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虹原创] 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
来源: 张杰的日志
陈长兴(14世)一陈发科(17世)——陈照奎(18世)所递传的太极拳拳架的精义及其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法端正,拳走低势
本来,陈式太极拳架可以因人而异,分为高、中、低三种。陈照奎老师所传拳架是其父家传年轻人练的拳架。强调在上身端正和放松的前提下,走低架子。这是陈长兴的真传,所以陈长兴当时被人称为“牌位陈”。陈照奎老师说,其父当年每天早上在家练拳和教子学拳都是走低盘,在外面教拳则多走中、高架。当然,低也有一定限度,除了仆步之外,不论马步还是弓蹬步,大腿平行不得低过膝,大小腿之间夹角不得小于90度,不然则成为“荡裆”,即为病。正如陈发科公讲的,打起拳来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样,稳稳当当的”。这要有持久的桩功才行,所以老师称此种拳架为“活桩”。不仅如此,更难的地方是变换虚实、倒换重心时裆部一定要走下弧,陈老师喻作“走锅底型”,“不许把重心扛过去”(即不能走上弧,或平移之意)。本来拳架就低,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运动强度大,难度大,确实很吃功夫。但是,这种功夫不论对健身、健脑,还是技击,都有极大好处。当然,对老年、体弱者,他则并不做一律要求,可以走中、高架。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强度,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合理的结合,对提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不可少的。而人体机能的提高,主要是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即心、肺功能的提高)。在体育锻炼中,参与活动的肌肉越多,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要求就越大,对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显著。人体下肢肌肉比例明显高于上肢,所以许多先进的体育项目都注意加大下肢的运动量。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种低架子,下肢运动量特别大,而且持续时间长(整个套路中大部分动作是低式子),锻炼确实很苦,开始腿疼,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载才能消除疼痛。但后来的效果却是非常显著的,你会感到苦尽甘来,终身受益不尽。据对练此拳一两年以上的学员调查,普遍反映心肺功能增强,血压趋于正常,大腿肌肉明显发达,腿力增强,肥胖病患者减肥了,瘦子体重增加了,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六、七年的低血压患者血压正常了。更微妙的现象是这种下肢运动量大的低架子,还起到了健脑作用。许多脑力劳动者、神经衰弱者,甚至美尼尔综合症患者,通过练低架子,不仅症状消失,而且头脑感到特别清醒,记忆力增强。同时,对防止骨质疏松,增强骨密度也有明显效果。这是因为这种“活桩”式的低架子,通过全身放松,上身中正安舒,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五趾抓地,涌泉穴虚等一系列的要求,必然会引导气血下行,从而达到宽胸实腹,降低血脂,减轻颅内各血管的压力,使血压趋于稳定,骨质增强。这是合乎医学和生理学原理的。
从技击上讲,这种上轻下沉,重心下移的练法,必然会有利于稳固下盘,足胫坚强,心君泰然,“使人强若不倒之翁”,从保持自己平衡,破坏对方平衡来说,必然先胜人一筹。其实,这种引气下行的“活桩”,正是武术的筑基功夫之一。
(二)对称和谐,充满哲理
陈式太极拳是充满哲理的一个拳种。从总体上完整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太极图,就是这一哲理的美丽形象;太极拳,就是这一哲理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所以有人说,世界上还没有第二种体育项目象太极拳这样运用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没有第二种体育项目象太极拳这样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来进行锻炼。这话并不过分。陈照奎老师所传的拳架,正是以刚柔、开合、轻沉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动作为其内容,以顺逆缠丝、动作螺旋为其形式。从太极拳的古典哲学依据来看,它是根据《易经》的阴阳学说创编的, “太极两仪,有柔有刚;。按《易经》总的指导思想是:它认为宇宙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之中包括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人身如一个小宇宙,有阴有阳,阴阳交相影响,配置务须均衡。