊重。巴菲特的很多笔收购,实际上是获得了善意的报偿。巴菲特早年买入的罗克福德银行,成交价是1550万美元。巴菲特的开价不是最高的,甚至比其他买家的报价还低100万美元。但由于其他买家颐指气使、傲慢无礼,让卖家阿贝格很反感,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巴菲特。在商业世界,不是只有“价高者得”这一种规则,有时候“与人为善”本身也有经济上的溢价。
我以前说过,最高级的营销是不营销。而巴菲特告诉我们,最高级的管理是不管理。
3
资本配置
巴菲特是资本配置的高手,这是他最拿手的绝活之一。
利用保险浮存金来投资,就是巴菲特的独门绝技之一。恕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我也没听说过除了巴菲特以外的哪个人,恰如其分地利用好了保险浮存金来作为投资工具。说来容易,要做好还真的挺难的。首先,浮存金的规模要大,成本要低,这对保险经营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投资还要赚钱,不能亏钱。长期亏钱的话,浮存金的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最终难以收场。巴菲特算过一笔账,这些年他利用浮存金的成本总体上为负,这很难;巴菲特拿着这笔钱去投资,还能保持长期的高收益率,那就更难了。
巴菲特对很多商业现象的看法,远远超出了大众的认知水平。
比如说,新股发行。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好事。上市嘛,是按照市盈率估值的。假设大股东持股30%,企业一年赚1000万元,实际上大股东最多只能得到300万元。上市就不一样了,20倍的市盈率,市值就是2亿元,大股东的财富就是6000万元,相当于财富发挥了市盈率的乘数效应,并提前变现了,多么美妙啊!巴菲特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上市有好有坏,变成公众公司后,无法挑选自己的股东,他还是更愿意跟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
再比如说,现金分红。一直以来,高股息率就是选股常见的策略之一。巴菲特却不以为然,伯克希尔历史上仅仅有一次小额的现金分红。在2012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甚至用了一整节的篇幅,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解释“分红法”和“卖股法”的区别,告诉大家为什么后者是更优的选择。巴菲特还以自身为例,他虽然减持了自家股票,股份数量减少了,但实际投资却增加了,账面价值也显著提高了。
我们会看到,巴菲特真的是太全面了!他的资本配置,也不仅仅是买股票,他还涉足过套利、外汇、债券、优先股、零息债券、原油期货、白银等各种各样的投资领域,而且大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巴菲特第一次做外汇交易,是在2002年,时年72岁。以巴菲特当时的财富和名气,他完全不必冒险去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巴菲特还是这样做了,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令人钦佩不已。
4
师友故交
讲了那么多跟“钱”有关的话题,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人”吧!
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他多次说过,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大家发现一个细节没有?格雷厄姆生于1894年,费雪生于1907年,芒格生于1924年,分别大巴菲特36岁、23岁、6岁。能跟一位年长36岁的老师聊得来,有共同话题,巴菲特的心智得有多么早熟呀!我今年35岁,我有71岁的忘年交么?还真没有。不过,年长我10~20岁的男性朋友倒是挺多的,他们大多事业有成,认知深刻,待人随和,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除了格雷厄姆、费雪和芒格三人以外,巴菲特还提到过很多师友故交,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大卫·多德、沃尔特·施洛斯、比尔·鲁安、卢·辛普森、汤姆·墨菲、凯瑟琳·格雷厄姆、唐·基奥、基恩·阿贝格、约翰·博格、大卫·戈特斯曼、B夫人,等等。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却众星拱月般地聚拢在巴菲特的周围,主打一个心甘情愿。
巴菲特遇到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巴菲特纵是三头六臂,他也不可能独立去包打天下。伯克希尔的成功,有巴菲特的知人善任,也有一众经理人的勤恳工作;当然,他们能遇到巴菲特,那就更幸运了。如果不是藉着巴菲特的影响力,试问:又有多少人听说过大卫·戈特斯曼的大名呢?
