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强国一代陪你一起创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1446.html

强国一代陪你一起创

  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于10月9日至15日举行,成都主会场设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菁蓉汇。视觉中国供图

  “双创”正成为一个支点,撬动小企业铺天盖地,推动大企业顶天立地。在“双创”队伍中,央企青年是一支国字号生力军,他们以“创新发展青年担当”为己任,积极投身“双创”大潮,从集团到央企团组织为青年搭建舞台,提供打破成长“天花板”的机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青春之激情和强国之使命创新、创业,他们有的立足岗位谋求创新,有的大胆启用新机制试水离岗创业,有的毅然投身市场大潮,迎接市场与竞争的洗礼,收获成长与历练,锤炼责任与担当……强国一代,陪你一起创!

  ----------------------------------------

    为年轻人摆渡、搭梯,让他们在央企“双创”土壤里快速成长、迸发激情——

  在“双创”实战中强筋健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机器人舞蹈 崔丽/摄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高宝龙及其创业团队可以独占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并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公司。再加上部分资金入股,整个公司由创业团队控股,而背后强有力的“后盾”以及出资方——中国航天科工仅仅是配资参股。这在国资委央企系统可谓凤毛麟角。

  航天科工支持青年员工创新创业的力度不可谓不大。2016年,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刚出炉,在普遍观望的大环境中,这家老牌军工企业摒弃传统观念,大胆出新,由此,高宝龙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保留央企工程师岗位的同时,多了一个身份:创业公司董事长。

  前不久,刚满30岁的高宝龙,带领团队夺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铜奖。站在领奖台上,这位创业两年的年轻人把奖杯高高地举过头顶,年轻的面孔能量满满,挥洒着创青春的激情与热情。

    成果拿到市场上检验总比停留在纸上强

  创业前,高宝龙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军民融合事业部的一名工程师,这个身份曾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骨子里的航天军工梦想。

  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这位梦想成为“钢铁侠”托尼·史塔克的年轻人,反复问自己:既然有幸成为一名航天人,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那能否在热情似火、能量无限的年华,尝试把更多“金点子”变为现实?

  让高宝龙颇为意外的是,这种想法在航天科工得到的并非单位领导的“思想教育”,而是鼓励他“成为一名航天创客”。

  他清晰地记得,2015年8月,二〇六所信息化工作负责人问他:“你能不能做出一款能够记录设备小时计的东西,咱们航天的固定资产管控很需要。”

  高宝龙张口就答应了下来:我试试。

  两个月后,他交出了一款名为“设备精灵”的初代机,这正是他现在创业公司产品的雏形。

  很快,这个能将电器纳入统一接口,插电就能检测设备状态的设备“火了”,在航天科工内部,高宝龙及其团队近乎乔布斯式的产品发布风格,也“火了”。年轻人对创新的高度热忱,让中国航天科工的董事长高红卫十分欣喜,并击节点赞:航天从不缺乏这样激情四射的青年创客。

  已然是“明星创客”的高宝龙并没有停下脚步:成果是做出来了,但仅仅是在单位内部推广,还不能大范围地证明其价值,产业化应用才是创新创业的终极目的。

  根据科技部一项研究,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3万多项,但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占10%~15%;每年专利技术7万多项,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左右,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

  高宝龙不愿做“资源浪费者”,他心中暗想,要让成果走向市场,接受检验,即使撞得头破血流总比停留在纸面里强。

  立志创业的他,正跃跃欲试和另外两位核心成员郑峰、宋高顺一起成立航天极创公司,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打通央企从创新到创业“最后一公里”

  在岗创业,听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如何进行创新成果转化?如何激励创业团队?如何使创业者活力可持续迸发?

  为创业者解疑释惑,吃下定心丸的,还要靠高宝龙所在的二〇六所、二院以及集团公司做后盾。

  说做就做,任务很快落到了人头上。二〇六所组建了由科技委牵头、多个部门参与的团队,攻关“科技内创业”“国有资产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命题。

  科技成果所有权究竟归谁、处置权到底如何执行、成果收益比例如何划定,一度被认为是阻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三座大山”。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王志学曾参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次调研。他说,调研过程中所听到的各种问题,最终都能集中到这“三权”上来。

  纵观全球,瑞典以创新闻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创新收益百分之百归发明人所有。另有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其收益分配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一,或接近二分之一。国内一段时间以来科研单位沿用的是科研人员20%的收益比例。

