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片单丨这几部有关“新中国”的纪录片你看过吗?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876.html

“看纪录片是件奢侈的事儿。”

片单丨这几部有关“新中国”的纪录片你看过吗?

我听一个帅哥这样讲过,原因是“得有钱有闲”。因为他帅我当时没有立即反驳,当然心里并不完全同意。

但我分析他的意思是:比如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在长假加班,为买房或者还房贷奋斗,为自己的终极理想在奋斗,哪有闲情逸致去看一部与奋斗无关的纪录片?还有一部分人在长假更愿意冲进人山人海,K歌聚会吃饭,人生苦短,生活就要把握当下,他们没有这个闲…………

我倒认为纪录片“奢侈”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带给人好奇心。

有钱有时间,可你买得到好奇心吗?一部成色上佳的纪录片显然不能给你人生全部的答案,但它总能激起你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好奇心可以刷新时间,也能刷新你的惯性思维,你有理由提前进入另一个空间,为奋斗中的自己打开窗户透透气,说不定,偶尔还能看到金光大道呢!

所以,于我而言,比起玻尿酸和羊胎素,好奇心才是青春不老丹。

如果这个长假你还在纠结迷茫不知道干什么,不如看看纪录片。应景地推荐几部“新中国”系列的纪录片,希望你们会喜欢。

《中国人民的胜利》

关键词:苏胶彩色的开国大典

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在1950年联合摄制了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想必不少人都看过了。这部彩色影片记录了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导演和编剧由瓦尔拉莫夫、鲁金斯基担任,文学顾问是刘白羽,摄影团队也是中苏联合。

虽然年代久远,但能看到彩色的开国大典,还真得感谢“苏联老大哥”。

该片旁白抒情,大量运用了蒙太奇,大气磅礴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并揭示出这场斗争的伟大历史意义,歌颂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雄风貌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喜悦心情。不失为那个年代的精品佳作。

影片于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上映期间,各地颁发过若干以此为主题的纪念章。

我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认为他最帅的照片就是穿军装站在天安门前。现在的小鲜肉完全没法比,因为缺了精气神儿!

《重生》

关键词:中共第一偶像天团

这部片子最近挺火,被上传到B站后,单集播放量超过10万次,最高日点击量排名全站当日榜单第84位,评论和收藏量也都累计过万。

在被二次元动漫文化占领的B站,弹幕上年轻人不吝惜用“大片既视感”、“中共第一偶像天团”、“教科书里走下来的周男神”等形容词,来褒誉这部“建党献礼片”,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重生》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间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党史类纪录片。

摆脱了以往红色题材的套路拍法,更着重于电影语言的运用。看完这部片子会发现,纪录片其实也可以拍得和剧情电影一样好看!

174位“特型演员”再现真实历史人物,应用高度曝光与柔光的摄影技术,固定镜头很少,流动的镜头强化了生活氛围,让观众有了代入感。不得不说,这部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献礼片,在各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尝试。

纪录片《重生》的创作团队为一家民营纪录片公司北京伯璟。或许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他们2015年的作品《河西走廊》,你应该有所耳闻。该片当时曾在业内引起了轰动。

《河西走廊》和《重生》都出自同一个导演赵启辰,这位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的艺术硕士,在加入北京伯璟后才与纪录片结缘。他到公司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重新剪辑纪录片《一个西方探险家眼中的植物王国——迭部》。

这部过于松散的纪录片,最后被赵启辰用电影化思维,花了一个月将故事还原成“一个外国人在迭部被自然感化找到自我”的故事。2010年5月,这部片子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随后在亚洲旅游节目国际优秀奖评选中斩获“最优秀奖”——日本知事大奖。

《重生》从宣统皇帝退位讲起。第一集《使命》的内容是建党、中共一大;第二集《火种》讲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第三集《抉择》内容是长征、遵义会议、到达陕北;第四集《淬炼》则介绍西安事变、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五集《缔造》的内容是重庆和谈、三大战役、建国。
来看看“五四运动”人家是怎么描述的:

“1919年五月四日,再有两天就要立夏了,古都北京新绿尽染,生机勃勃。多年以后,作家冰心依然念念不忘,那天窗外刮着大风,槐花的浓香熏得头痛。就在此时,一墙之隔的东交民巷里,隐约传来急切的演讲声…………”

配合文字,画面感超强啊。另外,冰心的形象实在是太小清新了!

