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经纪  教师  参数  系统    蒸汽 

《中国高考报告 (2023)》,揭示2023高考四大趋势!

   日期:2024-11-11     移动:http://mip.xhstdz.com/quote/78774.html

《中国高考报告 (2023)》,揭示2023高考四大趋势!

各位老师们不要转发上面这几个图片,容易被误导

首先,2023年高考蓝皮书这本书不是教育部出的,是中国高考报告学术研究会编写的一本书,据说由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的成员 

其次,截图中提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这个点,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但词汇量要求更大,词汇量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知道这个点是否来自2023年高考蓝皮书的说法)则属于过度解读,无稽之谈。高考命题一直以来都是严格遵循课标/考纲词汇,新高考命题依据是《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的3000词汇,旧高考则继续沿用旧考纲3500词汇,因此不存在词汇量增大难度这一说法

最后,据了解,教育部已经致电某教育局,说此为假新闻,要求停止传播!

本推文截取了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部分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过渡迷信和解读。
《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visibility: visib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2023年高考四大趋势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visibility: visib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visibility: visib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夯实信仰根基,彰显五育并举,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2022年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9题是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2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

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22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3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强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4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考-教-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高考评价体内在的三条逻辑线

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
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核心价值金线

“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
高考试题命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无价值,不入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2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能力素养银线

“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综合统筹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结合学科特点,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证据识别与证据质量评估能力,独立思考、挖掘隐含前提与开放论证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

为实现“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收益,服务“双减”目标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
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中国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
ntne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3

ntent="t"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情境载体串联线

“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

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综合来讲,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南,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年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高考报告 (2023)》

近日,由《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核心成员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系统研究高考政策、高考改革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重点分析2022年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试卷特色与2023年发展趋势,深入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内容及考查要求。本报告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师生准确把握高考改革方向、深入理解高考核心功能、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据澎湃新闻从《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获悉,近日,由该编委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2022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是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之年,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奋进之年。截至2022年,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其中,前三批14个省区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第四批7个省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8个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报告》从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1、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什么?

《报告》指出,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2、文理科的侧重点是什么?

近年来的高考文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是识别隐含前提、开放式设问、合理论证、寻求证据、有效推理与论证/证据评估等,理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开放式设问、结构不良、替代性解决方案等,这些也都是批判性思维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32023年的高考趋势如何判断?

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42023年高考试题将有什么样的特点?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52023年高考将注重考生什么样的能力?

《报告》判断指出,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

6、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因此,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而非“授人以鱼(传授解题套路和题海战术)”。

《中国高考报告(2023)》丨如何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已成为我国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导文件,高考评价体系的全面实践,意味着自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落地,它将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和指导命题实践提供长效机制,同时将促进高中育人方式的底层逻辑变革。“一核四层四翼”构成了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分别规定了高考的考查目的(为什么考)、考查内容(考什么)和考查要求(怎么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考查载体(试题情境)。高考评价体系在考查内容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考查的转变,在考查模式上实现了由传统“考查内容”一维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模式的转变。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不断强化考试的育人功能,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夯实信仰根基,彰显五育并举,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方法,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有效引导教学,实现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积极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形成“招---学”良性互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第四,高考评价体系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有助于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的简单占有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强化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育,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在“考思维”“考能力”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堂教学将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成为更有效的教学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将逐步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到“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总体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首先,“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高考试题命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无价值,不入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其次,“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综合统筹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学科特点,着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证据识别与证据质量评估能力,独立思考、挖掘隐含前提与开放论证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为实现“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有效降低“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收益,服务“双减”目标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中国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

第三,“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生活实践情境”与“学习探索情境”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材料丰富,情境多元,情境的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

综合来讲,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南,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年高考命题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考查上下足功夫,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凸显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高考报告(2023)》丨如何理解高考重点考查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人类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构成和教育中的解放力量,对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非常重要,并且在科学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一个被较多人接受且相对简洁的定义是由格拉泽提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自己经历到的问题愿意进行缜密思考的倾向或态度,规范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等技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批判性思维要求对构成知识的信念或假定背后的依据以及由之可能得出的推论,进行持续的努力考查与反思。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由“习性(价值观)”和“技能”两部分构成,其中习性包括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追求真理等一系列价值观念;技能包括对概念、前提、方法、标准、证据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估、推理和自我校正等合理考查。希契柯克在总结归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将批判性思维的习性和技能进一步具体化,其中,批判性思维的习性主要表现为:(1)思想开明;(2)心态公正;(3)寻求证据;(4)尽可能全面充分了解;(5)关注他人的观点及其理由;(6)信念与证据的程度相配;(7)愿意考虑替代选择和修正信念。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表现为:(1)澄清意义与考察隐含的前提;(2)分析论证;(3)评估证据;(4)判断推导是否合理;(5)得出可靠的结论。

概括来讲,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心智开放、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对冲突、模糊性的包容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品质,训练有素的逻辑推理与论证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证据获取、评估与运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技能。

