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如同一座沉睡的后工业城市
但透过表面
看到的是渺茫的国际艺术之都
这座城市的历史风雨如晦
内里冥迷幽暗
都灵这座城市,乍看之下,网格布局,纵横交错。这是意大利第四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巴洛克式的罗马与狂野不羁的那不勒斯等)不同,它以规划严谨著称,因此地曾有罗马军队安营扎寨,那股严正之风存续至今。
畅游都灵,虽不易走失,可要捕捉街头巷尾的独特风韵也实属不易,城里的一砖一瓦,如出一辙,相差无几。都灵曾是意大利皇室萨伏伊的故乡,那岿然浩瀚的皇气,如今仍在城中挥之不去,氤氲着肃杀的优雅。街道方正笔直,尽显不苟言笑的威严。阳台错落,依附在 18 世纪的外墙上,风姿各异,颇具皇家余韵。
▲ 都灵凯斯泰勒当代美术馆,位于萨伏伊皇宫内部。
“此城,何等尊贵,何其肃穆!” 19 世纪末期,尼采初到都灵,如是感叹。城中又可远眺阿尔卑斯山脉万里延绵,灯火荧荧烁烁,柔光流转,着实让他赞不绝口:“灯火竟为一城增添如此风姿,甚是出人意料。”
我去都灵那会儿,正值初春,花时闷见联绵雨。在缦回的拱廊下避雨,一条条拱廊一直延至都灵王宫,两侧鳞次栉比,坐落着形形色色的咖啡厅。这一设计原是为了确保王公贵族们闲庭信步之时有地方遮风避雨。俄而雨过天晴,山气日夕佳,都灵城内,又是一片清新。
20 世纪时,中产阶级将贵族禁奢令用于自我约束。都灵当时作为工业城市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出产了举世闻名的菲亚特汽车,标志着意大利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创下的经济“奇迹”。米拉菲奥里工厂位于都灵南部,最终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厂。意大利广播公司(RAI)则藏身于都灵市中心一所现代主义的大厦之中,凝聚了意大利广播电视行业的精华。
都灵那世道浇漓而又等级鲜明的风气,绘声绘色地悉数表露在电影《女朋友》(Le Amiche)当中。该影片由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拍摄于 1955 年,充分展现出了都灵超写实主义的一面。影片中,一位贵妇人与一名建筑师暗生情愫,却又因男方出身低微而无法以身相许,“我们到时只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不休。”她承认道。
如今,提到都灵人,人们不禁就会联想到他们的沉默寡言,勤劳肯干。该城市冷酷与庄严的迷思,在现代人身上依然有迹可循。“每个人都晨兴夜寐,”一位画廊主 Franco Noero 对我如是说。Elisa Troiano 出身于新晋先锋派艺术家空间,她对都灵的描述则是“自我封闭,戒备森严”。另一名艺术家 Lara Favaretto 多年之前从米兰迁至都灵,将城市的这一面称为“‘冰冻三尺’……简直一潭死水,死气沉沉,郁郁沉沉。”她一边吸烟,一边冷嘲热讽地补充了一句。
▲ 都灵著名饭店 Del Cambio 的 Cavour 酒吧,萨伏伊皇室成员与尼采时常光顾。
表面上看来,这座城市的确是波澜不惊。夜深人静之时,城市中心可谓是静若止水。大多数餐馆都已打烊,偶尔会有一些通宵经营的酒吧,门庭若市。熙攘与喧嚣在这之间清晰可闻。但过去十年来,都灵这特有的沉郁静谧,已逐渐成了该城市的情怀风骨,满载艺术气息,如同曾经繁荣的工业那般,耐人寻味。都灵博物馆底蕴丰厚,珍藏了萨伏伊王朝的奇珍异宝;都灵埃及博物馆别开生面,是除了埃及本土之外规模最大的埃及作品收藏馆——画廊与艺术建筑琳琅满目,其中许多建筑的前身为工业区。
