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古的时候,江苏宜兴有一个小村落,住着十几户人家。一天,一个白眉毛的老僧,突然出现在这个村子里。身披袈裟,手提木鱼,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里人十分好奇,朝老僧跟前走去。这时,只见一股青烟,老僧腾云驾雾而去。于是,人们拿起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往下挖,挖出一种奇怪的泥土,红,绿,紫,五彩缤纷。后来,人们把挖出来的宝土,做成缸,盆,罐,瓮。这种土,叫富贵土。其实,这种土,就是制作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这也许就是关于紫砂最早的一个传说。
我曾在一家影视学院,看过他们的招生题库。有一组面试题,是为影视编导专业的考生预备的。我给你们透露几题:
第一题说,假如你是一个影视导演,在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陋室里,我们替他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紫砂壶。第二道题,说在一个家财万贯的儒商客厅里,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答案仍然是紫砂壶。第三道题,在一个派驻美国的中国领事的客厅里,我们替他点缀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下面那位听众答对了:紫砂壶。
三道题一个答案,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由此引发的感触是,紫砂壶确实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下得了厨房,也进得了厅堂。它特平常,也特高贵。它特一般,也特精英。它特草根,也特儒雅。
要说紫砂壶的神奇之处,还真一言难尽!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人托我写一个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我跑了一趟宜兴丁蜀镇。在那儿,我拜会了顾景舟,蒋蓉,这些著名的壶艺大师。看到了他们的收藏,感觉好像突然闯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我怎么也没想到,就是一把泥土,居然能捏出万种风情的壶来,了不得。
离开丁蜀镇时,我买了一筐壶。壶是批量生产的,很便宜。我把一筐壶带回南京,我的朋友各取所需。他们也真够朋友,不一会儿,一筐壶全都有主了。等我倒了水出来,就给我留了一把,谁也看不中的蹩脚壶。
我想,蹩脚壶也是壶,凑合着用吧。那天晚上,我想用那把壶沏一壶茶,找一找感觉。无意之中我发现,这个壶特别怪,倒茶的时候它会叫。倒得越猛,叫得越欢。声音悦耳,动听,像云雀打鸣,似金凤求凰。我向大师请教,大师把答案告诉我时,吓了我一跳。这正是古书上曾经提到过的,但是谁也没有看到过的,据说要烧制一千炉,方有可能出一把的凤鸣壶。
这种壶,不可有意为之,大师也做不出来,得来全凭偶然。如此看来,那蹩脚壶还是一件宝贝。顾老先生对我说:康老师,你中彩了,你跟紫砂有缘啊!
紫砂壶具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根据我的梳理和归纳,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发味留香,堪称紫砂壶的第一妙。茶壶的功能就是泡茶,能泡茶的器皿很多,比如说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但是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那些老茶客,他们不约而同地锁定紫砂壶呢?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茶汤的孕育和最终形成,壶的作用不容轻视。
经过几个朝代的比较,鉴别,茶客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紫砂壶,里外不上釉,永远素面朝天,就是不用的时候,它也能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有些壶,尤其是老茶壶,壶中存留的,还不仅仅是茶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流浪汉,那天晚上肚子饿了,便悄悄溜进一家饭店的厨房。本来想搞两个馒头垫垫肚子,找了一圈没有发现馒头,只有一锅红烧肉。于是,流浪汉一口气就把那锅红烧肉吃了。店主抓到流浪汉,把他痛打了一顿。
第二天,店主将流浪汉绑上公堂。县太爷一看流浪汉,把惊堂木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这小子不用审了,把他放了,退堂。店主不依,你凭什么把他放了?县太爷说:这小子肥肉吃得太多,已经得了一种绝症,俗称油漫心,三日之内必死无疑。店主一听:那就算了吧,就让他的手下,把流浪汉丢进了一座破庙。
流浪汉在破庙里上吐下泻,腹痛难忍,躺在那儿等死。更敲三遍,恍惚之中,庙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和尚见此状,从怀里掏出一把老茶壶,对流浪汉说:要想活命,只有靠它了。
和尚说完,放下老茶壶就走了。流浪汉挣扎地爬起来,抓过那把壶,一看壶中没水,空空如也。他爬到一眼温泉旁,抄起老茶壶就舀温泉喝。这一喝,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人们发现那小子没死,而且病痛全无。于是,大家开始揣摩,那小子起死回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最后,大家把能想到的溢美之词,都献给了那把紫砂壶。接下来的岁月,各色人等围绕那把神奇的壶,明争暗斗,巧取豪夺,流浪汉趁机把那壶给卖了。什么价?一寸紫砂一寸金,壶多重,黄金多重。壶卖了个好价钱,流浪汉置了一方家业,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这个故事在壶艺界,流传甚广。今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故事,其基本内核还是靠谱的。大家都知道,老茶壶的内壁,积淀着厚厚的一层茶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茶锈,茶垢。由于茶山的存在,即便壶中不放茶叶,也能冲泡出茶汤来。而老茶汤,无疑具有药用功能,能治一些疑难杂症,包括油漫心。此乃紫砂壶之第一妙。