《我们一起走过》

关键词:音乐家们的故事很动人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凤凰卫视人物专题片栏目《我们一起走过》开始播出。

该片聚焦于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红二代”群体,以及那些在新中国进程中经历变革、勇于担当、善于反思的急先锋人物。讲述他们对父辈革命精神的继承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精彩的奋斗故事。

节目由姜楠主持,每集时长46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王洛宾、郑小瑛、陈立夫、郑律成、邹岳生、殷承宗、史光柱……这些曾在中国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人,他们现在的状态怎么样?他们退休了还是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期望?他们是不是还在关注着他们原来或者说花费了一生精力去关注的那些事?上面这些问题不光我想知道,也是很多观众想要知道的。”姜楠这样解释拍摄的初衷。

此类口述史做起来会比较艰难,需要梳理史料,寻找关键的知情人,懂得如何用文本和影像来建构人物的精神内涵。这部系列纪录片难得地把访谈核心的演播室拉到了户外,实地拍摄。影像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也符合片名《我们一起走过》。

《新人村》

关键词:从“冒险家的乐园”到“新上海”

上海,在旧社会是冒险家的乐园。有钱人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穷苦人沿街乞讨;有的妇女沦为娼妓,也有人成为小偷或抢劫犯。

解放后,上海市制定了一个改造游民的计划,在苏北黄海边建了一座新人村,专门收容由上海市劳动生产教养院遣送来的流浪儿童、男女游民。他们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帮助下改造思想,学习生产技术,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新人村过上安定生活。

1950年出品,这部65分钟的纪录片《新人村》记录了上海市开展“游民”改造运动,将乞丐、小偷、流浪儿童、妓女、无业游民等一万余人遣送至苏北垦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

从一片荒草地上的四间茅草屋开始,新人村迎来了第一批“游民”。片子虽然画质模糊,但留存了很多当时的珍贵影像,比如陈毅市长在计划书上签字的镜头,游民们入村前和入村后生活状况的对比。该片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建国后的不易。

当时,还拍摄了同类题材的纪录片《烟花女儿翻身记》、《踏上生路》等。《踏上生路》还获得了1950年捷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纪录片荣誉奖。

有时间可以重点膜拜下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新影厂出品的新闻纪录片,尤其科教类的。那时候,BBC可是派团队来向我们学习的。

《五亿农民的方向》

关键词:旁白亮了

一部相当有趣的纪录短片。

这部1955年的纪录短片,开篇就讲到六户贫农因为对“合作社”的意见不同,散伙了。

“散伙就散伙!”旁白设置得生动可爱,非常简洁有力。

人都散了,牛也牵走了,屋里一头孤零零的牛眼望着小伙伴离去。愿意留下的三户贫农啥都没有,一个人只有锄头,另一个人只有耙子,估计剩下那个人只有一把子力气。但最主要的是,他们想脱贫致富早日走上社会主义。给编剧赞一个。

片子里还讲了农村合作社遇到的个别实际问题。比如喂牛的草只剩下半筐,怎么办?干树枝可以换草,但草是王晓棠(音)的,王晓棠要账的又来了,王晓棠爷爷死的时候,欠下人家棺材钱82元,老是还不上,他们就把社里的钱拿出来给晓棠还账,“至于买牛草另外再想办法,阶级兄弟心连心……”

不要以为那个年代只有喊口号式的纪录片,虽然宣传农业合作社是目的,毛主席指示是高潮部分,但这部纪录片还是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直抒胸臆,摆拍得尽量真实生动。短短18分钟,一份立体的新闻简报令人印象深刻。

《亲历国宴》

关键词:灌汤包那么好吃咋登不上国宴?

“一直以来,国宴都是礼宾工作中的重头戏。在这个最生动又最令人紧张的舞台上,历史在一个个故事里蜿蜒展开……70多年过去了,有关开国第一宴的疑问,伴随着北京饭店的变迁再也无从去考证。”

以前我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央视的《见证》栏目。这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从美食的视角刻画了那个年代,意识相当超前。

据说当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考虑到中外宾客来自五湖四海,决定采用兼得南北之长、适合大众口味的淮扬菜招待客人。但当时北京饭店以做西菜尤其法餐出名,于是从北京淮扬饭庄玉华台又请了几位淮扬菜大师,为开国第一宴掌勺。

纪录片还请了现在的玉华台传承人还原了当时的菜品,此宴由开胃小菜、八道凉菜、六道热菜、四道点心组成。鲍鱼浓汁四宝应该算是道硬菜。

很难想象,开国第一宴和今天的家宴也没什么太大差别。但你也别想得太简单,一道国宴佛跳墙往往要在火上熬制三天,即所谓的功夫菜。

建国10年后,新竣工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将迎来五千人的国庆国宴。纪录片采访了当时的厨师长、服务员、中央新影拍纪录片的摄影师、受邀参与宴会的宾客等人,从亲历者的角度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国庆国宴。

500桌、一千多名服务员,摄影师感叹:“一走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不上带骨头的东西,不上食物相克的菜肴,灌汤包更是危险,以免哪位外宾一口咬下去四溅。菜品以清淡、香醇、软烂、口感温和不刺激胃为主。由于人民大会堂加工有限,主要为凉菜,热菜两道。”据说,当时厨师们根本不够用,都是临时从北京各大饭庄调来的大厨。

国宴能不能吃饱呢?时为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干部的刘世雄后来回忆说,都是有要求的,交代得很清楚,不能吃光,也不能剩太多,不能狼吞虎咽……我当时年轻能吃,回家后又吃了点面条……”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quote/876.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