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2020建筑业年度盘点—2021年度展望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news/1853.html
核心提示:一、年度20大新闻候选1、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2020建筑业年度盘点—2021年度展望-建智汇

一、年度20大新闻候选

2020建筑业年度盘点—2021年度展望

1、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创造了112项世界之最,拥有934项发明专利,使我国由水电大国变成了强国,更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2、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由中建三局牵头建设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仅用了10天时间,于2月2日正式交付使。该院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此后,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可容纳病床1600张的雷神山医院也仅用了12天就建成。数千名建设者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亿万网友争当“云监工”,创造了与时间赛跑、与疫魔竞速的“中国建造速度”。

2020建筑业年度盘点—2021年度展望-建智汇

3、住建部:推动企业和项目开复工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为落实建筑业打好控疫情和促发展两场战役,2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序推动企业和项目开复工;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和建设,禁止搞“一刀切”;同时加大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4、《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发布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同时具有设计、施工“双资质”,或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组成联合体。作为办法的配套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新版《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于12月9日正式印发,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点击阅读详情)

5、《房屋市政工程复工复产指南》印发

3月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房屋市政工程复工复产指南》,从复工复产条件、现场疫情防控、质量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七方面指导各地建筑业企业稳步有序推动工程项目复工复产。其中,包括工地必须严格实行“四区”分离,因疫情不可抗力导致工期延误,可协商合理顺延合同工期等。

6“两新一重”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新词——“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引发建筑业的广泛关注。(点击阅读详情)

7、工程建设行业专项整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自6月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为期4个月的工程建设行业专项整治,聚焦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恶意竞标、强揽工程、转包、违法分包、贪污腐败等突出问题。(点击阅读详情)

8、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请实行无纸化受理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自2020年6月29日起,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请统一实行无纸化受理。

9、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仪式以视频方式举行

6月29日,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仪式以视频方式举行,仪式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他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建设者和为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诚挚的问候。该项目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建成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巨型水电工程,先后创造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7项“世界第一”,创下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12项“全球首次”。

10、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

7月1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为千米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沪苏通铁路同步开通运营。该项目在桥梁建造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五个“世界首创”,在我国乃至世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1、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12、智能建造

7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要求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点击阅读详情)

13、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工程建设领域13人、7个集体、4名共产党员和2个基层党组织获得荣誉称号。

14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

9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官网称,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标志着这一重大工程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该项目估算总投资约3198亿元,新建正线1011公里,全线共设26座车站。11月,习近平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优化完善工程方案,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科学安排施工组织,狠抓安全生产责任。

15、改造各类棚户区 超额完成“十三五”任务

10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2016年至2020年8月底,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多万套,约5000多万居民搬进新家,已超额完成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目标任务。

16、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成立

10月23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成立。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组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是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完善工程体系、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大举措。(点击阅读详情)

17、资质改革

12月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公布《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将企业资质审批条件进一步大幅精简,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由593项减至245项。(点击阅读详情)

18、“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1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同时还公布,“十三五”期间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其中城镇安置区5000多个,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

19、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开幕

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开幕。大赛共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等1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其中结构与建筑技术类比赛占13项,包括砌筑、木工、混凝土建筑、电气装置、抹灰与隔墙系统、瓷砖贴面、建筑信息建模等多个项目。

20、6个地区开展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

12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的通知》,决定按照分批分步推进的原则,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等6个地区开展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从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

二、年度十大热词

热词一:抗疫复工两手抓

当新冠病毒席卷武汉时,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告急。为遏制疫情蔓延,1月23日下午,武汉市决定由中建三局牵头火速筹建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个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以及面积达6万平方米、可容纳病床1600张的雷神山医院。广大建设者现场作业实行轮班制,24小时不间断施工仅用10天和12天就实现工程移交,演绎了新时代的中国建造速度。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见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建筑业率先开展复工复产。2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序推动企业和项目开复工;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和建设;加大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疫情期间,许多农民工无法顺利返岗,中国建筑、上海建工等企业采取“点对点”专车接送,确保工人“零风险”返岗复工,并持续组织各工地包车从周边地区集中组织农民工返岗复工。

2月起,全国各地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力促重大项目有序复工。京沈高铁、京雄城际等28个铁路重点工程的384个重要工点于2月陆续复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项目控制性工程于2月11日起复工;2月21日,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全面复工;3月5日,杭州亚运会在建场馆及设施项目全面复工……

