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语文高考研讨会之一】暗香浮动,曲径能幽——长郡中学王衡保老师
2024-11-10 22:48

暗香浮动,曲径能幽

【语文高考研讨会之一】暗香浮动,曲径能幽——长郡中学王衡保老师

——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关联性思考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下面我将就高三语文备考方面的思考跟大家作一些交流,请各位老师指正。

先文艺一把。“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 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 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有点扯虎皮做大旗的感觉,并不,真正的大旗在这里,

语文学科的雄心壮志:立德树人的一堂课;考试内容改革的一面旗;社会时代的一扇窗;人才选拔的一把尺。四个一。

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的一番话。在他的讲话中还提到了三种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这“四个一”和“三种文化”我想做一点解读。语文提出明年要进一步加大区分度,要积极探索创新。这话分量很重。我觉得语文学科可能正走在一条“一家独大”的路上,而且可能是不归路。先不说语文学科敢于独力承担“人才选拔的一把尺”的重任,单是“三种文化”的恢宏视野,就足以令人震撼:我们要着重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与历代思想精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照进现实,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深层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

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开始兴奋起来:没想到我们有生之年还能担此重任。托大一点说,似乎我们真的要象张载说的那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了。

刚才我说了,语文学科在今后的高考中可能要“一家独大”,愿望是美好的,问题是你凭什么大,我们都知道,你“不做老大已经很久了”。你必须得有干货,才能一统江湖。

于是话题就回到今天我要与在座诸位同仁探讨的问题上来了。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提升到文化的传承上来。知识是一个子概念,文化是一个由知识点串连进来的母命题。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知识点关联起来,文化最终将被阉割。

“暗香浮动,曲径通幽。”语文知识点的关联性思考。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笔下的庖丁,一定是个隐身市井的文化人,他没有热衷于技术的追求,反而关注事物的规律。一个不执着于屠宰技术的厨师才是一个好屠夫。语文教学应该要以庖丁为师,“君子谋道不谋技”。我将从三个方面结合高考复习的情况谈谈我们的思考,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知识点为什么要关联?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上个世纪60年代对语文教学内容即语文知识系统归纳、概括的“八字宪法”。今天看来这个系统的确还存在缺陷,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思想性、审美性在这个系统中还有缺失或偏差,但至少它明确了语文知识间的事实关联。同时也促使我们更应在新的形势下,让“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诸神归位,各司其职。用“字词句篇”解决语言材料问题,用“语修逻文”解决语言形式问题,再辅以“材旨情技”解决思想审美问题,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呈现?

今天是高三语文研讨会,我不揣浅陋尝试从高考语文试卷的层面指认一下语文知识点间的关联,主要以2017年全国卷为例。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17年全国1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材料二及第7题中的两张图表。(见投影)大家知道这是非连续性多则材料的阅读。但是在材料选择和题目设置中都出现了图文转换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内容,这着实令人惊喜,原来语文中的各个知识点可以如此自如地进行组接。正是这种巧妙地“二合一”使得这张试卷的语用题部分能腾出手来考查久违的得体与逻辑了。

再来看今年全国2卷成语辨析题。(见投影)这当然是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和掌握情况,但我想请大家关注的是这6个句子,123句在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45句又为考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挥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第6句,话题本身就有争议性。不能不说是设题者的匠心独运。做完这道题后,考生们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发展中的问题,是不是有引导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思?你可以说我断章取义、强行关联,但教育有时候不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吗?如果您勉强认可我刚才的分析,那就是说高考实际印证了知识点的可能关联。

还是回到全国1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上来,材料中的图表(第一幅图)要求考生由图表转换为文字,试题选项(第二幅图)却是将文字转换为图表,这一切还是在文本阅读的背景下进行的,难度是不是增加了?区分度是不是加大了?面对这样的试题,考生如果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就难免不会败走麦城了。不是说要提高区分度吗,怎么提高,增加知识点?不可能!将知识点关联,把知识点打乱,高水平的学生才能乱中取胜。所以我们说,加大区分度的预期,强化了知识点的必然关联。

 

二、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关联?怎么关联?

“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对《道德经》的这两句话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我更倾向于这样理解:心胸要像山谷一样宽广、空旷,延揽万事万物犹如浑浊的水无所不包。如果我们把它放到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上来,那就是说知识很浩瀚,彼此之间必然可以互相包涵。我觉得至少这几个方面可以关联或者说必须关联。

(一)用阅读吸纳,用写作释放。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心理过程。尽管我们的应试性阅读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涵养心性的最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吸纳的过程。写作是表达交流,发挥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学以致用,释放才情的过程。在这一吞一吐间语文的意义与价值才可能得到彰显。强化阅读与写作的必然关联,这是语文教学界多年来形成的一个既定传统。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其中的肯綮之处,让它们吞吐自如、气息匀停。

以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为例,各地各校是不是这样操作的:语基、阅读按部就班、稳步推进,间以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作文讲练。我知道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多余的,你们这么做,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连令人瞩目或者说是令人侧目的衡水中学也是这么做的。我这里有衡水中学的一轮复习计划,(见投影)一点也不能免俗。看得出来,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我们还是挺注意阅读与写作的关联。

问题就出现了,同样的方法为什么有的学校成效显著,有的学校却收效甚微?本来想拿我校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数据来参考,但我前几天得到了衡水中学2016年的数据,觉得我校语文人均110多分,120分人数占参考人数一半左右,万分之一的考生占全省不到三分之一的数据有点拿不出手了,还是膜拜一下衡水中学吧。(见投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差地别?我看是在抓语文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上出了问题。我举几个例子,大家看有没有道理?

