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闹得很凶的“白银杀人案”凶手跨域28年,行凶十多起,至今案件还在处理当中。
君君今天要介绍的这部香港电影同样改编自一件骇人的真实案件。
但因为涉及了援交、碎尸、凶杀、裸露等各种限制级元素,所以没能在内地上映。
《踏血寻梅》| 2015
豆瓣7.3
电影取自于真实事件,根据香港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改编。
百度百科是这样记载的:
类似这样骇人的奇案之前不是没有被拍成过电影,也几乎承包香港90年录像厅午夜场。
《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屯门色魔》...大多贩卖暴力与情色元素。
但如果只是一部Cult片,也不会有横扫金像奖,一举包揽影帝影后、男配女配、最佳编剧等七项大奖的实力。
至少在《踏血寻梅》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能想到,奇闻命案还能这么拍。
电影讲述了16岁随母亲改嫁而移居香港的王佳梅,辍学“援交”卖淫,被嫖客杀害肢解。
命案还是那桩命案,“故事”却不是那个“故事”。
并不是想象中的警匪片,也不是渲染警察跟凶手的斗智斗勇。
因为电影一开始,凶手自首认罪了。
杀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是死者王佳梅(春夏 饰)要求的。
凶手对警官(郭富城 饰)冷静的叙述杀人分尸的过程,在法庭上也面不改色。
一桩骇人的惊天命案就这么轻松的破了。
但似乎还缺少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作案动机是什么?
为什么女孩想死?为什么这个男人要杀死一个与他无冤无仇的女孩?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借着警官的追查,浮现出了更多的孤独、悲哀与无奈。
这也是《踏血寻梅》的特殊之处,它的落点在人,而不是案。
先说遇害者。
从电影的碎片化叙事中,我们拼凑出了一个柔弱、孤独又虚荣的16岁少女王佳梅。
因为一开始就知道她的结局,所以从始至终看她都有着宿命的悲剧色彩。
16岁随母亲改嫁来到香港,一家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的房子里。
她年轻、漂亮、有着模特梦。
青春期疯长的虚荣,带给她更多不满足的物欲,也让她走上了援交之路。
电影中也有着众多的伏笔。
想拍写真却没钱,就买了照相馆的样本贴在房间,假装自己已经拍过了。
她渴望照片里女子的精致美好,但她没想到她有天也会有照体面的照片,却是遗照。
和妈妈因为一对耳环而争吵,援交后赚到的第一笔钱就去买了耳环。
却在和凶手啪啪啪时果断的把耳环丢下,一心求死后,所有的欲望都能放下。
年轻的失足少女,可怜又可恨。
她很物质却又孝顺,时常打钱给她在内地的生父。
她很肮脏却又天真,爱上了渣男嫖客反被羞辱。
所以她才会有“死了也挺好的,死了就不用每天想着怎么活的更好了”的感慨。
要诠释一个这么复杂的角色,很难想象这是扮演者春夏第一次拍电影。并且拿下金像奖影后。
在此之前她是个在豆瓣小有名气的90后网红,非科班出身,演技却令人刮目相看。
有媒体这样评价她:
“春夏的气质虽然清新朴素但却极具穿透力,她用灵巧的身体刻画扭曲人性与社会病态的震撼悲歌”
凶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胖子,话少,货车司机。和王佳梅一样是个生活在香港底层的人。
能用及其残忍的手段镇定自若的杀人分尸,甚至在中途给朋友打电话:
“原来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的脂肪。”
这样的人一定是个心理变态的恶魔吧。
但电影用无数的细节告诉我们,并不是。
他能帮邻居婆婆温柔的照看猫咪,对待把自己当备胎的女神也一直小心呵护。
甚至他和王佳梅有着一样的特质:孤独感。
女神唯一没有拒绝他的那次,和他啪啪啪时来了姨妈。
之后他为了回味那种感觉,拿刀划伤了自己的手然后撸管。
很变态,很偏执,只是为了追求片刻的安慰。
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网上认识,成为知心好友。
一相见,磕了药的两个人把独孤的心声赤裸裸地吐露出来。
“我想死,因为活著会痛,活著会恨,
活著就要每天想著怎样活得更好,
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
“你想死,我帮你。”
一言既出,碎尸万段。难得一个想死的,能遇上一个肯帮忙的。
警官一直追问凶手碎尸的原因,甚至找到了凶手可能有童年阴影的案例。
但凶手的回答是: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
肢解的原因不是想要毁尸灭迹,而是要让她面目全非,下辈子不要做人了,做人太苦。
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
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
这就是一桩命案的全部原因。
而明明早就可以结案,却一直在多管闲事的警官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人到中年,满头白发。独居,充满怜悯和同情心。
正是有这样的人物设定,或许才能在他深入调查王佳梅命案中,更加理解佳梅和凶手的内心世界吧。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了,这部披着各种限制级元素的电影,内核居然无比的文艺。
一个模特梦碎的港漂援交少女,一个内心纯良又复杂的凶手,一个孤独又充满怜悯的警察。
镜头从有温度的视角切入,描画当下香港底层的人物百象,清冷克制。
看的时候觉得每个人都可怜又可恨,糟糕的情况或许本来是可以不必发生的。
王佳梅可以不去援交好好读书,被渣男骗了也可以重新振作。
凶手可以放弃女神重新来过,和惺惺相惜的王佳梅好好过。
但结果早就明了的,很难说是他们放弃了生活,还是生活放弃了他们。
或许是未曾被逼上绝路的人无法体会当事人的感受。
《踏血寻梅》相比犯罪案件本身的悬疑,导演展示出来浓浓的人文关怀。
生存空间条件的困窘和压抑,社会底层渴望认同、小人物间寻求存在感和慰藉。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却超过故事本身,既不从猎奇的角度,又不走三级的路子。
而是认认真真的剖析人物的内心。不追究悲剧的结果,而是探寻是什么造就了悲剧。
它挖掘人物的内心,放大了人性的光明与阴暗,充满感官刺激又发人深思。
这或许就是《踏血寻梅》成功的原因。
这起案件里,没有人去“黑化”分尸碎尸的男人,也没有人去抨击“自我堕落”的少女。
一切看似客观的呈现又跳不出非理性的情感包裹。
而电影中警官的态度是我最为欣赏的,看透人性,却又勇敢地去面对糟糕的当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