各类统计数据反映了建筑业的迅速复苏: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其中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67927亿元,同比增长3.4%,不仅实现增速由负转正,而且跑赢了全国的GDP增速。此外,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24.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0.8%。

热词二:“两新一重”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了“两新一重”,旨在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两新一重”即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目前,政府已出台针对性政策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在重大工程建设提速推进的同时,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也开启新的内需空间,相关投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落地。

“两新一重”建设具体包括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其中,新基建是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鲜动能,契合了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它涵盖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短期内新基建还不能从规模上取代传统基建,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等重大工程仍然是稳定生产体系、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且必要的项目。因此,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必然与“两新”一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巨大的发展潜能。

热词三: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一年,建筑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奋斗!

这一年,“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生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堪称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这一年,全面完成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扫尾工程任务,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地质灾情的双重挑战,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确保“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目标要求如期实现。

这一年,贫困地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十八大以来,新改建农村公路208.6万公里,其中贫困地区达110万公里;贫困地区县城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覆盖,许多贫困县还通了高速公路。贫困地区交通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

这一年,国家分批下达以工代赈资金56亿元,吸纳约30万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有效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冲击影响。与此同时,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桥梁堤防等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十三五”时期,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站在承上启下的时间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扶贫之路长效持续的方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农村去,有望成为建筑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热词四:智能建造

2020年的中国建筑业,继“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后,“智能建造”迅速升温,成为行业热词。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革、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为何要力推智能建造?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文件时指出,这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特殊背景下,建筑业传统建造方式受到较大冲击,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无疑,智能建造将成为建筑业的又一风口。

热词五:高质量发展

受疫情影响,以及面对国内外异常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整个建筑行业特别是广大施工企业严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其发展方式和路径,同时不断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制度,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从年初住建部发布的年度工作要点,到年中住建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各地方政府颁布的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等,均从实现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角度,提出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实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上寻求突破等要求。广大建企也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行业上下真正找准了优化结构、转化增长动能的新坐标。以数字转型为切入点并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标签”,有力推进了行业的组织与生产方式的变革,建筑业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三链融合风生水起,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和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驱动明显增强,行业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地位的作用显著彰显。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已成为整个行业企业的共识。

热词六:长江经济带  黄河生态保护

江河万里,水润中华。“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释放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烈信号。自古以来,黄河就善淤、善决、善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这一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台。该《规划》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布局了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个重点工程;在黄河重点生态区布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5个重点工程。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正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包括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内的一系列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据透露,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既要克服“单打一”,也要注意不搞“整齐划一”;一定要注意科学方法,要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特别要注重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进行科学修复,追求实效。”

生态修复相关政策的倾斜,给建筑企业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生态修复被列入其中。业内的北京建工、上海建工等企业早已成立专业的环境修复公司布局环境治理的新兴业务,中建集团在生态修复工程也取得新进展。

热词七:施工图审查

2019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要求“试点地区在加快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或缩小审查范围)、实行告知承诺制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等方面,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之后,各地陆续开始试点,2020年已有约10个省市取消或部分取消施工图审查。从市场行为到政府买单到探索取消实施20多年一直争议不断的施工图审查制度走向拐点。

最早对国务院文件做出回应的是山西省。2019年7月1日起,山西取消现行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社会中介机构施工图审查环节,严格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施行建设、勘察设计单位质量承诺制和重要工程施工图专家论证制。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有山西、山东、陕西、深圳等地发文取消施审,厦门、湖北、浙江、南京等地在低风队险项目中取消施审。

取消施审之后如何保证设计质量是此项制度实施多年来的争议所在。取消的省市基本都提出了设计质量承诺制和实施终身责任制。作为替代性举措,还推出了专家论证制或专家评审制以及在发放施工许可后的一个月内进行抽查,而抽查的比例很高,相当于是把许可前的审查时间放在许可后,但环节并未减少。此外,2020年住建部还回复回意在深圳和北京开展人工智能审查工作,为未来图审寻找更好的方式。此外,湖南等地还开始尝试施工图BIM审查,在业界引发大量关注,在BIM技术应用尚未全面普及之时推出此项制度,有些急于求成的意味。2020年无疑是施工图审查行为全面改革元年。

