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2019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测试

   日期:2024-11-11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78489.html

1、【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优秀教案6.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优秀教案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章末综合与测试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原电池”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分为两次在必修和选修部分依次进行教学,本课 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内容。原电池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 上,运用特定装置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从而获得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既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 又涉及直流电路、能量等物理知识,是

【2019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测试

2、比较综合和有难度的 内容。由于原电池的内容在选修中还会深入学习, 因此本课只力求帮助学生塑造对原电池的基本 认识,而一些深入的细节则留待以后完善。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模型认知的角度出发, 期待学 生通过观察现象、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活动构建原电池的模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必修第一册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本章中简单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 量的一般规律,本节的任务是学习原电池装置,并理解通过原电池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以 及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结合起来。要对原电池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还需要物理学中直流电路和能量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高中 物理中还没有学习到这些内容,只是在初中物理中进行了初步地学习

3、, 掌握的较少,因此不宜 在这方面深入展开。学生对于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原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发生,整个化学反应拆开在装置两个不同的位置进行,这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节课通过实验事实验证这一结论, 以直观印象帮助学生接 受这一陌生现象,进而进行模型总结形成理论知识。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简单的单液原电池,并分析其中的微粒定向迁移与转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 察与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与物理现象的水平。2 .通过观察、分析与已有认知矛盾的实验,以及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等活动, 诊断并发展学 生证据意识、证

4、据推理的水平。3 .通过构建原电池模型,并进行应用,提高抽提模型、再现模型和应用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构成原电池装置的要素,能够分析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离子迁移方向。教学难点1 .原电池装置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2 .闭合回路中电子与离子的迁移方向。教学过程(一)环节一:由金属置换反应引出原电池1 .根据已有知识和录像片发现冲突:置换反应的产物可以不和反应物接触教师引导:观看固体与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以及金属间置换反应的显微摄像影片, 提出问 题:化学反应的进行是否必须要有微粒间的接触, 银置换铜时为什么银可以生长在银上, 而不 是必须生长在铜上。学生活动:观看影片

5、并思考,回答提问。从微粒碰撞的角度思考化学反应,意识到认知冲 突:铜置换水溶液中的银时,一部分新生成的银生长在已有的银上, 说明银离子没有直接和铜 碰撞,那么是怎么得到的电子呢?设计意图:提示从微粒碰撞的角度看待反应,引发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探究 做好铺垫。2 .从微粒角度分析影片中的现象,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引出原电池。教师引导:明确实验事实:银离子可以不在铜上析出,而在银上析出。那么从微观角度, 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从微观角度思考,说明银离子可以间接地从银单质上得到铜单质的电子。教师引导:明确提出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设: 银离子在银单质上得电子,铜失去电子变成铜 离子,银中应当有电流通

6、过。可以用什么实验方法来验证假设?学生活动:可以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观察物质生成与消失;还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观察 银中有电流通过。教师引导:还可以把体系中的物质用其它具有类似性质的物质替代,观察这一类现象。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由锌、铜、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教师引导:分组与演示实验:观察由锌、铜、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并动手实验,重点观察闭合回路中有电流通过, 以及铜上有气泡 生成设计意图:从宏观角度确认电子确实发生了迁移,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不同位置发生 的;从微观角度解析电子定向迁移,引出原电池装置中外电路里的电流,由此出发分析原电池 装置。(二)环节二:对

7、原电池装置进行分析1 .从微观角度分析由锌、铜、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教师引导:给出实验装置的图示。在初中物理课上学过,要形成恒定电流有两个条件,一 需要有闭合回路,二需要有电子流动的趋势,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个实验。学生活动:从闭合回路的角度,分析电子和离子的流向以及电极反应;从氧化还原的角度, 分析原电池中需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意图:以锌、铜、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为例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原理。2 .分组实验:铜、铁、锌三金属和稀硫酸进行组合,组装原电池教师引导:根据刚才分析的原理,用上述材料组合,研究产生电流的条件。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设计意图:通过更换电极金属材料,构成几种不

8、同的原电池,以便从个别到一般,加深对 原电池的理解。3 .演示实验:锌、铜、硫酸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教师引导:根据刚才总结的原理,预测一下,用锌、铜、硫酸钠溶液能否构成原电池。学生活动:在预测过程中,体会在原电池中找到氧化还原反应。在本体系中氧化剂溶解氧 不易被发现,学生可能会预测没有电流,但是可以说出理由。教师引导:展示该电池实验的结果照片,请学生继续分析。学生活动:根据实验中确实发现了电流,仔细寻找体系中的氧化剂,答出溶解氧,体会到 原电池中一定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引导:从电极反应的角度继续分析该电池, 如果确实形成了原电池,从物质变化的角 度还会有什么现象;在学生思考后,给出实验结果

