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新刊速递:《中医典籍与文化》第二辑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60047.html

新刊速递:《中医典籍与文化》第二辑

本辑内容

《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一辑总第2期主题为“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语言”,聚焦于中医药的文本理解、多语种翻译与知识传播,共收录19篇文章。

“专稿”3篇

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右讲坛”学术对话与主题演讲的整理文章。

“中医多语种翻译研究”7篇

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医药文本的翻译与理解。

“古典中医语言研究2篇

讨论了中医古籍与简帛文献中的文字问题。

“中医传播史研究”3篇

既关注中医药海外传播与交流,又有中药理论的古今演变研究。

“译稿”2篇

第一篇是关于亚洲医学的全球化的文章,第二篇记录的是近代中国博济医院的结石手术。

“书评”2篇

对象分别是剑桥大学青年医学史家白玛丽( Mary Brazelton)博士的新著《大规模免疫接种:近代中国的公民身体和国家权力》(MassVaccination :Citizens’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和现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边和博士关于明清药学史的研究《人知其药:明清中国的医药文化》(Know Your Remedies :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China)。

值得提出的是,本辑部分文章来自2019年牛津大学ArgO-EMR举办的“Thick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Medince”系列学术演讲。

牛津大学医学人类学家Elisabeth Hsu教授受邀为本辑撰写了卷首语,她说:翻译不仅是语言和语言学、风格和表达形式的问题,还涉及社会关系、对环境和宇宙的感知、概念问题、思维和想象以及非言语的日常实践。而且,中医学在与其他学习文化交流知识的同时,始终处于一个变革和创新的过程,这些来自国外的知识——无论是中世纪还是晚期的知识——被编织成了一种认识模式——尽管有种种可能——但在各个时代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很明显,中医是在不断的翻译和交流,其中,在表达着一个重要的和广泛支持的文化现象的人类学理解。

目录

01海内外针灸发展的机遇、困境与出路

【按】本次海右讲坛·高峰对话会主要围绕目前海内外针灸发展的时代机遇、生存困境与未来出路展开讨论。对话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树剑教授主持,第一节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研究,景向红研究员引言;第二节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兵研究员引言。中国中医科学院喻晓春研究员、黄龙祥研究员、赵京生教授、朱建平研究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河北中医学院贾春生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斌教,云南中医药大学贺霆教授等与谈。

02中医技术史研究的论题与方法

【按】本次海右讲坛·高峰对话会主要就中医技术史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展开了颇具启发性的讨论。对话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树剑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高晞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研究员、黄龙祥研究员、朱建平研究员、赵京生教授、顾漫研究员,东华大学袁媛副教授,北京大学姜姗博士等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谈,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全国多所高校的上百位师生参加。

03 五行如何行——从现象学看中医学的分类

(方向红)

【摘要】 关于五行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都陷入了自然态度的分类之中;通过现象学的方法,与自然态度分类方式和康德哲学的分类方式不同的是,五行如何行,以及是否行应当在现象学还原之后,作为被给予的运动的先天来看待。本文认为五行即阴阳的两种运动的不同关联形式,从而完美地从运动的先天角度将世界进行分类。

04 Analysis and Analo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Making Sense of TCM Theory for Beginners

Nigel Wiseman

[Abstract]The westward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suffered greatly from Western unfamiliarity with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from the paucity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Western languages about Chinese medicine itself, giving rise to misconception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schools still centers on textbooks that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core knowledge but fail to present a wider view. On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would b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in-depth explanation of the role of analogy in relation to analytical reasoning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theories. This presentation offers examples of how this could be done through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of how theories about the liver may have arisen and though 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based applications of the five-phase system in patho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that have not been consistently endorsed in later clinical practice.

05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问题探讨

(叶晓 张红霞)

【摘要】作者运用史学、文献学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根据业内具有代表性的翻译专家和标志性作品,将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中阐述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不同原则和标准,讨论形成这种原则和标准的相关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供后继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完善作为参考。

06中医术语西班牙语翻译的文化偏离与补偿——以《中医文化关键词》为例

(张晓雯 朱燕 陈钰)

【摘要】 《中医文化关键词》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中国医药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重要的学术成就。作为该著作西班牙语版的中方译者,笔者发现:中医术语存在多种译法、译名混乱、无对应词、甚至误解中医原意的现象,这为中医药教育、医疗服务、科研、学术交流、信息传播以及经贸等多方面带来了困难和损害。分析中医术语西语译名文化偏离的产生机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补偿,从而规范中医术语西译,促进中医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推进中医药走向西班牙语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中医海外推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07中医法语临床口译方法探析

