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rahn5

http://sjzytwl.xhstdz.com/comrahn5/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原】高行之:发掘整理完善中国心理学体系,创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学科!
发布时间:2024-11-11        浏览次数:19        返回列表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83原创文章

【原】高行之:发掘整理完善中国心理学体系,创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学科!

============================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对资深传统文化研究者、揭开中庸真相的第一人、中国心理研究的第四代传承人、龙心理发掘整理者高行之老师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详细介绍了龙心理团队的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发展历程、定位和总目标,是全面了解和认识龙心理体系的快捷通道。

高行之老师简介:

高行之,本名高洪奎,字谨恒,号行之,山东淄博人,资深传统文化研究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心理督导师师资,《心理督导师》编委,中国心理学研究第四代传承人,龙心理发掘整理人,中国式督导的提出者和发起人

主要成就:追根溯源发现了“庸”字的本义,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推翻了《辞海》、《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上对“庸”、“庸器”的解释,揭开了孔子中庸之道的真相,发掘整理了中国心理学——龙心理,在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督导师》主编胡佩诚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积极参与心理督导师职业化的探索创新工作,于2020年提出了“中国式督导”这一概念,发起了中国式督导的探索研究,将胡佩诚老师创建新学科的构想推向了落地实施的新阶段。

以下是正文:

中国心理学,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简单、全面、完整地介绍一下龙心理研究团队的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首先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很多朋友在看到了“龙心理研究”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以后加我好友,对我们建设中国心理学的行动表示认同和支持,有的朋友则直接说:“哇!终于找到组织了!”现在,龙心理不但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的认可和支持,而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心理学爱好者和同仁们的支持和追随。这让我们倍受鼓舞,更让我们坚信我们的方向和路子是对的,符合人心所向的大势!

回想起仅仅是在半年之前,我刚刚提出“中国心理学”和“龙心理”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在微信群里面还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呢!

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心理学”和“龙心理”,这两个概念一经提出来,普通民众的观点出奇的一致,都很有感觉,都觉得很容易理解,非常认同,他们也认为,中国心理学当然可以叫做“龙心理”,龙心理当然就是指中国心理学;然而,心理圈里的反应却是截然相反,某些心理学群里的个别专家、权威更是立刻就炸了锅,有的是冷嘲热讽,有的则以天下第一判官自居毫无根据地大加批判,有的甚至是攻击、谩骂(见下图)。

有人说:“有中国心理学,那就有日本心理学、朝鲜心理学、德国心理学……”

也有人说:“有中国心理学,那就有山东心理学、河南心理学、上海心理学……

还有人说:“有龙心理,那十二生肖就都有心理学,就有鼠心理、牛心理、虎心理、兔心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只能以客观世界里的东西为原型进行加工、改编、改造,却不可能创造出客观世界里从来就不曾有过的东西。对于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的“中国心理学”来说,同样如此。

实际上,那些嘲讽甚至是攻击、谩骂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所提的“中国心理学”究竟是什么,更不知道他所理解的是不是我们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他们攻击谩骂的,其实是他们根据自己的视角、格局、知识水平、经验等想像出来的“中国心理学”,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投射。于是,那些思维局限于十二生肖水平的,想到的就是鼠心理、牛心理、虎心理、兔心理……等十二生肖所代表的心理学;那些思维局限于省一级水平的,想到的就是山东心理学、河南心理学、上海心理学……;那些思维局限于国家一级水平的,想到的就是日本心理学、朝鲜心理学、德国心理学……;还有些水平实在太低的,实在想像不出来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学,于是就以判官的口气将其评价为“痴人说梦”、“笑话”、“自不量力”,或者鹦鹉学舌随声附和。

显而易见,能把中国心理学想像成什么样子,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想像者本人的心理学水平!他们所攻击谩骂的,其实正是他们自己!

所以,我就觉得很奇怪:都已经是专家、权威了,怎么连识别自我投射、自我情绪管理这种基本的技能都没有呢?难道这点自我觉察能力都没有吗?正因为这样,我经常告诫龙心理学员们说:

“微信群是个公开的场所,在群里说话一定要小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在群里的发言,就像一面照妖镜,会让自己原形毕露的!是人?是妖?还是魔?一张嘴,就让人一目了然。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所以,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没有证据的话,千万不要随便评论,更不能信口开河满嘴里跑火车,那是会栽跟头的!身份地位越高,名气越大,摔得就越惨!”

