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梅州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千年以来,客家人与茶为伴,品饮生活的万般滋味。梅州市梅县区作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近年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两核两带两区”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优质茶园,提升茶叶品质,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同时推动茶旅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打响茶叶品牌,助力梅县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千年佳茗云雾藏
茶的故乡在中国。从考古资料看,陕西汉阳陵出土了2100年前的茶叶,证实早在汉代前期,茶叶已经出现在宫廷饮食中;到了唐朝,饮茶渐成风尚,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茶文化蓬勃发展,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学术专著《茶经》,还有不少精妙茶诗,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从第一碗茶的滋润喉吻,到第七碗茶的仿若两腋生风、飘飘欲仙,读起来酣畅淋漓,再如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宝塔诗的结构宛如轻展画卷将茶的多重面貌依次呈现;及至宋代,茶变得更加浪漫,充满艺术气息,宋人推崇点茶,还将点茶用于竞技,全民饮茶之风甚浓,从南宋刘松年的画作《茗园赌市图》中可见一斑。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所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了明代,将干茶置于茶碗或茶壶之中,注入沸水饮用的撮泡法或瀹泡法渐成主流,这种简便的饮茶方式流传至今,茶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
“嘉应三月有春茶,只惜茶时不在家。何意今朝官阁里,一瓯新水浸云花。”地处岭南的梅州重峦叠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多,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优越,也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1974年在梅县畲江的唐墓中出土了釉茶具,由此证实至少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梅州人就有饮茶习惯。公元960~1280年间《惠州府志》中也有长乐(今“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梅县区阴那山的千年古刹灵光寺历代僧人亦有在寺庙旁栽种茶树,加工制作茶叶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的传统。
清代光绪年间《嘉应州志》记载:“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并以清凉、阴那、三台诸山所产为最,味清冽”,清代期间,梅州出现多个名茶产区。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梅州人多田少、山地广阔、宜茶山坡地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出“立足本地资源,向山进军”的号召,提出“巩固提高现有茶园,积极改造低产茶园,有计划有步骤发展新茶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等指导思想,引进良种茶苗,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当地先后涌现大量茶场,建成一大批名优茶生产基地,茶园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加工工艺日臻完善,茶产业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广东生态茶园区域品牌县,梅县区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园主要分布于莲花山脉海拔400米至8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终年云雾较多,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形成独特的茶园生态系统,是出好茶、出名茶的好区域。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梅县区茶叶种植面积广,共有2.3万亩,主要分为雁洋、丙村片东部区域,石坑、梅西、大坪、南口片西部区域,梅南、水车片南部区域等三大产区,年产量1674余吨,产值5亿元。
一叶知春客韵长
“山上种茶山下荫,手拌茶叶摘茶芯;满树茶叶任妹摘,细心摘茶爱认真。”又到春茶采摘季,在梅县区上官塘的梅州振声生态茶园中,工作人员正在细心采摘今年的头春茶。据介绍,该茶园地理位置优越,引进梅占等优质茶树品种,制作出来的绿茶品质优异,以香、甘、滑、醇而著称。“茶叶的质量不仅与气候、树种有关,更离不开管理。”梅州振声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企业在茶叶种植、采收、加工等方面均按照绿色、生态的管理理念,采取施有机肥、人工铲草等措施打造有机茶。“经过三年取得有机种植基地认证后,我们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2024年绿茶和乌龙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梅县区积极开展茶叶“三品”认证工作,认定了无公害茶园3000亩、绿色食品茶园1000亩、有机茶园1233亩,助力茶叶品质提升。目前,梅县区以茶叶生产为主要经营的各类经济主体8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茶叶示范社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及县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2000多农户种茶;取得SC认证茶叶生产企业5家,其中茶叶深加工企业2家。
