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0日,第33个教师节。
在这个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几位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与教师。他们对谈、交流,掂量这份职业带来的美好。他们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位教师要如何坚守讲台?要如何守护心中那份神圣?
山东青岛通济实验学校的小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准备送给老师的卡通形象画。新华社发
用情讲授思政课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着最庞大的学生群体,解疑释惑,他们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又有哪些困惑和难题?
从教25年的一线思政课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路丙辉敞开心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诊脉开方,为一线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心灵的沟通
路丙辉的第一个疑问来自教材。“目前的思政课教材和学生快速成长的环境有些脱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甚相符。”路丙辉说。
“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每天面对海量信息,如果教师不作好充分准备,很容易令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它没什么用处。”
“实际上,学生们非常需要思政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目前的教材本身吸引力不够,而一些老师在讲课中放不开,有些‘端着’。须知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来欣赏你的演讲,而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路丙辉说。
针对路丙辉的困惑,陈先达老师给出了“情”的“药方”。
“我认为,教材应该是基本稳定的,它涵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随着时移世易,它需要改,但并不需要年年更迭。”陈先达首先说。
“随着社会环境和学生思想的变化,也许教材有一些疏漏待补。教师如果认为存在疏漏,可以向教材委员会反映,但是在讲授中还要对教材有基本的尊重,维护教材威信。”陈先达说,“教师不能抛开教材更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问题,要注意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以及社会思潮在学生中的反映。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要入情入理,动之以情。”
“我们是传‘道’者”
从教25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路丙辉通过课上的殷殷教诲和课下的德育研究会、“丙辉漫谈”等育人形式收获了一个评价——“温暖”。
然而这个“温暖”的背后,思政课教师也有自己的困难,课时多、任务重,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职称评定上,成绩难以量化。路丙辉把自己的困难艰辛隐于日常教学的背后,今天,他想为“负重前行”的思政课教师群体请教前辈,如何看待“得与失”?如何更有“荣誉感”“获得感”?
陈先达开出了“道”的药方。
在陈先达看来,思政课与专业课是“育人”与“教书”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
“它的价值应该从全局中来看。”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改变对高校教员的评价标准。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在职称评定方面,应更重视教书、上课的部分,对于论文发表方面应放宽标准。”陈先达说。
“但是,思政课老师就不能写论文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照本宣科,讲课内容没有变化、不够新颖,没有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问题展开研究,当然不能成为论文。以我个人的从教经验来说,我的讲稿同时可以是文稿。科研与教学有矛盾,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要根据社会思潮的变化把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课堂上奉献给学生。”陈先达进一步解释。
“我们是传‘道’者,我们为学生的人生保驾护航。对于学生来说,专业课一时没有学好可以补考,但思政课要如何补呢?很多人认识不到这点。专业课随着学生工作单位的转换可能失效,但思政课关乎人生大道,不会失效。”陈先达说。
人生要解决三种关系
在路丙辉的从教经历中,同学们问的最多的,还是与人相处的问题。“宿舍矛盾、感情问题是最普遍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除了学业外,大学四年同学们普遍烦恼的事。”路丙辉说。
作为长者,陈先达老师开出的药方是“让”。
“一个人一生要解决三种关系,人和自然、人和自我、人和社会。一个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很容易处理不好关系。尽管问题千差万别,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要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就事论事,要从哲学高度分析研究。”陈先达说。
“如果一个人和宿舍6个同学关系不好,不要以为换个宿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问题还会出现。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没有处理不好的关系。”陈先达最后说。
用爱守望成长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一位是从教35年的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丁小彦,一位是只有4年教龄的乡村教师、九江市修水县何市镇知青希望小学校长慎魁元。
因为学生,因为成长,他们有了这次交流,谈教书、谈教师、谈专业,谈那份对学生恒如春天的爱。
教师人生的乐趣是将儿童从此岸渡向彼岸
慎魁元:作为教师,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您收获了什么?这种乐趣源自您对教师职业怎样的理解?