  二〇六所攻关的结果是:一是科技成果独占许可给高宝龙团队,二是团队可以控股。今年3月,这一方案通过航天科工集团党组会批复,成了“板上钉钉”的事。这被认为是航天科工打通国有企业从创新到创业“最后一公里”创新链的典型示范,是国家、集团公司出台“在职离岗”创业人才政策的具体落实。

  至今回想起来,高宝龙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打趣道,同样是创新,有人像在荒郊野岭等一辆公交车,而自己却像站在一个繁华的公交车站,不断有车来,把他送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集团公司、二院、二〇六所的多级联动,正是他走向创业道路不可或缺的摆渡人。

  4个月前,高宝龙毅然告别了读书、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北京,举家迁至南京。他说,集团能做出那么有魄力的决定,自己做这点牺牲更是值得。

  青年创新担起国之重器

  谈到军工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人们想到的是“预警机”“FAST天眼”“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等国之重器,它们研制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年轻人的智慧与汗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8所作为唯一一所承担各军兵种信息系统研制的军工科研型骨干研究所,汇聚了大量青年科技人才资源,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如何让青年从最初的工程项目参与者,成长为能承担起大型信息系统研制重任的业务骨干,青年创新工作如何从“小”创新到真正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命题。

  28所团委探索建设以“能力培养——氛围营造——资金支撑——专家指导——跟踪服务”为运行模式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打造一个真正可实现、受欢迎、有效果的青年能力培养平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圈。

  在此之前,28所团委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做了两次样本超过千余人的青年调研,结果发现:青年员工最需要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一种快乐创新、开放包容的氛围,一方发挥作用、展示才能的平台,一个管理项目、孵化成果的机会。

  一个名为I5创空间的生态型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所谓I5创,不是简单的“爱创新”“我创新”,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的品牌寓意是创新(Innovation)、灵感(Inspiration)、坚持(Insist)、激励(Impel)、孵化(Incubate)的合集。

  这个工作室直面青年和企业的需求,鼓励大家挖掘科研生产中的“五小”创新活动生命力,即“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构建一个“以青年项目团队为核心,以导师带徒为指引,以交流培训促提升,以孵化资金作保障,以服务奖励来助推”的创新生态圈,用更灵活的创新机制融入到集团和所创新体系,引导青年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建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使其成为了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2016年,28所装备制造中心的杨青龙向青年工作室申报了爬壁打磨机器人、自平衡多功能动力车两个项目,当即获得了支持。

  这之后,工作室为他找了所副总工程师做导师,还提供了创新基金。很快,杨青龙完成了样机的研制,并在科研生产中进行试用,获得认可。

  创新过程中,杨青龙收获满满:他通过青年创新工作室参加了江苏省、南京市双创大赛,最终拿下获得了南京市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江苏省决赛第13名,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受理一项。

  这正是28所团委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的初衷,正如杨青龙所说: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还给青年员工提供了一个大胆创新、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年轻人在“双创”实战中快速成长、强筋健骨。

  缔造建筑速度与激情 深圳城市地标见证改革开放奇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武欣中 通讯员 饶昕昕 樊星

  拥有全国最大的异形曲面钢结构屋面的深圳市民中心

    不久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深圳市民中心奏响,伴随着“钢琴王子”李云迪的琴曲响起,800架无人机以“大鹏展翅”的编队造型腾空而起,与深圳市民中心巨大的蓝色屋顶遥相呼应。

  “这个大屋盖总重量约9000吨,面积达6.4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异形曲面钢结构大屋盖。为了做好这个工程,我们可是汇聚了全公司的精英。”时为项目经理的中建二局员工邵宝奎不无自豪地说。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起步,39年前默默无闻、偏居一隅的“小渔村”深圳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而在城市建设者眼中,建筑,无疑是标注城市发展的最具代表性地标。

  作为首家参与深圳建设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深耕深圳30余年,用一座座地标建筑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因改革开放而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建设深圳,从“三天一层楼”起步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次年6月,中建二局一支建筑队伍来到这里,承建海沣苑、翠兰楼、翠竹楼等深圳最早一批住宅项目。

