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无量寿经讲座》15(总释名题•第一品)

   日期:2024-12-09     作者:l1s4m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news/10760.html
核心提示:《无量寿经讲座》15(总释名题•第一品)无量寿经大家只知道一个任字,忘了上头还有一个保字,开悟之后要保任。心心不异谓之保,
《无量寿经讲座》15(总释名题•第一品)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讲座》15(总释名题•第一品)

 

 

大家只知道一个“任”字,忘了上头还有一个“保”字,开悟之后要保任。“心心不异谓之保”,前心和后心没有两样叫做保。要起便起、要坐便坐叫做任。没有一点造作,都是如此道理。能仁、寂寞、保任一切一切,你把它搞到一边去了,老兄是入地狱如箭射。这不就是能所都忘了。所以念来念去,就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念得能所两忘,即是《金刚般若》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净影疏》之“无作无所有”。这不就是无作吗,他有什么作啊?能所都忘了,也无所有,他什么都没啊?以如是法来教导众生,横出三界,成究竟觉。所以就是以平等法,觉悟众生。⑶“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佛佛道同,正觉没有一切高低深浅之别,故名平等觉。⑷“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阿弥陀佛的圣号之一。以上四义,经题里都有。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经”,就是线,梵语是修多罗,也可以译成契经。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兼指时机,时节因缘。故契机者,契合众生水平与时代。现在简化就称为经了。“经”包括贯、摄、常、法四义。“贯”是贯穿所说的道理,贯穿本体;“摄”是摄持一切众生,所化的众生。经就是要化生、要度生;“常”是古今不异,今佛所说,也就是古佛所说。所以有好些人现在想创新,好像要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一些,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那就不平等了,那就不是佛法了。古今不异,法则近远同遵。这个法则,国家公布了一部宪法,云南就不听了,不行啊,近远同遵。所以贯摄常法四字,可尽“经”字的涵义。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可以分成七类:⑴单一的,有三种。《阿弥陀经》有人,没有法、没有喻。《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没有人、没有喻。《梵网经》,梵网是譬喻,没有人、没有法。⑵复就有两个,有三种。《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没有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譬喻,没有人。《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譬喻,没有法。⑶具足者,一种。《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人法喻都有。本经题也是具足人法喻。题中佛字表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土果人,两土的果人都在内。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法。大乘二字就是譬喻。作为譬喻,乘者就是车,运载一切,能乘者大,所乘者大,就相当于《法华》说的大白牛车。

诸经皆具教行理。佛经都是从本体上建立法门,从理体立的教,要依教奉行,从你的修行,才能显示出这个本体,所以从行显理。专就本经题中的教行理,“佛说大乘”是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无量寿”是理。“无量寿”,表示三际一如,涅槃常住的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的佛性,是心是佛的本心。所以判属于理,也就是实际理体。依此“无量寿”的理体,直指大乘为喻,来宣说众生得度之法,成了这部经,所以“佛说大乘”就是教了。又从教起行,就是文中“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佛所教化我们的妙行。用一句阿弥陀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就是依教来修行。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念佛不但是禅,是深妙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大势至菩萨就用念佛法门,与五十二法王子同时宣说成就的经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任何方便,就这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自己就心开了。开,开明本心。这就圆显出本具的平等觉,就是从行显理。行,念阿弥陀显出心了,就显出理了。往生者悟无生法忍,从体起用,又以此平等妙法来教化众生,往生净土,同证大觉,这又是从行来显理。若以此经题配三大,无量寿是体大(法身的本体),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觉一切,不分根机利钝来普度。以前我说过,连动物都得度。所谓地狱中的众生,如果不停的念佛,一旦业满,马上证清凉华菩萨。用大。所以净土法门着重殊胜在用上。其实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要偏赞呢?就是在利他方面,普度适合于众生的根器,所以这是和其他法门不一样。