(朱石花)

【摘要】中医法语临床翻译作为服务于以法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一种特殊口译分支,在对外临床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二次教学”的作用。本文在遵循中医外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旨在提出六种常用的临床法语翻译方法,即音译、直译、意译、音译结合、约定俗成以及互动法,以期为提高法语临床翻译效果起到一些指引作用。

08科学视野下的中医翻译

(蔡英文)

【摘要】针对中医翻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科学视野审视现有的中医翻译实践,重新构建中医的话语体系。分析了中医的学科地位并与西医进行了对比,在现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模糊集理论,提出了中医翻译的四个准则。参考中外对化学元素命名的成功经验,提出以“六书”为指导构建与西医兼容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认为中医是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系统科学,采用阳中求阴的翻译模式易于被西方所理解;采用集合图式对现有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加以总结,提出了阴阳五行、五脏、十四经络的新译法。采用模糊集合论方法可以清晰地构建中医翻译的整体框架并对翻译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溯及英语词源之翻译法具有语义宽泛、利于重塑、兼容西医、专业性强、古朴典雅等特点,有利于构建中医的学术话语。

09目的论视角下中国中医药企业网络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

(史云松)

【摘要】为响应国家中医药“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倡议,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医药企业积极加大外宣力度,扩大出口,弘扬中医文化。但其英译的外宣材料缺乏理论指导,质量不容乐观。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强调译文的功能和翻译的目的,符合中医药企业外宣材料翻译的特点。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对比分析目前中国知名中医药企业的网络外宣材料,发现许多中国中医药企业翻译外宣资料时目的不明确,语言不连贯,内容不忠实。在目的论指导下,本文提出优先考虑翻译目的,适当使用增译和直译加注释;关注语言连贯,多使用增译;核实中药药理,确保翻译忠实,多使用意译或者创译。通过以上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提高外宣文本翻译质量,促进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0人类学视阈下中医翻译的“深度”剖析

(蒋辰雪)

【摘要】中医翻译的本质首先是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保持中医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其次还应满足中医文本在不同实践情境下的社会性。源自人类学的深度翻译方法兼具意义阐释和文化传递的双重能力,且层次分明的深度化语境为实现中医译文的社会功能提供了保证。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医深度翻译的语境层次,辨明了语境深浅层次的考量标准,希望能够为中医深度翻译及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指南,并尝试从人类学视角,开启中医翻译研究的新认知和新视野。

11中医古籍整理中的汉字字形处理原则

(马乾  周艳红)

【摘要】随着中医古籍整理的深入,学界开始注意中医古籍整理规范问题,但对于汉字字形处理原则关注度不够。为提高中医古籍整理本的质量,并立足于信息化时代的规范化、标准化需求,文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等,针对目前中医古籍整理实践中的字形处理失误类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措施。文章提出中医古籍整理过程中要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国家标准以及《中医古籍整理规范》等行业标准处理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形等问题;对于《通用规范汉字表》之外的汉字,需要避免无限类推简化,参考权威科研成果和国家标准,妥善处理已编码字和未编码字。

12释简帛医书中的“段”

(张显成 杜锋)

【摘要】系统整理简帛医书中的“段”字,共得10个用例。这些“段”字,有的整理者有解释,有的没有。归纳分析这些“段”字的意义,可知有两个意义,一是“锤击”(这是“段”的本义),二是读为“碫”。这些用例中的“燔段糱”“段之二七”“段骆阮少半斗”的“段”,整理者所释均不确。

13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o the West (1840-1949): Characteristics and Inferences

(Yanni Fan, Sisheng Tian)

[Abstract]Compared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Westerners in premodern era and was studied, introduced and disseminated to the west by classic translation, treatises, papers and repor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This med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six features, namely the recipients involved being Westerners especially medical missionaries, incidental activities, changed attitudes from negative to increasingly positive, improve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he recipients, influence of medicine development on their research methods of medicinal herbs, variation and localization. Two implicat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medic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one is the need to introduce and translate actively instead of passively; the other is to disseminate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est as a whole instead of separating materia medica or acupuncture from medical theories.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emodern era; med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14 伊朗于13-14世纪的医药交流

(丰云舒 宋岘)