热词八:资质改革

2020年,建筑业资质改革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明确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7月,改革蓝图呼之欲出。住建部发布《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大幅压减资质的变革近在咫尺。11月1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12月2日,住建部正式印发《关于印发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数量由593项压减至245项。其中,施工特级资质改为综合资质,不分专业。资质等级原则上压减为甲、乙两级(部分资质只设甲级或不分等级),资质等级压减后,中小企业承揽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放宽,改革设置了一年的缓冲期。12月17日,住建部下发通知,除综合资质、特级资质和需跨部门审批的资质外,其他资质下放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等6个试点地区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资质改革时间节点和路线一目了然。

另一边,国务院于11月下旬发布了《关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总体方案的批复》,试点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经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或将为今后建筑业资质体系重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热词九: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

历经两年时间、经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工程总承包有了管理办法。2019年12月23日,住建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分为4章,包括总则、发包和承包、项目实施、附则,共28条。

在我国全面发展工程总承包的大环境下,工程总承包领域立法层级的提高,为推动解决各地方关于工程总承包规定的统一和纠纷解决提供了法律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工程总承包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建筑企业的总承包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

该《管理办法》规定了工程总承包方式的适用项目和发包条件,以及发包的方式和要求,明确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直接发包的方式进行分包。资质方面,对于工程总承包单位,《管理办法》提出了“双资质”或联合体方式进行承包的要求,同时实行施工与设计资质互认。对于责任划分,《管理办法》提出“总包负总责”制度,并明确了建设单位承担的风险。《管理办法》还对工程总承包总价合同形式、计价方法、项目经理任职条件、禁止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等核心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此外,2020年12月,《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发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新版配套规范的出台,进一步指导和细化规范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当事人签约行为、维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

热词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2020年是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始按下快进键的一年。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施工图”,吹响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速的号角。

住建部官网于2020年12月17日公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第一批)》。该清单政策机制分为加快改造项目审批、存量资源整合利用和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等三个方面。这标志着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入加速起步阶段。

加快改造项目审批方面,提出多项措施,加快办理进程,有利于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如审批部门根据审查通过的改造方案和联合审查意见,一次性告知所需办理的审批事项和申请材料,直接办理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无需再进行技术审查。不涉及土地权属变化,或不涉及规划条件调整的项目,无需办理用地规划许可。

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方面,提出诸多措施,便于项目实施。如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松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和建筑容量等管控,有条件突破日照、间距、退让等技术规范要求、放宽控制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惠及民生、拉动基建的重要抓手。无论从改造速度还是改造模式,都不应该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改造质量,提升居民满意度。

、2021年建筑业展望

一、建筑市场将呈现多样化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引下,建筑市场的模式和形态也将发生改变,建筑将回归提供功能和满足需求,特别是美好需求的本身。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动态平衡中,传统的以完成建筑实体为主要方式的建筑市场形式将逐步发生改变,由建筑为主体转化为建筑为载体。2021年的建筑市场将呈现新老基建共存、形式多样化的生态。

一是将由短期主义转变为致力于全寿命周期的长期主义。建筑市场由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式的发展方式要无以为继,近几年“中国十大最丑建筑排行榜”不仅反映了建筑的扭曲,更折射了市场和秩序的扭曲,而建筑企业侧重于短期规模扩张的增长路径也必将遭到挑战。未来基础设施建筑市场将逐步由新增项目建设向存量项目运营管理为主,运营管理是未来的主战场。因此,建筑企业应建立长期主义,大型建筑企业要向服务和运营能力方面转型,而中小企业要向产品品质方面发力。

二是从产业的角度看,建筑市场空间巨大,大有可为。在山不见山,应该从产业的角度看建筑,建筑市场的空间在于与产业的关联程度。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动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包括服务产业、文化产业、资源产业、环保产业、养老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等。所有的新产业都需要建筑的支撑,而建筑依托于产业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经常提及的“新基建”就是传统基建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从产业的角度,建筑的细分市场将更加完善,建筑市场将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生态。

三是技术和创新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要素。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中,具备完成项目的核心技术往往成为市场选择的首要条件。中交集团自主创新研发的深海高精度碎石整平、深基槽高精度清淤、深海隧道沉管定位安装等技术与装备,有力地支撑了世界最复杂、最具挑战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国铁建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铁的设计、施工等成套核心技术,拥有高寒、高原、复杂山区、特殊地质等条件下的高速铁路建造关键技术,在无砟轨道、四电集成、大型站房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巩固了其在铁路市场的竞争地位。以市场化投资建设为主的项目中,社会投资人具备相应的运营资源和运营经验往往是竞争的关键。