都灵,这座皇室之风与工业气息相互交融的城市,具有别样的艺术气质,除此之外,其另一个特点更使这座城市大放异彩:都灵还与魔法巫术、癫狂疯魔以及怪力乱神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
在都灵,饱经抑郁折磨与生存危机的艺术家与哲学家不胜枚举,许多人甚至精神失常:史诗诗人托尔夸托·塔索,年少时期的卢梭,以及小说家普里莫·莱维都未能幸免。众所周知,正是在阡陌纵横的波河大街上,或是近旁,尼采目睹了一匹马遭受鞭笞,他冲上前去抱着马痛哭,然后倒地不起。随后,他便精神错乱,终其一生,癫狂度日。
▲ 意大利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 展出于都灵凯斯泰勒当代美术馆(都灵两大当代美术馆之一)的标本雕塑。
这座城市里的怪力乱神,似乎无处不在。波河街两旁有许多古董书店,内里不少文书论著都是在讲魔法与巫术。都灵的标志性建筑为安托内利尖塔,该塔奇形怪状,比例异常,外部层层叠叠布满了细小的柱列,屋顶呈方形,顶端铝制塔尖高耸,高约 167 米。市中心往南是圣沙瓦里奥区,当地有一所博物馆专门纪念 19 世纪犯罪学家 Cesare Lombroso。Lombroso 认为,犯罪是一种退化现象,即“返祖”,且犯罪行为具有遗传性。他的这项研究有失偏颇,贻害殊深,在当时的影响却空前绝后。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封存于这家博物馆中,大量死人面部模型以及各种颅骨测量仪器鬼气森森,让人不寒而栗。
“我想说,都灵这座城市可不一般。”都灵的一位作家 Giorgio De Maria 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次采访中说道。他的异色小说《都灵 20 日》创作于 1977 年,英译本刚刚出版。“即便没有你认识的人,也没人认识你,你也总会觉得有人在暗中窥视你。”
在我逗留期间,许多人问我是否知道,都灵是地处黑魔法与白魔法三角交接点的唯一城市,所以永远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定。
▲建筑师、设计师及业余情色艺术家莫里诺家中的卧室。
我第一次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正站在卡罗·莫里诺的公寓门外,他是一位知名建筑师,私底下也是一名大胆奔放的情色艺术家,于 1973 年逝世。我访问的是他最后一处居所,但他从未在此居住过,这只是其设计的一个有关直面死亡的项目,作为他的传世遗作,就像是埃及法老那些千古留存的金字塔一样。
向我提问的人名为 Fulvio Ferrari,是博物馆的管理员,此人特立独行,他带我参观了这所公寓,细数了个中林林总总的玄妙寓意。阳台的门前摆放着两扇巨大的蚌壳,象征着情欲的诞生(Ferrari 提示我参看波提切利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的影印本),还有一系列椭圆形的镜子,象征着卵子与子宫。
在一间书房中,有几个抽屉堆满了莫里诺拍摄的裸体女人照片。照片中女人们的配饰是莫里诺数十年搜罗而来的藏品,她们的造型滑稽而撩人。Ferrari 告诉我,其中有一位身着婚纱的女子象征着莫里诺未过门的新娘,但最终与他一道共赴了黄泉。Ferrari 又说,在另一个抽屉中,照片上那些身着黑色内衣的女子都代表着高级妓女。从这些作品中可见,莫里诺又与法老的传统不谋而合。
▲ 莫里诺的浴室。
莫里诺生于 1905 年,是都灵在 20 世纪之时所体现的双面性的完美写照。他当时在都灵大学建筑系任教,颇有威望。他的父亲是一名喜怒不形于色的工程师,培养了他深厚的数学与力学功底,对建筑设计大有裨益。他设计的家具自成一派——都是为他本人或不同客户量身打造,杜绝批量生产——设计严格遵循人体工学,一丝不苟。但另一方面,他又野性豪迈,少年天性,贪恋刺激与欢愉,不论是曼妙女体,驱车驰骋,还是特技飞行,他都乐此不疲(他的设计作品中也涉及到了赛车与特技飞机)。