依《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经题来配合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们念佛就是念自己本觉的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是我本心。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开始觉悟。所以《净修捷要》:“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觉合本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阿弥陀佛、无量寿就是我的本觉,从本觉起我念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又可以解释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到果觉“无量寿”。总之,这个经题的妙意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圆中钞》说:“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就得到无量的功德。幽溪大师作《疏钞》引证说:“如《金光明》,及诸大乘(经典),多作此说。”所以从全名来看,本经此土导师世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三个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蕅益大师说:序分像人的头部,具有眉眼耳鼻舌,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五脏,心肝脾肺肾、肠子、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等都在身体里头;流通分像手足,有头,有身体,没有手脚怎么行动?因此,这三部分各有其重要的内容和任务。我们就依据益大师,把经分成三份。本经的第一品至第三品作为序分,第四品至四十二品是正宗分,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是流通分。在序分里又分两部分:一是通序,一是别序。通序,这是各经同一规律都有的,所谓六成就,就是本经的前两品。

别序,又名发起序。乃发起全经之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诸经各别(就是每个经和每个经是不一样的),所以又名别序。例如《阿弥陀经》的因缘,是佛不问自说。因为当时的听众不会问,所以佛就悲愍,对大家说了,大慈悲。《观经》韦提希夫人,儿子不孝要杀父杀母,所以请佛大悲救度,这个因缘而说经。《无量寿经》就是因为佛放光现瑞,阿难叹谓从未得有,今天现这样的瑞象是什么缘故啊?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经很特殊,阿难跟佛这么久都见所未见,因此提问,佛现瑞象必有因缘。佛就说出阿弥陀佛在因地,如何修行,如何发愿。所谓这一段就成为本经的别序,这是本经所独有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如是我闻”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这是遵世尊之遗教。佛在涅槃的时候阿难很悲伤阿泥楼陀就教给阿难你光悲伤有什么用呢?应该问佛四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一切经首当置何字?”在佛涅槃后的一切教化都要会集成为经典经的最开头要摆哪些字?佛就说: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就是“信、闻、时、主、处、众”六缘都具备了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经确是事实真实可信故名证信。所以经文第一句是佛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一是“信”成就信非常重要。所以没有信一切都没有办法了要是没有信心看经典最多只是得一点佛学。如入宝藏信如手没有信拿不到东西进了宝藏也是空手而回。“闻”是从佛那儿听到的。随即写出其他时、主(说法之主是谁)、处(在什么地方)、众(当时听法的有些什么人)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如是我闻应该是我闻如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这样的。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新说经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不然他何以能登座说法呢?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示现说法。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迦牟尼佛亲自如实听到的。以上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消。

或疑说佛成道廿年以后阿难才出家(佛的堂弟)。今又经过十年才作为侍者因为作为侍者才能听到如此佛都卅年才当侍者听到的是卅年以后所说的那卅年以前佛所说经阿难何能说为都是我闻呢?这有三个解释:⑴辗转闻。如《报恩经》说:“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从其他的师兄弟那听到的。天的帝王都来听经他们可以说。⑵佛重说。佛对于阿难重说一次也在《报恩经》。当阿难得到佛的命令要叫阿难当侍者阿难向佛求三个愿其中的第三个愿就是“所未闻经请佛重说”佛答应了他⑶阿难自通我们不要小看阿难在《金刚华经》“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所以阿难能够忆持十方诸佛所说的十二部大经还不光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以上三说不妨同时存在

“如是”就是信成就。在六种成就中居为首位。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如大海,要有信心才能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要真正的信了之后,你看不懂经就一遍一遍看下去,看一遍和一遍不同,跟别的学问不一样,无师可以自通。“信为能入”。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如入宝库。“慧为目”,智慧是眼睛。你没有眼睛看不着,光是看着了你不拿。怎么拿呢?靠手,信是手。所以信非常重要!就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采取;若人无手,空无所获。可见“信者乃入法之初门”。所以入法以此为最初之门,你让他信才能入,入法就是靠信。同时“又为摄法之上首”,最重要的,摄法要靠信,要摄这个法消归自己,成为自己的,不是鹦鹉学舌。所以说:“才入信门,便登祖位。”这是大信、彻信,刚刚进了信的门,你就登了祖师之位。实际上我们现在学佛,主要的就是在增进自己的信心,这也是无止境的。大家都做了将相所不能为的大丈夫事,已经出家了,难道说不信吗?但是,此中还有无量的可进展之处。所以信有六信,有浅信、有深信。才入了信门,真正入了信门,便登祖位。这个表示首先就是讲信成就。

