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外语学院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67409.html

 

外语学院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团队及组成

外语学院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以英语专业为依托,1978年开设英语教育专业时就设置了英美文学课,2004年始为英语专业普通本科学生开设英美文学系列课程,至今已30多年。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英美文学课程群的教学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优秀教学团队。

1.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年龄、职称呈梯队结构:团队有10名成员,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团队中有河北省级优秀教师3人;年龄结构:60后教师4人,70后教师3名,35岁以下教师3人,呈现出明显的年龄梯度和接续性,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团队敬业重教的优良传统,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和特色。

学历结构富有特色:4人有文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体现文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实力;5人有硕士学位,本科学历,其中1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教学“接地气”的特色。

学缘结构呈多元、开放态势: 团队成员的毕业学校分布于全国6所高校,其中3名成员有在国外、1名在国内知名大学研修的经历,其中徐常兰副教授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获得北京大学科研成果奖。

2. 团队已经形成三个分工协作的教学梯队,计划详尽、目标明确

第一梯队:英美文学教学团队成员由学识渊博、师德崇高、经验丰富的三位河北省优秀教师张瑞民教授、许素波教授、刘立新教授构成责任教授,创建教学团队学术传统,指导、督查团队的建设。

第二梯队:由在“英国文学”省级精品课建设的舞台上迅速成长的杨敏副教授担任组长,与在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个人风采融会贯通的吴秀兰副教授、徐常兰副教授共同构成团队的中坚力量,带动和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第三梯队:“英国文学”省级精品课还带动了以杨靖副教授为组长的创新、灵动、锐意进取的三位教学新秀:马云燕讲师、张晓颖讲师、阎晓玲讲师。 她们是英美文学课程群中跨文化交际、口译、中国文化和笔译等专业方向课的重点培养力量。

3.团队带头人练就了平等中充当首席的潜力

1)学习能力:英美文学课程群团队带头人安晓红教授, 2010年省级精品课“英国文学”主持人,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通过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英语三步连环教学法”首创者刘立新教授手把手的悉心传授,在教学技能与智慧上有了长足进步;经过省教育科学三等奖高师英语专业课程群整体性改革与实践课题主持人张瑞民教授的点拨,树立了课程群的理念,明确了教改方向;在我们外语系专业领头人省优秀教师许素波教授的言传身教下,练就了在 “平等”中充当“首席”的潜力。

2)领导能力:创建“三一”教学团队领导机制(具体规则见附表2):“一点一面”、“一松一紧” “一高一底”。。

3)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Team Teaching” (协同教学)(具体见附表3),使团队配合效能最大化;通过对团队成员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与个性的“缺陷管理”,不断将“木桶”的最短处加长;领导成员与团队建立“共同愿景”,激发了团队与成员的内驱力。

二、团队教学工作

1、“英国文学”省级精品课为辐射源

1)树立课程群教学理念

树立“语言、文学、文化纵向深化”和“中英文学经典横向比较”的课程群教学理念,以省级精品课程“英国文学”为辐射源,构建优质英美文学课程群。

2)孵化“问题双环” 教学模式

立足问题教学,梳理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培养跨文化意识;着手语言内环,品经典、练内功,鼓励英语创作;着眼于情商外环,增体验、悟人生,承担文学课人文关怀的历史重托。

3)推广“workshop”( 工作坊)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把文学鉴赏直接指向英语创作,把英国文学课堂演绎成英语workshop,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创作活动的主体。

2.构建优质英美文学课程群

1)以省级精品课程“英国文学”为核心课程,首先建立起与“美国文学”在教学方法、知识结构、人才培养上的内在统一。英美文学包括专业必修课“英美文学入门”和专业方向课“英国文学作品赏析”、“美国文学作品赏析”。

2)语言、文学、文化纵向深化:在“品经典,练内功”中建立起“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与“基础英语”,“英语阅读”,“高级英语”等学科基础课在语言技能培养上的连贯性;在“梳理历史脉络,跨文化交际”中达到“英美文学史”与专业任选课“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 以及专业方向课“跨文化交际”等在学科知识上的内在统一。

3)在“中英文学经典横向比较”中,建立起与专业必修课“翻译理论与实践” 在文学翻译层面的逻辑关系。

优质英美文学课程群的建设, 可以打破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使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达到内在的有机统一,增强教学资源的竞争力,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团队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敬业重教、精诚合作,以省级精品课程“英国文学”为辐射源,构建优质英美文学课程群,优化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学生语言、文学、文化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争创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品牌、特色。

2. 具体目标:

1)精品课程:第一梯队深化省级精品课综合英语“三步连环”教学模式,英国文学“问题双环”教学模式;第二梯队的3门校级精品课,至少一门在三、五年内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第三梯队争创一门校级精品课。

2)特色教材:把多年的教案、教学课件、网络课件进行系统整理、完善,争取在2015年出版一套符合地方普通院校实际、充分挖掘英国文学课程网络资源、体现中英文学对比的教材。