9、照片,即经过很长时间后,溶液中出现白色 浑浊,是产生的氢氧化锌。学生活动:试着分析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从而得出相应现象,体会从微观原理的 分析推导出宏观现象的预测,以及用实验现象论述微观解释。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对原电池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并且深化对它的认识,体会最初的 判断与实验结果相矛盾,但经过仔细分析最终得到合理解释的研究过程, 训练宏观辨识与微观 探析、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三)环节三:总结原电池模型教师引导:刚才学习了几个具体的原电池的例子, 分析它们当中每一部分的作用,总结原 电池的模型。学生活动:分析原电池中各部分的功能,将对原电池的认识提升到模型水平。设计意图:总结、

10、落实原电池知识,提升模型认知素养。(四)环节四:原电池模型的应用1 .简易氢氧燃料电池教师引导:根据刚才学习的原电池模型,用氢气作还原剂、氧气作氧化剂、碳作电极,能 否形成原电池?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活动:应用模型,对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分析。设计意图:通过应用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介绍重要的电池一一氢氧燃料电池,并纠正“负 极的电极材料本身必须作还原剂参与反应”的错误认识。2 .申联锌、铜、稀醋酸构成的原电池点亮 LED灯组教师引导:展示串联锌、铜、稀醋酸构成的原电池点亮LED灯组实验。学生活动:观看实验,体会到原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意图:之前的实验中都是通过电流表检验电流,

11、 虽然从物理学上电流表指针偏转已经 说明了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够直观形象, 用LED灯可以加深印象,激发 兴趣。串联电池的组装和分析有一定难度,可以启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发展。七、板书设计Cv + 2A2. = 2* *I I7n + Ptr1* =- 十 PbZn *= Zn * * H? 16.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2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12、的外界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 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2、计算公式:c单位:mol/(L s)mol/(L min)mol/(L h)注意:(1)现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 速率数值可能不同,必须注明物质。(2)起始浓度与化学计量数比无关,但是 变化浓度

13、一定与化学计量数成比例。(3)同一反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2Ag 3B g =C g 4D gvA:vB vC vD 2:3:1: 4【例11某一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是2摩尔/升,经过两分钟的反应,它的浓度变成了 1.6 摩尔/升,求该反应白反应速率。0.2 mol L min 【例2】在一定条件下N2 3H2 =2NH 3的反应中,起始c心为2 mol/L , c出为5 mol/L , 反应到2分钟时,测得c NH 3为0.4 mol/L。(1)分别用N2、H2、NH 3表示反应速率。N20.1 mol/ L min ; H20.3 mol/ L min ;NH 30.

14、2 mol/ L min 0(2)反应到2分钟时c N2为, c H2 【例3】某温度时,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X+Y2 Z;反应开始至2 min , 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5 mol. L min。1芝,匚 四间(mln【例4】在2AB3c 4D的反应中,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反速率最快的是(A.A0.5 mol . (L s)B.B0.3 mol. (L s)C.C0.8 mol. (L s)D.D1 mol . (L s)【答案】B【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 同一物质

15、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其它因素。(1)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注意:“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或“气体的浓度”;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看成是一常数。对固体,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固体的颗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则 反应速率越,限【例题5】在温度不变时,包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二2H ; H>0,若反应浓度由0.1 mol/L降到0.06 mol/L需要20 s ,那么由0.06 mol/L降到0.03 mol/L ,所需时间为()A.

16、10 sB. 12 sC.大于 12 sD.小于 12 s【答案】C(2)温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可以减小反应速率。【实验2-5】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 mL约5%山。2溶液,分别加入12滴1 mol L 1的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 将一支放入盛有5 C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将一支放入盛有40 C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对比。待放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 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现象结论热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常温产生气泡冷水中产生少量气泡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例6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一定浓度

17、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力的生成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其中0 t速率变化的原因是反应放热,温摩升高时谏率加快;t1 2谏率变化的原因是盐酸浓度变稀世反应谏率减小。(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反应谏率:减 小压强,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引起气体的浓度增大,解释:在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时,增大压强,必缩小容器 所以,反应速率加快。(4)催化剂: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可以成千上万倍的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实验2-6】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 mL约5%勺H2O2溶液,再向其中两支试 管