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作为一个普通的汉语词组,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想到、提到,不管谁提到这个词组,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理解个大概,不需要解释;至于是谁先提出来的,既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准确地确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能力有可能会在某一时刻提到过“中国心理学”这个说法,但也仅仅是个普通的口语中的词组,并不具备严格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再说了,谁又能把全中国人挨着问个遍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个人人都能理解、不需要定义的“中国心理学”,称作“广义上的中国心理学”;与之相对,我们还对“中国心理学”作了一个学术上的定义,称之为“狭义上的中国心理学”。

第一个使用“中国心理学”这一概念作心理学研究的,是申荷永老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申荷永老师就使用“中国心理学”这个概念作为课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跑遍国内20余所大学,专程采访了23位国内心理学界的老前辈,期望能够从中获得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进一步理解。

不仅如此,申荷永老师还写信给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Richard I. Evans,表达自己对中国心理学形成所做研究的想法。申荷永老师把这个项目称之为“中国心理学的形成”。

由此可知,第一个与西方心理学家交流过“中国心理学”这一概念的,也是申荷永老师。

请注意,申荷永老师的“中国心理学”,英文译名用的是:Chinese Psychology,与我们龙心理体系中的“中国心理学”的英文译名不一样,我们用的英文译名是:Loong Xin Lee。

第一位大张旗鼓地高高举起“中国心理学”这面旗帜的,是心络学的创建人朱美云老师。如今朱老师把他的心络学重新命名为了“系统性心理学”。

我就是在朱美云老师的带动下,才跟着举起“中国心理学”这面旗帜,并开办“中国心理学论坛”的。我原本以为,“中国心理学”作为非正式名称,只宜私下里用而不适宜公开说的;朱美云老师一呼百应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中国老百姓期盼“中国心理学”由来已久,“中国心理学”这面旗帜的出现,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看起来,那些反对“中国心理学”这一提法的专家、权威们,要么是对上面所说的这些事实一无所知,要么就是视而不见根本没放到心里去。

早在两年前,北京林业大学李明教授就已经预见到了会遭到上述这类质疑,并且在2021717日的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上作题为《心理中国——时代困顿的中国方案》的主题发言时,作出了明确的答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李明老师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就像布伦塔诺说的,心理学还要分国界吗?难道还有美国的心理学,英国的心理学,德国的心理学吗?我认为是有的!

其实,从截图中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某专家嘲讽攻击之时,就有群友委婉地表达了不同意见。只是,那些目中无人且又狂妄自大、自封为“专家”、“权威”的人,又怎么可能关注不同声音把不同意见真正听到心里去呢?

另一位明确提出“中国心理学”概念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老师。朱建军老师甚至觉得用“本土”这个词儿都有点局限。这表明,在朱建军老师看来,“中国心理学”与“中国本土心理学”其实是有差别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可参看:《中国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心理学,其实是三个概念》)

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中国心理学的必要性,支持拥护“中国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期待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心理学”的组织,这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国心理学兴起的原因、发展方向及路径

 

关于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心理学”,我觉得朱建军老师的分析非常精辟,比我说的深刻得多,精彩得多,表达的也是我的心声,所以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朱建军老师的分析吧:

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很重要,那就是心理学的发展会越来越被重视。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就会看到很多部门在发文,很多地方都想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但反而是心理学界自己没有跟上

“那么真正的进行心理服务这个能力是得实干中的人才有。但如果你没有理论,那你只是一个经验中去摸索也不行。又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团队。”

“关于心理学,我觉得我们特别应该好好搞搞中国文化心理学。甚至我觉得用“本土”这个词儿都有点局限,我们就叫中国心理学吧。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心理学,还是受美国影响太大。”

“我觉得心理学如果走不出美国的这个主流路子的话,它的发展实际上会有点像走进死胡同一样。所以为什么国外有一些人要研究后现代?是因为他们发现现代性的那些哲学走到后边,好像潜力没法再挖了。但是如果大家注意看,就会发现后现代的很多理念,反而跟前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很相似。这个里边其实我觉得是个富矿,是很好的一个富矿!如果我们在这里边能找到一些合适的点,其实我个人真的觉得大有可为。”

“我觉得中国文化中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她就像一个金矿,品相特别好,里边都有狗头金,但是中国人不懂得怎么炼。懂得怎么炼的那些人,他们却没在这个矿上炼。”

我非常赞同朱建军老师的观点。

不过,我觉得朱建军老师说得还是太含蓄了,我也不想得罪人,但我觉得我可以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一下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心理圈里的实际情况:

稍有点本事的人都在自立山头自建体系占山为王,大家说的虽然都是“心理”这一“学”,讲的却是各不相同的理;爬的虽然都是名曰“心理学”的山,上的却是各不相同的峰;表现上看都是同一门心理学,实际上却更像是无数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联盟;都认为自己的体系是最好、最棒的,谁也不服谁,彼此明争暗斗,乱象丛生,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心理学的立身之本在哪里、未来该怎么走、会走向哪里。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子的?如果我说的不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哈!