  “当时的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到处是荒草滩和鱼塘,只有一条街……”中建二局老员工翟光恒回忆道。当时深圳建设开始破土动工,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振奋人心的口号中,中建二局的建设者缔造着深圳的速度与激情。23层75米高的翠竹楼施工工期仅有18个月,在当时条件下,这看似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迎接挑战?当时这支建筑队刚参加了对唐山的援建,负责项目的人员想到在唐山陡河电厂180米烟囱施工中使用的先进液压滑模工艺,他们率先将这项工艺创新应用到民用住宅楼施工中,使建筑速度大幅度提升。从1982年6月开工到1983年12月竣工,翠竹楼主体结构完成滑升只用了123天,创造了最快“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其后在有着“亚洲第一高”之称384米的地王大厦建设中,中建二局更是以最快两天半一层的速度刷新了这一纪录,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的新“深圳”速度,地王大厦成为了深圳的地标。彼时,对于刚起步的深圳来说,要快速发展却面临着电力匮乏的困境,工厂常常每周“开四停三”。1992年,国内首座在填海区域建设的大型电厂——妈湾电厂主体结构施工正式启动,中建二局用时不到20个月成功实现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创下了同类工程的最快速度。

  在不断刷新的深圳速度中,年轻的深圳经济特区日新月异,鱼塘水田消失了,低矮房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着越长越高的深圳,翟光恒感慨道,“这就是深圳速度的魅力!”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特区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经济特区开始新一轮腾飞,中建二局在追求更快的同时追求更好、更优,致力打造品质工程。

  在著名的深南大道旁,有一座八边形超高层建筑,这是世界第一高钢管砼大厦——353.8米高的深圳赛格广场,也是首座我国自主设计投资的超高层建筑。3.3万吨的用钢量,两万件钢构件,俨然一个“钢铁巨人”,而将这个钢铁巨人连接起来的是21万套高强螺栓,38万颗栓钉和总长度达80公里的焊缝,焊接工程量之大、焊接质量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按照国家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要求,允许垂直偏差50毫米,由中建二局承建的赛格广场实际偏差仅7毫米。

  站在赛格广场顶层向西望去,有一处建筑分外抢眼,它呈现了鹏城大鹏展翅造型,这就是深圳市民中心。其中,代表大鹏翅膀的蓝色屋盖由中建二局建造,时任项目经理的邵宝奎介绍,屋盖总重量约9000吨,而此前他们从未提升过这么大体量的钢结构。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先后诞生。其中“计算机同步控制、整体提升技术”开创了“分步提升、高空合拢,多吊点提升爬升混合作业,使用激光测距仪控制各点标高”的先例,成功实现了特大钢结构屋盖的整体提升。从2004年正式启用到现在,这只展翅的大鹏经历风雨沧桑,成为深圳人不断超越的象征。

  架起总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三座钢结构桥梁

  如果用“敢闯”来形容深圳特区前期发展的话,那么“创新”则是步入新时代深圳发展的关键词。位于南山区的腾讯滨海大厦是腾讯新启用的全球总部,这座代表深圳创新力量的现代化智能建筑由两栋塔楼和三道连廊组成,寓意着“互联互通”。

  如何在两栋超高层中架起总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三座钢结构桥梁?项目部提出了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这就好比用一个巨人之手,把已经在地面组装好的连廊直接提升到高空”,项目经理朱早孙解释道。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引入BIM技术,通过电脑模拟整套施工流程,提升精准度。“通过BIM技术,我们可以预知施工隐患,与过去跟图纸死磕相比,效率高多了。”朱早孙说。

  刚入职中建二局的黄嘉民是深圳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技术员,作为该区首个EPC装配式项目,该项目在创造新时代的“深圳速度”——占地8.7万平方米,建设工期仅8个月,比同类项目工期快了3倍。

  “施工现场上万个构件,每一个构件安装在哪里,光靠人脑记肯定不行,我们把每个构件都打上独特的二维码身份证,扫一下就知道它的信息,该去哪儿一目了然!”黄嘉民提起这个“新招儿”颇为得意。

  不断地创新,成为中建二局智造未来之城不竭的动力。

    见惯了没有硝烟的现代战争在互联网空间里的刀光剑影,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时速的攻与防,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新战场。保证网络及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是摆在中国电子这支信息安全国家队肩上的重大职责和光荣使命——

  中国电子“挑山工”挑起国家信息安全大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漫画:程璨

    那些“看不见”的敌人,随时可能带来极具破坏力的伤害。它们悄无声息潜进电脑,绕过“防火墙”,越过系统认证,直接窃走隐私、文件,或是干脆让系统瘫痪,连影子都不留下。

  34岁的信息安全专家许凤凯是这些“隐形敌人”的老对手。这位中国电子第六研究所军民融合发展部副部长兼工控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是多项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者,但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战士”。

  见惯了没有硝烟的现代战争在互联网空间里的刀光剑影,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时速的攻与防,他深知,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新战场。保证网络及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是摆在中国电子这支信息安全国家队肩上的重大职责和光荣使命。

