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网购“情绪价值”。
找人在线陪唠嗑、陪吐槽的“树洞倾听”服务,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激增;宣称拍下后就能自动长到大脑上的“爱因斯坦的脑子”,目前已售10万+,甚至入选了淘宝2023年度十大商品;下单后商家会向指定社交账号发送“嗡嗡嗡”的“虚拟蚊子”,销量也已有100万+;此外还有骂醒恋爱脑、“好运喷雾”、“转运锦鲤”等,均有不低的销量。
电商平台上,五花八门的虚拟情绪商品
这些虚拟商品,乍一看非常荒诞无厘头,主打的就是“一个敢买,一个敢卖”。毕竟买爱因斯坦的脑子长脑子,在许多人看来多少有点没脑子。不过那些数字可观的消费数据却似乎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开始通过虚拟商品为个人情绪买单。
其实大家明知道虚拟商品并不能帮自己真的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并下单呢?不过就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情绪价值。
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互动里,人们那些微小的、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情绪,得以被看到、被接纳、被回应、被理解。哪怕只是为了一瞬间的开心和满足,但当压力得到了释放,情绪也就有了宣泄的出口。不要小看这种宣泄,在应对内心难题时,人们往往需要这样的情绪价值。
其实,情绪价值原本是一个营销学概念,指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而如今,它已经被泛化理解成一种能力,一种能用语言就让人感到心情舒畅的能力。
不久之前,“情绪价值”被《咬文嚼字》编辑部列入“2023十大流行语”。这也标示着,与以往人们倾向于忍耐压抑、情绪内藏的性格特质不同,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对自我情绪的观察和释放,他们渴望在一段段亲密关系中,能深入交流却又不失独立。
但受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的影响,线下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孤独感。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家乡之外的地方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与不断被压缩着的社交空间,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个体的漂泊感。或许正如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原子化个体”那样——他们或许排列得非常紧密,但又同时彼此孤立。
因此,渴望真诚陪伴、重视情绪疗愈、追求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就成为了更多人的情感刚需。当公众情绪转变成消费意愿,虚拟商品也就有了成为生意的可能。于是,一些注重自我情感需求的年轻人们开始花钱取悦自我,为幸福感、满足感和仪式感的获得而付费。
不过,不管人们是为了一时好玩还是为了真情实感而下单,当情绪价值的获取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也不免带来一种更深的思考。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该如何得到更好的安抚?购买虚拟商品行为的潜意识里,是否也包含着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回避与防御?对于需要成长的年轻人来说,是否在人与人更真实的互动中能收获更多的益处?
其实情绪产品能否缓解精神内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实大家都明白,情绪产品本身并不具备什么奇特的功效,不过是个人情绪投射到一个具象物上,再反射回自我的一个过程。谁又能真的将问题解决寄希望于一个几分钱、几块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呢?大都是“花点小钱买个快乐”罢了。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3615.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