又“如是”者就是指所闻之法体它的本体就是实相的理体。因为实相微妙的道理从古至今没有变异。没有什么叫做发展了?你所发展的只是一些见话门头的方便。没有什么叫创新?你要创新有所谓种种不同说法就是魔说魔总是有的那不是佛法。佛佛道同古佛所说今佛还是这样说古今不变所以叫做“如”。相如古也如、今也如未来还是如。如实相之理而说所以叫做“是”。是就不是非。因为是实相的本体所说的就是妙理就是“是”。今依本经实相的妙理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的妙理就是当人一念本心的“自性”。这个自性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染污、没有增减也没有去来湛然常住在你正当烦恼时这个心还是湛然常住没有变异所以叫做如。依了这个心性来念佛来求生净土。你能念的一念心那就是实相的心;所念的是实相的佛佛当然是实相显现;所生的土(极乐净土)是实相的土。所以常寂光不就是实相吗?常住、寂静而有无量的照用。所生的是实相的土能念的是实相的心所念的是实相的佛将来生的是实相的土也就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就是实相这个法王的法印所印出来的。所以蕅益大师说:“决定无非曰是。”这个决定没有不对所以叫做是。这个经的涵义要这么说我从佛那听的法就是这样的这一句也就给过去了但是咱们这么细细的一说这里就很有可值得参究的内容。常常有人说净土宗浅其实净土宗是圆教而且是圆中之圆。凡是说净土宗浅的那只能说明他自己对净土宗理会的非常浅。这就是信成就。“决定无非”你信吗“如是”古佛这么说今佛也这么说未来的佛还是这么说。

“我闻”,是闻成就。阿难在结集经藏的时候升座,自己说“如是法门,我从佛闻。”这就是“如是我闻”,如是法门,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就是这样。“我”就是阿难自称,闻是阿难亲自听到的,以此来告诉大众,不是阿难臆造,实可证信。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符合第一义谛的。《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这就叫不坏假名。在这个世间都是假有,所以假名不能废除,废了假名就无可说了,没法表达了,因为所说的都是实相。“实相无相”,就不同于凡夫的有我。所以阿难说如是我闻,因为说的是实相,实相无相,单是这一句话又跑到一边去了,转入阴山背后,说“枯木崖前歧路多”。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在那入这个枯木定,这里有很多歧路,不是好事。“实相无不相”,所以不同于二乘的无我。二乘就是阿罗汉,灰身灭智,他人无我了。所以阿罗汉证到人无我,就称为圣人,真正出轮回了生死,这分段生死就没有了。但是他不明白第一义谛。所以阿难随顺世间,不同于凡夫之有我,不同于二乘之无我,而假名称我,从容中道,才合乎第一义谛。要说没有我,是空谛;但是世间都认为有我,这是假谛;“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仍然说我。又《观经疏》说:“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无我则无闻”,没有我那谁听啊?没有闻就没有化道了,那没有闻、没有说,就不能再往下传,这化道就绝了。所以“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为了这个法能够流通,很多都是方便说。真实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还未曾说道一字。所以我们知道今天这种传说,只是为了“传化不绝”。在这里我们要从有言说,了解无言说的意思,才真正是解了如来的真实义!

“我闻”,闻是耳根的识,现在不说耳闻,说我闻,就是用我字来统一切诸根识等。我是总相,耳是别相,用总相的我,来代替别相的耳,所以说我闻。以上“如是”表信顺。信,如是,就是这样的,决定无非,顺乎正理,这是信顺。我们信了之后就要顺乎佛教,相信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不愿意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照做,我信他说的对,这种事也常有,那你信的还不够。“我闻”代表师承,所以师承很重要。《圆觉经》说,凡夫怎么能够来学习圆觉的无上之道呢?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个善知识。善知识怎么找?《圆觉经》讲的非常好,大家应当看看《圆觉》,这个师承很重要。释迦牟尼佛这是传承,阿难说这是师承。我现在所闻所说,都是释迦牟尼世尊的金口所宣说,这个传承是有来历、有根本的,不是另外他说,也不是我从心里造出来的,以之证信。

