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参数  经纪  蒸汽 

学法指导 | 选择题解题方法02——题干的关键词、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quote/64496.html

学法指导 | 选择题解题方法02——题干的关键词、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在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中,我们通过题干的设问时空信息两个方面来解读如何能够准确地分析题干信息。当然只有这两个还不够,审清题干材料还需要关键词、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二、再审题干材料

对于题干的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材料含义

1.时空

2.关键词

3.关联词

4.标点符号

2.关键词
关键词是一个材料的核心,其中句子的主语材料的主体和中心都属于关键词。
有效提取关键词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一是我们在看到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或特定的群体时,可以去定位相关史实背景
二是要明确把握关键词所体现的历史概念,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材料。
三是材料的主语、主体和中心一般也是正确选项所涉及到的主语、主体和中心,这二者是一致的,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选项。

本题的主语是汉宣帝,但是这一主语不是解题关键,因为对于汉代,汉高祖、文帝景帝和汉武帝一般是需要地位特定时期的,其他帝王教材则没有涉及。那么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应该是引号中的话:地方官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突出了地方官的重要性。并且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观念”,这一“观念”正是材料的主体。接下来看选项。A项,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符合材料中的“观念”(与材料主体一致)。B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在材料中体现。C项和D项的主体都与材料不一致,C的主体是“汉代地方行政制度”,D的主体是“汉宣帝”,都偏离了材料的主体“观念”。

设问是“由此可知”,需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推断。本题的主体是乾隆时江南的“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地主掌握大量土地的同时,将土地转租给佃户耕种。在选项中“土地所有权”“农业生产利润”和“农业商品化”都与材料的主体“地主与佃户”(历史概念)没有关系。C项的“个体农耕”即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地主将土地租给佃户,佃户的生产方式就是个体农耕。

本题的关键词有“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工厂、工人”(特定群体)。结合材料时间1920年,处于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期间。材料中的主张应该是发动工人进行革命,因此选择C项合适。其它选项中“民主和科学”、“实业救国”、“传统礼教”均与材料的关键词不相符合。

材料的主语是罗马的“平民和贵族”,这两类群体都属于罗马的公民(历史概念),二者的斗争属于公民内部的斗争,最终结果也是公民权上的一种平衡,例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和平民保民官的设置。本材料的另一个主体信息是“法律”,因此C项符合材料信息(不过C项“公民”应该写成“平民”,可能是命题的疏漏)。A项不符合史实,罗马共和国从体制上依旧是贵族统治。B项,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的《查实丁尼民法大全》颁布时期。D项,自由民包含的群体比材料中“平民和贵族”这一“公民”群体要大。

本题呈现的情境是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修教堂。主体和中心是“众多的市民的意志” 特定群体),因为教堂修建要与其相一致。结合时代背景,这一时期的佛罗伦萨工商业较为发达,因此教堂修建要考虑市民的需求。A选项符合材料的主体及材料含义,故正确。B选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世纪开始文艺复兴之后。C选项,主体“教会”与材料不一致。D选项,新教是16世纪宗教改革才产生的。

3.关联词
高考选择题的选择题材料精炼,为了突出重点,往往会以复句的形式呈现。复句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
把握材料中的关联词有助于我们掌握材料内容的主次及核心含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大家列举一些历史高考题中常见的关联词。
1.转折关系:……,但……、……却……、……,而…… 
转折关系的重点在转折后的部分。

这道题问“反映出当时”,我们需要透过材料看本质。材料提到在文景时期,国家收取的田租低,但是“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突出人头税对于百姓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粮价低,富商大贾又操纵物价,容易导致土地兼并和农户流亡。A项“重农抑商政策”未在材料中体现。B项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符合材料“高额人头税”和“土地兼并和农户流亡”的信息。C项生产热情不符合材料粮食增产的史实。D项富商大贾不能操纵税收,税收属于政府的财政收入。
本题问“陈独秀意在”,我们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其主观目的。1916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写了一句话,先讲个人人格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后“而”字转折,强调中国古代的道德政治与之前所论正好相反,可见其主要针对的是古代的道德政治,因此B项正确。A、C、B均为在材料中有所体现。
﹌﹌﹌﹌﹌﹌﹌﹌﹌﹌﹌﹌﹌﹌﹌﹌﹌﹌﹌﹌﹌﹌﹌﹌﹌﹌﹌﹌﹌﹌﹌﹌﹌﹌﹌﹌﹌﹌﹌﹌﹌﹌﹌﹌﹌﹌﹌﹌﹌﹌﹌﹌
2.假设关系:如果……就……、若……就……
假设关系的重点在假设部分。