并且认为人与天(自然、宇宙)必须相适应,称之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据此,《内经》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陈式太极拳即是根据上述阴阳学说,加上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而创编的一套强身护身的拳术。它不仅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而且讲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开中有合,合中寓开。运用到技击上则有化有发,有引有进,而且化即是发,引即是进,化打结合,引进结合,如此等等,构成此拳的特殊风格。陈照奎老师传的拳架的一系列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右发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又要相吸相系,强调对称劲,劲要八面支撑,处处、时时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比如“金刚捣碓”之第五动作,右手握拳上提,右腿提膝,胸腰则必向下松沉;“金鸡独立”也是手上升,身下沉。总是有上升部位必有下沉部位,以保持重心稳定,虚实平衡;又如“懒扎衣”、“单鞭”的定势,前者右发则左塌,后者左发则右塌;“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双臂向前上挤发,左臀则必须向左后下塌。下塌外碾,前后平衡;再如“白鹤亮翅”,上开下合,合中有开(脚合膝开),做到“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紧凑之中有开展之功”。劲力既有力学依据,外形又有匀称之美;再如“掩手肱拳”之发劲,既体现刚中寓柔,松活弹抖,又体现前发后塌(右拳前发,友肘后撑,弓前腿,蹬后腿;翻左臀,沉右臀,有前有后,以螺旋形式将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体)。在整个套路的编排上,拳势动作都是刚中有柔,有快有慢,有开有合,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卷有放,有升有沉,加之以螺旋形式,波浪式前进,如同江河滚滚,波浪起伏,滔滔不绝。这种人体各部位劲力对立统一的锻炼,必然会全面增强人体素质,使人体各部位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均得到平衡发展。因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体内充分体现的过程(如心脏的收缩与舒张、细胞的生成与死亡,精神的外弛与内守等等)。
太极拳更微妙的一点是打拳强调动静平衡。打拳,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拳
术,如何在运动中达到动静平衡。这里确实有个微妙的道理。实践证明:打
拳时,大脑可以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肢体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时,
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时机。形容这种动静平衡,正如艺术理论
家温克尔曼(1718-1768)讲过一种状态: “就象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寂静
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所以,练陈老师拳架的人,身心发育都
比较全面,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头脑特别清晰。
从技击角度讲,陈老师常说:“打拳、推手都是锻炼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并且强调打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八面支撑,使人体象一杆秤一样。正如陈鑫所讲的:“拳者,权也。”权就是权衡;权,古代秤之谓也。只有保持自己肢体重心平衡,“立如平准,动如车轮”,打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顺逆缠丝,非圆即弧
陈式太极拳不仅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而且也符合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是“由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自然辩证法》)太极拳正是以对立统一(阴阳相济)为其运动的质,而以顺逆缠丝、非圆即弧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为其运动的形。 “太极拳,缠法也。”(陈鑫)缠丝劲,也是太极拳的精华。