没有李白的《赠汪伦》,又有谁会知道汪伦呢?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又有谁会关注滕子京呢?没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又有谁会记得张怀民呢?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和巴菲特的友谊,大多是维系终身的。最典型的就是芒格,他35岁第一次见到巴菲特,一直到99岁去世,他们的交往持续了64年。
常言道,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两人相识,总有一段时期的新鲜感,过了之后可能就是一地鸡毛。黄龄《风月》说得很形象:
开始总是深深切切心心念念/你情和我愿/然后总有清清浅浅挑挑拣拣/你烦和我嫌/最终总会冷冷淡淡星星点点/你厌和我怨……
两个人的相处,如果要维持长期关系的保鲜和思想的同频,其实是很难的。
回想一下,我有认识超过10年的好朋友么?似乎挺少的。2014年以前认识的朋友,要么是高中或大学同学,要么是共过事的同事。毕业了,同学之间的联系就少了;辞职了,同事之间的联系也少了。要真正保持长期的高质量友谊,我想最重要的是三观一致。因为工作会变、岗位会变、收入会变,但价值观往往是相对稳定的。
可喜的是,最近五年来认识的朋友,大多是因为巴菲特、芒格、唐朝老师、天南老师而结缘,倒是有很多可以长期交往的。我跟唐朝老师、天南老师结识都有大约六年了,我跟合伙人大卫兄认识也有三年了,现在的关系也一直很融洽,我希望这样的状态能够持续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很多人很看重财富的复利,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脉的复利。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全是认识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老朋友,大家的摩擦成本几乎降到零了,你一个眼神,对方就能体会到什么意思;你一个电话,对方就立马可以赶来两肋插刀,那你还担心自己创业不成、事业不兴么?
5
风险管理
巴菲特做投资60年,收益达到上万倍,是因为巴菲特擅长“踩油门”么?非也!看看伯克希尔的历年股价涨幅就知道,收益率奇高的年头屈指可数。
巴菲特真正擅长的是“踩刹车”,也就是风险管理。
巴菲特早年涉足并一直运营至今的保险业,就是一门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的商业模式跟绝大多数行业都不一样,它是先收费,后赔付,而且赔付额也不是完全确定的,只能根据“大数法则”去推测。
既然是先收费,那很多保险公司的思路就是先把保费收到手里再说。至于赔付,那不是每年还在收取新的保费么?于是乎,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到当期的保费,很多保险公司不惜违规降费,只管规模,不顾效益,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样一来,保险市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就是说,制定合理费率的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会比违规降费的保险公司更高。很多不明就里的消费者,本能地会选择报价更便宜的保险公司。殊不知,这样的保险公司连成本都无法覆盖,更遑论充足的偿付能力了。
碰到这种情况,巴菲特采取的态度是“不跟随”。虽然在短期内,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会因为保费更贵而导致客户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很多违规降费的保险公司根本赔付不了,市场经历一轮出清后,又会恢复正常的行业生态,业务还是会流向那些存活下来的保险公司,这就是“剩者为王”。
巴菲特的定力有多强呢?1986~1999年,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前后持续十余年,也依然没有动摇巴菲特的经营理念。正是因为守住了风险底线,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低风险、低成本的浮存金,才能不断为伯克希尔的投资事业添砖加瓦。
巴菲特对债务一向持谨慎态度。有人声称:巨额债务将使经理人高度集中精力,就像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上的匕首会让司机更加小心一样。巴菲特认为,这样一个吸引注意力的物件会让司机非常警觉。但另一个必然的后果是,如果汽车撞上哪怕是最微小的坑洼或冰块,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致命事故。商业之路坑坑洼洼;要求避开所有坑坑洼洼的计划,注定是个灾难。
巴菲特援引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提出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匕首论”:“如果一定要将稳健投资的秘密提炼出来,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四字箴言——安全边际。”这是一条看似简单的原则,但很多人却未能遵守,是因为他们无法克服心中的贪欲,总想着能多赚一点。巴菲特却宁愿牺牲一点所谓的“效率”,也要让自己离“悬崖”远一点,如此才能夜夜安眠。
6
公司治理