材料提到“抗日根据地”,因此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材料假设部分是“如果……,那么……”其中假设的内容是让农民能够投票,能够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意见,获得政治权力。这样农民获得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可以团结农民,增强抗日的力量,因此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双减双交”,团结地主阶级,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项国民革命不符合材料时间。D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信息。
﹌﹌﹌﹌﹌﹌﹌﹌﹌﹌﹌﹌﹌﹌﹌﹌﹌﹌﹌﹌﹌﹌﹌﹌﹌﹌﹌﹌﹌﹌﹌﹌﹌﹌﹌﹌﹌﹌﹌﹌﹌﹌﹌﹌﹌﹌﹌﹌﹌﹌﹌﹌
3.条件关系:只有……才…… 、即使……也…… 
条件关系的重点在条件部分。

1928年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六大对于“农民游击战争”的态度是,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成功从条件关系来分析,说明在中共六大上认为革命成功的重点在城市的无产阶级革命,农民游击战算是辅助型的。因此,B项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符合材料的重点。A项和D项均非材料表达的含义。C项“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则没有体现出材料对于城市革命的侧重。
﹌﹌﹌﹌﹌﹌﹌﹌﹌﹌﹌﹌﹌﹌﹌﹌﹌﹌﹌﹌﹌﹌﹌﹌﹌﹌﹌﹌﹌﹌﹌﹌﹌﹌﹌﹌﹌﹌﹌﹌﹌﹌﹌﹌﹌﹌﹌﹌﹌﹌﹌﹌
4.因果关系:因为……、由于……、因此……
因果关系中前后语句存在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也体现在正确选项中。

设问是“意在说明”,材料出自《史记》,要体现司马迁叙述此事的主观目的。故事是见到有人罗网四面捕猎鸟兽,商汤去网开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说明商汤这一行为为其赢得了政治上的拥护,二者存在因果关系。A项中的“成功”缘于“仁德之心”正好与材料中的逻辑关系相同,也符合司马迁对仁德治国理念的认同。B项不符合史实,夏商时期,农耕是主要经济活动。C项和D项均非材料所体现。
1947—1948年是在二战后。美国政府没有救济印第安人,原因是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突出了美国对社会主义的排斥。结合时代背景,这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B项符合材料含义。A项“三权分立”,B项“国家精神”,C项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这些主体均没有在材料中体现。
﹌﹌﹌﹌﹌﹌﹌﹌﹌﹌﹌﹌﹌﹌﹌﹌﹌﹌﹌﹌﹌﹌﹌﹌﹌﹌﹌﹌﹌﹌﹌﹌﹌﹌﹌﹌﹌﹌﹌﹌﹌﹌﹌﹌﹌﹌﹌﹌﹌﹌﹌﹌
5.并列关系:既……又……
并列关系的前后信息都同样重要。

1793年处于法国大革命后,雨果对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的描述,一方面强调它的地位和政治权力,另一方面强调它的参与群体和权力来源是人民。因此体现的是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A项“三权分立”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1793年处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不体现君主立宪。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表述。

﹌﹌﹌﹌﹌﹌﹌﹌﹌﹌﹌﹌﹌﹌﹌﹌﹌﹌﹌﹌﹌﹌﹌﹌﹌﹌﹌﹌﹌﹌﹌﹌﹌﹌﹌﹌﹌﹌﹌﹌﹌﹌﹌﹌﹌﹌﹌﹌﹌﹌﹌﹌
6.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仅……还…… 
递进关系的重点在递进部分,当然递进前的部分也不能忽视。

