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sì)节”来临。古代,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祖先习俗,其习俗源于“三月三”祭拜轩辕黄帝习俗。汉代,农历三月三被定为上巳节。这一天,也叫春浴日,民间有去水边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祓禊(fú xì)”习俗。
古代,祓是指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是指古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祭祀,人们会到水边洗浴,用香草洗去冬日积垢,有“祓除不祥,祈求健康”寓意。当时,每逢上巳节,相互爱慕的年轻男女水边嬉戏、沐浴之后,相约至郊外,对歌定情,互赠信物,表达情意。因此,“上巳节”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情人节。
荠菜花。
三月三时节,荠菜花开,开花之时,花小白色,清姿素容,淡泊雅致,深受文人喜爱,白居易在《春风》诗里把荠菜花和梅花、桃花相提并论。“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当时,三月初三之日,杭州男女有发髻戴荠菜花习俗。荠菜花又称“眼亮花”,有明目等食疗作用,人们戴荠菜花,除了美观,有驱邪、清目之吉祥寓意。
荠菜自古为美食,有独特习俗与寓意
菜味道甘甜,古人称之为甘菜,在《诗经·邶风·谷风》诗句中,荠菜有“甘甜”之美誉。当时,人们常将荠菜做成腌菜或作菜粥食用。唐宋之时,春分时节有吃“春盘”习俗,其主要食材就有荠菜。“春盘”是把春天新鲜蔬菜放在盘子里生吃的美食,古人常将其用薄面饼卷而食之,称为“咬春”。如今,北方地区还有此习俗。江南一带,人们喜欢将春菜炒熟为馅,用面饼做成春卷油炸食用。宋代,宫廷“薄如蝉翼”油炸春卷十分出名,其馅就是选用早春新鲜的荠菜嫩叶。
荠菜谐音“聚财”,古时候,三月三祭祖之时,选用荠菜有借助祖先神灵“聚财运”寓意。三月三,老杭州人有吃荠菜煮鸡蛋习俗,小时候,奶奶荠菜煮鸡蛋是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等食材,再配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人食之,有“聚财运”之彩头。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古称“护生草”,可全草入药,《本草纲目》记载“荠菜煮粥,明目益胃”。中医认为,荠菜有清凉、解热、利尿、止血功效,民间传说,荠菜是驱虫辟邪之物,古时候,人们常将荠菜花置灶上,用来驱虫。久而久之,民间“三月三吃荠菜”就有了“辟邪祛病”寓意。荠菜,荠菜耐寒,萌发于严冬,有御霜傲雪风骨。晋代夏侯湛曾写过一篇《荠赋》,赞颂荠菜“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将荠菜提升到“岁寒三友”地位。古代,荠菜是珍贵的佳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曾通过采摘荠菜选拔优秀将领,于是,“采荠”有了选拔人才之寓意。
荠菜与往事
三月三时节,荠菜鲜嫩,狭长的绿叶如开叉的羽毛,贴地生长,像一个个莲座,遍布草丛。上世纪70年代,食材稀缺,每到春天,人们会到野外去挖野菜。那时候,家已迁至拱宸桥东,附近有大片农田,田埂里有许多荠菜。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田野里挖荠菜。当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在前面,眼睛紧盯着地面,生怕错过每一株荠菜。母亲跟在后面,总是提醒我:“荠菜叶缘有微锯齿,根带赭红,红根才是真荠菜。”
挖荠菜又称“挑荠菜”,之所以称为“挑”,是因杂草众多需仔细挑选。荠菜叶子和茎均是美食,叶子细弱,根茎白嫩粗壮,“挑”荠菜之时,母亲总是提醒我,需用小铲子轻轻撬开泥土,连根深挖全株挑起,不能伤到根部。母亲常说,荠菜的根最珍贵,挖断了,味道就差了。
后来,母亲要上班,没有时间陪我去挑荠菜,我常独自去挑荠菜。有一天,雨过天晴的早晨,我与邻居两位女孩一起手提竹篮来到田埂,发现许多荠菜鲜叶带着雨水,明亮如少女眼睛。当时,挖完荠菜带回家后,母亲洗净后,会做成各种美味,每一道菜都带着春天的气息,清新而温暖。
荠菜甘味,有淡淡的清香,与其他食材放在一起,淡者出味,浓者提鲜。小时候,母亲做的荠菜菜肴有清炒、煮汤、凉拌等各种做法。其中,凉拌荠菜是将荠菜焯水、切碎,配以豆干丁,加上大蒜末、生抽、醋、盐、白糖(如果放)、香油或辣椒油等调料混合均匀。做好后,将其装成尖塔形状,十分美观,临吃前把尖塔推倒,佐料都在塔中。荠菜可热炒,母亲做的荠菜炒冬笋肉丝,味道绝佳。荠菜可为馅,做成包子和饺子和春卷,味道鲜美;母亲做的春卷,是最抢手的菜肴,母亲将新鲜荠菜去根,用清水淘洗,直到叶子绿得发亮,然后用刀剁碎,拌上肉末,加入盐、葱、姜末、生豆油各种调料,和面擀皮包成春卷,再下油锅,出锅后,香脆爽口。当时,奶奶、父亲都健在,阖家团聚,美食佳肴,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