“一时”时成就。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这是妙极了。“时”不是个实法长短是随你的心(中国人学佛法接受的最好因为中国有孔子、老子的学说孔子偏于世间老子偏于出世都很高深)延促同时一万年是延一秒钟是促是同样的时间。三大阿僧祗劫那是无数的劫了跟这一念没有两样。在《疏钞》中注解说:“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刹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刹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为什么经里只说一时?莲池大师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三昧是必须入这个三昧才能显现出三昧境界中的智慧光明、功德威力不入三昧就不行。陀罗尼无所谓你不管干什么陀罗尼不失。说者证得了陀罗尼他能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字之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在这个世界一刹那就可以起一万万年的用处;一万万年要做的事情他在一刹那就可以完成了。我记得第一班的同学因为看见释迦牟尼佛出家的那个年岁说法不一。他问我:说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传记。我说:各人所见不一样。现在还有人这么做根据这个来判断是真是假其实荒谬绝伦。哪能根据你这个粗浅的见解去判断见长见短都不一样。那智者大师就说释迦牟尼佛还在说法“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你还考证什么去?只能说佛涅槃的舍利那是显现而已那是一种幻相真实的佛在说法没有散灵山的说法会还正说呢。或者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法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或说者用很少的时间而听者用很多时间;或说者用很多时间而听者一刹那就领受了。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见佛身也不一样见地都不一样各人所见都不同。有的看见佛无量相好庄严有的看见佛就是一个黄面比丘还有人看见佛是块黑炭这业力很重。或者说者有神力能够延促随宜听的人根器也利钝不一。三乘的凡圣所见佛的报身、化身年岁长短成佛的久和近各个不同。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觉觉他。机感相通听说完毕就叫做一时。

《佛地论》讲:“说听究竟,总言一时。”说和听都究竟,总之就叫做一时。所以经中不言某年某月,就是师和弟子机应和合(感应相和合),说和听的事情圆满了叫做一时。又经中不举年月日,就是各地的历法也不一样。像中国的历法也不一样。《周易》说的六月,实际是八月。有的建子,有的建寅,现在是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有的是以子月为正月,就是十一月当正月,那就不一样了。而且世界、时间也不一样。经上说四天王天一天,人间五十年。四天王是最矮的天,最接近于人类的天。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着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就是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着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厢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厢中间悬挂的一盏灯。坐在车厢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可是坐在车厢后部的人,人迎着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佛”,是主成就。在这六种成就中最主要的,所以叫做主成就。“佛”就是佛陀,译成华文就是觉者。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自觉、觉他、觉行都圆满。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阿罗汉自了,独觉就是自己觉悟);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那菩萨是自觉觉他了。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又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本经中的佛,就是大恩慈父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处成就。王舍城有两说:一个是旧城,一个是新城。古人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我看是旧城。因为《智度论》里说:“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捨王舍大城,其边更作小城。”所以作为新城,是佛涅槃以后的事情。因此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又《法华论》说:“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显此法门最胜义。”当时印度分为五天竺,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城里说《无量寿经》,也就表示这个法门最殊胜。“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的五山中的一个。据《净影疏》说:“耆阇山,此翻名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鸟)居止此山,故名为鹫。”又“此山顶似鹫头,又名鹫头山。”这个山顶很像鹫头的样子,所以称为鹫头山。又《智度论》说:“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⑴此山精舍,近城而难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难上故杂人不来。故多住此不在余处。⑵是耆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主故多住。⑶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⑷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恭敬供养处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⑸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他说:在王舍城外五山之中最为殊胜:⑴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乞食于其城中;但又难上,所以俗人、闲杂的人少来干扰,专诚、精诚的人才来。所以我们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钱,他并不要资财,也不想拉你一张选票,他教化我们都是为了度脱我们,所以日中一食,到城里去乞食,给大家种福。⑵是福德的吉祥之处,圣人喜住。所以地方很重要,我们有时到的地方,有的觉得很愉快,有的觉得很不舒服。人杰地灵,地灵也可以使人杰。⑶是三世诸佛的住处。⑷此山很清净,又有福德、又闲静,是一切诸佛所行之处,十方菩萨赞叹恭敬,一切护法神、大力众神恭敬守护。很多大乘经都在这个山上说。⑸其中有无量的智慧福德力大的菩萨,到这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法华论》说:耆阇崛山胜过其余的山,佛在这说《法华》,表示这个法最胜。佛也在这说《无量寿经》。这就是处成就。在印度当时最为殊胜了。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news/10760.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