对于这一文学流派,除了有细节的真实,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真实性”和“典型性”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C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真实描写了当时的法国社会,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4.标点符号
标点符合和关联词一样,都是命题人为了更好的表达题意,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组织方法。因此,当我们审材料时,注意并明白相关标点符号在语句中的作用,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材料
分号 ;
在选择题中,语句相对简短。分号一般起两种作用。
一种是分号前后是并列强调的关系,突出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一种是分号前后是对比关系,强调前后内容的变化性。
并列强调型

设问是“学术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在审材料时先找到这个“学术特征”。汉初是道家兼采各家精髓,董仲舒也吸收各种思想,两段信息都表明了当时的学术特征是“学说之间互相学习借鉴”,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道家需要适应休养生息的政策,儒家需要适应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于是道儒兼采其他学说,使自身更符合政治需求,获得主流思想的地位。因此C项正确。A项王国势力强大,不符合道家学说的背景。B项不符合史实。C项“文化政策”材料中未体现,主体不对应。
对比变化型

分号前是商代的王位继承情况,分号后是西周的王位继承情况。材料提到商代多“兄终弟及”,那么西周结合所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父死子继”。由于继承方式不同,因此造成商朝的君主要比西周多很多。故B项正确。A项禅让制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君主寿命无法从材料得出。D项从商到周血缘纽带关系应该是强化了。

设问是“变化的主要因素”,在阅读材料时,我们需要明白分号前后所发生的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材料的变化是指佛教造像的表情和穿着从生动随意到庄严整齐。佛教造像的这种变化是伴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即从早期的西域一带到后期的中原一带。那么在这一时间和空间变化上可以对佛教造像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当时突出纲常礼教的儒家思想。
﹌﹌﹌﹌﹌﹌﹌﹌﹌﹌﹌﹌﹌﹌﹌﹌﹌﹌﹌﹌﹌﹌﹌﹌﹌﹌﹌﹌﹌﹌﹌﹌﹌﹌﹌﹌﹌﹌﹌﹌﹌﹌﹌﹌﹌﹌﹌﹌﹌﹌﹌﹌
括号
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为了让读者了解得更透彻,有时需要加个注释。因此我们要留意材料中括号要表达的含义

本题问分封制的作用。材料中列举了三个分封的例子,都是同姓封国。对于其所封之地,用括号写出今地名。因此本题强调的是分封制的一种范围影响,这种范围可以是疆域也可以是文化。因此A项符合材料的信息。B项中,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王权尚未高度集中,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中分封制是一种逐层的统治,即使是诸侯王对地方也不是直接控制的。D项则与材料信息无关。
﹌﹌﹌﹌﹌﹌﹌﹌﹌﹌﹌﹌﹌﹌﹌﹌﹌﹌﹌﹌﹌﹌﹌﹌﹌﹌﹌﹌﹌﹌﹌﹌﹌﹌﹌﹌﹌﹌﹌﹌﹌﹌﹌﹌﹌﹌﹌﹌﹌﹌﹌﹌
引号
引号的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引用某人说的话,这种情况我们把引用内容当做材料理解即可。另一种情况是要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种引号就需要我们特别留意。

材料问“意在”,需要思考严复的主观目的。材料中先写赫胥黎认为自然进化论与人类社会不能混为一谈。“但”话锋一转,严复翻译时却“煞费苦心”将二者联系,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也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的“煞费苦心”正是要体现他的主观目的,即想让国人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变革。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其主观目的,B和C项不属于维新派的严复的观点。
写在最后
在这两篇关于审题干的方法,只能说是帮助大家掌握一些阅读题干的技巧,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快速准确的把握题干的核心含义。
大家还是需要通过做高考题体会、揣摩这些方法技巧的应用,最后做到方法内化。对于每一个题,我们都可以在读完题干之后,对题干信息进行高度准确的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判断选项,正确率才会大幅度提高。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