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抖音有毒?半夜刷上瘾?揭秘背后的心理秘密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jzytwl.xhstdz.com/mobile/news/3864.html
核心提示:  几周前,朋友告诉我她卸载了手机里的一个APP。   不是因为很少使用它,相反,朋友每天花在它上面的时间可能会超过一小时。

  几周前,朋友告诉我她卸载了手机里的一个APP。

抖音有毒?半夜刷上瘾?揭秘背后的心理秘密

  不是因为很少使用它,相反,朋友每天花在它上面的时间可能会超过一小时。

  然而,逐渐她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行为开始呈现一种上瘾的现象,第二是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回报。很明显,这就是市面上最火热的一个名为“DY”的手机APP。

  倒不是要专门针对这一款软件,毕竟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短视频、直播、交友、手游等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新经济浪潮。

  可是当人们消耗大量的时间甚至金钱在一些无厘头的原创视频上面时,一部分人意识到出了问题。

  DY被很多朋友卸载了。甚至有网友表示,卸载DY后,时间好像多了好几个小时。于是,利用“多出来的这几个小时”,我好好地研究了一下前因后果,这其中的用户心理其实真的不是消遣、无聊或炫酷那么简单的。

  确实要成人,这些短视频软件在研究用户心理上下的功夫,确实达到了极致。

  我们先来来看看用户使用DY一类的APP所要达到的目的:

  自我意识(self-esteem)是心理学里面一直强调的。

  尽管它包含了个人价值和自信心等内在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认,外表形象的提升,对于提高自我意识起到的效果是最快的。

  它可以让人们达到一种在“姿态”上武装自己的目的,从而完成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同的过程。

  数码时代的发展,各类的滤镜替代了化妆术。

  人们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除了美颜过的脸,还有被切割成碎片的生活场景——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朦胧和猜测的氛围。

  容颜的美化,和生活中最精彩的抽象被暴露在众人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

  自我认同感(Self-validation)是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去谋求的一样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采取两种策略来满足自我认同的需要:营造自我认同的社会环境和处理自我认同的信息。

  在行为层面上,人们往往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有意无意的去构建一个能够证实自我概念的社会环境:

  ①寻求和建立与他人自我观念相一致的关系(点赞他人)

  ②脱离无法获得自我验证的关系(否定、贬低或拉黑不认同自己的人)

  ③传达符合自我身份的“暗示”(模仿他人或上传照片视频等)

  ④引导他人做出认同自己的评价(引导性言辞、评价他人等)

  人们对DY等APP爱不释手其实是有科学缘由的。

  这一类APP除了提供上面提到的两个表象功能外,其实还存在另外两个特质:不需要思考和重复性动作。这两者其实都是缓解压力的方法。

  重复性劳作可以让大脑处于一种“惯性运作”模式 。传统心理疗法上,有通过透过简单的手工劳作,如编织、勾针、串珠等重复性动作来帮助患者降低人体焦虑,缓和激动亢奋情绪。

  而这一类短视频APP,把重复性动作和人们日常放不下的手机联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放不下的重复性数码劳作”。

  DY这一类APP里,通常会提供很多素材,比如音乐素材和视频特效。这使得用户们能轻而易举地利用这些素材,去创造并模仿平时只有明星偶像们能获得的一些场景。这给了用户非常好的感官体验,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寻求点赞的资本。

  有的时候,人们也会利用素材,制作具有特色的短视频,来保存一些生命中珍贵的记忆。利用一些有趣或恶搞的特效,能让看似平淡的生活场景,变成难忘的终生回忆。

  心理学家们很喜欢把人们按照一定的特质归类。近年来广为心理学家所接受的人格五因素论(Big-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OCEAN)经常被拿来做关于社交媒体上瘾的研究。此5大人格特质为:

  O:经验开放型(Openness):

  心胸宽大、爱冒险、不喜欢例行公事;

  C:勤勉审慎型(Conscientiousness):

  谨慎、小心、负责、有组织、勤奋;

  E:外向型(Extraversion):

  善交际、群居性、爱说话、活跃;

  A:友善型(Agreeableness):

  礼貌、可被信任、和蔼、合作、心肠软;

  N:神经质型(Neuroticism):

  低自尊、容易紧张、过分担心、缺乏安全感、较不擅长控制自己情绪、忧郁、挫折、有非理性的想法,身心困扰等。

  有研究指出:外向型(E)和神经质型(N)对短视频等类似的社交媒体更为沉溺。这里其实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外向和神经质型的用户,居然能拥有同样的特质。

  不难想象,外向型的用户一般喜欢彰显自己的个性,炫耀自己的生活等等。那么低自尊,或拥有消极自我意识的神经质型用户,为什么也会沉溺呢?

  我们知道,动机(如使用DY)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而言,人们在动机满足后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者发现,持消极自我观的用户在满足自己的动机后,也有着良好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

  Swann等人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负面的重要特质(低自尊,无吸引力等)得到验证,该群体在情感上也会得到满足。

  这让我们想起了很多短视频软件上一些低俗、恶搞甚至危险的内容。例如:几秒钟时间吃下一大碗面条,酒瓶砸头,或者抚摸身体隐私部位并配以网络歌曲等。

  Shepherd和Haynie所做的研究认为,低自尊(或消极)的群体,在有意隐瞒自己的缺陷(生理缺陷或社会地位)时,有着被大社会群体孤立的危险。而主动暴露负面的自我形象则能更好的获得他人的认同。

  然而,这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那就是这些群体可能会逐渐形成社会对其“低俗身份”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进一步会使得当事人长期固化在消极模式中,并引发种种负能量的恶性循环,对心理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在心理学里被称为“自我污名(self-stigma)”。

  麻省理工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Turkle说:“人们把大量时间消耗在无效的社交和低质量的自我认同上,这些行为严重降低人际关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事、恋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有时会发现,自己常常要跟虚拟世界里的信息(如短视频)来争抢自己家人。

  我们都知道,宝宝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叫做“分离焦虑”。

  如今很多青少年甚至成人,在和社交媒体或手机分离时,居然也产生了分离焦虑。这不得不使我想起《骇客帝国》里的“母体”。

  戒除短视频其实是一个需要互动的过程。因为短视频为各类性格的人(无论是外向还是焦虑)都营造了可以交流和表现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也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替代品和一些技巧来帮助自己。

  ①在不使用短视频软件时,冷静下来想想:我的生活中是否一定需要它。如果觉得不需要,在打开它之前把它删除了。

  ②关闭相关应用的推送和未读提示,以及将手机设为静音(注意,不是震动)。

  ③学习与家人交流。征询他们关于你使用社交媒体或短视频软件的看法。当家人亲口说出:“你冷落我了”的时候,也许你会主动把DY给删了。

  ④学习正念(mindfulness),正念可以帮助你集中精神,并缓解你依赖手机的冲动。正念能教会你专注于当下,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你自己的想法和反应,集中注意力履行你的各种责任。

  ⑤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关爱。自我认同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包括帮助他人、犒赏自己、锻炼健身、户外活动、业余爱好、学习进修等等,都是能够实现长期自我价值的行为。

  ⑥寻求心理帮助。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手段,能帮助社交媒体成瘾者改变想法,改变感受和行为,并为未来设定规划和目标。

  商业上的成功值得尊重,但不应该以牺牲我们的自尊、自我和生命消耗为代价。当你放下手机,捧着孩子的脸,端着母亲的手,感受雨滴打在脸上的清凉,闻着饭香等待爱人归家的时候,可能你的认知与感悟会上升到新的层面。

本文地址:http://sjzytwl.xhstdz.com/news/386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sjzytwl.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