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啁啾鸟鸣中的生命之音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73482.html

啁啾鸟鸣中的生命之音

主题:杜鹃啼时夏方至——《鸟鸣时节》品读分享会

    时间:2021年6月4日19:00—21:00

    地点:思南书局

    嘉宾:王西敏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

    主办:译林出版社

    中国观鸟,方兴未艾20年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今晚的“杜鹃啼时夏方至——《鸟鸣时节》品读分享会”。鸟类看似毫不起眼,却总能唤起人类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们在杜鹃的叫声里听到夏日临近的脚步,从家燕的剪影中看到乡愁。最近云南野象迁徙的消息颇受关注,引发我们有关人类与野生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带着一些思索,我们有请嘉宾王西敏老师跟责编杨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下书籍背后的故事。

    杨雅婷:我是《鸟鸣时节》这本书的责编。2016年,我策划了自然科普书系“天际线”,这些书选取我们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把它背后丰富的历史衍生开来,讲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天际线”系列到现在一共出版了8本书,包括《云彩收集者手册》《鸟类的天赋》《水的密码》和《望向星空深处》等,这些书从天文、气象、生物学等多个角度,帮助大家去了解这个世界充满生机的另一面。

    《鸟鸣时节》是“天际线”最新的一部作品,它是英国两位博物学家写的一本鸟类科普,也是一本自然文学。书里写到247种鸟类,其中有200种也分布在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这本书的译者是朱磊博士和王琦、王惠老师,他们是鸟类学者和生态保护工作者。我还请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作者、英国生物学家马敬能博士为这本书写序言,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的刘阳教授也写了推荐语。所以《鸟鸣时节》可以说是一群自然爱好者合力做出来的书。

    今天有幸请到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王西敏老师给我们分享这本书的内容,他是国内自然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西敏:我特别想知道大家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参会者:我是一个观鸟爱好者,这本书比较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本 “宅家观鸟指南”,我觉得蛮有意思,也想了解一下国外博物学家观鸟的一些经验。观鸟在中国近一二十年才兴起,在欧美国家兴起更早、更成熟一些。

    王西敏:我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工作,2000年左右开始观鸟,到现在21年了,是中国较早接触到观鸟的人之一。

    那个时候我们出去观鸟很有意思,看到我们的人大多会问,你们是来测量的吗?他们会觉得这里是不是要被开发了,你是不是要来盖房子。我们在看到那些鸟的时候会很兴奋地跟旁观的人分享,有些路人就会很有兴趣地凑过来看:“那个鸭子不错,大概有5斤重。”二十年前基本是这样的反应。

    另外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反应,现在可能不太会有了。那时中国人都不怎么观鸟,我们观鸟时不太能够碰到中国人,偶尔会碰到一些外国人。外国人看到我们观鸟,会问“你是日本人吗?”知道我们是中国人,那些老外就很开心,说:“太好了,中国的鸟有人保护了”。

    确实,观鸟的过程中,除了享受这些鸟带给我们的美好之外,我们也能够发现鸟类遭遇的很多问题。观鸟特别容易激起我们对自然的情感,进而让自己尽可能行动起来,去保护它、爱护它。

    布谷布谷,割麦割谷

    王西敏:我自己因为观鸟走上了一条很有意思的人生道路。刚才主持人说到云南的野象,现在它们分作两批,一批去昆明,一批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了。我就曾经在版纳植物园工作过八年,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为什么我会去西双版纳工作?我本来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个野生动物爱好者,特别是鸟类爱好者。二十年前我就观鸟,在观鸟过程中发现中国鸟类面临的问题,我就想做点什么。那个时候很年轻,觉得要做就做立竿见影的事——很多人抓鸟,我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所以我就当警察去了。

    我是浙江人,在浙江当警察,真的抓了一些这样的人。但是抓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问题,在野外抓鸟、卖鸟的那些人,他们其实都生活在底层。我曾经在一个市场上抓了两个人,一只棕头鸦雀就卖5块钱,很便宜。他们说他们是四川人,到浙江来打工,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然后就去抓鸟卖,想赚点路费回家。我说这些鸟其实也卖不了什么钱,不如就把它放了,你想回家,我可以补贴一点费用给你。

    这些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会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做一点事情让这样的行为变得更少?后来因一个很好的机缘,我去美国学习环境教育,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小朋友去户外玩耍,了解动植物、玩皮划艇,类似这样的东西。