18、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 mol L1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结论加入MnO 2产生大量气泡MnO 2加快H 2。2分解速率加入FeCl 3溶液产生大量气泡FeCl3加快H 2。2分解速率不加其它试剂产生少量气泡无催化剂时缓慢分解(5)其他:如: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度)、激光、射线、超声波、紫外线、溶剂等。(6)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恒温包容,加入惰性气体(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容器P增大,但各物质C不变,v不变。恒温恒压,加入惰性气体(或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容器 V增大,各物质C减小,v减 小。【随堂练习】1 .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增大反应物的量B

19、.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D.使用催化剂2 . Na2s2O3溶液跟稀 H2SO4反应的化学方方程式为:Na2s2O3 H2SO4 Na2SO4 SO2 S H 2O。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中最先变浑浊的是反应反应物H2O温度Na 2s2O3H2SO4VCV (ml)C ( mol L 1 )V (ml)C ( mol L 1 )(ml)A1050.1100.15B1050.150.110C3050.150.110D3050.250.2103 .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升高温度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加入生成物加入MnO2A.全部B.CD.4 .反应4NH3(气)5。2(气

20、)4NO(气)6H 2。(气)在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钟后,NH3减少了 0.12 mol ,则平均每秒钟变化正确的是()A. NO 0.001 mo卜 L 1B. H2O : 0.002 mo卜 L 1C. NH3: 0.002 mol L1D. O2: 0.00125 mo卜 L 15 .在N2 3H202NH 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了 0.6 mo卜L 1 ,在此时 间内用NH3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0 mol- L 1 s 1 0则此一段时间是()A. 1 秒B. 2 秒C. 0.44 秒D. 1.33 秒6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10c时以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1、为 3 mol L 1 min 1 ,已知温度 每升高10c反应速率是原来的2倍,则温度为50c时,该反应的速率为(A )A. 48 mo卜 L 1 s 1B. 36 mo卜 L 1 s 1C. 24 mo卜 L 1 s 1D. 12 mo卜 L 1 s 17.在2N2O5 = 4NO2 O2反应中,N2O5的起始浓度为2.1 mo卜L 1,经100秒钟后,N2O5的浓度为1.95 molL1,则反应速率:Vn2o5 02 58 .某反应的速率,当温度每升高10 C增快为原来的2倍,如果温度由100 c降到50 C , 则该反应的速率约为原来的 侪。9 .在某一密闭容器中有A、B两种气体, 开

22、始时浓度分别为a mo卜L1、b mo卜L反应生成C,反应方程式为:A+2B3C。t秒末时,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d mol- L 1 s 1 ,则此时B的浓度为 mol - L 1 01 .【答案】C2 .【答案】D3 .【答案】C4 .【答案】C5 .【答案】B6 .【答案】A7 .【答案】0.0015 mol/ L s8 .【答案】329 .【答案】b-2 mo卜L 1 3dt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2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3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响形成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过程

23、与方法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 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二、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2、特点:(1)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两

24、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共存,两个化 学反应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2)符号:号(3)通常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为逆反应;(4)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浓度均不能为零。(二)化学反应限度1、定义:当一个可逆反应讲行到正向反应谏率与逆向反应谏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此时这个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反应开始:正 逆反应过程中:正逐渐减小、逆逐渐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牛成物浓度增大;平衡时:正 逆;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2 .化学平衡的特征:等: 正 逆;定:各组分的浓度一定

25、;动:动态平衡 。变:如果外界条件的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平衡发生移动。【例1】.在可逆反应体系2SO2 g 02 g =2SO3 g加入1802后,哪些物质中会含有18O ?答:S02、。2、S03中均含有180。3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1)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叵方向移动; 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区亶方向移动。(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3)压强:(只对于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

26、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即原料的利率、加快反应速率等。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减慢速率、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控制副反应的发生等。这就涉及到反应条件的控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改变反应速率(加快或减慢);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 使可逆反应朝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进行。【应 用】工业上合成氨的生产中: 既要考虑反应的速率也要考虑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二者兼顾, 通过控制反应器的温度和压强,使反应既快又能达到较大的限度。合成氨的反应: N2 3H2 ! 12NH3反应特点: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反应