杀青、揉捻、干燥、炒青……在位于雁洋镇的阴那山茶厂,制茶师傅们正忙着将经过晾青萎凋的茶青送进制茶机,一丝不苟地按照步骤制作绿茶,现场茶香四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精心管理,阴那山茶厂出品的“金螺春”绿茶荣获广东名优茶特等金奖、“广东十大名茶”称号。
梅县区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梅县绿茶外形条索紧结卷曲、色泽绿润灰白起霜,茶汤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深受当地及周边群众喜爱,且在华侨中享有盛誉。“梅县绿茶相对突出的特点是滋味鲜爽、栗香与花香显著。”梅县区茶叶协会秘书长洪海陆告诉记者,“梅县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近年来,梅县区统一生产标准,创建了“梅县绿茶”区域公用品牌,授权11家茶叶生产企业使用,并设计印制“梅县绿茶”公共包装授权使用。“2016年梅县区茶叶协会成立后,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持续组织茶企利用茶博会、农博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大型活动平台扩大自主宣传,还有省级茶叶产业园建成这个梅县绿茶品牌展示与产品体验中心,在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梅县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洪海陆说。
茶香四溢美名扬
“客家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喝茶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可一日无此君”。“客家人讲究礼仪,素有‘客来敬茶’的传统,无论来访者地位高低,均以茶相待,以示对来访者的尊敬和友好。”梅州市资深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江载宝说,客家人根据茶树一年中新梢生长规律,结合鲜叶采制季节,通常把茶叶产品分为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茶,“人们普遍喜欢品饮高山春茶,其中老绿茶非常受欢迎。”江载宝介绍道,由于客家人常居相对湿冷的山区,传统饮食也较为油腻,制作绿茶时便采用独特的“重炒”工艺,以追求“祛寒趋温”的效果,使茶散发出独特的“炒米香”,名为“客家炒绿”,亦被称为“暖肚茶”“温肚茶”,而存放多年的老绿茶(又名“陈茶”)更是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保健作用。梅县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牵头制订发布了《梅县老绿茶》《梅县老绿茶储存技术规范》《梅县老绿茶品质评价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为老绿茶上市打通了市场通行证。
除了老绿茶,蜂蜜茶、客家擂茶、金柚陈茶等蕴含客家人多年生活智慧的保健茶产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选用柚皮光滑的金柚,切去柚果顶部并保留作盖子用,取出柚肉,除去柚核和囊瓣,将优质陈茶与柚肉混匀(也可加入适量川贝、杏仁等化痰止咳的中药材),装入柚壳中,盖上柚盖,用细绳捆绑,置于阳光下晒(或烘箱中烘)至足干。”洪海陆说,金柚陈茶茶香浓郁、茶汤棕褐清亮,具有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等功效。2014年,“金柚陈茶”被列入梅县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梅县区开发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多,如茶酒、绿茶精酿啤酒等,其中深度融合该区两大主导产业的“柚茶”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如将茶叶与柚皮丁混合的柚茶系列产品、柚子茶饮料、茶香蜜柚果脯、金柚花茶等,实现了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极大地拓宽了茶产品的市场空间。
漫步在梅州雁南飞茶田景区里的“广东最美茶园”,谈茶史、学茶识、游茶山、品茶香、吃茶餐、观茶艺……丰富的茶文化体验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梅州雁南飞茶田景区是茶旅融合的典范,以“雁南飞·茶中情”为核心品牌,培育了以客家文化、茶文化体验为重点的旅游产品。“我们立足于打造‘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目的地’定位,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文、商、养、学、闲’等市场需求的新业态发力,着力构建以雁南飞茶文化体验为主的旅游文化品牌,努力实现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把雁南飞茶田建设成为集茶旅游、茶休闲、茶养生、茶研学为一体的茶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梅州雁南飞茶田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多年来,梅县区充分发挥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茶田景区、阴那山茶田景区、千年古刹灵光寺等“名人名山名寺名茶”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禅茶文化节”,建设茶科普园、茶文化博览园等举措,推动茶旅深度融合。除此之外,梅县区还初步建成了上官塘茶文化生态旅游、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生态茶园等茶旅融合示范点。“茶主题旅游年接待490万人次。”梅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钟永辉说。