窃以为,公司治理,实际上就是公司和周边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公司与股东。巴菲特始终强调的一点是,股东利益至上。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成立一家公司,首先要股东出资,没有股东就没有公司。对股东负责,是公司的天职。巴菲特对股东的珍视,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巴菲特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谈论个股,是因为这涉及到商业机密,他必须对伯克希尔全体股东负责;再比如说,巴菲特设立和废止股东指定捐赠计划,其出发点都是考虑股东利益。
第二,公司与员工。巴菲特主张根据员工的贡献来定薪,所有人都适用于一套公平的薪酬体系,“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比如说,巴菲特支付给拉尔夫的薪酬,完全是看斯科特-费泽的表现,而跟伯克希尔的整体表现无关。巴菲特选拔经理人,不看重年龄,不看重资历,只看重人品和能力。
第三,公司与董事。巴菲特从事商业活动六十余年,除了伯克希尔以外,他至少还曾担任过19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和超过250位董事有过互动。巴菲特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董事,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丰富的商业经历、积极的工作态度、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巴菲特还对美国企业界的董事任职情况提出批评,认为绝大多数独立董事并不独立。毕竟,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领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要想人格独立,先要经济独立。
第四,公司与客户。仔细想来,伯克希尔是没有客户的,因为它是一家投资公司,它只是拿着钱去控股或参股各种各样的企业。只能说,伯克希尔的子公司,各有各的客户。比如说,盖可保险卖车险,布鲁克斯卖鞋子,都有实打实的产品或服务。伯克希尔没有客户,正是巴菲特精心设计的结果。终结了巴菲特合伙企业的形态,杜绝了客户赎回对投资造成的干扰,才能让后来的巴菲特专注于投资实务。
第五,公司与社会。一家公司做大做强了,总要履行社会责任。巴菲特早年很少捐款,被不少人误以为是个“铁公鸡”,其实是他们误解了。只不过是因为巴菲特是个“超级长期主义者”,他认为自己对金钱的掌控和利用效率更高,所以才不急于捐款。事实上,巴菲特99%的财富最终还是回馈给了社会。
一家公司,要是能够处理好与股东、员工、董事、客户、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那它必然是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毫无疑问,伯克希尔是其中的标杆和翘楚。
7
财务政策
巴菲特看公司,看的是商业本质,而不是财报数据。所以,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之外,巴菲特独创了很多财务指标。
比如说,财报净利润和透视盈余。由于伯克希尔是一家投资公司,参股和控股的企业有很多,在会计处理上遵循的规则也不一样。如此一来,财报净利润就有可能存在失真的情况。巴菲特创造了“透视盈余”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透视盈余=公司账面盈余+被投资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伯克希尔的持股比例-未分配利润部分的应缴所得税。这样计算出来的利润,实际上实现了“业财融合”,也能为投资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再比如说,会计商誉和经济商誉。所谓“会计商誉”,指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用收购价格减去收购资产的公允价值,其差额记为会计意义上的“商誉”;所谓“经济商誉”,指的是优质企业有能力创造远超市场收益率的回报水平,这种超额回报的资本化就是经济意义上的“商誉”。很显然,真正对投资者有价值的企业资产,是经济商誉而非会计商誉。巴菲特为了讲清楚这一点,还专门写了一段小科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关于公司市值、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没有人比巴菲特讲得更清晰、更直白、更通俗易懂啦!巴菲特举例说:
两个小孩一起上学,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意味着家长在他们身上的投入也是一样的,两者具有同等的账面价值。但是,小孩毕业以后,由于能力存在差别,从社会上获得的财富是不一样的,因此两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内在价值。很显然,越是优秀的小孩,越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拥有更高的内在价值。
决定公司市值的,其实是内在价值。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每天看K线图的荒谬之处啦!
