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近日发布,建党百年、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航天、双碳、疫苗接种、双减、北交所、“清朗”行动、疫苗援助、《生物多样性公约》等词入选。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今年的十大流行语中,有两个是生态环保领域的热词:双碳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它们为什么入选,又有哪些重要内涵?我们一起再复习一下这两个词吧!
图片:王亚京 摄
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缩合称。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对中国双碳目标进行部署。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1993年12月29日生效。公约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公约,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对中国生效。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与记者们分享好消息: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的雪豹频繁现身,青藏高原“万羊齐奔”的壮丽景象复现……这些让人暖心的消息都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今年10月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在10月12日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郑重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困难的当下,本次会议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引领高质量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提出,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两个词,成为描绘2021年的代表性语言之一,记录着世界与中国过去一年的经历。据了解,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是年度“汉语盘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举办十四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来源:中国环境APP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1948.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