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 沈听雨 姜晓蓉)这两天,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很热闹。在“浙影同行”影人座谈会、浙港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话、创投大师课、“未来在映”新片发布会等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业从业人员围绕青年电影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赋能影视创作、打造有浙江标识度的电影精品等话题展开探讨。记者从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传承
浙江电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1958年,浙江电影制片厂成立。1959年,浙影厂首部故事片《人小志大》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公映。从此,在新中国的电影史上,浙江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影片根据发生在浙江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群少年儿童学大人种试验田,团结合力、边种边学,最终喜获丰收的故事。
本届电影周,片中的两位演员何建华和吴小红来到现场。她们分享了60多年前的电影拍摄经历:“那时候,拍电影很艰苦,但没有人退缩。白天出外景,不管有多远,每个人都背着自己戏里的道具;晚上睡地板,上面铺一层草席,放一床棉被,就是休息的床。”
老一辈电影人的故事,让一众聆听的青年电影人倍感激励。
青年导演祝新说:“就像是钱江浪潮,我们在一代代的传承接力中,一浪推着一浪,共同助力浙江乃至中国电影不断前行。”
电影的发展主要在于培养年轻人,这是业内形成的共识,也是浙江青年电影周举办的初衷。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智海欣喜于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浙江青年电影人。他说:“他们在一部部影片的拍摄中慢慢成长起来,接下来也要继续以创作推进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
本届电影周的创投单元,还特别设立了“千禧赛道”,这是在国内电影创投领域首次提出针对00后的赛道。该赛道的入围选手竺程桢和刘纤纤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项目第一次入围创投,很珍惜能跟业内导师和投资方面对面洽谈的机会。”
关键词二:科技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方形银幕到宽银幕、从二维到3D……各种技术的产生让电影业不断创新迭代。
“今年,从暑期档到国庆档,都说观众进电影院变少了,是他们真的不看电影吗?我认为不是。”黄建新说,是因为技术的变革,让更多人开始介入电影创作,而观众也有了家庭投影、移动终端等更多观看平台的选择。
本届电影周总顾问王红卫也认为,电影观众还在,只是观影所需的视频叙事产品发生了变化。怎么用创作去面对这种变化,这是现在电影人所面临的变局,也意味他们要有更大的自我创新和更全面的学习。
执导《长空之王》等影片的导演刘晓世对此颇为认同。“AI技术在快速发展,并已应用在电影创作生产的环节中。”他说,如今电影技术变革来势汹汹,但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看电影,业内人士都应该及时抓住这些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新质生产力正加速赋能影视内容创作和传播。
青年导演陈小雨表示,自己从15岁开始拍微电影至今,见证了3D技术、AIGC技术等发展变革。他始终认为,这些新技术无法取代真正的内容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术。
关键词三:本土
“浙江有优美的自然资源,也有成熟的影视产业链配套,可以说具有良好的电影发展条件。”在“浙影同行”影人座谈会现场,《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对此不吝赞叹。在他看来,这是未来拍出更多有浙江标识度电影的基础。
如今,浙江的影视基地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横店影视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象山影视基地已建成场景1091亩、摄影棚35万平方米。同时,浙江也是全国电影的重要票仓,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三。当前,全省影院数量达843家,总银幕数达5900多块。
“在杭州、宁波、金华,包括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等,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以期吸引更多优秀电影人才来到浙江,助力浙江电影更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电影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点赞的同时,也有许多业内人士提出建议。
参与创作《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等多部电影剧本的导演、编剧秦海燕说:“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创作出更多带有浙江元素的作品。比如,可以挖掘本地独特的文化IP,把这些带有浙江文化基因的故事借由电影媒介传播到全世界。”目前,她正参与编写王旭烽的茶人四部曲,希望能用电影讲好茶文化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69669.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