27、控制条件:速率快:高温有利 (1)温度YA生产中二者兼顾,选择适宜的温度(约 500 C)I反应限度:低温有利速率快:高压有利1(2)压强Y生产中采用中压法(2050 Mpa )反应限度:高压有利(3)催化剂:还原铁粉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随堂练习】1、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3 mol氢气和1 mol氨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 2 mol氨 气吗?为什么?答:不能。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 .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N2 3H2=2NH3 (正反应为放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B.增大压强不利于氨的合成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D.降低温度,平衡混合

28、物里氨的浓度减小【答案】C3 .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 C(s) H 2O(g)=CO(g) H2(g)正反应吸热B.CO2(g) H2(g)=CO(g) H20(g)正反应放热C.2H 20(g) =2H2(g) 02(g)正反应吸热D. N2(g) 3H 2(g) =2NH 3(g)正反应放热【答案】D6.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SO2 g O2 g =2SO3 g (正反应放热)达到平衡后,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增大S02的浓度D.使用催化剂C.增大压强【答案】BC实验 6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目标知识与

29、技能:1 .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2 .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3 .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关注能源问题, 形成正确能源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教具准

30、备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生产的过程】板书 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学生自学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1 .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2 .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 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3 .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4 .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5 .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6 师生互动 :1 .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31、。2 .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3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 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板书实验设计:1 .Cu-Zn原电池实验: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Cu> 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将 Cu> Zn用 导线连接起来。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将 Cu 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板书Zn片发生氧化反应,Zn: Zn

32、- 2e = Zn2+ 负极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 2H+ 2e= H2 T正极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Zn2+ + 2H= Zn2+ H2 T板书实验探究2 :2 .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3 .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4 .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5 .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化学用语化:将上述成功转化实验中的反应,用氧化反应式、还原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表小出来同一容器不同咨 器实验在舁 厅P电极材料溶液现象氧

33、化反应还原反应总反应2Zn-Zn3Cu石墨4Znn石墨5Fe-Zn课堂小结板书1.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知识拓展2.总结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3.抽象出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 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各种情况下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探究其原因:(1)将一粒纯锌、一粒粗锌与铜丝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

34、的不同试管中,观察氢气产生的 速率;(2)将铜丝取出,与纯锌粒接触后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氢气的产生速率及溶 液有无颜色变化;(3)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实验 7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进一步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 .初步探究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2 .认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及反应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3 .尝试用比较法来寻找实验的最佳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提高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2 .了解实验的反应

35、原理,初步认识和把握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难点:实验方法的选择及反应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策略方法 :实验探究、学生讨论、教师分析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烧杯、试管、量筒、试管架、胶头滴管、温度计、药匙、秒表教学过程引入1 .由现象到本质(带着问题走出课本):利用蓝瓶子实验引入课题:实验比较法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同样的试剂,用不同的力度振荡,显示蓝色的程度不一样。说明外因对反应的快慢有影响。对旧知识的回顾2 .由定性到定量(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V = ?C / ? t(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测定的数据:时间

36、变化? t ,浓度变化 ?C还可以测定其它哪些物理量也可以获得反应速率?(学生讨论)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体积:如H2O2分解制O2或CQ的制取单位时间内体系颜色变化:如有关NO2、I2 (淀粉)的反应单位时间内产物质量变化单位时间内体系压强变化视频演示H2O2分解制O2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了解描点法作图的方法。3 .由理论到实际(学会探究)本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实验探究浓度和温度对 S2O32- + 2H = S。+ S + HO反应速率的影 响;利用实验探究催化剂对 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1)如何测该反应的速率?测单位时间内 SQ的体积产量,还是S单质的固体产量?浑 浊度如何测该反应的速率

37、?气泡出现的快慢(2)讨论下列哪些外界因素对该反应有影响?浓度温度催化剂(3)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比较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室温为 20C)锥形瓶(0.1 mol . L-1)Na2s2O3 溶液 mL蒸储水 mL-/ -10.1 mol . LH2SO4 溶液 mL反应时间/S结论1100106分6秒79浓度越 高,反应 速率越大2551016分29秒13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锥形瓶-10.1 mol . LN%&O3 溶液/mL-10.1 mol . LH2S。溶液/mL反应温度 /C反应时间/S结论1101028 c1分钟38秒75

38、温度越高,反 应速率越大2101038 c1分钟22秒10(本实验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将装有量取好的两种溶液同时放在水浴中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而后再混合。这样可以减少误差。为了减少用时,也可以将这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向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 2 mL 10% H2O2溶液,再向其中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MnO2粉末和2滴1 mol/L FeC3溶液。观察比较三支试管中气泡出现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锥形瓶气泡出现的快慢无无气泡MnO2快FeC3慢教师先进行演示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之后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完成后交流讨论 要求组内合作,组间共享。学会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如何设计实