中国心理学学会原副理事长、现上海市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终身教授李其维老师更是一针见血,指出了心理学未来的出路,他说:

“当下,心理学需要一场清理门户、廓清战场的'正名’之举!只有如此,在面对前述神经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面挤压时,才能胸有底气,心中不慌!”

我的理解,李其维老师并不是让我们用强权和武力去消灭谁,或者把哪个流派、分支、技术、方法踢出圈去,而是在提醒和建议有志之士,可以把心理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清晰的定义、界定和澄清,制定一个心理学的标准,并树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凡认同这一标准的,那就严格执行;凡不认同的,那就请便,绝不强求。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坚持下去,心理学就必将最终走向统一,各种乱象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我们的中国心理学体系,正是以此为己任,以此为使命的。关于我们所做的以及我们所坚持的,我补充以下三点:

一、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需要补充解释一下“心理”这个概念。

许多人以为,“心理”是个舶来品,是外来词汇。

这个认识其实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受到了西方心理学以及讲西方心理学的人的误导。

事实上,心理,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概念,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陶渊明的诗里,经考证,该诗写于公元401年。

要知道,希腊文的psychology”最早出现在1550年左右,英文的“psychology”则出现在1835年左右。

基本的历史事实,任何人都不能篡改,也篡改不了!

心理心理,就是“人心之理”、“人心道理”,就是人心活动的道理、本质原理或机制机理。这是中国人不用解释就可以从字面意思上所理解到的意思。因此,我们对“心理”的定义就是:

心理,指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

当然,我们要清晰定义或界定的,并不只有这一个概念,但也仅限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和基础问题。时间关系,在此不作赘述。

二、什么样的心理学真正科学有效,不是由某个或某些专家、权威用人为制定的标准评价出来的,而是由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纵观古今世界,只有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够资格!

显而易见,我们把发掘整理出来的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称作“中国心理学”,光明正大,实至名归!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把“中国心理学”叫做“龙心理”,情理之中,理所当然!

我们说“中国心理学”就是“龙心理”,“龙心理”就是“中国心理学”,人尽皆知,名正言顺!

三、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说的话,被收录到了《论语》中。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近几年,我们组织了每日诵读活动,组织一些小学生们每天诵读经典三五分钟,不要做任何解释,就让孩子们反复地诵读。结果,有的孩子们就会说:“呀!《论语》里讲的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呢!”还有的孩子会在生活中突然冒出一句《论语》里的古文来,与当下的环境、场景恰好能够形成完美的衔接,让不少家长大为惊讶,甚至目瞪口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人性没有任何改变,人情没有任何改变,人的心理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只是心理之外的东西,只是人心活动的具体内容!

西方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对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感到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其原因,恰恰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因为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深刻地洞察了人性,掌握了人类心理的本质,发现了人类的心理学(梁漱溟先生有相关论述,称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此处不作赘述),并通过办私学搞教育,将其运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综合治理中去。他们所理解不了,恰恰就是以孔子提出的“中庸”、“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与天道”、“有教无类”等为核心的中国心理学科学、有效的铁证!

大家知道,西方心理学之所以被当作科学,是因为它是用实验来验证的。但是,我要说的是,中国心理学所经历的这种完全开放且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验证,绝非偏于一隅的局部空间短时间内精准控制的实验室验证可比拟!

要知道,西方的所谓“科学”心理学,至今也不过一百四十来年的历史,就已经步入了乱象丛生、止步不前的困境了。

两者一比,高下立见!如果有谁反对意见,欢迎提出来。

由此可见,中国心理学的兴起,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国文化自身优势的必然结果!