作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特征,批判性思维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顶尖大学以及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视作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我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批判性思维教学和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钱颖一教授的主持和推动下,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将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2018年,清华大学在所有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并于2020年将该必修课覆盖到所有本科生,该课程定位为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课程,全面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实践,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科专业新生中开设批判性思维专业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开放理性、科学精神和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国内知名大学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视,代表着中国大学教育在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方向性转变与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向标意义。

批判性思维教育除了引导学生树立理智、公正、开放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其核心功能还体现在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各有侧重,但两者高度吻合乃至重叠的地方非常多。普遍的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离的关联,我们无法脱离批判性思维来谈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来讲,创新能力往往是对创新活动的一般性描述,而批判性思维是对创新活动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和工具方法的具体阐明。我们下面从“人格特质”和“思维品质”两个方面对上述判断作简要讨论。

人格特质:批判性思维培养思维者具备一种良好健全的思维习惯和理智素质,以求真、公正、反思为其精神特质。在学术界有高度共识的《德尔菲报告》指出,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1)喜欢探索;(2)了解全面;(3)信任理性;(4)思想开放;(5)立场灵活;(6)评价公正;(7)诚实面对个人偏见;(8)判断谨慎;(9)愿意重新思考;(10)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11)对问题和结论充满好奇与开放态度;(12)考察专注、不懈追求最精确结果。吉尔福特有关创新性人才个性特征的归纳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他指出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包括:(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知觉,喜好抽象思维;(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坚强,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简要对照《德尔菲报告》和吉尔福特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除了吉尔福特提到的特质的部分内容和特质在批判性思维态度中不太明显,其余创新人才的特质与批判性思维态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很多方面表现为同一性。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心理习性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在培养这个人的创新性态度或个性。

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而进行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过程,其核心任务是构造和判断好的论证,理由、推理和结论是论证的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四个基本原则:1)发现和质疑基础假设;(2)检查事实的准确性与逻辑的一致性;(3)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4)想象和开创替代选择。创新思维始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很难谈得上说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因此,敢于挑战和质疑现有的观点、结论以及该观点或结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并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材料,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发现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需要思维者具备一种灵活、敏捷、细致、全面的问题意识与严谨的推理能力,需要思考者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已知的观点或论证,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去发现理由、解释、推理中的不合理因素,检查事实的准确性与逻辑的一致性。具有想象力地构造或开创替代选择和论证,对不同观点、论证和结论进行竞争性的比较和替代,本质上就是在进行创造性思考或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思考者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发挥想象力,寻找不同的思路与可能。若对他人观点或论证毫不批判地被动接受,没有批判性意识和眼光,发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创新的发现阶段,对各种可能试探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分析、论证,并在各种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以促进新思想、新认识的提出,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要求的严谨推理、证据评估以及寻找替代性选择等批判性思维品质。

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两者之间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均强调开放、质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与此同时,创新活动往往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与互动,而批判性思维着力推动的恰恰是对发散思维(开放、质疑、问题意识)与收敛思维(求真、推理、验证结论)的双重训练。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人类发展史中诸多伟大的创新发现往往都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高考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通过高考这一最重要的教育指挥棒的正向指挥作用,推进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助力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是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重要使命。《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和评价的核心文件与指南,规定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考查要求,它有别于传统高考的主要特征,凸显了对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运用与表达等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批判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求,包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科学思维、实证精神、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实证、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核心要素。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除了上述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来的高考文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是识别隐含前提、开放式设问、合理论证、寻求证据、有效推理与论证/证据评估等,理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开放式设问、结构不良、替代性解决方案等,这些也都是批判性思维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突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是本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战略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断言,打破传统的非黑即白、寻求唯一确定解、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惯性,强调对逻辑推理、证据收集、信息加工、分析论证、开放质疑、科学探究、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积极引导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培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考命题要回归教材、促进双减,落实教考衔接。

试题源于教材,紧扣课标。

《中国高考报告(2023)》丨高考命题要回归教材、促进“双减”:

1、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启动了新一轮的回归教材。

1)高考命题改革要配合、促进新教材的推进及相关理念的落实。

2)改革中的高考命题要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

3)《中国考试报告》指出: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这一轮的回归教材,表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是简单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

第二:在操作上,强调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1)高考和教材的直接联系,如教材的典型例题、典型实例。

2)对形成学科思想有帮助的相关内容,如小结、引言等。

3)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

4)中学忽视,而在大学很重要的内容。

进一步,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核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的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的作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3、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

1)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

2)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如2022年高考很多试题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

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

3)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

4、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的内容要作到神似形异。

神似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

形异指考试内容无须照搬教材。

5、强调教材知识的应用,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1)现在有些学校在备考中仍然是一遍一遍地过教材,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但至少可以说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2)现在的试题,其背景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立足基本能力,有些题即使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3)要求培养考生勤于思考、知识面要宽、有相当的背景知识,知识越丰富,答题也就显得容易。学得活的学生会很占便宜。

6、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的

1)对于知识点,高考以能够承载相应能力的知识为重点。

2)各学科高考命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在评判试题是否超纲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整合自网络,侵删。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7877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