陈式太极拳,不论大小、快慢动作,都要求做到非圆即弧,触处成圆,顺逆缠丝劲贯彻于各种刚柔、快慢、开合、升沉动作之中,体现于身体各个部位之上,这是陈照奎老师在拳论上的重要发展。何谓顺缠?何谓逆缠?有些人写了许多文章,画了许多图,仍表达不清楚。陈老师解说时,却很简易。他以右手拿握你的右手,他的手掌以小指领劲,向掌心一方旋转,大指合住劲,进行旋拧,即为顺缠;相反,大指领劲,小指合,向小指一方旋拧,即为逆缠。你方,前者为逆,后者为顺,相反相同。一握手之间,顺逆缠完全说清了。腿的顺逆缠丝劲与上述旋转方向相同。他还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刚和快不能丢了螺旋劲”。特别是二路(炮锤)动作快,蹿蹦跳跃动作多,但快也不能失去螺旋劲。打起拳来,如同旋风、漩涡、飞轮、滚动在地上的球体。而且周身各个部位节节贯串,如同若干滚珠,出劲如同飞旋前进的子弹。陈老师讲“连珠炮”一式时,以木工用的木钻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既快又螺旋的进击的力量。慢动作也是走螺旋形式。如“懒扎衣”及“单鞭”最后两个动作,都是缓慢地螺旋下沉。总之,不论推手打拳都要做到“触处成圆”。另外,这种螺旋形式的太极劲要以腰为轴心(圆心)。陈老师强调打拳上身中正,保持圆心稳定。不论是四肢的顺逆缠丝,还是动作的大开大合,都要立身中正,圆心不能轻易移动,切忌身躯左右摇晃、前俯后仰。合则以螺旋为形式,发挥其胸腰的向心力,气聚丹田;开则以螺旋为形式,发挥其丹田的离心力,气贯四梢。陈老师又把人的腰和丹田部位比作轮子的主轴,只有保持轴心(圆心)的中正,旋转的轮子才能有力。轴心(圆心)摆动,身体左歪右斜,必定降低轴心向心和离心的螺旋力量,人体易失平衡,不论对健身或技击都不利。
(四)丹田内转,胸腰折叠
我们所以称陈式太极拳为“身心修养之学”,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内外兼练的拳种。在内功方面它吸取了中国道家吐纳、导引相结合的养身术和祖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其内功主要特点即在于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节节贯串,运动螺旋。拳论云:“出肾入肾是真诀。”陈照奎老师把这个论点作为太极拳的真谛予以阐发,他讲:“出肾入肾就是要求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在教拳中,每一个动作他都反复强调:“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以腰为主宰,结合丹田带动(丹田内转)”。还强调,“腰不动,手不发”。腰和丹田不动,即便四肢很灵活,也是“单摆浮搁”。他并且结合拳势(如“懒扎衣”接“六封四闭”,“第二个三换掌”、“庇身锤”、“左冲”、“右冲”等势),说明式式都有明显的以丹田内转为核心的胸腰折叠劲。这种强调胸、腰、腹部运动的方法,对于健身有特殊的作用。人体腹部,脏腑最多,为全身气血汇集之处,也是经络贯通上下表里的枢纽。每一次胸腰折叠,都使腹内脏器进行一次温柔的自我按摩。它可以起到炼精化气,增强性功能,消除腹部脂肪过多等作用,对内脏功能的锻炼效果好,还可以使腰腹肌的力量和柔韧性增强。有些肾脏病患者和肠胃病患者,通过练拳达到痊愈,与此**很有关系。这种胸腰折叠功夫若与真气运行法结合起来,其效果将更为突出。丹田上下旋转可以促进任督二脉的沟通,丹田横向旋转可以促进带脉的通畅,斜向潜转还可以沟通其他经脉。故有人说丹田内转是太极拳内功的精华。
从技击上讲,气壮必力大,太极拳虽然不以力取胜,但气力乃是一切武术的基础。陈老师说:“事实上,太极拳并非不讲力气,巧与力是密切结合的,没有力根本不可能发挥巧的作用来制敌。”只是这种太极拳的力不同一般的拙力,这是一种以螺旋形式发出来的富有弹性的力,是与真气相结合的力。故有人为了区别于一般的力,把它称之谓“劲”。另外,胸腰折叠、顺逆缠丝的功夫锻炼,正是锻炼引化来力和利用人体螺旋力发劲进击敌人的重要方面,因为腰是全身劲力的主宰,这完全符合“力发之于足,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的拳理。
(五)刚柔相济,松活弹抖
陈式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拳种。但其刚快之劲是建立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之上,以螺旋形式发出来的一种爆发力。陈照奎老师介绍这种松活弹抖的时候说:在陈家沟,把这种劲叫做“一格灵”,一般武术称之曰“寸劲”。这种松活弹抖劲发放的要领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由大脑指挥,以腰脊为总枢纽,结合丹田带动,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节节贯串,集中到一个发射点上,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肢体的某一部位爆发出来,产生巨大威力。陈老师形象地比喻说:“就好象遛牲口时,骡子打完滚后,站起来,突然全身一抖,轻松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的尘土一样。”又说,“象卷紧的钟表发条,一旦失去控制,突然爆发出来的那种弹簧劲。”其放松的要领,他特别强调肩部和胸部的放松,强调从“沉肩”、“坐腕”、“松胯”与“胸腰运化”人手,解决全身放松的问题。正如拳论中说的“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他常说“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不善于松活,也就谈不上弹抖”等等。