39、验探究pH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还缺什么实验用品?请讨论后拟定一个实验 方°4 .学会运用(1)介绍利用传感器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方法。(2)讨论与课本实验相比的优点。?装置的微型化设计,节约药品,产生污染较少,符合环保理念。?数据获得自动化,精确、误差小5 .关注前沿科技(带着问题走出课本)(1)由快变慢的技术 高速拍摄(2)飞秒化学一一揭示化学反应的“慢动作”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综合测试、单选题1 .工业上可采用CO?口 H合成甲醇,发生的反应为 CO(g)+2H(g) C± CHOH(g) A H<Q若该反应在绝热、包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示意图正

40、确且能说明反应在进行到ti时刻达到平2.在地壳内 SQ和 HF存在以下平衡:SQ+4HF(g) QSiF4(g)+2H2O(g), H=+148.9 kJ。如果上述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当反应达到平衡时,()A. 2v(正、HF尸v(逆、HO)C. SiO2的质量保持不变B. v(H2O)=2v(SiF 4)D.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3 .下列能够使反应Cu+2HO=Cu(OH2+HT发生的是()A.用铜片作电极电解 HSO溶液B.铜锌合金在潮湿空气中形成原电池被腐蚀C.用铜片作电极电解NaCl溶液D.铜片与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4 . MgCO CaCO勺能量关系如图所示(M=Ca

41、Mg):AU+ coftg)"m1+(e) + o2-(s) + co2I网 m1型AHMS® * MOCs) + C02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CaCQ>zHi(MgCQ>0B. H(MgCQ>H2(CaCQ>0C. H(CaC HMgC = H(CaO) ih(MgO)D.对于 MgC,口 CaCQ H + zH2>zH5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而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B.钢铁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析氢腐蚀,在干燥空气里不易腐蚀C.海水电池中,正极反应式为: O2+4e +2HO=4OHD.金属腐

42、蚀普遍属于化学腐蚀,其本质是M- ne =Mn+6 .将Vi mL 0.1mol L-1的Fe2(SO)3溶液与2mL 0.1mol L-1KI溶液混合,待充分反应后,下列方法可证明该反应具有一定限度的是()A.若Vi<1,加入淀粉B.若M01,加入KSCNS液C 若Vi>1,加入AgNO§液D.加入Ba(NO)2溶液7 .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DEFC是用磺酸类质子溶剂作电解质,在200 c左右时供电(如 下 图所示),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比较安全。电池总反应 为GH5OH+32=2CO+3HQ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8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 Q + 4H + +

43、 4e- = 2H 2O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D.溶液中H+向a电极移动8 . 2SO(g)+Oz(g) =2SO(g)H=-198kJ/mol ,在 MQ 存在时,该反应机理为:V2Q+S"2VO+SO(快);4VQ+Q-2V2Q(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V2Q的质量B. V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98kJ/mol D.升高温度,该反应的 H增大9 .固态或气态碘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H2 gI2 ? =2HI gH29.48kJ/mol H2 gI2 ? :2HI g山26.48kJ/mol下列判断

44、不正确的是() A.中的I2为固态,中的I2为气态B.的反应物总能量比的反应物总能量高C.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的产物热稳定性相同D. 1mol固态碘完全升华会吸热35.96kJ编号金属(粉末状)物质的量酸的浓度酸的体积反应温度AFe0.1mol4mol/L盐酸10mL70 cBMg0.1mol4mol/L盐酸10mL40 cCMg0.1mol7mol/L硝酸10mL70 cDMg0.1mol4mol/L盐酸10mL70 c10.下列各组反应(表内物质均为反应物)刚开始时,放出H2的速率最大的是 ()A. AB. BC. CD. D11 .下列图象能正确地表达可逆反应 3A(g)+B(g) ?2C(

45、g) (AH<0的是()B.12 . H2Q溶液发生分解反应:2HO = QT+2HO,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反应温度中 氧气生成速率最大的是A. 80 cB. 60 cC. 40 cD. 20 c二、实验题13 .为了研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 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反应中生成的 CO气体体积, 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门 n 14反应时间,Ein(1)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 ,原因是A. 0t1 B . t1-t 2 C . t2 t3 D . t3 t4(2)为了减缓上述反应速率,欲向盐酸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有.通入HClA.蒸储水 B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8489.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