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ChatGPT,后有Sora!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 文章中心
前有ChatGPT,后有Sora!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2024-12-25


前有ChatGPT,后有Sora!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在ChatGPT问世一年多后

人工智能(AI)再度“进化”

在今年春节期间

首个AI文字生成视频模型Sora

引发世人关注


如果说

ChatGPT解决

机器和人之间对话的问题

Sora则是实现

机器对世界的感知、观察和交互的能力

即为人工智能补上“眼睛”


人工智能

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

学校教育该怎么办

↓↓↓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


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几个问题:学校与教师对AI带给教育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教师科学利用AI技术改良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不足;利用数字化尤其是AI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不足。


从ChatGPT到Sora等一系列AI技术的兴起,对传统学校教育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当前不少学校与教师认为前一轮信息化革命浪潮没有对教育产生太大影响,对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缺少关心关注,缺乏迫切加强学习、自我革新的意识。


同时,我国教师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一方面对AI技术使用少,大部分教师甚至从未尝试使用ChatGPT或相似AI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当前智能时代严重脱节。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对AI技术的使用局限于传统教学场景,如利用APP让学生在“电子题海”中反复刷题,利用AI让家长、学生上传各类照片、视频,进行所谓的智慧化评价、智能作业批改等,缺乏科学运用AI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虚拟现实交互学习等能力,也缺乏落实新课程改革中跨学科学习、大单元学习、学科实践等学习模式的具体策略,难以培养学生创造与掌握AI的能力。


nceid="412125653738984331" data-type="video" data-mediatype="undefined" data-authiconurl="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heckresupdate/icons_filled_channels_authentication_enterprise_a2658032368245639e666fb11533a600.png" data-from="new" data-width="1080" data-height="1920" data-id="export/UzFfAgtgekIEAQAAAAAAEPwMtQ1q8wAAAAstQy6ubaLX4KHWvLEZgBPE-IMEGzl9ZeaEzNPgMIu2pzDV7Rn33muwCoY-FWKP" data-isdisabled="0" data-errortips="">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掀起新一轮科技变革与行业变革的浪潮。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


建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一方面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扩大教学力量,拓展更多专业,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随着AI的革新进化,需要瑟瑟发抖的显然是教育行业,因为AI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学习将进入超级学习阶段,教育的逻辑因此而改变。


首先,重新定义知识,从知识到知与识。


传统学习中知识是名词,是对现实世界和抽象世界的各种现象和逻辑关系的描述和解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知识的传递,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但是,超级学习阶段的知识是动词,通过学习,要实现的是对世界的求知与认识的方法,知与识才是根本。学校教育沉浸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洪流中,给孩子们提供了过度的知识与信息,就好比把农田全部浸泡在水里,种子就难以发芽一样,孩子们对于知识产生了钝化和厌倦。教育只有转向到让孩子们自己发现现象,自己组织信息,形成自己的知与识,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然选择。


其次,重新定义学习,从工具到本能需要。


传统教育中,学习实际上能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工具功能,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技能和谋生手段,比如学习外语是为了谋求翻译这个职业,学习计算机语言是为了谋求编程员这个职业,学习表演是为了谋求演员这个职业。另一个是价值功能,就是人能够通过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认同和愉悦。人的工具化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不断被强化的概念,而人工智能的本意是“能够替代人工的智能”,它的出现就是破除人类自身工具化、解放人类的利器,使人自身的价值进一步突出。


人工智能的未来,必将会取代所有以工具为目的的人类职业,包括翻译、程序员、演员、设计师、驾驶员等,人类的生命意义将聚焦到健康生活、挑战极限、创造世界的方向上去。学习外语是因为喜欢不同文明的文化,学习计算机语言是为了创造全新的数字世界,学习表演是因为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实际上,一个人出生后,所有的情感和知识都是通过学习而来的,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学习从来是本能需要,只不过是因为教育把学习工具化了。


第三,重新定义创造,从创造东西到创造体验。



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挑战。


首先,Sora、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自动生成内容的质量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成熟度、可用性不足。


其次,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查实。


再次,目前师生的数字素养难以匹配生成式智能技术的应用。


最后,生成式智能技术易成为学生作业抄袭和考试作弊的工具。同时,还会引起学生个人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但一个共识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技术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做出以下改变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一是与人工智能合作。将人工智能系统视为助手和合作伙伴,利用其自动化和数据驱动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是持续学习和更新技能。积极学习和适应新兴技术,保持竞争力,并开拓创新机会。


三是发展人类的独特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人类独特的技能,与人工智能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四是重塑教学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教学流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打造高效、灵活和创新的教学环境。


五是关注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确保遵守数据隐私法规,保护个人和敏感数据安全,同时积极探讨和解决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问题。



2月27日,南京大学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会上发布了2024年9月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


在北京,不少高校教师正在探索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推动变革。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桂笑冬表示,自己曾利用相关技术为《电视影像语言》专业课做过课件。“输入语言代码就能生成基础课件,人工再进行修改和再创作就可使用,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


北京印刷学院动画专业教授刘锋也计划在课程教学中增设相关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如何用文字清晰表述自己想要生成的视频内容,也需要学习。比如,我想做个动漫手办,如何选择它的材质、形象,哪里需要反光,有没有底座,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思考。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可以更好利用新技术,并促进技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互促的状态。”


自AI大模型跳进大众视野,用AI写作业一直争议不断。而在2023年的秋季学期,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用AI完成选修课程《元宇宙发展与挑战》的结课作业。


他要求学生用AI工具结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具体选题自拟,越有创造性越好。


最终,学生们交出五花八门的选题:有的用AI大模型开创了一项名为“理论构建学”的学术理论;有的让AI辅助给“尔滨”等城市设计了一套拟人化的视觉形象;有的和AI一起设计火星、月球等环境下建筑物的雏形;有的探索AI生成内容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来源:首都教育、第一教育、菁优教育、央广网、新京报、央视新闻


推荐阅读


 南阳卧龙:构建科学教育大格局,用科技点燃孩子梦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 进入“高风险期”!这些疾病往往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