  “信息行业是属于青年人的行业,是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行业。”中国电子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青年人最容易创新、最有活力,要大胆地启用年轻人,敢于给他们压重担,让他们脱颖而出挑起大梁。

  伴随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子走过了一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发展之路。改革再出发,中国电子提出要培养一批新时代的青年“挑山工”,既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还要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用“挑山工”精神扛起这座国家信息安全大厦。

  肩挑重担 敢于突破关键技术樊篱

  “挑山工”之于中国人,已内化成一种精神符号,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坚韧不拔是“挑山工”精神的象征。在长城网际党委书记、董事长黎军看来,新时代的“挑山工”要有时代担当,要投入青春和热血成为新时代的奉献者,更要有精于技术的本领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工科男”黎军善于技术分析,他观察到上山的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耗费的时间却不比游人多,“挑担子爬山是技术活儿,要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走得又快又稳,需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路子。”

  33岁的赵德政现任中国电子第六研究所电子系统研究室主任,他和所在的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国家实验室的年轻团队,用了几年时间,闯出了一条全自主可控PLC(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领域的新路。

  这是一个工业自动化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工业控制系统好比人的大脑,指挥着电力、交通、国防、军工、市政等重点行业和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一旦关键控制数据被篡改或丧失,甚至系统失去控制,将影响生产安全并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最典型的事件发生在2010年,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电脑网络遭名为“震网”的病毒攻击,1000台铀浓缩离心机瘫痪,全世界为之震惊,工业控制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赵德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希望有一天能在这个领域为国家做点事情。

  2015年,赵德政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不少企业高薪向他抛来橄榄枝,“薪水挺高、又轻松,可总觉得这些不是我想要的。”直到听说中国电子六所的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国家实验室正在启动国产PLC的研发工作,填补国内空白,赵德政的心怦怦直跳,这正是他一直想要干的一份事业,他决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是做技术的,能投身开创性领域最具魅力。”

  起初,实验室只有10多个人,赵德政说,“大家都很年轻,有活力、有冲劲儿,常常一起加班到凌晨。”这群对技术执着渴求的年轻人每天被好奇心、挑战感追赶着往前跑,甚至感觉不到疲倦,“每个人从心底里想把这个事儿做好”,要让国产PLC真正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赵德政清楚地记得,2015年12月1日,第一个原型机调试成功,调试完成已是凌晨4点多。这一天,成了中国全自主可控PLC的生日。

  经过持续不断地打磨和创新,如今,电子六所已经打造出满足工业控制需求的PLC产品型谱——超御N系列PLC。这套基于全国产化软硬件平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多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之后每年的12月1日,这群技术男都要为PLC过生日。

  耐得住寂寞 与隐形幽灵赛跑

  很少有人看得到这些信息安全守护者的付出。在G20、金砖峰会等国家重大会议和活动期间,他们在人们看不见的网络战场上严防死守、绝地拼杀。有人把他们称为“信息安全的119”,哪儿有险情就去哪儿灭火。

  长城网际负责安全分析的刘彩,每天都在与那些隐形幽灵赛跑。那些看不见的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潜伏在幽暗处,随时可能发动攻击。一旦接到有服务器中病毒的呼救,他和同事们必须即刻出发,赶赴现场排查、追溯、绞杀、恢复,“忙到深夜是很常见的事情。”

  一次,河南一个电厂突发病毒感染,情况十万火急,哪怕一个机组停机重启就要花费上百万元,并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当时电子六所检测中心的田晓娜正在河南省另一个城市执行任务,接到求救她马不停蹄,只身连夜穿越几个城市,赶赴电厂支援,及时挽回了巨大损失。

  互联网技术瞬息万变,网络安全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这支信息安全救援队必须保持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以持续创新为引擎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

  毕业于中科院光机所的卜绍芳在长城网际工业控制部门任职,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她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总以为从无到有是创新,现在明白,把一个很少有人做成的事坚持下来,不管大小,都把它做到最好、做出新意。我们看到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挑山工’,不也正是如此吗?”