龙心理发掘整理的基本情况及学术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确认,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我们前面所探讨的那套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社会实践验证了的孔子的心理学,一定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当然,在描述和实践应用中进行一番现代化改造,自然是少不了的。

因此,我们龙心理研究团队四代人一百多年,一直致力于孔子这套心理学的发掘整理完善工作。

近七年来,我们也在实践中应用这套心理学,在实践中检验,在检验中总结提高完善,然后再实践,再检验,再总结提高完善……事实证明,这套心理学确实简单、易学、实用、高效,完全符合《易经》所说的“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标准要求。

换句话说,我们的中国心理学体系——龙心理,是经过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检验的,这种验证的可靠性,是远超过实验室验证的。

简单地说,龙心理体系的学术定位是:人类终极心理学(Ultimate Psychology of Humanity)。它可以为所有心理学体系、技术、方法嫁接上根和树干、安上“心”、装上“魂”、提供基础和营养,可以为所有个体提供自助成长、自我提升的方法,让所有心理体系技术方法及所有个体都能够“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

如今,龙心理体系已经基本完成,进入了进一步提高、完善、宣传、推广、应用的新阶段!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符合时代的新学科

很多人相信,构建中国心理学是个非常繁杂浩大的工程,非一人一时之力可为,也有人明确提出大概需要一百年。此话一点儿都不虚。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着手构建中国心理学,而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至今都经历了四代人的探索了,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初始构建,进入了提升完善的阶段。

更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构建中国心理学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龙心理体系的完成,并不是我们的终点站,实际上,这只是中转站,我们的终点站,也就是最终目标,是以龙心理体系为基础,创建一门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学科!

不仅如此,在层次上比他们想像的要高得多,在程度上比他们想像的要深得多,在完成时间上比他们的想像的要快得多!

对于这门新兴学科,从实践和创新的角度,可以暂时称之为“督导学”,或者“中国式督导”,又或者是“龙督导”;从理论和继承的角度,可以称之为“中庸学”。

这门新兴学科的英文译名为:Confucius Education”。

建立新学科,是我的恩师、心理督导职业化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佩诚老师在2020年提出来的构想与期望。

彼时,我们已经在探索心理督导师职业化同时编写《心理督导师》专用培训教程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了五年多,教材虽然已经提交到了出版社,看见了曙光,却仍望不到尽头。对于所有从一开始就参与的编委成员来说,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不少参与者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我绝不会放弃!因为我坚信,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再次进京面见胡老师,也正是要进一步商讨心理督导师的职业化落地的相关事宜。

这次见面,胡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胡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他每天的时间安排:同时在撰写四本书,每天固定地要打乒乓球健身、练毛笔书法,还要参加各种公开活动、讲座等等。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退休以后的胡老师竟然还是这么拼!

胡老师说:“我们不只是要编写《心理督导师》这一本书,还要建立一个学科!”

建立一个学科?说实话,那一刻,我被震惊到了!

大概胡老师看出了我的惊讶、意外、胆怯与茫然,又补充道:“我都七十多岁了,还能做这么多事,还想多做些事,你们这么年轻,还怕什么?还等什么呢?!”

我看到了胡老师那坚定、炯炯有神而又充满了期待的目光,感受到了一股强大而又积极向上的力量,感觉眼前的他,比五年前更加精神抖擞、坚定而有力量,另外,还感受到一股从未感受到过的火一般的激情!

胡老师对我说:“小高,你的研究很有深度,很有价值,文章也写得好!要有大目标,要继续努力,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

胡老师向我详细解释了他所总结的建立新学科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介绍了每个条件的重要意义。直到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胡老师的远大目标和宏伟蓝图。

胡老师鼓励我,要做“十有”的督导师师资,即:有梦想、有激情、有勇气、有胆量、有胸怀、有格局、有能力、有行动、有恒心、有成果。他提醒我,一定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从当下能做的小事情入手,只要坚持做,慢慢自然就会发现出路。最后,胡老师希望我能排除一切困难,积极参与到新学科的建设中来。

我被胡老师深深地感染了。我突然意识到,上天再一次眷顾了我,我前半生耗费全部心血和精力所作的研究——中庸以及在其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龙心理,该出场了——它正是胡老师所要建立的新学科无可替代的理论基础!二十多年内心曾经经受过的苦累委屈无助和绝望,瞬间灰飞烟灭。从那一刻起,做“十有”心理服务工作者建设新学科,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标。

那天晚上告别胡老师离开北京,一上火车,原本好好的我突然就浑身无力瘫倒在了卧铺上,昏睡过去,任凭同伴们怎么叫都叫不醒,整整昏睡了近七个小时,直到次日凌晨要下火车了,才被同伴摇醒。同伴们说:“可吓死我们了,还以为你病了呢!见了胡老师这一面,不是把魂给丢在北京了吧?”