我随即又参观了都灵皇家剧院——莫里诺于 1965 年设计而成。这一作品同样体现了他上述穷奢极欲的天性。剧院流露的享乐主义特性,更是将莫里诺的放浪形骸衬托得淋漓尽致。整个剧院的外观形似曲美胴体,内部设计堂皇高贵,状如子宫,满墙的椭圆状装饰图案与卵巢之形如出一辙。舞台是一个巨大的椭圆,我曾在台下欣赏了普契尼笔下的曼侬·莱斯科带着哭腔,吟唱最后的咏叹调——“孤独,我堕落,被人抛弃!”她匍匐着,爬过一片荒芜,就这样迎来了生命的尽头。
莫里诺的公寓当中,疑云缭绕,风谲云诡。Fulvio 和大约名叫 Napoleone 的儿子,在上世纪 90 年代起,就一直是这里的管理员。此前,这所房子为一名工程师所有。他们刚刚接手之时,莫里诺的设计几乎荡然无存,亟需修复。其中一部分设计品,是从莫里诺一些尚未过世的朋友手中收购而来的。这相当于莫里诺的设计发明又被重新设计发明了一遍:起初这所公寓被设计成了陵墓,随后又被还原成公寓,最后再度被莫里诺的崇拜者重塑成陵墓。而这些仰慕者却也只是得闻其名,未见其人。这个过程与现代的都灵也相差无几:曾是冥漠之都,随后被大肆兴业,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冥漠之都。
都灵的怪力乱神与纸醉金迷之间藕断丝连,就是都灵的艺术风情之所在。都灵的艺术性,在时空上与工人阶级紧密相连。自上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都灵成了意大利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入地。当时成千上万的意大利人从南方的不毛之地向工业发达的北方进军,以求谋生。人们挤破了头,想要在菲亚特旗下的工厂求得一职。这段历史的辙痕,重重地压在了城市的郊外。随处可见的是一座座废弃的大型仓库,空空如也,与一幢幢高堂广厦相映成趣。
但城市真正的转变,却是发生在米拉菲奥里以及其他各个工厂的生产线上广大劳动人民的举手投足间。巴莱斯特里尼 1971 年出版的小说《We Want Everything》中讲述了一个北上的工人在菲亚特工厂里打工,深刻反映了工厂工作环境的恶劣。“只有机器,”他说,“才能够忍受这样的……监狱,这种工作简直能要人的命。”20世纪60年代,工人阶级形成了组织,大举罢工来反抗雇主的剥削。当时的都灵,满城风雨。都灵的“域外”艺术家 Carol Rama,本年度威尼斯以及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数个艺术展都以她为题,就是当时动荡年代之下,文化反抗的鼻祖之一。
▲ 艺术家 Carol Rama 的前工作室,Rama 于 2015 年逝世。
Rama 是莫里诺的邻居兼好友。据说,她于 1945 年举办了个人画展,却因作品尺度过大(如兽交等)被警方关闭。她后期的创作则是装置艺术,综合了都灵本土物件以及她自己的藏品。几条废弃了的自行车内胎被开膛破肚,高高挂起,灵感来自她父亲破产了的工厂。她在崇拜者当中大受追捧,也于同行之中享誉盛名,但她的艺术风格与都灵的潮流的确是迥然相异,而一切也都在她的意料之中。“亲爱的Franco”,她给好友 Franco Masoero,一名艺术出版商,写了这么一张便条,还附带了一幅画,“我们真是天才,其他人都是糟粕。”
▲Carol Rama 干净整洁的桌面。
20 世纪 60 年代末,意大利政局动荡不安,而乱世也造就了至高无上的艺术瑰宝,其中大多集中在都灵艺术家的作品展上。一口大锅,装满缓缓融化的蜂蜡,上方是一块霓虹灯招牌,写着 “Che Fare?”——“怎么办?”(列宁名言)。还有装满食盐的碗碟,以及钢丝球搭建成的拱桥。有机材料与工业材料肆意混合,效果惊人。对于这些装置艺术,批评家 Germano Celant 套用了意大利 20 世纪的一个重要艺术运动作为评价:“贫困艺术(arte povera)。”