    3)中青年教师培养:把第二梯队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专家级教师,第三梯队的教学新秀教师发展成未来的“双师”型创新人才。

团队设置特色

1. 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2. 团队带头人具备在 “平等”中充当“首席”的潜力。

3. 团队有已经形成三个分工协作的教学梯队,计划详尽,目标明确。

专业特色

1. 持续发展性: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英国文学” 省级精品课的优化,使新升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真正完成了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华丽变身。

2. 示范性:优质英美文学课程群的构建,整合了学生语言、文学、文化学科知识体系,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有机融合提供范式。

3. 创新性:英语课程群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

课程特色:

1. 明晰课程目标内涵,准确定位

依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我校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实际,适应当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时代需求,明晰英美文学课程群目标内涵,准确定位:

第一,英美文学是一门培训英语语言技能的终端课;第二,英美文学课是人文综合素质的起始课。第三,对于考研和对文学有偏好的学生,英美文学又延伸为一门学术素养课。英美文学课程群经过英语语言技能课的感性经验,人文素质培养课的审美陶冶与理论思辨,延伸至学术素养课的理性认知,确保务实、高效地完成英美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2.树立课程群教学理念

树立“语言、文学、文化纵向深化”和“中英文学经典横向比较”的课程群教学理念,可以打破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使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与学科基础课在语言技能培养上保持连贯性,并与专业任选课以及专业方向课在学科知识上达到有机统一。

3.首创“问题双环” 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模式

立足问题教学,梳理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培养跨文化意识;着手语言内环,品经典、练内功,鼓励英语创作;着眼于情商外环,增体验、悟人生,承担文学课人文关怀的历史重托。

创新性改革措施

为解决英美文学教学实际中课时减少、经典越来越被边缘化、以及 “思维缺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有效”、“有用”、“有氧”的三大创新性教改措施。

1. “有效”: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史教学

在目前文学课大量消减课时的状况下,文学史教学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英美文学教师结合非母语学习者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规律,合理而充分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手段,对文学史的现存资料提出问题,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教学课件与网络课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文学教学模式中课时有限,但教学内容广博的突出矛盾。

2. “有用”:品文学经典,练就语言内功

文学经典为是学生学好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英美文化以及翻译的重要工具,同时,它还为学生形成专业特长、攻读英语硕士和博士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确保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学语言、用语言的准则,彻底颠覆学生认为学文学没用的观念,满足不同就业方向学生的实用心理。

3.英美文学教学:学生心智的“有氧”运动

学生在人类经典作品的寻找、发现、理解过程中,感悟人生,洞悉生命,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逐步培养严谨的分析方法,敏锐的判断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践教学

1. 设计思想

课程组大胆实施了“文学鉴赏与创作”英美文学实践教学新探索,把英美文学的鉴赏直接指向英语创作,遵循情景预设-阅读鉴赏创造性写作的轨迹,变被动欣赏为灵感迸发。

2. 课程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创作情境的头脑风暴,营造“一人为大家”及“大家为一人”的集体创作氛围。⑵ 以捕捉文学的具象化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抽象和具象、概念和艺术之间建立联系,搭建文学与文章的纽带。⑶ 通过补全文本(completion),文本对比(comparison)和仿写与创作(composition)等教学环节,学生在自娱自乐中完成了英语创作。

3.课程内容

1)诗歌板块:诗歌翻译,诗歌仿写,诗歌创作。

2)小说板块:小说阐释、续写小说、给故事中的人物写信、短篇小说的创作等。

3)戏剧板块:改编小剧、英语小品创作等。占2学时。

3.组织形式

文学鉴赏:教师独白与师生对话;文学创作:小组与个人相结合。

4. 指导方法

在品读之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作的情境,激发他们走进文本的渴望。

在品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佳境,追寻文本意义的生成,以期学生在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作冲动

在经典作品的反复品读中,发现与作者在文本语言上或意义上的契合点,从而进入灵感创作。

5.教学效果

英语创作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个学习氛围更浓厚、范围更广大、参加人数更多的文学学习大环境,多渠道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英国文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资源建设

团队有教师阅览室、英语书库、过期期刊借阅室和电子阅览室, 资料室面积339.8平方米,书库面积187.4平方米,阅览室面积66平方米,近三年新购国内外期刊 161种,543册;新购图书1600余册;新购置光盘资料363盒;根据教学科研的发展需求,资料室随时采集国内外具有学术前沿的资料图书,供教师和学生选用,图书资料利用情况良好。而且我团队拥有的8个语言实验室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电子资源库,内容包括各类经典影视材料、教学材料和试题库,有卫星接收装置1台。

网络教学

1. 精品课程网站:目前团队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已经可以做到网络共享。精品课程网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视频点播、网上习题、教学改革、考研导航、历届考题等。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课程网站的建设,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开展本课程的网上教学奠定了基础,并将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2. “文学时空”以及“英国文学沙龙”等互动平台博客网上有师生英语原创作品展,答疑、课程论坛、课程导学、文学漫谈等。

