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今日(11月1日),@人民日报评论 发布评论《不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将此话题推上热搜第一。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文章提到:“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引发了不少网友共鸣。
“课间十分钟”引发全网热议
许多家长对此深有体会,“早就想吐槽了。”
有网友反映:“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
还有网友回忆起了当年的“课间十分钟”:“课间老师都往外撵人。”
也有网友表示能理解:“老师和学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孩子处境相似:“10分钟里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出教室”“课间有老师巡查,被发现在走廊上奔跑,要扣班级分”……这些有意无意的做法,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为何“课间十分钟”如此重要?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曾有媒体调查结果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课间本该是学生在上课之余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时间段。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教育部门此前多次对“课间十分钟”作出规定。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除了2021年《未成年人保护规定》,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2022年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均指出: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五育”。关注青少年从“心”开始,引导他们悦纳自我,也要化解青少年的心理“卡顿”现象,引导他们注重体育运动,塑造热爱生活、平和乐观的心态。
ntent="true"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5px;">因此,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谁动了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
近年来,不少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已形同虚设。限制孩子“课间十分钟”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害怕学生在课间活动中产生安全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拆掉了单杠、双杠等普通的运动器械。
不少学校不仅限制孩子们的课间活动,甚至要安排专门的老师值班巡岗,督促学生们尽可能安静待在教室中,老师们额外增加了工作负担,学生也有逆反心理。既然如此,学校何必要“出此下策”呢?问题根源还在于安全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往往令学校难以承受。在这样的结果导向之下,不少学校宁愿牺牲学生的长远健康以换取眼前的管理平安。
以安全为名弱化甚至取消课间活动的行为,表面上是为学生着想,实际上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不仅有违课间活动这一教育教学的科学设计和安排,也与相关规制和法律要求相悖。
保障孩子安全不是借口。单方面弱化甚至取消课间十分钟,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可以看做教育教学上的“懒政”。这样“因噎废食”的观念和做法亟须矫正。
怎样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要告别“圈养”,让“课间十分钟”重现活力,最关键的还在于减少可能因此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告别一出事学校就压力巨大的“无限责任制”。只有先为学校“松绑”,学校才敢放开胆让孩子们在“课间十分钟”自由奔跑玩耍。
2023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记者,目前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起行政管理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当地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要出台对学校责任划分与承担的明确规定,甚至要出台相关的免责政策,打消学校放开课间活动的后顾之忧。2021年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
各方要加大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做好源头治理。只有在他们心中牢牢植入安全理念,在课间玩耍时才不至于做出危险动作与行为,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为家长,不能一边要求学校让学生多进行课间户外活动,一边又对学校的安全责任无限上纲上线、吹毛求疵,要正确认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也需明白校园安全风险不可能百分百杜绝。只要不是学校主观过失导致的安全事故,家长要能有一定的容忍度与容错率,即便维权也应理性,而非动不动就“闹大了再说”。家长的过分关注,会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时缩手缩脚,而最终受损害的还是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帮助校方承担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国内某保险公司职员林婕表示,2010年后,随着意外事故报案越来越多,原先单一的责任险种已经衍生出体育活动、校园意外等各类专项保险。目前每个月,林婕接触到的学生意外事故报案有近千起,她观察到,更多学校正对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保险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校的安全顾虑。
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
“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
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
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