    当时美国出了一本书,叫《林间最后的小孩》,就讲小朋友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去树林里面玩耍了。我一看,《林间最后的小孩》不就是我们中国的小孩吗?我觉得美国小孩其实还挺幸福的,他们的森林很好,活动很多,老师也很专业。而我们中国的小孩,包括我自己,从小没有哪个老师告诉我这个鸟叫什么,这棵树叫什么。我觉得这门学问太有意思了。后来从美国学成回国,我就去了版纳植物园做这方面的工作,告诉小朋友们大自然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观鸟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布谷鸟,大家有没有真的在野外听过这种鸟叫?建议你留心一下,这段时间它正在我们上海出现。它学名叫大杜鹃,它的声音是“布谷,布谷”。其实上海更多的是一种四声杜鹃,跟这个杜鹃不太一样。关于四声杜鹃的叫声,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形容,有一种说法是“光棍好苦”,还有一种说是“割麦割谷”。其实声音是一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就会有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它。还有一种叫噪鹃,现在在世纪公园、辰山植物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这些鸟的鸣叫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是特别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现象。

    《鸟鸣时分》这本书是英国的,所以他们对大杜鹃很重视。欧洲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叫“春天的信使”。它选了欧洲几种特别典型的迁徙鸟类,它们在春天的时候会从南往北迁徙,依次经过欧洲各个国家。他们就做记录,比如今天你在法国看到了,明天你在德国看到了,后天你在英国看到了。然后他们有一个网站,你把你的记录上传到网站,你就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鸟一步一步地在往北迁徙,特别有意思。它选的几种鸟里就有大杜鹃。如果有一天你在野外听到这个声音,你不要试图去找到它,它特别隐蔽,藏在一棵树最高的地方,你就只能听到声音。它的样子其实非常不起眼,也没什么鲜亮的颜色,但是它的声音是如此吸引人。

    一只鸟背后的科学和历史

    王西敏:说起杜鹃,它在中国文化中也别具意义。小朋友们知道杜鹃的故事吗?我们一个很有名的诗歌意象跟杜鹃有关——“杜鹃啼血”。古人认为杜鹃声声叫得这么凄惨,它会叫出血来。“望帝春心托杜鹃”,说杜鹃是一个去世皇帝的灵魂幻化的。其实观鸟跟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态,跟我们个人的心情,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在座的朋友们还不是观鸟爱好者,我强烈建议你去尝试一下,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爱好。

    这几年来,观鸟在中国推广得挺好。十几年前我们观鸟,碰到的人很少,大家也不理解。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一本观鸟指南叫《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它的作者叫马敬能。大家不要以为他真的姓马,他是个外国人。那个时候,作为一名门外汉,我特别不能理解中国的鸟类手册为什么是一个外国人写出来的?为什么中国有1000多种鸟,结果是外国人把所有鸟都画出来,把所有鸟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都写出来,并且把每种鸟的特征都描述出来?中国14亿人,怎么就没有人做呢?观鸟以后我才发现,确实是关心的人太少了,并且我们观鸟的历史太短了。

    《鸟鸣时节》这本书出来也让我很震惊。我自己有20年的观鸟史,又是接受大学中文系训练出来的一个人,自视眼光还蛮高的,但是这本书让我深深折服了。这本书我写不出来,它有两点我觉得特别好。第一,你看它是讲鸟,但它不光是告诉你这个鸟长什么样,它其实是讲这种鸟在整个英国的历史——它在几百年前是什么状态,现在又是什么状态,曾经的人是怎么误解它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看待它的,济慈又是怎么看待它的。一只鸟有很多故事在里面,所以这本书的作者的功底非常了不起。他们能够把历史、文化、艺术、科学融合在一只鸟的介绍里面。

    而这样的数据,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中国是没有的。你能告诉我中国的麻雀有什么变化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来,因为我们连20年前的麻雀有什么数据都不知道。你能告诉我们大杜鹃在中国的分布变化吗?没有。20年前也没有人去关心大杜鹃在中国的数量、繁殖地、越冬地,这个数据我们真的没有积累。

    《鸟鸣时节》第二个精彩的地方是它的文学性。刚才我说了四声杜鹃“光棍好苦”“割麦割谷”,大家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但是除此之外,我已经想不到更多的词来形容它的叫声。如果只能用这种谐音来描述一种鸟鸣,你不觉得非常贫乏吗?而这本书非常了不起,它用非常丰富的语言、非常生动的词汇来描述一种鸟鸣。作者不仅仅是鸟类学家,他们真的是非常资深的作家,文学功底深厚,对文字的把握非常厉害。我们的译者也很厉害,把它译出来了。