我们在复习古诗词鉴赏时,有没有将其中的典型表达技巧进行写作上的整合,引导甚至是强令学生将它们运用到写作中去?有没有将接触到的名句让学生分类积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我们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有没有让学生学会迁移作品中的观点?有没有让学生替换文本中的材料?……如果都没有,还谈什么阅读与写作的关联。

我们学校刚刚过去的第三次月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的是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槐花》,题目本身并不新鲜,学生答题也没有大的问题,但本文在叙述的顺序和主旨的揭示颇具特色,我们备课组成员可以说是如获至宝,迅速组织了一次记叙文写作训练,就如何利用插叙来丰富文章内容,如何借助形象来凸显文章主旨对学生进行了专项指导。倒不是说指导有多么高明,我们更看重的是让学生明白了阅读是我们提升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通道。这个意义非同凡响。

同时,写作对阅读的反哺,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我都不想多说,就此打住。

(二)用基础促进发展,用发展夯实基础。

语基、阅读、写作是语文知识的三板斧,前者是基础部分,后两者是发展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将其区分开来,甚至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会形成一个定势:某某学生语文基础相对扎实,阅读和写作就还不尽人意。这样的谈话是不是经常在老师与老师或者老师与家长间出现过?我要说,错了,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误区。基础与发展是分则为二,合则为一的一个有机整体。语文能力就是一词一句的能力,在阅读中我们毫无悬念地会用到逻辑知识、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至于写作时对语基的依赖性就更不用说了。这番话说起来都是大道理,有大而无当之嫌,那我们就以考试实例来说话。

2016年天津高考卷)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题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如果考生在平时语基学习中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你还用担心他对这类题目无从下手吗?可以说,只要找出了文段中的修辞,知道该种修辞的作用效果,就找到了本题的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再看一道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  苏轼  《中庸》  学习型社会  老龄化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从以上六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词语,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师大附中第三次月考题。

我敢说,很多学生面对这个作文题是一头雾水,但是它真的那么难吗?未必!只要对词语这个知识点有较深感悟的同学借助词语分类的简单推论就会发现,这六个词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个属于传统文化,后三个属于现代问题,是不是豁然开朗了,如何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矛盾。原来宰牛也可以用杀鸡刀。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通学科间的森严壁垒。

知识间的关联还可以做广义的理解,那就是学科间的关联。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语文问题单纯地用语文知识来解读反而容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我们能用其它学科介入就能化难为易。在讲概念间关系时很难让学生弄懂并列关系,这时你让他回忆下数学中集合的三大性质:明确性、互异性、无序性。他还会将高山与庐山并列吗?再比如,在识记字形时,学生可能搞不清是“挖墙脚”还是“挖墙角”,你何不给出两个英语单词:footcornerfoot有底部、基础的意思,是不是不言自明了呢?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那道作文题,要求在“六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词语,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什么叫有机关联,用化学知识当中的有机与无机的区分就迎刃而解了。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有机关联是两者结合后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事物的关联,学生就能有效地规避误区,防止立论片面。

当然,这只是些雕虫小技,不足为训,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你给他一个支点,他就真地能撬起地球。

还想补充一个例子:

2013年北京卷,2)病句辨析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学生一时半会可能发现不了问题,这时做个简单的中译英。

According to the world gold association analysis,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of 2013, China's gold demand is high, mainly because consumers are full of confidence in China's economic outlook.

学生不会去翻译“所致”,你找不到“make”这个单词。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句式杂糅”。有老师说了,你这是要我们老命,我哪会这个呀?我也不会,但学生会呀,这是他一转念的事,好而不贵,何乐不为?

(四)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关联。

我总是忘不了张载的那句话,“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很霸气,更霸气的是这个重任只有语文老师能胜任。前面我们提到三种文化,其实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作为国家领袖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它有现实意义,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不借助于传统文化就无从解决。2017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不就是这一对概念的有力碰撞吗?那好,《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语文选修教材你教到位了吗?诸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在你的课堂上是不是让学生有所体会?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如果认识不到位,学生在考场上就会出现惨痛的失分。

这个关联可能还可以做无限的延伸,比如民族特色与全球化的关联、基础教育与就业发展的关联……只能说,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三、用知识关联派生知识。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关联,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我们也来用一个跨学科的关联。(见投影)这是一个数学中的坐标系,x轴,y轴上有若干个点,这好比我们曾苦苦归纳的48个或60个语文知识点,而只要这些点两两组合就会派生出坐标系中无数的点,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你种下的是一颗种子,它繁衍的可能是一座森林。我刚才说到教学是向学生推销学习方法、学习理念,销售行业很重视售后服务,而最好的售后服务就是无需服务。

语文学习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零基础,同样对任何人来说,语文学习也没有真正的终点。对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能做也擅长做的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用矫健的羽翼在语文的天地间搏击!

 

语文教学是一件繁琐而艰苦的工作,众多的知识点好像没有其它学科的那种显性关联,却又有着其它学科没有的可能关联,这就注定语文教师要比别人用更多的工夫,更缜密的心思去发现和利用各知识点间的关联,在高考语文更注重能力立意的大背景下,加强语文知识点的关联研究,指导学生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对得起高考赋予我们的这150分,才有可能让“语文是百科之母”这一教育铁律不再显得那么尴尬难言!

衷心地感谢大家的耐心,也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谢谢,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语文高考研讨会之一】暗香浮动,曲径能幽——长郡中学王衡保老师】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010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