  总有人用几倍高薪来挖人,许凤凯说,“这些年几乎没有人离开”,因为留下的都有同样的“初心”——和中国的网信事业一同成长,“很多国家重大事务中都有我在,有我的参与和贡献,这种成就感一直在生长。”

    广发“英雄帖”激励嫩芽破土成才

  在长城网际,英雄不问出处。1992年出生的“民间高手”冯子岩是从网上看到中国电子旗下的长城网际发出的“英雄帖”,揭榜而来,在北京未来科技城中有了自己的工位。

  他的履历看起来并不耀眼: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本科学历。但他在IT发烧友中有不少粉丝,这个技术控在微博上发一篇原创技术帖,能获得几万点击量和大量留言。

  他本在成都一家公司做程序员,无意中在网上看到长城网际在全国广招贤才,专注于手机安全漏洞研究的他约上网上相识的另一位技术高手,两人一起收拾行囊来到北京。

  在这座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城中,冯子岩和好友相对而坐,几台电脑就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兵器,“刚来时,领导问我需要什么样的设备,我列了出来,几天后就全部都摆在我的桌前。”

  这是中国电子应对信息技术迭代更新的新战法——面向社会,打开开放大门,利用互联网平台广发“英雄贴”,张榜“招贤纳士”。让中国电子的“挑山工”大军中不仅有精英人才,还有社会高手。

  董事长芮晓武希望打造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的创新环境,通过互联网平台招募高手,或是征集网络安全方面难题的破解之道,好比打擂,让一些没什么资历的年轻人无需论资排辈,脱颖而出。

  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为了激励各个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一项面向青年人才的“嫩芽、破土、成才”人才工程计划在长城网际推出。根据人才入职时间,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方案。

  嫩芽计划面向初入公司的年轻员工,先在一线岗位锻炼轮岗,有“师傅”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和指导。破土计划针对具备三——五年以上的员工,以项目为抓手,在专业性人员的带领下参与某个或某类项目中,在项目中成长为公司相关业务的骨干。而成才计划则专门为具备五——十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专家设计,安排他们在项目或机构承担重要角色,培养打造成为专业领域领头羊,逐步成长行业专家。

  27岁的史春建去年研究生毕业来到长城网际,主要做算法开发和界面设计等工作,“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公司就给我很多锻炼机会,让我参与一些国家的大项目的软件研发中。”在鼓励年轻人破土成才的氛围中,史春建能潜心钻研一些前沿新技术,“原始创新的路很难走,必须像‘挑山工’一样,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咬牙坚持,死磕到底。”

  中国电子年轻的“挑山工”们,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道路上,不辱使命,坚毅前行。

    从健身善跑的马拉松到在世界杯赛直播创造43亿人次观看记录的咪咕视频,咪咕在互联网+文化、体育圈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有人叹道:咪咕越来越会玩儿了!

  咪咕做对了什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

 

    10月15日,“小巨人”姚明出现在北京五颗松体育馆,此番他是以中篮联(北京)体育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名头,见证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与CBA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他对双方即将展开的合作充满期待,“咪咕和中国移动在数字内容领域的运作能力、创新技术和渠道优势对CBA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而咪咕携一大利器而来,将把真4K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篮球赛事,这引得场下的球迷发出阵阵欢呼。“这会给用户带来史无前例的观赛体验”,咪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从健身善跑的马拉松到在世界杯赛直播创造43亿人次观看记录的咪咕视频,咪咕在互联网+文化、体育圈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有人叹道:咪咕越来越会玩儿了!

  领跑互联网+跨界融合

  2014年11月18日,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咪咕公司”)在北京成立。脱胎于中国移动这个老牌大体量央企,咪咕公司成为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投入运营的第一个专业子公司,是中国移动针对移动互联网业务探索专业化运营所迈出的第一步。

  咪咕公司成立至今近4年时间,在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等领域持续深耕,并不断在体育等新兴领域拓展,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业绩。咪咕公司成为中国移动面向市场、谋求转型升级的创新试验田。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咪咕做对了什么?一个答案是,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战略抉择,在不断探索中改革创新。

  作为中国移动旗下的唯一运营实体,咪咕在跨界合作领域早已领跑。咪咕持续做强音乐、阅读、视频、游戏、动漫5大内容聚合分发平台。在互联网体育、演艺、二次元等垂直领域做好用户深耕,提升客户体验,打造粉丝经济。做好直播、广告、人工智能平台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跨界新优势,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咪咕汇聚的超过2000万首歌曲、460万条视频、1200多路音视频直播、50多万册书刊、3万多款游戏、55万集动漫画及短视频。

  传统“玩儿法”已不适合咪咕 发力下一代品牌沉浸

  而咪咕与体育赛事的跨界合作,成为一次华丽蜕变。

  今年7月世界杯赛,咪咕视频全面发力。C罗进球后10秒钟,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24小时点击量破亿。世界杯期间,累计有超过43亿人次通过咪咕视频观看比赛,决赛日观看人次超2亿。