    至今我觉得国内没有书能够超越它。我们可以写关于一只鸟的个人感受,但是很难有一百年的历史维度来谈这种鸟,也很难用非常多的词汇来描述一种鸟的叫声。这跟中国自然文学的创作也有关。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时专业是儿童文学,专门研究写给小朋友的故事,爱好看图画书。当时我们中文的图画书,涉及动植物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瞎写、乱写的,大家都不懂,就随便写一种树或者一种鸟的名字。如果你去看欧洲或美国的绘本,会发现画的鸟就是那种真实存在的鸟。

    这几年我们进步蛮大的,但是20年前这块儿极度的贫乏和欠缺。我觉得这种变化应该来得更快一些。所以我经常说,我不寄希望于小朋友,我寄希望于我们自己,希望在座的成年人、愿意花今天晚上的时间来听我分享的人,我们来做一点事情,让孩子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

    当地最常见的鸟常是欧美学校的吉祥物

    王西敏:我想问问我们的小朋友,知道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鸟叫什么吗? 麻雀、喜鹊,还有鸽子?鸽子不是一只鸟的正式名字。上海最常见的叫珠颈斑鸠,它的脖子上有一圈小点点,像珍珠一样。这也是我觉得我们做得有欠缺的一个地方。其实我们中国的鸟不少,1000多种,在全世界都排在前面。我们身边的鸟其实也不少,像珠颈斑鸠、乌鸫都是很常见的,麻雀也比较常见。上海还有一种鸟叫白头鹎,你家小区香樟树上面肯定会有它停着。但是我们大多数都不认识,我们小朋友也没有机会认识,我觉得很遗憾,因为我们缺乏观鸟的文化。

    有一种鸟,几乎所有的欧洲小朋友都认识它,叫欧亚鸲。它已经充分融入英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出现在各个场合,包括各种商标、广告里,甚至圣诞节的贺卡上。它已经流行到什么程度呢?流行到我们中国的很多广告人需要找鸟类素材的时候,都会用它的图片。因为我们的广告人不懂,他觉得这种鸟很好看,就放在中国的广告里。我们懂鸟的一看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中国的,是抄来的。大家以后有机会碰到它,就会知道这种鸟叫欧亚鸲,它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叫“知更鸟”。

    美国很多学校会选当地最常见的鸟作为吉祥物,小朋友们从小就知道这种鸟是在我们周围的,比如美国最常见的主红雀。中国很少有哪个学校选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吉祥物,让同学们从小来了解它、认知它。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教育有缺憾的地方。

    这个字“鸮”有认识吗?猫头鹰。这种鸟叫仓鸮,我喜欢上观鸟以后,对我们古人是很佩服的,我们的古人创造了这些词来形容这种鸟。我们现在的鸟类学家也很了不起,他们有非常好古文字的功底,把从西方传来的鸟类学和中国古人对鸟的认知结合在一起。仓鸮在欧美文化里非常普遍,仓是谷仓,这种仓鸮就喜欢生活在谷仓里,因为谷仓里有老鼠。老鼠要吃谷仓里的谷子,猫头鹰就躲在谷仓里面专门吃老鼠,所以命名为仓鸮。

    前几年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动画片《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主角就是仓鸮。这个动画里面所有的猫头鹰都是北美洲真实存在的,我觉得特别了不起,这些做动画的人对鸟都这么深入地研究,这些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起的作用。

    我为什么今天讲这个仓鸮?因为我跟它有一个不解之缘。仓鸮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很小,目前只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稳定的繁殖种群,那就是我发现的。我发现它的过程很有意思,也是我自己一个小小的突破。我有一天在植物园里散步,突然听到天上传来一声叫声,是什么不知道。中国的猫头鹰大概有三十来种,我在植物园里听到的最有可能是仓鸮和草鸮。草鸮跟仓鸮比较像,但草鸮的身子是黄色的,仓鸮是白色的。