抗馊防腐,当为紫砂壶的第二妙。较之于其他材质,紫砂有一个特点,叫透而不漏。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又不漏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们要是戴手套,真皮手套戴一天也不出手汗,你戴人造革手套,半天下来手套里是湿漉漉的,因为人造革不透气。我们用透而不漏的紫砂做壶,它就具有抗馊防腐的功能。
据说这种功能,率先是由一个老木匠无意中发现的。在很久以前,有个老木匠,承建了一座庙宇的藏经楼,他在干活时,把随身带的一把紫砂壶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工程结束以后,脚手架全拆了。老木匠突然想起来,我的那把壶,还留在大梁上。老木匠想了许多办法,几天以后才爬上大梁,把壶取下。无意中,他发现茶汤居然没有馊。那时候,正值盛夏,别说几天,就是一天,茶汤也会变味。于是,大家知道了,紫砂壶还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此乃紫砂壶的第二妙。
紫砂壶还有一妙,变色韬光。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做成的壶,是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随着炉温的升高,它会不停地改变颜色,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变光变色。一把紫砂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不断地变光变色,直到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给收藏者,给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正是因为紫砂壶具有发味留香,抗馊防腐,变色韬光之三妙,所以,它才能从林林总总的茶具中脱颖而出,**独领。清代有个文人叫李渔,他在《杂说》一文中,下了一个评语: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茗注就是茶壶,茶壶没有比紫砂壶更妙的,而最精贵的壶,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宜兴。最后还加了一句:是人皆知矣。
紫砂的特点是透而不漏,紫砂壶沏茶,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品性,紫砂壶在众多的茶具中,脱颖而出,世人对它倍加厚爱。更为神奇的是,用得越久的紫砂壶,泡的茶越有味道,越醇厚。
天下的紫砂壶,产于同一个地方,就是江苏宜兴丁蜀镇。这个江南小镇,座落在丁山和蜀山之间,故称丁蜀镇。宋代以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捣泥的陶艺世界。当地人,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吃的,穿的全仰仗做陶的手艺。
制作紫砂壶的料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泥土,它是一种矿石,一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这种矿石,普天下哪儿都没有,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小山上有,故被称之为泥中精,矿中宝。许多人,包括日本人,都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做紫砂壶,结果全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碾碎以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密度极高,排列有序的气孔。这些神奇的气孔,为紫砂的妙处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么,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的人是谁呢?多数学者都认为是供春。供春是壶艺界的泰斗,鼻祖。供春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书童,这家人家姓吴,叫吴颐山。供春经常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去读书,金沙寺在宜兴市郊的山林里。吴颐山,后来做过进士,做过大官:四川的参政,湖广的巡抚,这是后话。在安静的金沙寺里,吴先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童小供春,则四处溜达,到处看看。
庙里有一个和尚,叫金沙僧,他是庙里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他经常用紫砂泥做些坛坛罐罐的东西。小供春对老和尚干的活特别感兴趣,常常躲在一边看,过去叫偷艺。老和尚每次收工前,都要洗手,机灵的小供春主动上前帮忙去倒水。他的目的是,把盆底下沉淀的那一点点紫砂泥,收集起来。
久而久之,小供春收集到了一大把紫砂泥。于是,他开始了艺术创作。他发现庙里有棵千年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树瘿,就是树瘤子,据说一百年才结一个树瘤子。供春觉得,它沧桑,古朴,有意味,就模仿那树瘿,捏了一把壶,取名树瘿壶。
这把壶不得了,号称天下第一壶。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具了,而是一件艺术品。史学家也认为,正是小供春的树瘿壶,把日用陶器带进了艺术美陶的境界。
那么,在爱壶人的心目中,这个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爱壶人心目中,紫砂壶是物华天宝,是挚友高朋。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依据是,紫砂壶自古价格昂贵。古人说,贵如珩璜(heng huang 古代的玉器),价凝璆(qiu)琳。珩璜,璆琳都是价值连城的美玉。和美玉一样价钱东西,当然是物华天宝了。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至名手所做,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就是说名人制作的壶,跟黄金一个价。明代熊飞,在一首诗中写道:景陵铜鼎半百沽,荆溪瓦注十千余。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墓,从陵墓里出土的铜鼎,一个能卖50个钱,而一把紫砂壶多少钱呢?得卖十千余。