近年来,梅县区以建设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初步形成“两核两带两区”空间布局,即茶产业精深加工核心区和三产融合发展核心区、客家茶文化生态旅游带和“红色根据地”生态茶园带、茶叶生态种植示范区和茶叶生产科技服务区。接下来将立足完善此空间布局,按照“生产+加工+科技+流通”的全产业链条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设施、产业融合、科技支撑等6个重点,建设生态茶园、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13个项目,全方位推动梅县区茶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文脉人物】
毕生茶缘:江载宝的茶香岁月
“我的一生都在跟梅州的茶打交道。”梅州资深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江载宝说。江载宝走遍了梅州所有茶区、尝遍了梅州所有茶种,发表专业文章近百篇,耄耋之年依旧担任茶企顾问,为茶叶生产提供指导意见……他一心扑在“茶”上面,为梅州茶业作贡献的同时也冲泡出了属于自己的悠远茶香。
“我觉得茶有文化内涵,让我非常着迷。”今年87岁的江载宝说。1962年他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在他担任梅州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时,“入了茶的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解茶叶生产情况,他的裤腿常常沾满泥巴,跑遍梅州的山水,才总结出各地区茶叶的特点,并率先提出“梅州地方历史九大名茶”这个概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梅州的自然环境,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大力发展名优乌龙茶生产,提高单产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
作为长期从事茶叶科学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专家,江载宝和茶叶科技人员一起研究如何引进、繁殖和推广岭头单丛、诏安八仙、大叶奇兰等适制乌龙茶优良品种,起初自然是失败的,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江载宝的制胜法宝,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终于让几种适宜梅州种植的茶树品种广泛落地梅州,为推动梅州获评“中国单丛茶之乡”并成为乌龙茶主产区之一奠定了基础。此外,江载宝还与梅州市上官塘农场茶厂合作,用春、秋两季梅占茶芽成功研制出了梅尖银毫茶,填补了梅州市毫茶类的空白。
2001年,江载宝正式从单位退休,也在同时,开启了在家写作的“新职业生涯”,他花了6年时间,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梅州茶的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整理成册,编写出版了茶业界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梅州茶业》,并自费印刷2000本用于发放。如今,他依然时不时会应茶企邀请到茶叶种植加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我希望能继续为梅州的茶业贡献一些微薄力量。”江载宝说。2014年,江载宝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奉献奖”荣誉称号;2017年,他又被广东省茶叶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授予“广东省茶叶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在与江载宝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他依然紧密关注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对于近年出现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或茶叶衍生品毫不陌生,并且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梅州的茶产业要蓬勃发展,要坚持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案例取长补短,更不能故步自封,如高火香的绿茶也可以顺应市场需求做一些清淡口味的产品,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江载宝说。
【文脉链接】
客家茶俗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既保留了部分中原文化习俗,又融合吸收了岭南当地文化,历经代代演化和发展,形成了客家独特的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客家茶俗就是其中之一。
祭祀必备茶叶
无论是除夕到祖屋祖祠祭祖,还是清明扫墓祭祀,客家人均会备上茶叶(或茶水),将三牲(鸡、猪、鱼)、水果、糕饼、酒以及茶叶(或茶水)等祭品摆上神桌,焚香叩拜,祈求祖先保佑、消灾降福。子孙要在祖先牌位前或墓前供奉茶汤,以表对祖先的尊敬。
结婚要摆放茶叶
相传,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茶不移本,象征爱情从一而终。因此在传统客家婚俗中,新郎、新娘的新婚房间内必须摆放茶叶,以示夫妻恩爱、坚贞长久。
“四手茶”
“四手茶”是客家地区结婚习俗中的一种仪式。
一是在结婚仪式中,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俗称“改口茶”。
二是婚宴后,所有亲戚来宾围坐在祖屋上厅,由双方父母携新郎、新娘逐一祝福前来的长辈,并由新郎、新娘共同敬上一杯热茶,表达感激之情,长辈会双手接过茶,同时在茶盘上放下祝福的红包;小孩则会收到新郎、新娘发的红枣、糖果、饼食以及红包,祝福小孩健康快乐长大,这个过程也蕴含了对新人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