胡佩诚老师的话,就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们发掘整理出来的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检验的“授人以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助人自助式教育体系,不正是心理督导的基础理论吗?这不就是中国特色的督导的体系吗?“中国式督导”的概念一下子就从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一个以我们创新解读的中庸理论为基础、以龙心理为核心、以“授人以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助人自助教育体系为实践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于是,我们先后举办了“问道中原(2020年7月于河南郑州)”、“论道金陵(2020年8月于江苏南京)”两场理论研讨会,并于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4日,在山东淄博——两千多年名闻天下的“国”际学术中心“稷下学宫”故地,在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里,迈出了“中国式督导”从小范围试点到大规模推广实施最为关键的一步——“举道稷下”。

那一年,我刚好五十岁。

督导学,或者叫做“中国式督导”,或者叫做“龙督导”,又或者叫做“中庸学”,其实早就曾经走出过国门小试过牛刀了。据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 2017年11月04日播出的《彭林话中庸》节目中介绍,1906年,著名的中国学者辜鸿铭将一本中国传统著作翻译到了西方,随即引发了轰动,人们争相传阅。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的名字叫做《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指导》,其实就是中国“四书”之一的《中庸》。

而中庸正是我们的中国心理学体系龙心理最基础的理论!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中庸”,并不是彭林教授所讲的《中庸》,也不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庸》,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中庸”,而是我们经过了四代人近百年的潜心研究,跨越时空追根溯源正本清源的还原版的《中庸》,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解读的“中庸”——中国式督导专用教材之一的《龙心理基础理论:中庸探源》。

督导学,或者称作“中庸学”,以中庸理论为基础,以龙心理为核心、以中国式督导为实践路径。按照工作重点,督导学(中庸学)可以分为“教育预防(治未病)”和“答疑解难(治已病)”两个部分。

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古老”的“新”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由孔子所创建,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的检验,已经有了古老的岁月积累;说它“新”,是因为作为一门现代化的学科,它才刚刚诞生,还不为人所知。

不过,需要强调一点,我们的督导学(中庸学)与心理督导有很大的不同,它包括但不限于心理督导,心理督导只是督导学在心理方向上的一个应用分支而已。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心理督导。心理督导,一直以来其实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正如一位在心理咨询界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家对一位长期在教督导课程并且在历程研究方面颇负盛名的心理学教授的评论:“有关督导的研究是这个专业领域最大的笑话,事实上根本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领域待发掘(引自Elizabeth L.Holloway的《临床督导工作的理论与实务》)。”而它所缺乏的这“一套完整的知识领域”,恰恰就是胡佩诚老师总结的建立新学科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少了它,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

因此,心理督导确实需要找到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恰恰正是这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龙心理体系与中国式督导的发掘整理,首先是为心理督导找到了一套完整的知识领域作为理论支撑,帮助它摆脱了因为没有自己的理论支撑而倍受诟病的尴尬境地。

其次,龙心理与中国式督导体系的发掘整理,更是为建立一个新学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使之成为现实!

简单来说,以“中庸”为理论基础、以“督导”为核心的龙心理中国式督导体系的发掘整理,不但避免了心理督导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支撑的尴尬境地,而且为建立一个学科提供了一套古老且完善的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了拥有独立且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新学科——督导学,或者称作“中庸学”。

一个中国文化主导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八十九年前,梁漱溟先生预言:“西洋人对于人类根本地方,少所了解,少有办法,所以我断定他亦要失败。等到西洋人失败的时候,中旧文化的坠绪从新接续,慢慢再发挥光大。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

现在,大家已经看到了,西方的经济正在走向衰落,西方的道德标准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感到失望,西方的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衰败之象昭然若揭,已经到了“中旧文化的坠绪从新接续,慢慢再发挥光大”的时刻。

毫无疑问,孔子学说的价值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的日子,已经不远啦!而我们的督导学(中庸学)的问世,就将是转折点!

一个中国文化主导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啦!

结束语

中国心理学龙心理体系,必将是心理领域的最强中国声音响起的地方!

期待更多的伙伴们加入到我们的“中国心理学”组织中来,参与到新兴学科的建设中来!

当然,现在,我们的龙心理也好,督导学也好,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参与进来,集众人之力,一起参悟龙心理智慧,运用中国式督导的思路、技术和方法,创新笃行,一起引领“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中国心理学与督导学科的建设,为中国特色心理服务模式的探索,贡献自己的力量!

待到我们的中国心理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我们的督导学也必定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参与者,也就成了风光无限的先行者、创建人,或者成了别人眼里的“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