▲ Galleria San Frederico,几处都灵地标的所在,其中包括 Cinema Lux。
贫困艺术家们——其中包括 Giulio Paolini、Mario Merz、Marisa Merz、Michelangelo Pistoletto、Jannis Kounellis、Gilberto Zorio、Giovanni Anselmo 以及 Alighiero Boetti——创造目的和创作风格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努力方向却是统一的,要利用多种媒介来创作艺术——利用自然万物,调动嗅觉、触觉——突破同期概念艺术与极简艺术的局限。
大多数贫困艺术家都身处都灵,他们的即兴创作为都灵艺术感十足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深远影响。一位美术馆馆长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就贫困艺术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如今她掌管都灵两所重要的现代美术馆,都灵市立现当代美术馆(GAM)以及都灵凯斯泰勒当代美术馆,后者以贫困艺术作品收藏闻名遐迩。
Carolyn 认为 20 世纪 60 年代的都灵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那样,艺术创作如火如荼。凯斯泰勒美术馆中——由萨伏伊城堡于20世纪80年代改造而成的国内首家当代艺术馆,气派恢弘—— Christov-Bakargiev 在她宽敞的办公室内会见了我,并提出贫困艺术的兴起,是源于当时社会实验的盛行。Christov-Bakargiev 边说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她的爱犬 Darcy 则不停蹭着我的裤腿。“你听说过黑魔法与白魔法三角吗?”她问我,并将二者画了下来。
都灵与贫困艺术的种种关联,俯拾皆是。梅茨基金会是都灵的一个艺术空间,其前身为工厂库房,如今被马里奥和梅丽莎·梅茨用于存放艺术藏品。都灵市的主干道 Spina Centrale 中央,坐落着梅茨设计的霓虹石子圆喷泉:形状是该作家一贯以来采用的穹顶造型。Del Cambio 是都灵一家著名饭店,萨伏伊家族成员、尼采、玛利亚·卡拉丝以及奥黛丽·赫本都时常光顾,皮斯特莱托曾给其中一间房间进行装饰,将数面镜子外沿涂上明媚的色彩,与临近的卡里尼亚诺广场交相辉映。
▲ Galleria Franco Noero(下方),其成功部分源于都灵的工业历史及贫困艺术运动。
贫困艺术对都灵的影响远大于此。都灵的两位著名美术馆馆长都是凭借贫困艺术而起家。其中一位是 Franco Noero,曾任 Gian Enzo Sperone 的助手,后者是贫困艺术的坚决拥护者。Noero 随后于 2008 年在都灵的 Fetta di Polenta 创办了一家画廊,建筑物高耸入云,却纤细狭窄,位于市中心北侧。在此他承办了多场赫赫有名的艺术展,此后他搬到了工人阶级聚集的巴利耶拉地区,找到了一间五光十色的车库。如今他代表了数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其中包括 Simon Starling、Lothar Baumgarten 以及 Lara Favaretto。
Favaretto 向我抱怨道,“大家还在搞‘贫困艺术’。”她的作品总是会时过而“境”迁。2016 年,她展出的作品《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由两方明媚的五彩纸屑构成,媚紫鲜红,逐渐飘零——纸屑环绕着作品,飘然如尘。