二、建筑业的发展将趋于理性

近几年过度追求规模导致的弊端已逐步显现。根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的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9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摩天大楼总量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共有“未完成”和“暂停施工”的摩天大楼81幢,共有66幢楼“烂尾”。通过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三大基建央企的跟踪研究,近5年内(截止到2019年)的企业新签合同额翻了2 倍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超过了37%,但是企业净利润却连续保持在不超过3%的平均水平。统计数据暴露了基建企业高速度发展下的低质量、低效率、大而不强的隐忧。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单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但是,中国企业盈利水平较低。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利润不到36亿美元,约为美国企业(70亿美元)的一半,也低于全球500家大公司平均利润41亿美元。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4%,低于美国企业的10.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8%,低于美国企业的17%。并且,还有9家公司亏损。备受企业推崇的500强榜单,与企业的发展质量似乎并无太多关系,反而更像是风险警示单。

短期来看,基建投资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2021年的建筑市场仍有比较好的市场预期。不过,2021年建筑业的发展将更趋于理性,特别是资本带动下攻城略地式规模扩张将逐渐回归冷静,传统基建暴露出的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的风险将得到进一步控制。牛津大学曾对中国2008-2018年间的95个公路和铁路项目进行了研究,发现55%的项目收本收效率低于1。《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分析,道路、管线、机场等城市空间硬件基础设施可比肩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成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估计可容纳中国总人口的80%。在中国城市化的上半场,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建设具有重建设、轻功能的特征,这与建筑企业重建设、轻经营的倾向不谋而合,这种合作无疑加快推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然而,长期大量低效的基建投资造成了政府负债高企,并且,随着经济增长的趋缓,需求对城市空间扩大的支撑也会趋缓。

当下,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下半场,政府主导的空间拓展会逐步转向功能迭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城市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政府应提高和优化公共投资效率和结构,更多地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卫生、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公共投资对总需求的乘数作用。

中央从2017年起密集出台了50号文、87号文、194号文,进一步规范地方债务、加大融资监管防控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堵住了政府兜底、举债大上基建项目的后路。在国资委2019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突出了对中央企业“两利四率”(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考核,传递了明确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信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片面追求数量、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会也不应该继续存在。“一条腿”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增长,不是人民需要的增长,更不符合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三、打造内功成为建筑企业的共识

一是建筑企业必须接受进一步开放的建筑市场的挑战。国内大循环战略绝不是搞自我封闭,其核心要义是进一步开放行业和市场准入,使国内市场真正走向更高的开放度、安全性和流动性。2017年《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同时,还要求放开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2020年商务部《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探索国际通用的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模式,逐步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专业人士依法在试点地区提供工程咨询服务。建筑市场将正在加大力度对外开放,从而倒逼行业和企业的改革。

二是建筑企业必须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十四五”明确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已经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业务,而是关系到企业生死盛衰的头等大事;企业要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必须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筑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供以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产品来赢得客户;通过创新,才能形成技术壁垒,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排他性和不可替代性。人在江湖飘,早晚要挨刀;要想不挨刀,就得功夫高;功夫足够高,老特(特朗普)也没招。中国万丰镁业是哈雷在中国的轮毂供应商,专做摩托车轮毂,供给哈雷、宝马。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后,哈雷完全找不到替代品。哈雷游说美国商务部,让商务部专门为此修改海关编码,硬是将这家企业生产的摩托车车架的关税改成了普通关税。建筑企业要让创新融入组织运行的血液中,要让创新成为自觉,成为常态。管理的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是在“消灭”自己,不创新就会被他人消灭。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当下和未来的态度。

三是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双客户”“双循环”理念,通过商业方式实现对人的权利、价值、力量和福祉的实现。员工也是“客户”,以满足员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不断健全的企业治理体系为载体构建建筑企业的“内循环”;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价值链为载体构建建筑企业的“外循环”,“双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说建筑业的上半场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那么,建筑业的下半场追求灵魂的解放,回归初心,探寻商业文明建设、管理思想确立、人文关怀回归以及社会使命承担等最原始的问题。建筑企业需要大力开发人的创造力红利与劳动在时间上叠加与空间上聚合的集聚劳动。并且,当企业把眼光聚焦于内循环时,员工的工资不再是简单的成本,反而是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员工的工资增长和企业生产率(及其赢利)的提高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企业的进化过程中,未来那些可以赋予员工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组织形式将在自然选择中胜出。同样,企业的内循环是基于市场和客户的自省自知自行自止,是更多的连接、协同和重塑。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news/185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