8
会计诡计
巴菲特富有正义感,对华尔街和企业界的很多现象都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其中,很多光怪陆离的财务把戏,巴菲特就经常点评:有很多大企业,习惯引导公司的盈利刚好符合分析师或大股东的盈利预期,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常态。这实在是一种堕落的行为,但不幸的是,这在华尔街和企业界却大受欢迎。
巴菲特所说的情况,是市场上长期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美国绿山咖啡公司,其在2005年~2008年的业绩增长非常迅速,公司CEO劳伦斯·布兰福德就经常在媒体上向投资者吹嘘:“2007年我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这是绿山咖啡公司连续20个季度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连续8个季度销售收入增速超过25%。”
我们知道,销售收入连续5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连续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这样的企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大家注意,“连续20个季度的增长”比“连续5年的增长”要求更苛刻,绿山咖啡公司连每个季度的销售收入都是非常匀速的、标准的增长。然而,这种“教科书式”的增长,却是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做”出来的业绩,为的就是符合投资者的预期。
会计诡计,看似是骗别人,不知不觉中,连自己也相信了,最终是骗人骗己,害人害己。
9
美满人生
天南老师曾总结了巴芒的精彩人生:众人爱、赚得多、活得久。对应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福、禄、寿,巴菲特可谓是三样全占。
福:我所译的《巴菲特的嘉年华》里有一句话:“伯克希尔股东是一个由共同的价值观——好学、正直、创新和团结维系的社会群体。”身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是以此为荣的。非常幸运的是,我现在也接触到了这样一群三观一致的朋友。平日里,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学习,一起赚钱,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禄:2024年8月28日,伯克希尔收盘市值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约15%的持股比例,他当前的身家大约是1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00亿元。这还是巴菲特自2006年以来不断大额捐赠的结果,假如他没有捐钱,他现在的身家大约是3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500亿元。巴菲特一直在超越自己,不断走向新的巅峰。
寿:巴菲特已经94岁高龄,其实他身边有一大群长寿投资者。包括巴菲特的师友故交、商业伙伴以及股东群体,等等。本杰明·格雷厄姆、沃尔特·施洛斯、凯瑟琳·格雷厄姆、比尔·鲁安、卢·辛普森、大卫·戈特斯曼……都是至少80岁以上的高龄。这群人心态平和、待人坦荡、精神富足、无忧无虑,又怎么可能不长寿呢?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不过是财务自由。然而,在巴菲特这里,财务自由只是个基础目标,他还实现了时间自由、精神自由、人格自由。
10
精神不朽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在《薪火相传的那盏灯》一文里就说过,巴菲特是“三不朽”的典范。
论立言,自创业之初,巴菲特就每年至少给股东写一封信,数十年如一日,从无间断。如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已经成为投资者争相传颂的必读经典;
论立功,巴菲特集财富的密度、做人的深度、知识的广度、生命的长度于一身,早就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论立德,巴菲特史无前例的巨额捐赠,以及他对世人的循循善诱和无私布道,让他成为投资界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无论时光流转,巴芒注定不朽。
冠亚说
自从将巴菲特和芒格视为我的人生偶像,我开始寻找身边的同路人。我欣喜地发现,在全球的各个角落,有着一群和巴菲特类似的投资者,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物质上是富裕的,精神上也是丰饶的。对他们来说,投资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投资。这不就是我所向往的人生状态么?他们年龄分布很广,来自不同地域,但却遵从着近乎一致的投资和生活方式。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我给他们的集体画像是:热爱阅读,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思考;追求上进,始终保持着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生活简单,善于对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说“不”;不事张扬,虽然都是顶级富豪,但并不热衷于感官的刺激和享乐;热衷公益,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以教学、演讲、捐款等各种方式惠及他人、回报社会……
窃以为,最富有的人,不一定是最值得羡慕的。以快乐的方式,用睿智的方法,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才是值得向往的生活。当我们真正感到精神富足的时候,对物欲的要求是非常低的。也只有当自己的物欲被限制在合理的水平以下,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金钱的主人,而不是为钱所累,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我看来,我们追求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所谓“价值投资”,只不过刚好是“价值人生”在投资上的反映。从价值投资到价值生活,再到价值人生,背后支撑我们的是同一套价值观体系。当价值投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价值投资成为人生的主基调,我们也能像巴菲特和众多伟大的投资者一样,享受着“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快乐与美好。
愿这本《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可以陪你一起学习巴芒的洞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有道是:
庭前闲坐观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