▲灵格托工厂的测试跑道,该工厂曾为菲亚特公司所有,如今已改建为商场及博物馆。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都灵和底特律一样,遭遇了与所有汽车老城相同的厄运。菲亚特工厂开始大幅裁员。但都灵的艺术气息仍然历久弥新。昔日的厂房渐渐开始改作他用,大多用于视觉艺术创作。位于灵格托的菲亚特大厦如今被改建成了一家逼仄的商场,大楼顶层便是 Pinacoteca Giovanni e Marella Agnelli 博物馆,珍藏了菲亚特业主 Agnelli 家族的稀世珍品。贾科莫·巴拉 1913 年的名画《Velocità astratta》描绘了下落速度,充斥着未来主义。细细赏析,便能感觉到俯瞰灵格托的一种苍凉之感,地上蜿蜒地铺着的沥青,曾是菲亚特的汽车测试之所,如今却物是人非。
工业遗产的逐步消亡和艺术产业的草长莺飞便是双面之城都灵的最新体现。2006 年,都灵承办了冬奥会,借机清扫街道,翻新城市。我在都灵廊下的一家酒吧与都灵大学的人类学家 Carlo Capello 饮酒攀谈,他的研究涉及了先前菲亚特一代的失业问题。他告诉我,自冬奥会以来,人们都大举谈论要“改变城市”,主要关注的是艺术领域的变革。变革最终得以实施,贫困问题却挥之不去:12% 的城市居民以及40% 的青年处于失业状态,创下了意大利北部的最高纪录。“市中心的投资源源不断,”Capello 说,“但城郊地区并未得利。”
2016 年的政治动荡让城郊地区的居民得以翻身:执政的中左翼民主党被年轻的 Chiara Appendino 击败,后者曾参与过五星运动。她在竞选时强调了都灵的“分裂”,并在一则广告中指出,“城市此方共赏艺术,城市彼方柴米油盐。”
▲都灵市立现当代美术馆(GAM)位于野兽派建筑内部,由 Carlo Bassi 和 Goffredo Boschetti 于 20 世纪50 年代设计而成。
艺术城市与工业城市的天堑鸿沟或许难以弥合。但在此鸿沟之间,新机构已经挺身而出,充分发掘了二者的优势。Cripta747 位于移民与工人集中的巴利耶拉地区,一度在 Franco Noero 画廊近旁的地下室内创业,最终于 2015 年找到了一间库房,自立门户。我与 Troiano 及其合伙人 Renato Leotta 进行了交谈。当时他们正在一所朴实无华的建筑前为他们主办的一场讨论会做准备,主题为“思辨实在论”中的哲学新潮流。当我问及他们对美化社区所做贡献有多大之时,Leotta 面带愠色地说:“我对这一想法持批判态度。我们对此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开放式的艺术家居所反而更有价值,有助于艺术家们学习制造技术。环顾四周,热火朝天的仓库中,工人们正在叉车设备周围忙忙碌碌。
这也正是都灵的艺术希冀之所在:皇室贵族品位,资产阶级经济与工人阶级技术交织融合。问题就在于,在此背景之下,都灵的艺术性能否涅槃重生,变得更为平等。我与 Cripta747 的两位新晋驻留艺术家 Sebastiano Impellizzeri 和 Corinna Gosmaro 进行了一番交流。二人均因为都灵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庞大的艺术家阵容慕名而来。这有助于“大家互学互鉴”,Gosmaro 表示。Impellizzeri 是一名来自西西里的画家,聊天的时候对着落日,不断挥动着手中的香烟,他大赞都灵的溢彩灯光,让这个城市“极具作画的氛围”,他如是说。他一边说着,我一边在躲避着来来往往的叉车。我不禁想起尼采写在他精神失常前的那句话——“灯火竟为一城增添如此风姿,甚是出人意料”,我还禁不住想问问那位画家,对于白魔法与黑魔法三角的传说,他是否也有所耳闻?
撰文:Nikil Saval
摄影:Jackie Nickerson
编辑 :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