【摘要】13-14世纪,中国的元朝与伊朗的伊利汗朝医药交流十分频繁。本文从《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以及《回回药方》两部医书为切入点,以文献为主要材料,考证相关文本,以窥见中伊医药交流的一角。《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合赞汗大王时期的宰相拉施特主编,其中记述诸多来自中国的医书文献。《回回药方》是按照伊本·西那《医典》框架编写,用汉文表述的穆斯林医书,有许多穆斯林医学知识在《本草纲目》《普济方》亦有体现。

15 中药理论形成与演变发展的影响因素试析

(孙鑫)

【摘要】中药学知识的积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药理论体系,并分析其动态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发现中药理论体系既保持着理论核心的沿袭和传承,也不断进行着理论外延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药理论体系的雏形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及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下诞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药理论核心内容的沿袭使其得以稳定表达,临床实践需求和医疗经验积累推动中药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完善,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碰撞影响近现代中药理论的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亦对中药理论发展影响广泛。

16 反向的创造力:亚洲医学的全球化

埃尔林·奥格(Erling Høg)许小丽(Elisabeth Hsu)著 石国旗译

【译者按】本文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埃尔林·奥格(Erling Høg)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许小丽(Elisabeth Hsu)为2002年《人类学与医学》(Anthropology & Medicine)杂志以“反向的创造力:亚洲医学的全球化“(Countervailing creativity: patient agency in the globalisation of Asian)为主题的特刊所撰写的前言。本译文节选了原文的部分内容,并根据所选内容和原特刊的主题予以标题。文章介绍了亚洲医学全球化传播的多样形式,梳理了其历史进程,探讨了文化转移与融合,认为其全球化和本地化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文章精炼而深入浅出,既回顾历史、关注当下,又放眼未来;既总结现状,又对比反思,读后能够大致了解亚洲医学逐步全球化的历史脉络,亦可对亚洲医学本地化的实践和其体现的反向创造力有所认识和思考。

17 博济医院的结石手术

〔美〕谭约瑟(J.Oscar Thomson)著 杨宇平译   崔军锋校

【译者按】这篇文章于1921年刊载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原题目为Lithiasis At the Canton Hospital。博济医院是近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家西医院,而结石手术在早期一直是该医院的传统优势手术项目,在西医“用手术刀打开中国大门”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校译者选译长期在该院从事外科手术的谭约瑟医生的此篇回顾博济医院结石手术的文章,有重要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18 生命政治与全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大规模免疫接种史:评《大规模免疫接种:近代中国的公民身体和国家权力》

(吴苗)

【摘要】剑桥大学青年医学史家白玛丽(Mary Brazelton)博士的新著《大规模免疫:近代中国的公民身体和国家权力》(Mass Vaccination: Citizens' 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追溯了大规模免疫接种在中国出现、发展和强化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免疫接种作为传染病治理的重要手段,逐渐被国家重视和利用,进而演变成为一种生命权力的历史现象,展现了免疫接种作为一种生命政治对国民身份的重塑。全书史料翔实,论证有力,观点新颖。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阅读这本书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传染病治理过程中个体与国家、生命与权力、自由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

19 明清要学知识的“全景式”考察

——评边和《人知其药:明清中国的药学文化》

(贺晏然)

【摘要】《人知其药:明清中国的药学文化》(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是现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边和博士关于明清药学史的突破性研究。本书以药学文化为线索,借以探讨更为广阔的明清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边和博士对明清历史背景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充分显示了专门史研究必须依赖的“全景式”学术视野。这一取径帮助她成功论证了明清药学传统在政治管理、经济贸易和知识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丰富了学界对包括医药史在内的明清历史的理解。本文是对边和博士专著的学术评论,在梳理章节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该书对医药史研究方法的启发,并反思了医药史与宏观史、宗教史和科技史之间对话的有效范式。

主办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本辑协办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本辑学术委员会

王振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方向红(中山大学)

余新忠(南开大学)

张显成(西南大学)

周恩(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骥(成都中医药大学)

朱剑飞(河南中医药大学)

沈澍农(南京中医药大学)

范延妮(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辑编委会

主编:王振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执行主编:张树剑(山东中医药大学)

特约主编:蒋辰雪(南京中医药大学)

英文审校:Nigel Wiseman(长庚大学)

END

【投稿邮箱】 dianjiyuwenhua@163.com

【审核】 张丰聪

【本期编辑】 林艳华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0047.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