    后来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植物园有一对仓鸮了,进而发现它有一个繁殖窝。然后又发现这些仓鸮是在1月份繁殖,奇怪,一般春季才是鸟类繁殖的季节,仓鸮为什么在1月份繁殖?西双版纳比较热,温度很合适,从理论上来讲,它一年四季都适合繁殖。但是它偏偏不在春季繁殖,为什么呢?其实这本书也提到了,因为西双版纳是热带地区,它进入春季以后就进入雨季,雨季对长有这么多羽毛的仓鸮来说飞行是很困难,它一旦淋湿了,飞不太起来。它还有一堆小宝宝要养育,一旦飞不起来,怎么去养孩子?所以仓鸮很聪明,它选择在西双版纳的旱季也就是冬季繁殖,这样它有足够的精力去捕捉老鼠喂它的孩子。

    德国集中营里的四人观鸟团

    王西敏:有人见过灰鹤吗?在上海的南汇湿地和东滩湿地,冬天都能见到。它是在中国分布较广的一种鹤。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有9种。仙鹤是丹顶鹤,在盐城一带不再往南飞了。大家有没有在野外见过鹤?如果没有,我觉得应该找机会见一下。因为它那么大,也不难见,比较容易看到。中国比较容易看到鹤的地方,第一个,也是最有名的,是江西的鄱阳湖,在那里一次能看到好几种。第二个是洞庭湖,那里有白头鹤、灰鹤。还有一种黑颈鹤,它是一种高原鹤,在青藏高原繁殖,在云南和贵州越冬,在保护区里非常多。

    为什么想把这种鸟介绍给大家呢?第一,鹤真的是很美很美,你看到一定会很震惊,会明白什么叫优雅。看它迈着修长的腿在滩涂上漫步,求偶期一雄一雌互相应和,它们会头仰着朝天上叫,翅膀扇着,太美了。我为什么成为一个观鸟爱好者?跟灰鹤有关系。我有一年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朋友去山东荣成看天鹅,很荣幸看到一家子鹤,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只小鹤,一家人在滩涂上觅食。现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我脑海里都能浮现出看鹤时候的场景。我趴在那个滩涂上看那一家子散步,一下子就爱上了。虽然我那时候已经开始观鸟,但还没那么热爱,但这个鹤真的让我一见钟情。我们应该鼓励公众去野外欣赏这些美丽的生物。

    接下来的这种鸟,我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它背后人的故事。它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者,这个研究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研究这种鸟?他是在集中营里面。英国观鸟传统很悠久,但是很遗憾,后来发生了世界大战。这位观鸟爱好者很不幸被德军俘虏,关在德国集中营里面。结果他找到三个跟他一样的观鸟爱好者,他们组建了一个观鸟小组,在集中营里面观察鸟类。《鸟鸣时节》这本书提到了这段历史。

    很幸运,这四位都活了下来。其中一个人观察在集中营房屋里面筑巢的欧亚红尾鸲,观察了整整三年,看它什么时候繁殖,生几窝,雏鸟什么时候能够孵出来,父母喂它什么虫子等等。后来二战结束,他回到英国写了一本书就叫《欧亚红尾鸲》,这是第一本关于欧亚红尾鸲的非常详尽的研究著作。最神奇的是,这个人后来去了大学教文学,没有教鸟类学。他的三个朋友也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其中一位成了英国非常知名的鸟类保护组织——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的主席,引导了整个英国的鸟类保护。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是英国会员最多的保护组织,保护英国和世界各地的鸟。

    另一位在集中营里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德国人就提前放他回英国。他在回国路上看到的第一块英国领土是一个小岛,他说:“这岛是特别好的一个海鸟繁殖地,我以后要到这个地方来做研究。”结果他病好以后真的去那个岛做研究。现在那个小岛成了英国非常有名的观鸟地点,可以看到很多迷鸟——很多鸟迁徙过程中迷路,就来到那个岛上。他还引导了鹗——一种吃鱼的猛禽的回归。当时由于农药的使用,很多鸟蛋坏了,孵不出来,其中鹗是受影响最大的一种鸟,后来他重新把鹗引回了英国。

    你看人生真的是有无限种可能。《鸟鸣时节》的译者朱磊是中科院毕业的鸟类学博士,他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鸦雀有声”,专门介绍了这四个人的故事。

    新冠疫情暴发的时候,武汉有一批观鸟爱好者就在自己的阳台上观鸟,结果他们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发现,他们出了一本书,叫作《窗外的鸟》,就讲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在武汉的观鸟经历。

    你看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热爱的事物,那你总能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事情。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由鸟引发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3482.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