实践证明,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种松活弹抖劲的锻炼,对于增强身体的力量、灵敏度、柔韧性和速度都有明显的作用。这种松活弹抖劲,可以通过腰脊螺旋力的带动,鼓荡全身的气血,使全身气血充盈而活跃,使精神为之一振。拳论云:“收之,气归丹田,发之,气贯四梢。”所以,演练陈老师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即便是在冬天早上每打完一遍拳之后,也会感到四肢发热,手心、脚心、指肚、脚趾都发热,全身舒适,精神抖擞。这就是真气充足,甚至真气外溢的现象。但是,这种弹抖劲的基础是松柔,没有松柔,就没有弹性劲。刚柔相济,就是松活弹抖的理性概括。
发劲震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我的体会是只要按陈老师的要求掌握得当(震脚时脚掌放平,不要偏重于震脚跟,不要在水泥、沥青、石板之类的地面上猛震),震脚不但没有害处,还有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好处。有的医学专家说:脚掌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掌上具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刺激脚掌能使末梢神经活跃,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充分做功。其结果,不仅腿脚,连脑袋都感到轻快,记忆力也得到提高”。我国传统针灸学上介绍,刺公孙穴(在足内侧,第一趾骨基底的前下缘第一趾关节后一寸),可以治胃痛、头痛就是一例。还有的医学专家在研究一种“震动疗法”,除了依靠震荡医疗器械之外,特别强调依靠人体内在的震动能力,对末梢血管病患者,对防止血管末端坏死,改善供血状况会有明显作用。有一位学员双脚患脉管炎,足趾紫黑,疼痛,药物疗效不明显。1982年学习陈式太极拳,按照陈照奎老师传授的练法,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发劲松活弹抖,震脚,还特别注意老师要求的“五趾抓地,涌泉穴要虚”的要领,练拳3个月之后,双脚足趾紫黑症状和疼痛皆消除,脉管炎痊愈了。当然,陈老师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他常讲:“震脚,爱震不震,但是即便不震脚,脚落地时也要意、气、力一齐贯注脚掌、脚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以螺旋形式发出的松活弹抖劲,比直线发出的硬劲威力要大得多。它可以使对方内伤而外不显。并且有利于劲儿的放长和力点的集中。
(六)虚实谐调,轻沉兼备
陈老师常讲,打拳就是为了锻炼随时能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推手就是为了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要掌握自身平衡,做到随遇平衡,就要掌握好运动中的两种虚实。太极拳处处都有一虚实,这一点人们都知道,但是怎样掌握虚实,特别是在怎样保持重心随遇平衡方面,则不一定人人都明白,除了前面讲的“变换虚实要做到裆走下弧”之外,陈照奎老师讲虚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虚”和“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指人体重心倒换之虚实;二是指发劲主辅之虚实。陈老师在谈重心时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就是说左手下沉发采劲时,左脚为虚,右脚为实(重心所在所偏);手向前推或发横捌劲(偏上)时,,右手实,右足也可以是实。但右手向下发采劲时,则右足必须虚。震脚发劲,蹬脚发劲,从身体重心来说都为虚。但论发劲之虚实,则又可称为实。还说:前发后塌,指的是对称劲,前发部位为发劲之实,后塌部位则为重心之实。陈老师还举例进一步生动地阐明其理:如冬天站在结冰的河边,用一只脚踩冰,试冰冻之薄厚,不论用多大力去踩跺,其身体重心之实必然在岸上之脚,踩冰之脚为虚;但从发力讲,前脚则为实。必须分清这两种虚实,才能达到轻沉兼备,才能维持身体之平衡。这些论点,不论从健身、技击上讲,都有其重要意义。
关于重心的虚实,除了独立步之外,一般都是四六开。但也不绝对,有时是三七、二八(如某些虚步动作、过渡动作)。总之要根据维持身体平衡的需要来掌握。
(七)快慢相间,节奏鲜明
关于快慢相间,同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第一趟拳练得快,第二趟慢,则为快慢相间;也有人认为学拳时慢,学成后再练快,即为快慢相间。陈老师所传拳架,则是主张一趟拳从头到尾,有快有慢,有高潮,有舒缓,波浪式前进。不仅如此,而且要做到每一个式子的各个组成动作之间,也有快有慢。发劲快,蓄劲慢;柔化动作一般要慢,刚发动作一般要快;有的式子要快(如连珠炮、穿梭等),有的式子则可以缓慢(如懒扎衣、前膛拗步等);整个套路前部慢动作较多,后部快动作较多,二起脚前后还有一个高潮,而收尾又慢,做到稳起稳收。并且要求“慢而不呆滞,快而不散乱”,慢也不丢缠丝劲,快也要走螺旋。总之,陈老师所传授的拳架在动作连贯的条件下,快慢节奏非常鲜明。不象某些太极拳一味地求慢,速度均匀;又不同于某些武术一味地求快,速度迅猛。而是有刚有柔,有快有慢。看陈老师打拳如滚滚江河,波澜起伏,后浪推前浪,忽快忽慢,忽隐忽现,快如浪头,慢如浪尾,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这种快慢相间的练法,可以使你久练而不知疲,越练兴趣越浓。从技击角度体验,快慢相间的劲力锻炼,可以使你全身的螺旋劲达到刚柔相济,应用时可以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屈就伸.