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的:人间玉珠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天下的玉器珠宝都不值得收藏,因为它们都比不上宜兴的一把土,这一把土当然是指紫砂泥。有个日本人,他在《茗壶图录》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明代做的一把壶,抵得上一户人家的全部家产。当然,这些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爱壶人的一种价值观,一种取舍观。
说紫砂壶是物华天宝,第二个依据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酷爱紫砂壶。说到名流酷爱紫砂壶,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在明代,江南有一商界名流,叫沈万山。有一天,沈府门前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但颇有仙风道骨之貌。老头用来讨饭的工具,不是碗,也不是盆,而是一把大口的紫砂壶。
沈万山看到这把壶,眼前顿时一亮,忙问老先生:此壶您卖吗?老头说:不卖,壶亡我亡。弦外之音是那壶跟我行影相伴,我要是死了,壶也将随我而去。家丁要把老头轰走,沈万山多了一个心眼,决定将老头收留,让他无限期地住在府上,好吃好喝好生伺候。
沈万山是个壶痴,他见到好壶就走不动路,但他也不想因巧取豪夺而毁了那件宝贝。于是,那老头摇身一变,成了沈府的座上宾客。一晃几年过去了,老头也没少花沈家的钱财,沈万山,半句怨言没有。不时,还请老头上书房坐坐,一起喝茶,聊天,把玩那把大口紫砂壶。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老头觉得沈先生是个君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壶之人。老头心想,我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人。老人想在他寿终正寝之前,把那把大口紫砂壶送给沈万山,并告知,此非一把残壶,那盖子被我藏在某某山上的某某庙里。
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把名壶的壶身和壶盖,分开来收藏,那是收藏界的一个惯例,对于保证藏宝人的安全,至关重要。就好比您的银行存折和密码,最好不要让别人同时盗走。沈万山得了这把名壶以后,终日把玩,最后他悟出了做人之道,也悟出了经商之道。从此,他财源滚滚,富可敌国。
南京的明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捐款修建的。现在南京中华门城堡,是当年明城墙的正南门。传说正南门下,埋着沈家的聚宝盆。有老人说,那个城门墙下埋着的是沈万山得来的那把能进财,能进宝,能震魔降妖的大口紫砂壶。当然,这是一个传说。
在有些特定的阶层,特定的领域,比如在书法界,曲艺界,除了张三,李四,王二,剩下的都是爱壶之人。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说紫砂壶不是物华天宝,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主见的名流,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去充当紫砂壶的铁杆粉丝呢?
把紫砂壶视作挚友,看作高朋,也不是随口说说的,有案可据。有个日本人,叫奥玄宝,他特别仰慕中国的紫砂文化,他应该算是紫砂壶的海外铁杆粉丝了。清朝末年,他编了一本书,叫《茗壶图》。在这本书中,他是这样写的,中国的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衲子就是和尚,僧人。在奥玄宝的笔下,紫砂壶根本就不是一个器物,它就是人,就是身份,就是地位,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人。
在那本书中,奥玄宝还向读者介绍了32把紫砂壶,都是他自己收集的,据说这个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为这32把壶,每一把壶都起了一个名字: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红颜少年,潇洒公子,风流宰相……。在这位日本壶迷的笔下,这些壶都是他特别仰慕的,希望交结的挚友高朋。
再讲一个发生在扬州的故事。清代扬州有一个盐运官,此人心直口快,性格刚烈,在秉公办事的过程中,得罪了顶头上司。这个上司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人,是个贪官。贪官决定除掉这个不听招乎的心腹之患。在那个年代,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经过一番暗箱操作,把盐运官送进了大牢。盐运官不服啊!一再地喊冤,没人理他。盐运官决定以死抗争,在牢里又是绝食,又是撞墙,总而言之,不想活了。谁劝也没用,可把外面的家属急坏了。家属也没有办法,只好四处烧高香,请求上天开眼。
有个老道士,十分同情盐运官的命运,觉得应该帮帮他。他想了一个办法,请人做了一把紫砂壶,打通关节,把壶带进监狱,送到盐运官手上。怪了,盐运官得到那把壶以后,不再寻死觅活了。什么样的侮辱,什么样的冤屈,都能默默地承受。就这样,一晃许多年过去了。那个贪官倒台了,罪名是贪污腐化,欺君犯上。盐运官获得了新生,还官升三级。
人们问他:你是怎么熬过那艰难岁月的?他说是那把壶叫我别死。大家听不懂他的话,他就把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壶,拿出来给大家看。那壶上刻着八个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第一句话是说那贪官的,别看他现在火,物极必反,总有倒台的一天。第二句话是说给我听的,别看我现在倒霉,也有时来运转的可能。于是,我天天捧着这壶喝茶,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贪官的倒台,这一天终于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