丁小彦:“做好人,教好书。课堂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去锤炼。”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朱俊兰对我说的话。一晃35年过去了,回望教育生活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甜蜜和奋进。教师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将一船船纯真善良的少年儿童从此岸渡向彼岸,并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对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创新。在与一批又一批学生的交往中,我收获最多的是爱,学生对老师最纯真的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我们都期待未来更美好,今天就要用美好的爱去培育每一个学生。
慎魁元:教育无处不在。如果老师真心与他们沟通,去帮助他们,他们会感受到的,只有孩子得到认可和鼓励,他们成长的力量才更加强大。好的教育,会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您的学生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您是如何做到心灵交往、注重赏识、情感凝聚,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丁小彦:我首先是不断地提升道德修养,变得自律、勤奋、友善、宽厚、充满爱心。我爱学生,力求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不管是遇见顽皮的学生,还是遇见患有多动症的学生,都用心关爱他们,抽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引导和赏识,用童心母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获得成长。时代在变,我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用激励性的评价唤醒学生主体自觉意识,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为每个学生建立一面荣誉墙,在各项语文学习中只要参与,只要有进步,都会获得不同类型的荣誉徽章。
慎魁元:教育需要情怀,努力可以带来改变。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出现在您的书桌上。您的教育信仰是什么?
丁小彦:我的教育信仰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向上向善、纯真美好的,每朵花儿都会开放,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爱是生命成长的力量,用爱去温暖、守望,就会有生长和收获。
教学,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去锤炼
慎魁元:教学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去锤炼。几十年的从教经历,在不少人看来是一笔财富,但新时期,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个性越来越丰富,原有的经验有可能是一种羁绊,面对这样的情形,资深教师如何保持对职业的新鲜感,在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
丁小彦:资深教师要保持对职业的新鲜感,唯有与时代同方向,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与时俱进。
工作35年来,我不间断地学习,完成本科、研究生学业。坚持阅读各类书籍,赴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挂职学习,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赴美国友谊学校考察学习等等。学习让自己的知识丰厚起来,心变得平静下来,眼界开阔起来,信念更加坚定起来。
工作35年来,我一直坚持研究,用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在巴蜀小学律动教育思想引领下,我们进行“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探索,用心缔造完美的教室。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学了六年的语文,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语文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我们研究学生、查阅资料、开会讨论、与全国顶级的专家对话,最后确定为——“一爱三会”的语文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爱母语、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
当我们的研究转化为课程,化为一个个教育行为,学生变得爱阅读、善思考、会表达,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
用心血培育青年学子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追授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别奖”。9月6日,记者邀请从教5年的高校青年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来兵与黄大年教授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进行了一场对话。
刘来兵:作为从海外归国的科学家,黄大年教授为科研工作倾注了全部生命,对青年学子倾注了全部心血。这是为什么?
于平:黄老师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家庭里,他就得到了师德的传承。他总是提起,当年从广西来长春上学时,因为长春冬天很冷,作为南方人的他很不习惯。他的大学老师细心帮助他,送给了他棉被和棉衣。我想,这些事情使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职业有着深深的敬畏。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黄老师身上最可贵的、最值得学习的品质是淡泊名利,专心做事,不计个人的得失,对待学生格外投入和用心。不管是学术、还是个人规划,只要学生有问题找他请教,哪怕是团队以外的学生,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解答。有时,我们都觉得这些事情占用他太多时间了,劝他减少这方面的接待。可他却说,“我回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学生都找上门了,怎么能不管”。
刘来兵:能使自己成功又能引领学生快速成长,是每位青年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黄老师回国之后,如何指导与引领学生成长为骨干?
于平:回国后的7年里,他将巡天、探地、潜海的研究视为己任,并常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黄老师对待学生成长格外关心,但是在工作上却“不讲人情”。
在项目会上,他发言从不寒暄客套,而是直面问题,一针见血。他一再强调“技术指标不能模棱两可”,任何一项说不清楚,他都不予通过;他要求所有提交的材料都要“无懈可击”,不到最后期限,他都会一遍遍修改完善,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还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项目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通过这套系统,他可以随时掌握团队成员工作动态、项目进展和人员去向,这样一套近乎无情的软件让大家叫苦不迭,都觉得黄老师太不近人情了,而他却说:“在工作上,不要和我讲人情!”
刘来兵:繁重的教学任务、职称晋升的困难、来自生活的压力,都是国内高校青年教师普遍遇到的烦恼,黄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于平:黄老师经常会与团队中的青年教师交流。他深知,青年教师年轻,缺少社会资源,需要组织团队开阔视野,同时他们还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黄老师常常启发大家,不要只将目光放在眼前,要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旦将个人发展融入更大的舞台中,你的路会越来越宽,而你感受到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小。
黄老师曾说,自己很会生活而没有生活。在国外的时候,他经常办派对、自驾游,和夫人打理花园,甚至家里的地板都是自己铺的。回国后,因为太忙,很多事情都没有时间去做。工作之余,他总会叮嘱同事们注意饮食健康,可是自己干起工作来常用面包对付。为了能够再返回办公室接着干活,晚饭常常就在校门口吃个米线了事。
任何人只要靠近他,都会被他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052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