教学改革成果应用

团队积极开展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团队中所有教师都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将有关研究成果及时而有效地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推广、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以及我校地方应用型本科实际,开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承担了学校20082012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修改与完善,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课题。团队每年受系领导和学生强烈要求举办英美文学考研辅导,考研率常年维持在3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够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和省内知名高校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方面,英美文学课程群改革实现了英美文学与欧洲文化、英语阅读、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等课程群的整体性改革,为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承担了省教育厅改革工程课题《高师英语专业课程群整体性教学改革与实践》于200610月获得河北省教育科学三等奖

教学方法,获河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英语“三步连环”教学法的拓展性实验研究应用在“综合英语”省级精品课建设中;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情商视域下高职英语阅读“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应用在校级精品课英语阅读课、高级英语课上。

教学手段方面,创建了英国文学精品课网站,“文学时空”以及“英国文学沙龙”等互动平台博客论坛,从而构建及完善了英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硬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完成了2006年省高校英语教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本科课程网络教学的开展。

在实践教学方面,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承担了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打造社会实践与创新基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力”。近几年来,康巍、汪润芊、刘东博、王少栋等10位同学在河北省“世纪之星”英语演讲赛中表现出色,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教学改革成果推广

本团队的教学改革成果对我校其它专业课程改革起了重要的促进和示范指导作用,为省内外兄弟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外语系:2011年1125日,在文科楼自主学习室,团队带头人为学教督导组专家和外语学院全体教师就文学教师的学术素养,英国文学课程的定位,以及“问题双环”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三部分的学术报告,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肯定,激发了全体教师教学的正能量。

在校内:2012年614号,在2号楼203,团队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史学类公开课,团队带头人安晓红老师讲授的英国文学入门第三讲“文艺复兴” ,有效地解决了史学类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感,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省内:2011年924,团队带头人与团队成员参加了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河北省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研讨会。团队带头人代安晓红教授代表衡水学院以《英国文学精品课建设的心路历程》为题做主旨发言,作为英美文学课改范例向全省高校推荐,得到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廊坊学院、邯郸学院等兄弟院校的高度赞扬,认为我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成绩斐然。

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学年会上2009118日,参加了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学年会。安晓红老师主讲的教学课 “To Autumn by John Keats”在本届年会上荣获二等奖。

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团队长期重视并一直实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计划,具体针对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和师德建设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创新培养措施,成绩显著,使团队的梯队结构更加合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 通过进修、培训,完善青年教师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知识结构,培养文学素养以及对文学研究动态把握的综合能力。

1.外出进修学习:鼓励团队的教学新秀张晓颖、马云燕进行学位进修,阎晓玲假期短期培训,派骨干教师徐长兰就美国文学研究课题在国内访学,团队带头人安晓红带领青年教师杨敏、马云燕一起参加河北省、全国英美文学研讨会。

2.校内岗前培训:外语系带头人张瑞民就国外访问学的主研课题“文学与多媒体”,团队带头人安晓红就国内访学的主研课题英语诗歌向英美文学课课程群教师进行岗前整体培训。

二、通过Team teaching(协同教学)和“研、查、赛”,激励和督促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的提高

1.激励机制:Team teaching(协同教学),在节省教学资源的同时,提升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效能感, 青年教师主动向导师学习的迫切感。

1)教学组织形式:英美文学课程群中的每一门课均由由一个教学导师和一个青年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小分队。

2)培养方式:共同备课:导师与课程组青年教师共同研究并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 教案和学生成绩评定细则;同班授课:导师依据青年教师的优点、兴趣点和着力培养点量身定做分工内容,“师徒“合作完成同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步授课:刚刚出徒的青年教师与导师在不同班同步完成教学任务。

科研转换教学情况

团队充分发挥本学科科研发展的优势,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使教师能够从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度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改革工作,取得了许多独具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教学改革成果。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教材建设方面:团队成员在各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教材10多部。1.2008年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英语经典诵读》初中下卷,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全国商贸类“十一五规划”应用性教材《外贸函电》,2007年北京科技出版社《新题型大学六级王牌》,2002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大学英语四级词典》。

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厅改革工程课题《高师英语专业课程群整体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在英美文学课程群课程设置的改革中。

教学方法,河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英语“三步连环”教学法的拓展性实验研究“应用在“综合英语”省级精品课建设中;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情商视域下高职英语阅读“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应用在校级精品课英语阅读课、高级英语课上。

教学手段方面,20086月在《外语界》发表的“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对英美文学课程群教学评估方式的改革启发很大。省高校英语教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本科课程网络教学的开展。

在实践教学方面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打造社会实践与创新基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力”提高了提高了团队的实践意识。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理论课程同样面临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挑战。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7409.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