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什么重归创业状态?跟沉寂已久的互联网巨头们都享受到AI带来的红利有关。
张一鸣亲自带队字节AI业务,豆包稳坐国产AI智能助手第一梯队,成了国民级应用;马化腾鼓励各业务线积极尝试向AI转型,元宝、ima等原生AI产品实现用户显著增长,核心产品微信、QQ、QQ浏览器等通过AI技术升级获得全新能力与增长空间。
而阿里则是在AI领域投入最坚决、布局最全面,也是最早实现商业化收益的公司之一。
随着大模型技术浪潮的兴起,阿里的AI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3年4月,阿里发布了其首个大型语言模型“通义千问”,并持续推进开源战略,逐步打造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开源模型体系。此举被广泛视为阿里全面发力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信号。
同年9月,蔡崇信与吴泳铭分别履新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重新确定了阿里的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和“AI驱动”。
蔡崇信在多次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AI是阿里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方向,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抢占先机。”而吴泳铭则更注重落地实践,他提出要将AI技术深度融入阿里的电商和云计算等核心业务,认为以AI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在过去一个财年中,在吴泳铭的领导下,阿里巴巴开启了高效而迅速的业务精简与战略聚焦。公司陆续剥离了线下零售资产高鑫零售和银泰,同时将速卖通和驿站业务整合至电商平台体系。
随后,阿里进一步明确了以AI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全面加速推进。除了吴嘉牵头阿里整体AI to C的应用,还将核心板块阿里云和通义大模型家族交给周靖人,让陈航带队他一手创办的钉钉。
几大悍将出手很快就做出了成绩,4月发布的通义Qwen3模型在多个国际权威评测中表现优异,位居前列。截至今年4月底,阿里通义系列已开源超过200个模型,衍生出的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AI模型家族。
年报显示,阿里云2025财年收入突破双位数增长达到1180亿元,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梳理阿里在AI上的主要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外部投资、内部改造、产业布局三个板块。
阿里的投资触角已伸向国内所有的头部大模型初创企业,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战略生态。其投资组合中包括月之暗面(MoonshotAI)、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以及零一万物等明星企业。
早在去年,阿里便作为领投方参与了MiniMax高达6亿美元的A轮融资,同时也主导了月之暗面10亿美元的A轮融资,显示出其对大模型赛道的深度布局和长期看好。此外,在领域,阿里也积极参与了星动纪元与逐际动力的投资,作为关键战略投资者助力其技术研发与商业化探索,进一步强化其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影响力与控制力。
在应用层面,阿里也高度重视工具类产品的创新,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为其核心业务带来赋能的技术。今年5月,阿里与美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将在其电商平台优先推广“美图设计室”等AI工具,并与美图联合开发AI生成图片和生成视频的内容创作产品,提升商家在内容营销方面的效率与效果,进一步推动电商场景下的智能化升级。
这项投资充分体现了阿里“AI驱动电商”的战略布局,阿里可以和这些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如在技术和客户资源方面形成互补与共享,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科技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且阿里巴巴在部分AI领域的投资中,采取了以算力资源直接支付的模式,将阿里云的算力支持嵌入投资协议中。在与美图公司的投资协议中就明确显示,美图将在未来三年内向阿里采购不少于5.6亿元的云服务,既支持AI企业发展,也深化自身在生态链中的技术和服务绑定。
这些被投资的企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阿里云的重要客户,通过云计算服务的使用转化为集团的云收入,最终构建起一个“战略领投—算力消耗—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可以说,无论是在B端基础设施构建护城河,还是在C端场景打造生态闭环,AI的深度改造,让阿里有了更多立体博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