  咪咕搬出互联网平台的十八般“兵器”:多屏同看,多路视角,真4K画面看世界杯;听主题曲;开展“我与世界杯的一天”活动,提供差异化服务;上线基于足球和俄罗斯的网络文学作品;二次元偶像直播,观众线上线下全方位全场景体验世界杯……用户在体验世界杯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内容、速度的更新,还享受到体验上的差异化。

  瞄准了互联网+体育赛事的融合靶心,咪咕继续进发。世界杯过后,咪咕旋即启动“451计划”,上线了包括中超、欧冠、亚冠、欧洲五大联赛等顶级赛事。

  面对5万亿体育产业这块大蛋糕,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咪咕公司凭借世界杯期间的突出表现和“451计划”的全面布局,已完成了对体育第一流量梯队足球的版权构建。

  在迎接、参与市场竞争的洗礼中,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咪咕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在新技术潮头率先提出“A.I.P模式”,推进全IP开发运营,对接“互联网+”,实施“文化+”行动。发布“BI”(品牌沉浸——记者注)的概念,结合各类应用场景、IP内容和大数据描绘了一幅“趣生态、泛娱乐”战略蓝图。

  有数据显示,90后每天可以接触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然而能被记住的仅仅不到1%。

  “在如此残酷的消费者心智竞争中,高昂的成本与容易遗忘的记忆成为品牌营销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BI——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所代表价值的认同。”咪咕公司CEO刘昕说。

  在刘昕看来,传统的“玩法”已经不适合咪咕,企业未来将面对四个“新”:主流消费群成为90后和00后的“新人类”;5G大环境下的“新连接”;线上线下交织融合的“新商业”以及以BI为必然趋势的“新营销”。他希望,可以不断探寻用户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继2017年提出“BI“(Brand Immersion品牌沉浸)营销理念后,在10月17日上海举行的咪咕全媒体推介会上,咪咕公司再次进行内容革新和理念升级,提出了下一代沉浸体验(NGIE,Next generation immersion experience)的全新理念。咪咕公司COO颜忠伟表示:咪咕将成为“创新文化全场景沉浸体验生态的技术公司”作为企业愿景,希望用科技拓展更多体验场景,以4K+5G为技术驱动力,通过布局内容+活动+服务的体育生态和视听+体验的娱乐生态,打造体娱营销新主场,为用户开启全方位的下一代沉浸体验。

  5G近在眼前,中国移动一直积极推动部署5G。5G有超高网速、超低时延、超大连接三大特点。体验速率是4G的100倍,时延仅仅是4G的五分之一,连接数密度更是4G的10倍。

  咪咕已经做好面向未来5G发展的规划。“如果说4G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5G则是全新的‘高铁线路、全新场景、全新生态,随着百万基站的连接,为内容场景打造带来更多机会,为IP的全场景呈现带来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刘昕说。

  刘昕清醒意识到,放眼未来,互联网新传播、新技术挑战迎面而来,咪咕依托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适时创新势在必行。

  基于此,2017年11月,咪咕发起成立了第一个5G新媒体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创新联盟,结合技术的创新,传播主流文化,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

  没有国企的“四平八稳” 打了“鸡血”往前冲

  “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是与个人能力提升、组织能力提升、战略达成、绩效达成密切关联的。职业发展体系是促成员工、管理者、企业实现共同发展和取得多赢的利器。”刘昕坦言,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是咪咕不断创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咪咕广揽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都要去子公司不同岗位锻炼半年,了解公司的项目落地情况,为员工提供成长的动力和方向。“在基层工作提升了我的能力,让自己懂得了责任与承担。”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咪咕公司公共事务单元的康可聪说。

  咪咕一位年轻的“老员工”说,在这里给年轻人平台,只要有能力、有水平、有点子的很快脱颖而出。年轻人在这里“很拚,完全找不到人们常说的国企那种四平八稳的感觉”。

  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的人力资源单元刘育东很赞赏咪咕对新员工实行的“导师制”,作为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引领者和同行者。在公共事务单元的孙慕蓉看来,导师是“有榜样作用的、正面的、积极的”。

  技术管理单元的付瑶,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提起2017年在子公司“跟大型活动直播”的经历,颇为感慨,“直播太锻炼人了!可能离活动开始还有一两分钟,发现没有直播信号;或者有人不小心碰掉了某根线,设备出现故障。”付瑶说,“在这里跟着前辈们学习,每天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必须全力往前冲。”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1446.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