(八)注重呼气,内气鼓荡
虽然陈式太极拳同其它各式太极拳一样也讲合吸开呼,起吸沉呼,有呼有吸,呼吸自然。但是陈照奎老师练拳、教拳时,都特别注意呼气,打起拳来总是呼呼带声,尤其发劲时更明显。给人的印象是气势饱满,内气鼓荡。陈老师常讲,呼气要呼够,发力时可以张口发声呼气,免得用力时胸肺憋胀。实践证明,打拳时注意呼出肺腑之气,使真气下沉丹田,这样久练而不累。这种注意呼气的练拳方法,既符合古典拳论的要求,又符合现代生理学的要求。就是《少林拳术秘诀》中也讲:“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诀”,“气随手出,不可失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 《六字诀养生
法》也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呼气。《真气运行法》也是注重呼气。同样《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也一再强调注意呼出浊气,“浊气去而清气来”。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注意到出气时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正常情况是:吸气是交感神经兴奋,出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时,全身处于紧张状态,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全身出现舒缓状态,心跳减慢。在练拳时我们注意呼气,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减弱,这时血管就处于舒张状态,毛细血管也舒张,气血就容易通过,因此就可以使血压下降,减轻心脏负担,对防治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也会有好处。当然,出气的作用不仅可以使高血压、心脏病等症好转,还可以使周身血液流畅,四肢以至全身得到气血濡养,对其它病症的康复也有良好的作用,如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肠胃病等症。从人们日常生活情绪观察,欢笑时多是呼气,哭泣时则多是吸气(故谓之抽泣)。至于吸气,因为空间大气大大超过肺腔的压力,只要你注意把浊气呼出,不管吸气,新鲜空气也会渗入肺腑。
从技击上讲,这种吐气发声的作用,既有利于意、气、力三结合,对敌人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威慑,所以我认为陈老师练拳注重呼气的方法是科学的。致于呼吸与动作、发劲相配合,陈式太极拳则采取丹田呼吸、肺部呼吸与体呼吸三结合的周天开合呼吸法,从而使此拳内功外功达到完美统一。
(九)技击性强,势势讲用
技击含义体现在着着势势、大小动作之中,也是陈照奎老师传授套路的特征之一。健身性是武术的本质(锻炼的主要目的),技击性则是武术的突出特征,是武术的“真”(护身的作用)。陈老师教拳的第二遍为内部“择人而传”的拆拳,即讲每个式子、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根据太极拳以防为主的原则,特别强调“化打统一”,以及“引进落空合即出”、“顺势借力”等战略战术。 “第一金刚捣碓”,一、二动作是设敌人右拳击来,我则先棚后履,引化来力之中再给他加上撮劲,使来劲落空;接第三动作发劲,即上引(履)下进(蹬对方下肢);四、五、六动作,即若敌后退,我即快速(可用跃步)向敌上、中、下盘同时用靠、挤、撩、戳、踢等法进击发劲,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手到脚到,上下一致,发人必倒。这叫“来,则顺势履;去,则顺势发”,愿来就来,愿去就去,随屈就伸。陈老师风趣地讲:“这叫来之欢迎,去之欢送。”也就是拳论中讲的“因敌变化示神奇”。这种分解方法,使学者对着着的技击含义一目了然。他并从人体力学上把刚柔相济、柔引刚发、引发螺旋、化打并用、虚实互换、避实击虚、声东击西、惊上取下、引进落空等等太极战术掰开揉碎,讲得一清二楚。他教拳时,经常强调:“每一个动作,那怕是一个微小的过渡动作,都有它的技击含义,一点也不能马虎。”因此,使人感到跟陈老师学拳才是学了一套“明白拳”。
强调练单式功夫。陈老师常说: “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怎样出功夫?他强调把练套路、练推手与练单式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出功夫。他说:“推手是检验架子的试金石,走架子又是推手的基础,练单式则是出功夫适应散打的关键。”陈老师特别强调练单式,他说:“有些式子动作的用法,在推手中你不能用,如肘法、腿法以及对人体要害部位的击打、擒拿、点穴等**,有些快速发劲动作,在套路中也不能一个接一个地练,那样会把人累得喘气。”因此,他主张把套路中的各种发劲动作抽出来作为单式练习,练习发放各种技击劲力。只有这样遇到情况才能真正用得上。他说:“那种宣传平时打得越慢越好,打起
来自然会快的说法是骗人。”另外,在推手、练拳劲力的变化上,运劲的技巧上,内外三合以及劲分三节等等方面,他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太极拳的推手只看作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锻炼阶段,最后才是散打。他不赞成只练定步推手,而主张多练动步散手。当然,散手也要体现缠劲,体现引进落空合即出、边引边进、松活弹抖等太极拳的独特技击法。此外,他还强调练基本功,例如练百把气功桩、抖杆子、拧棒子(太极尺)以及其它各种腰腿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